-
碘海醇血浆清除率测定肾小球滤过率与临床常用的估算肾小球滤过率方法的比较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采用碘海醇血浆清除率测定肾小球滤过率(mGFR)与临床常用方法评估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的准确性比较。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在本院自愿参加测试的145例研究对象,根据eGFR值进行分组:1期[eGFR≥90 mL·(min·1.73 m 2) -1,37例]、2期[eGFR 60~90 mL·(min·1.73 m 2) -1,39例]、3期[eGFR 30~60 mL·(min·1.73 m 2) -1,47例]、4期[eGFR 15~30 mL·(min·1.73 m 2) -1,17例]、5期[eGFR <15 mL·(min·1.73 m 2) -1,5例],所有研究对象通过静脉注射碘海醇5 mL后,在注射后0、2 h和4~6 h间取血浆样本3次,测量血浆清除率,进行肾功能评估,并与常用的肾功能评估公式[MDRD、内生肌酐清除率(Ccr)、CKD-EPI、Cockcroft-Gault]进行比较。 结果:Ccr、MDRD公式计算eGFR值高于采用碘海醇血浆清除率计算的mGFR值(均 P<0.05),而Cockcroft-Gault、CKD-EPI公式与采用碘海醇血浆清除率计算的mGFR值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与采用碘海醇血浆清除率计算的mGFR值的相关性依次为CKD-EPI公式( r=0.923)、Cockcroft-Gault公式( r=0.832)、Ccr公式( r=0.798)、MDRD公式( r=0.738)。MDRD公式在1、2、3、4期中的eGFR值高于碘海醇血浆清除率计算的mGFR值(均 P<0.05);Cockcroft-Gault公式在1、2期中的eGFR值高于碘海醇血浆清除率计算的mGFR值(均 P<0.05);CKD-EPI公式在3期中的eGFR值高于碘海醇血浆清除率计算的mGFR值( P<0.05);Ccr公式在3、4期中的eGFR值高于采用碘海醇血浆清除率计算的mGFR值(均 P<0.05)。在1~3期中,CKD-EPI公式与碘海醇血浆清除率计算mGFR值的相关性最高( P<0.001)。CKD-EPI公式有相对较好的准确度和精确度,偏差中位数及偏差四分位间距均较少,P20和P30符合率相对较高。 结论:CKD-EPI公式与碘海醇血浆清除率公式计算的mGFR具有相关性,准确性高,其次为Cockcroft-Gault公式,而Ccr、MDRD公式在本研究中的相关性及准确性较差,在mGFR≤30 mL·(min·1.73 m 2) -1中,各公式可能均与碘海醇血浆清除率计算的mGFR的相关性较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五倍子酸通过TGF-β/Smads信号通路对人瘢痕成纤维细胞生长抑制效应的初步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研究五倍子酸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形态、增殖、细胞周期、胶原收缩程度及对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Sma和Mad相关蛋白(Smads)信号通路的影响,探讨五倍子酸治疗瘢痕疙瘩的作用及机制。方法:2022年8 - 12月在武汉市第一医院皮肤外科获取术中切除的经临床及病理确诊的瘢痕疙瘩组织标本3份,采用组织块培养法进行原代成纤维细胞培养,取第3 ~ 8代细胞进行实验。设置低、中、高剂量五倍子酸组(分别用0.025、0.05、0.1 mg/ml五倍子酸干预细胞)及对照组(仅用含10%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细胞)。培养24、48、72 h后,细胞计数(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增殖活性,三维培养观察胶原收缩情况。按上述分组培养细胞24 h后,在微分干涉倒置荧光显微镜下拍照并使用流式细胞仪分析各组细胞周期变化。使用0.1 mg/ml五倍子酸干预细胞作为实验组(高剂量五倍子酸组),与对照组细胞分别培养24 h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两组TGF-β1、2、3浓度变化,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TGF-β1、2、3,Smad2、3、4及α平滑肌肌动蛋白(SMA)mRNA相对表达水平。统计学分析采用 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两因素方差分析,两两多重比较采用LSD- t检验。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随五倍子酸剂量增加,镜下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形态发生改变,逐渐出现胞体缩小、细胞间距变大、萎缩、凋亡细胞增多现象。CCK8结果显示,随五倍子酸剂量增加及作用时间延长,细胞增殖活力变化显著( F组别 = 78.31, P < 0.001; F时间 = 4.17, P = 0.037),其中高剂量五倍子酸组24、48、72 h时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增殖活力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 P < 0.05)。