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年肾综合征出血热重症预警指标及护理对策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讨老年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HFRS)重症预警指标及护理对策.方法 纳入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传染科收治的146例临床和实验室确诊的老年HFRS患者.根据疾病严重程度,将其分为轻症组(轻型、中型)(n=64)和重症组(重型、危重型)(n=82).收集患者性别、年龄、基础疾病、症状和体征等临床资料.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HFRS重症预警指标,并提出相应护理对策.结果 重症组入院时发热、纳差、胸闷/气短、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尿量减少、皮肤黏膜出血、球结膜水肿、肾区叩击痛及多期重叠发生率均高于轻症组(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出现胸闷/气短、恶心/呕吐、尿量减少、皮肤黏膜出血和多期重叠是老年HFRS重症预警指标.结论 医护人员在临床实践中需重视老年HFRS重症的预警指标,疾病早期出现胸闷/气短、恶心/呕吐、尿量减少、皮肤黏膜出血及多期重叠的患者,病情往往向重症进展,需早期干预并采取针对性的个体化护理措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数据挖掘及知识图谱的周楣声灸法治疗流行性出血热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及知识图谱技术探究周楣声教授医案手稿中灸法治疗流行性出血热(EHF)的治疗规律。方法:收集并整理周教授医案手稿中砀山县人民医院传染科1985年12月16日-1987年12月25日住院患者灸治EHF诊疗记录,应用Graphpad Grism 8.0软件进行描述性分析,通过PHP 5.4程序代码进行关联规则分析,运用SPSS Statistics 26.0进行聚类分析,使用Neo4j Community 3.5.25数据库进行证型权值图谱分析。结果:共纳入处方205首,频次>40的症状有21个,其中恶寒、发热、发疹、烦躁出现频率为100%。治疗主要采用的灸法有灸架熏灸法、万应点灸笔灸法、火针代灸灸法等,挑治法为频次最多的中医辅助操作。频次>25的穴位有29个,高频腧穴有中脘、肾俞、命门等。关联规则分析表明,三阴交-中脘-肺俞-肾俞-至阳关联性较高。聚类分析得出6个有效灸治EHF取穴聚类组合。权值图谱得出目标证型关联性较高的前30条关系。结论:周教授将“热证贵灸”思想运用于EHF的治疗中,以“因症选穴”法作为灸法治疗EHF的主要选穴思路,临证多以灸法配合中医辅助操作治疗EHF,可取得较好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2016—2019年手足口病病原体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了解手足口病不同病原体的感染现状以及流行病学特点,为制定观察、治疗方案,做好手足口病防控工作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上海市儿童医院院传染科门诊诊断为手足口病的病例采集部分病例的咽拭子、粪便标本进行病原学检测并收集相关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用RT-PCR法对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71,EV-A71)、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sackievirus A 16, CV-A16)、柯萨奇病毒A组6型(CV-A6)、柯萨奇病毒A组10型(CV-A10)、肠道病毒通用型(PE)进行鉴别。结果:共采集522份标本,472份标本呈现病毒阳性,检出阳性率为90.4%;CV-A6的检出率最高为52.5%(274/522)、其次是CV-A16为23%(120/522)、第三位为EV-A71为10.5%(55/522)、第四位CV-A10为2.3%(12/522)。4种病毒4年的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0; P=0.00; P=0.00; P=0.03);CV-A6病毒感染组男女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7),男患儿的感染率高于女患儿;CV-A6在0~1岁年龄组感染率最高;EV-A71在幼托/学生中感染率要高于散居儿童( P=0.044),CV-A6在散居儿童中感染占比较高( P=0.009); CV-A16和其他肠道病毒在郊区和外省的感染占比较高( P=0.05;0.031);EV71和CV-A16在春夏季感染率较高( P<0.001),CV-A6在秋冬季感染率明显高( P<0.001);CV-A6的感染构成比4年平均在50%以上;EV-A71在2016—2017年存在20%左右的感染构成比,2018—2019年明显减少,仅有0%~3.3%。 结论:手足口病病原体呈现交替流行;对手足口病病原体流行病学特征的分析比较有助于对疾病的防控、早期治疗、重症病例的筛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儿童专科医院医务人员手足口病隐性感染状况调查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调查儿童专科医院医务人员及行政人员的手足口病隐性感染状况情况,为手足口病的职业暴露风险的防控防护提供重要参考。