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伤害敏感指数在疼痛管理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有效的围手术期疼痛管理对于加速患者康复和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至关重要,而敏感且可靠的疼痛监测在其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基于脑电图信号衍生的意识指数(index of consciousness,IoC)是一种新兴的麻醉深度监测指标,已经逐步应用于全身麻醉过程中.伤害敏感指数(IoC2)用于镇痛程度的监测,也可作为多种手术类型中的疼痛管理的监测指标评价镇痛效果,指导合理使用镇痛药物,减少围术期相关不良事件,在临床上具有良好的优势及应用前景.本文旨在综述IoC2的基本原理、临床研究现状以及优劣势等方面,并与其他镇痛监测作比较,为IoC2的临床应用提供可靠的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2017至2021年河北省监测哨点医院伤害病例流行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了解河北省哨点医院伤害病例流行特征,为制定相应的伤害防控和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并分析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河北省3个国家伤害监测点9家哨点医院门急诊首次就诊的伤害病例资料.结果 2017至2021年河北省监测哨点医院报告伤害病例共248 001例,男女性别比为1.49:1,伤害发生年龄以25~64岁年龄组(58.46%)为主.伤害发生原因前5位分别是跌倒/坠落(48.52%)、机动车车祸(13.05%)、钝器伤(12.50%)、刀/锐器伤(11.33%)、非机动车车祸(6.43%).跌倒/坠落是所有年龄组最主要的伤害原因.伤害发生时间具有一定规律性.结论 跌倒/坠落、机动车车祸、钝器伤、刀/锐器伤和非机动车车祸是河北省年居民伤害主要原因,青壮年是高发人群.应针对不同人群、不同原因采取针对性的伤害防控措施,减少伤害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瞳孔监测评估全麻患者麻醉深度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瞳孔监测为除血压、HR外,监测围术期患者伤害性感受程度的一种方法 [ 1, 2, 3, 4] 。且随着便携式瞳孔测量仪的研发,使得瞳孔监测更为精准,可准确监测瞳孔反射,包括瞳孔扩张反射和瞳孔对光反射 [ 1, 5] 。既往研究表明,强直电刺激后患者循环指标在10 s内无明显变化,而瞳孔扩张反射潜伏期仅0.8 s,瞳孔对强直电刺激更敏感 [ 1, 3] 。而术中切皮等伤害性刺激下瞳孔监测的临床价值尚有待进一步评价。本研究拟评价瞳孔监测评估全麻患者麻醉深度的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单克隆抗体药物临床监测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单克隆抗体(单抗)药物属于蛋白质类药物,具有相对分子质量大、极性强和跨膜受限等特点,药物代谢动力学有一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临床应用中存在治疗效果个体差异大、生物效应多样和治疗响应丢失等问题。影响单抗药物血药浓度的因素包括靶部位受体数量、抗药物抗体水平、药物间相互作用等。早期开展治疗药物监测有助于及时调整单抗药物给药剂量,提高疗效,避免或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应积极开展药物临床监测,提高单抗药物合理用药水平和不良反应预警能力,减少对患者的伤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不恰当的康复治疗引起的继发性损伤5 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烧伤医学的发展和康复治疗理念的普及,让越来越多的烧伤患者能够接受烧伤后康复治疗,甚至是烧伤早期康复治疗。但是不恰当的康复治疗方案也会给患者带来新的伤害,甚至会造成严重的并发症。该研究报告5例因不恰当康复治疗引起的继发性损伤,包括不恰当或一成不变的矫形器治疗导致的双手继发畸形和功能障碍,自粘绷带加压治疗不恰当导致的手指畸形,未按时定期随访及不恰当压力治疗导致的下颌发育异常,无效或错误的健康教育及家庭康复导致的患肢严重营养不良,以及过度的康复治疗导致的骨折。该研究团队呼吁更多关注不恰当康复导致的次级伤害,倡导建立三级烧伤康复系统,提出精确的仪器设备、准确的测量方法、客观的监测指标和标准化的指南和建议将有助于提高烧伤康复的质量,另外,特别强调了要重视儿童烧伤康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江苏省2006-2021年老年人非故意跌倒/坠落伤害流行病学特征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了解2006-2021年江苏省老年人非故意跌倒/坠落伤害(EUFI)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开展预防老年人跌倒/坠落伤害工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描述江苏省伤害监测哨点医院首诊EUFI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2006-2021年江苏省哨点监测医院中EUFI病例数量呈上升趋势,始终居老年人非故意伤害发生原因的首位,EUFI病例在老年人非故意伤害病例总数的占比呈上升趋势。