三维培养显示,随培养时间延长,各组胶原均发生收缩,但收缩程度不同,对照组胶原明显收缩,各浓度五倍子酸组胶原收缩程度较低;作用24、48、72 h,中、高剂量五倍子酸组胶原收缩指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 P < 0.05)。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处理24 h后,低、中、高剂量五倍子酸组细胞凋亡率(38.68% ± 3.05%、41.82% ± 2.19%、43.56% ± 3.58%)均显著高于对照组(12.58% ± 1.56%,均 P < 0.001);与对照组相比,中、高剂量五倍子酸组G0/G1期细胞比例显著较低(均 P < 0.01),而S期和G2/M期细胞比例则显著较高(均 P < 0.05)。ELISA结果显示,高剂量五倍子酸组TGF-β1浓度[(758.58 ± 31.42)pg/ml]显著低于对照组[(1 081.30 ± 44.72)pg/ml, t = 11.81, P < 0.001],TGF-β2浓度[(71.05 ± 7.40)pg/ml]与对照组[(76.43 ± 6.51)pg/ml]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 = 1.09, P = 0.317),而TGF-β3浓度[(5.70 ± 3.87)pg/ml]高于对照组[(0.00 ± 0.00)pg/ml, t = 2.94, P = 0.026]。实时荧光定量PCR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高剂量五倍子酸组TGF-β1、Smad2、Smad3、Smad4、α-SMA mRNA表达量均较低(均 P < 0.05),TGF-β3 mRNA表达量较高( t = 6.78, P = 0.002),而TGF-β2 mRNA表达量无明显变化( t = 0.05, P = 0.962)。 结论:五倍子酸可通过改变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周期,抑制其增殖,促进其凋亡,改变细胞形态,从而减少瘢痕形成及挛缩,其机制可能与抑制TGF-β/Smads信号通路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罕见 SOS1突变Noonan 4型综合征一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儿 男,84天,因"生长缓慢,易哭闹"就诊。患儿系第1胎第1产,足月,因羊水多行剖宫产,出生体重3.55 kg,出生身长50 cm。查体:体重5 kg(P3),身长58.4 cm(P3),头围40.0 cm(P75),前囟平软3.2 cm × 3.2 cm。精神不佳,哭闹、不配合检查,口周发绀,双手稍发青,声音嘶哑,视听反应不满意,心脏听诊可闻及病理性杂音。双侧隐睾,双足外翻,扶站时呈尖足,立位支撑差。双眼间距稍宽,鼻梁稍短,耳位偏低,鼻唇沟明显至唇角,钢丝样粗硬头发(图1)。辅助检查:心脏超声提示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膨出瘤伴缺损(2.0 mm),右房内强回声光带,房间隔缺损;头颅超声示双侧脑室旁脑白质回声增强;腹部超声显示双肾集合系统轻度分离;阴囊、睾丸、附睾超声示双侧腹腔内隐睾,左侧腹股沟斜疝;血氨基酸分析结果为多种酰基肉碱含量升高。初步诊断:(1)高危儿;(2)铜代谢紊乱(疑似Menkes综合征);(3)房间隔缺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广州市3起本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流行特征及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广州市3起本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的流行特征,为优化疫情防控策略和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截至2021年6月18日广州市COVID-19本地病例数据,采用Excel 2019和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和统计学分析。结果:3起本地COVID-19疫情累计报告病例726例,其中我国湖北省关联疫情366例,病例以女性(51.6%,189/366)、18~65岁(81.4%,298/366)、职业以家务/待业(32.2%,118/366)和离/退休人员(20.2%,74/366)为主,首发症状以发热(71.6%,250/349)和咳嗽(60.7%,212/349)为主;非洲国家及地区(非洲)入境关联疫情207例,以男性(69.6%,144/207)、18~40岁(72.9%,151/207)和商业服务职业(62.3%,129/207)为主,首发症状以无明显不适(55.6%,15/27)和咳嗽(37.0%,10/27)为主;Delta变异株关联疫情153例,以女性(58.8%,90/153)、≥41岁(64.7%,99/153)和离/退休人员(32.0%,49/153)为主,首发症状以咳嗽(32.9%,48/146)和无明显不适(28.1%,41/146)为主。