方法:对象为2017年杭州市儿童医院员工共90人例员工:其中医务人员71人(传染科的医务人员23人)和行政人员19人例,院外体检的健康成人体检43人为对照,每人抽取其静脉外周血1 mL送实验室。利用酶联免疫分析(ELISA)间接法检测血清EV-A71和CV-A16 IgG抗体。结果:医院90名员工EV-A71 IgG阳性40人(44.4%),CV-Al6 IgG阳性77人(85.56%),43名院外健康成人EV-A71 IgG阳性8例(18.60%),CV-Al6 IgG阳性23例(53.49%),差异分别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71名医务人员EV-A71 IgG阳性31例(43.66%),CV-Al6 IgG阳性61例(85.92%),19名医院行政人员EV-A71和CV-Al6 IgG阳性率分别47.37%和84.2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但医务人员EV-A71 IgG阳性率明显高于往年( P<0.05);传染科医务人员23人中EV-A71 IgG阳性有9人(39.13%),CV-Al6 IgG阳性21人(91.3%),非传染科医务人员48人中EV-A71 IgG阳性有22人(45.83%);CV-Al6 IgG阳性40人(83.33%),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儿童专科医院医务人员手足口病EV-A71和CV-Al6隐性感染比例高;虽然几乎不发病,但存在传播风险可能,仍需要引起重视并加强防控意识和措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我国医师科室分布及工作负荷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了解和分析我国医师队伍的科室分布和工作负荷,推进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的医师队伍。方法:利用卫生健康统计年鉴相关数据,对"十三五"时期我国医师的科室分布及诊疗工作负荷进行描述性统计和比较分析。结果:"十三五"时期,全国临床、口腔、中医3个类别的医师数量年均增长6.11%,其中医疗美容、康复医学等科室医师数年均增长率均超过10%,传染科医师数量不增反降。医师日均担负诊疗服务量总体上年均递减4.67%,住院负担年均减少4.14%,其中传染科、预防保健、肿瘤科等科室的医师诊疗人次数总体递增,医疗美容、口腔等科室的医师住院负担降幅最大。结论:应遵循"一定服务效率下、与医疗服务需求相匹配"的原则,优化医师专业结构和科室分布,更好满足群众医疗服务需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疡医大全》中的图像探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清代《疡医大全》共载图像223幅,是现存民国以前图像分类最全的一部中医外科学巨著。图像分为中医哲学基础与运气理论图、藏象图、经穴图、诊法图、疾病图、针械图、符式图等7类,从基础到临床,涵盖了当今耳鼻喉科、口腔科、妇科、男科、儿科、皮肤科、肛肠科、传染科、肿瘤科、急救科的部分内容。图像极其丰富,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和学术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品管圈的质控管理措施对传染科工作质量和管理效果的影响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基于品管圈(QCC)的质控管理措施对传染科工作质量和管理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1年11月杭州市西溪医院传染科的相关资料。2019年6月至2020年8月实施常规管理的为对照时段,2020年9月至2021年11月实施基于QCC的质控管理措施时期的为观察时段。采用自制量表比较QCC质控管理措施实施前后传染科工作质量和管理效果(消毒卫生监测情况、医院感染管理质量评分、传染病管理用物管理及传染病报告管理);比较两组工作人员手卫生执行状况以及院内感染事件发生情况;比较两个时段住院患者院内感染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时段医院感染管理质量评分、传染病管理用物的回收合格度、消毒合格度以及传染病管理报告的完整度、准确度以及及时度评分分别为(97.44±2.35)分、(98.21±1.23)分、(96.53±3.07)分、(95.33±2.31)分、(97.43±2.14)分、(96.21±2.12)分,均高于对照时段的(90.36±3.32)分、(86.21±5.21)分、(86.53±5.34)分、(91.25±2.53)分、(90.32±2.27)分、(90.21±2.1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7.91、10.26、7.42、5.32、10.53、8.92,均 P < 0.05);观察时段的消毒卫生监测情况优于对照时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观察时段的工作人员在接触患者前、无菌操作前、风险操作后、接触患者后的手卫生合格率分别为95.24%、100.00%、95.24%、100.00%,均高于对照时段的80.00%、80.00%、85.00%、80.00%,其中无菌操作前和接触患者后手卫生合格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4.65、4.65, P=0.031、0.031);接触患者前和风险操作后手卫生合格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 > 0.05);观察时段住院患者22 570例,对照时段住院患者26 266例,观察时段住院患者院内感染事件发生率[2.68%(604/22 570)]低于对照时段[3.01%(790/26 2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4.81, P=0.028)。 