我国湖北省关联疫情、非洲入境关联疫情和Delta变异株关联疫情的家庭续发率分别为11.2%、5.7%和11.5%;潜伏期 M( P 25, P 75)分别为6.5(4.0,10.8)d、4.0(2.5,6.0)d和4.0(3.0,5.0)d;代间距 M( P 25, P 75)分别为4.0(3.0,8.0)d、4.0(2.5,6.0)d和3.0(2.0,5.0)d。3起本地COVID-19疫情在性别、年龄、职业、首发症状、家庭续发率和潜伏期等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病例发现途径中,我国湖北省关联疫情主要是自主就医(44.3%,162/366),非洲入境关联疫情和Delta变异株关联疫情主要是社区主动排查[58.5%(121/207)和27.5%(42/153)]和密切接触者管理[33.3%(69/207)和67.3%(103/153)]。 结论:广州市3起COVID-19本地疫情因感染来源、变异株类型和防控策略的不同导致流行特征在社会人口学特征、临床、传播特征及病例发现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提示在疫情常态化防控阶段,应不断完善重点人群和常见症状监测、强化聚集性疫情排查等措施,严防疫情反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骨科机器人辅助双Endobutton内固定治疗肩锁关节脱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骨科手术机器人辅助双Endobutton内固定治疗新鲜肩锁关节脱位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新鲜肩锁关节脱位患者39例,其中19例应用国产第三代骨科手术机器人天玑系统辅助双Endobutton悬吊内固定,Rockwood分型Ⅲ型11例、Ⅳ型8例;20例采用常规切开双Endobutton内固定术,Rockwood分型Ⅲ型13例、Ⅳ型7例。比较两组病例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及住院时间,术后第2天和术后1年肩锁关节CT影像学参数(锁骨远端下皮质与肩峰下皮质的距离、上下两枚Endobutton的距离、锁骨远端前缘与肩峰前缘的水平间距、喙突骨隧道直径及锁骨骨隧道直径),术前及术后12个月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肩关节外展活动度。结果:术后机器人组随访时间(10.8±2.4)个月,常规组(11.5±3.1)个月。机器人组术后12个月VAS评分由术前(5.3±2.1)分降低至(0.3±0.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0.46, P=0.014);Constant-Murley评分由术前(55.6±6.4)分提高至(92.0±4.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7.28, P=0.012);肩关节外展活动度由术前42.2°±5.4°增加至172.6°±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7.24, P<0.001)。机器人组手术时间为(74.4±6.6) min,较常规切开组的(61.7±7.2) min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5.43, P=0.037)。两组术前、术后12个月的VAS、Constant-Murley评分、肩关节外展活动度、CT影像测量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随访期间机器人组2例出现锁骨上表面皮质骨溶解;常规切开组1例出现复位丢失、1例锁骨上皮质骨溶解、4例喙突骨隧道一侧皮质缺损。 结论:骨科机器人辅助和常规切开双Endobutton钛板内固定治疗新鲜肩锁关节脱位均可取得良好的早期临床效果。机器人辅助下精准建立锁骨及喙突骨隧道,可克服常规切开手术骨隧道偏移的缺点,防止复位再丢失。机器人辅助和常规切开Endobutton内固定均存在骨隧道扩大的问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牵张力对三维打印组织血管管腔形成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牵张力对三维打印组织血管管腔形成的影响。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取2020年9月—2021年5月于苏州瑞华骨科医院妇产科生产的3名健康产妇(年龄22~35岁)弃用的脐带组织,提取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取2020年9月—2022年9月于苏州瑞华骨科医院手外科行创面修复术的10例男性患者(年龄20~45岁)的废弃正常皮肤组织,提取人皮肤成纤维细胞(HSF)。鉴定2种细胞后取第4~6代细胞进行后续实验。以HUVEC、HSF为种子细胞,以聚己内酯、明胶、透明质酸、纤维蛋白原为支架材料,借助三维生物打印技术,构建三维打印血管化组织。将间距6、10 mm的聚己内酯支架及无聚己内酯支架的打印组织分别设为6 mm间距聚己内酯组、10 mm间距聚己内酯组和无聚己内酯组。培养4 d,取10 mm间距聚己内酯组打印组织,采用细胞活力检测试剂盒检测细胞存活情况并计算细胞存活率。培养14 d,取3组打印组织,肉眼观察组织形变情况;行免疫荧光染色,观察组织中纤丝状肌动蛋白排列,观测组织血管管腔直径、总长度与分支数。设计并打印另带有微弹簧结构的上述3组组织,培养9 d,根据力-位移曲线测量打印组织所受牵张力。以上实验样本数均为3。对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Tukey检验。结果:培养4 d,10 mm间距聚己内酯组打印组织细胞存活率为(91.3±2.2)%。培养14 d,无聚己内酯组打印组织形变不明显,6 mm间距聚己内酯组和10 mm间距聚己内酯组打印组织发生明显形变。培养14 d,无聚己内酯组打印组织纤丝状肌动蛋白的排列无特定方向,而6 mm间距聚己内酯组和10 mm间距聚己内酯组打印组织中纤丝状肌动蛋白的排列具有方向性。培养14 d,6 mm间距聚己内酯组和10 mm间距聚己内酯组打印组织血管管腔直径分别为(6.0±1.3)、(10.8±1.3)μm,均明显大于无聚己内酯组的0 μm( P<0.05),10 mm间距聚己内酯组打印组织血管管腔直径明显大于6 mm间距聚己内酯组( P<0.05);6 mm间距聚己内酯组和10 mm间距聚己内酯组打印组织血管总长度、分支数均明显短/少于无聚己内酯组( P<0.05),10 mm间距聚己内酯组打印组织血管总长度、分支数均明显短/少于6 mm间距聚己内酯组( P<0.05)。培养9 d,6 mm间距聚己内酯组和10 mm间距聚己内酯组打印组织受到的牵张力分别为(2 340±59)、(4 284±538)μN,均明显大于无聚己内酯组的0 μN( P<0.05);10 mm间距聚己内酯组打印组织受到的牵张力明显大于6 mm间距聚己内酯组( P<0.05)。 结论:三维打印支架结构能对打印组织施加不同大小的牵张力,可通过调控牵张力大小调控打印组织的血管管腔直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儿童X连锁显性遗传性低磷血症性佝偻病临床及基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了解X连锁显性遗传性低磷血症性佝偻病(XLH)患儿的临床特征、PHEX基因变异特点及治疗情况。方法:回顾性收集2010年1月至2020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内分泌遗传代谢科诊治的25例XLH患儿的临床资料,总结临床特点、PHEX基因变异特点及临床转归。根据PHEX基因变异位置将患儿分为N端变异组和C端变异组,根据变异是否位于重要的锌离子结合域17或19号外显子分为17或19号外显子变异组和非17或19号外显子变异组,分别分析各组发病年龄、治疗前的身高标准差积分(HtSDS)、膝间距或踝间距、血磷及治疗后的HtSDS、膝间距或踝间距。组间比较使用秩和检验或 t检验。 结果:25例XLH患儿中男8例、女17例,发病年龄为1.2(1.0,1.8)岁,确诊年龄2.5(1.5,4.3)岁。初诊时主要临床表现为双下肢弯曲[24例(96%)]、步态异常[17例(68%)]。HtSDS为-2.0(-3.2,-0.8),膝间距或踝间距为4.5(3.0,6.0)cm。空腹血磷0.8(0.7,0.9)mmol/L,血钙(2.5±0.1)mmol/L,碱性磷酸酶(721±42)U/L,有3例(12%)甲状旁腺激素水平高于正常值。25例(100%)患儿骨骼X线片均提示有活动性佝偻病改变。2例(9%)双肾髓质内少量钙质沉着。25例患儿检测出24种PHEX基因变异,11例(44%)为未报道过的变异,未发现热点变异。N端变异组21例、C端变异组4例;17或19号外显子组4例、非17或19号外显子变异组21例。N端变异、C端变异组和17或19号外显子变异、非17或19号外显子变异组患儿的发病年龄、HtSDS、膝间距或踝间距、血磷及治疗后的HtSDS、膝间距或踝间距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25例患儿随访2.7(1.6,5.0)年,24例(96%)患儿规律口服磷酸盐制剂及活性维生素D,96%(24/25)症状得到缓解。HtSDS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3.2,-0.8)比-2.0(-2.8,-1.1), Z=-0.156, P>0.05]。治疗后膝间距或踝间距较治疗前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5(3.0,6.0)比1.5(0,3.3)cm, Z=-3.043, P<0.05]。经治疗17例患儿复查骨骼X线片佝偻病改变均有所修复。18例患儿合并了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7例出现了肾脏钙质沉着症。 结论:XLH患儿以步态异常、双下肢弯曲及身材矮小为主要临床表现。发现PHEX基因未报道的变异高发,未发现热点变异,也未发现基因型与表型的相关性。经规律磷酸盐制剂和活性维生素D治疗后除身高外症状均可明显改善,但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和肾脏钙质沉着症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天津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天津市135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确诊病例临床及流行病学特征。方法:收集天津市135例COVID-19确诊病例的临床及流行病学资料,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并对病情严重程度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35例病例中,男性72例,女性63例,年龄(48.62±16.83)岁,病死率为2.22%。