结论:基于QCC的质控管理措施有助于提升传染病防控工作管理效果,提高工作质量,提升院内感染防控中环境卫生的消毒质量,提高工作人员积极性对院内感染防控的执行意识,改进医院传染病管理现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多目标整数规划模型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护理人员排班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病区护理工作建立科学合理的排班模型,达到人力、物资协同高效调度,并为计算机排班提供算法基础及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人力优化调度提供借鉴。方法:采用定性访谈法了解新冠肺炎定点医院护理人力调度中面临的挑战及存在问题,并结合疫情期间轻症病区护理人员排班实际运作情况,在满足不同班型人数需求及患者救治所需的前提下,以最大限度减少护理人力资源和防护用品的消耗为目标,确立目标函数、约束条件及相应的参数,通过MATLAB软件建立多目标整数规划模型并运用CPLEX求解器求解。结果:结合访谈结果和实际运作情况,确立了2个目标函数、3个硬约束条件、2个软约束条件及相应的参数。通过构建的模型计算得出,28天所需总人数最少为62人,污染区最少需要52人,其中重症医学科护士、传染科护士和呼吸科护士各7人,能综合考虑且满足疫情救治所需。而疫情期间,轻症病区2020年2月手工排班所需护理人员总数为69人,污染区所需为61人,且不能满足所有约束条件。结论:通过多目标整数规划模型能够解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医疗救治中班型较多、不同班型护理人员需求不同、人员结构复杂等排班问题,且节约人力和物资,能够为人力优化调度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全科医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传染科轮转的经验与思考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培养全科医生掌握传染病早期识别、治疗、预防和管理能力是守护居民健康的实际要求。本文结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疾病科近年来在全科医学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传染科轮转中的经验,探讨了培训前、中、后3个阶段如何进行分层次重点管理,以探索在短期培训中提升教学效果,更好地提升全科住院医师的传染病诊疗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测模型的构建
编辑人员丨2024/7/20
目的 分析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方法 回顾性选取2009年1月—2022年9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传染科收治的585例ACLF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入院后肺部感染情况,分为感染组(213例)和未感染组(372例),回顾性收集患者临床资料.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ACLF患者发生肺部感染危险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模型的预测价值.采用Hosmer-Lemeshow检验评估模型拟合度,采用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评估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 585例ACLF患者发生肺部感染213例,感染率为36.4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上消化道出血(OR=2.463,P=0.047)、合并其他部位感染(OR=2.218,P=0.004)、股静脉置管(OR=2.520,P<0.001)及联合使用≥2种抗生素(OR=2.969,P<0.001)为ACLF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将上述因素纳入建立危险因素预测模型:Logit(P)=-1.869+0.901×合并上消化道出血+0.755×合并其他部位感染+0.924×股静脉置管+1.088×联合使用≥2种抗生素,ROC曲线提示预测较好,AUC为0.753,95%CI为0.700~0.772.Hosmer-Lemeshow检验结果为χ2=3.839,P=0.698.结论 ACLF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较高,合并上消化道出血、合并其他部位感染、股静脉置管及联合使用≥2种抗生素是其危险因素,构建的危险因素模型可较好的预测ACLF患者肺部感染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