74.81%的病例感染来源为本地传播。共发生33起聚集性疫情,涉及的病例占全部病例的85.92%。疾病的中位潜伏期为6.50 d,代间距平均为5.00 d,家庭内续发率为20.46%。发热的病例占比78.63%,其次为咳嗽56.48%;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 OR=1.038,95% CI:1.010~1.167)、慢性基础性疾病病种数( OR=1.709,95% CI:1.052~2.777)是重症的危险因素。 结论:天津市COVID-19病例早期以发热为主,本地聚集性疫情为确诊病例的主要构成,高年龄、有多种基础性疾病的人群容易转为重症,对密切接触者严格隔离及加强高危人群的救治是降低发病率和病死率的主要措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儿童睾丸退化综合征32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儿童睾丸退化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方法:收集2014年3月至2018年11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金华医院小儿外科诊断为睾丸退化综合征的32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入院后由两位有经验的小儿泌尿外科医生对患儿进行体格检查,明确未触及睾丸后完善术前准备及阴囊B型超声检查,择期行腹腔镜探查。所有患儿均为单侧隐睾,右侧3例,左侧29例;中位年龄为20.5个月,年龄的四分位数间距为(16.75,42.75)个月;均以阴囊空虚为首发临床表现,术前体格检查在腹股沟及外环口处可及鞘膜样组织5例、斜疝2例、鞘膜积液1例。术前26例完成阴囊B型超声检查,正常侧睾丸的中位体积为1.05 cm 3,四分位数间距为(0.87,1.21)cm 3;正常侧睾丸代偿性增大的患儿占69.23%(18/26)。B型超声记录并分析患儿的年龄、术前体格检查情况及B型超声检查结果、盲端侧别及位置、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等资料。 结果:32例患儿中,27例患儿的盲端位于腹股沟管,5例位于外环口;所有患儿均未见明显睾丸样组织,均行精索盲端切除术治疗,并行病理学检查。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存在生精小管的患儿占12.50%(4/32),存在纤维组织增生及附睾组织的患儿占43.75%(14/32),存在精索及输精管组织的患儿占28.13%(9/32),存在钙化灶的患儿占15.63%(5/32)。术后4例病理学检查结果提示存在生精小管伴小管周围纤维血管增生、基底膜增厚且无生精活动。术中患侧睾丸的肉眼观可呈盲端、片状、"米粒"样改变,并无正常可识别的睾丸组织;这4例中的3例于术前的阴囊B型超声检查所示正常侧睾丸的代偿性增大率分别为42%、50%和67%。所有患儿术后均无切口出血及感染、阴囊血肿、睾丸扭转等并发症。经门诊或电话随诊13个月以上,复查阴囊B型超声提示正常侧睾丸未见异常。结论:儿童睾丸退化综合征主要表现为阴囊空虚,常伴正常睾丸代偿性增大,手术切除精索盲端可获得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和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肝静脉压力梯度微创时代:基于前臂静脉入路的探索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经颈静脉或经股动脉途径被用作当前实践中肝静脉压力梯度(HVPG)测量的常用方法。该研究旨在证实经前臂静脉途径测量HVPG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针对2020年9月至2020年12月前瞻性地从中国和日本的6所医院招募了经前臂静脉进行HVPG检测肝硬化患者,并收集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以及HVPG检测数据。入组患者均选择经右侧肘正中静脉或贵要静脉入路,采用HVPG标准化流程进行测压。研究数据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定量资料采用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表示,定性资料采用频数和率表示。两组数据之间的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研究共入组43例患者,其中41例(95.3%)患者成功接受了经前臂静脉途径HVPG检测。无患者出现任何严重并发症。经前臂静脉途径HVPG检测中位操作时间为18.0min(12.3~38.8min)。研究证实HVPG与Child-Pugh评分( r = 0.47, P = 0.002)、白蛋白-胆红素评分( r = 0.37, P = 0.001)、Lok指数( r = 0.36, P = 0.02)、肝脏硬度( r = 0.58, P = 0.01)、脾硬度( r = 0.77, P = 0.01)呈正相关,且与白蛋白呈负相关( r = -0.42, P = 0.006)。 结论:多中心回顾性研究结果提示经前臂静脉途径HVPG测量是安全可行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