男女性别比为1∶1.4。EUFI病例发生的高峰时间段为8:00~10:00(32.7%),发生地点主要为家中(63.6%);2006-2014年伤害发生时活动前3位为休闲活动(62.1%)、家务/学习(23.1%)和工作(5.2%);2015-2021年伤害发生时活动前3位为休闲活动(41.7%)、家务/学习(22.6%)和步行(20.5%);伤害的性质主要为骨折(39.9%);受伤部位主要为下肢(32.5%);损伤程度以轻度损伤(60.3%)为主,主要结局为处理后离院(74.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高龄、外省/外籍、冬季、公共居住场所、家务/学习和休闲活动是江苏省EUFI的危险因素;文化程度较高、职业为家政和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业是保护因素(均 P<0.05)。 结论:跌倒/坠落伤害是江苏省老年人非故意伤害发生的主要原因,高龄女性是非故意伤害的高危人群,EUFI干预应根据其分布特征采取相应措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2015-2018年全国伤害监测系统中老年人跌倒/坠落病例分布特征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了解2015-2018年我国≥60岁人群因跌倒/坠落就诊病例分布特征,为开展预防老年人跌倒工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方法:提取2015-2018年全国伤害监测系统(NISS)中≥60岁人群跌倒/坠落病例数据,分析其一般人口学特征、伤害发生和伤害临床特征。结果:2015-2018年NISS共采集老年人跌倒/坠落病例205 670例,男女性别比为1∶1.37。跌倒/坠落发生高峰时间段在10:00-10:59(11.91%)。发生地点以家中(56.41%)、公路/街道(17.24%)、公共居住场所(14.36%)为主。发生时活动前三位分别是休闲活动(37.56%)、家务(24.20%)和步行(15.07%)。跌倒/坠落造成受伤性质前三位分别是挫伤/擦伤(42.17%)、骨折(31.79%)和扭伤/拉伤(14.62%)。受伤部位主要是下肢(31.38%),其次是头部(22.46%)和躯干(20.71%)。中重度损伤占比为37.21%,22.49%因跌倒/坠落就诊老年人需要住院治疗。结论:2015-2018年NISS中≥60岁老年人跌倒/坠落病例数量较多,呈增加趋势,应将老年人作为重点人群,进行有效的跌倒/坠落预防控制工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江苏省2006-2022年老年人伤害流行特征和变化趋势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了解2006-2022年江苏省老年人伤害的流行特征和变化趋势,为制定老年人伤害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江苏省12家伤害监测哨点医院收集2006-2022年≥60岁老年人伤害病例信息。对全人群伤害病例老年人构成比进行趋势分析,计算年变化百分比和平均年变化百分比(AAPC)。同时进行组间两两比较,并根据调整后的标化残差判断各组的差异。结果:2006-2022年江苏省≥60岁老年人伤害病例共218 426例,占全人群伤害病例的比例呈上升趋势(AAPC=3.17%, P<0.001)。伤害发生原因前5位分别是跌倒/坠落(42.06%)、道路交通伤害(20.20%)、动物伤(11.45%)、刀/锐器伤(9.43%)、钝器伤(8.13%)。2006-2022年,≥60岁老年人发生跌倒/坠落、动物伤、刀/锐器伤呈上升趋势,道路交通伤害、钝器伤呈下降趋势(均 P<0.001)。老年人伤害发生在10月最多,高峰时间段是08:00~10:00。伤害发生时活动主要是休闲活动(40.34%)。伤害发生地点主要在家中(53.74%),伤害意图以非故意伤害为主(97.41%),呈上升趋势( P<0.001)。伤害性质以挫伤/擦伤(36.00%)为主,伤害部位较多发生在下肢(27.55%),呈下降趋势( P<0.001)。伤害病例严重程度以轻度为主(69.80%),伤害结局以处理后离院(79.38%)为主,呈上升趋势( P<0.001)。 结论:2006-2022年江苏省≥60岁老年人的伤害监测数据显示出不同程度的变化趋势,老年人伤害病例占全人群伤害病例的比例呈上升趋势,伤害发生原因中跌倒/坠落、动物伤、刀/锐器伤均呈上升趋势,应根据流行特征和变化趋势积极制定预防措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一种可调牵引重量骨科牵引架的设计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牵引术是骨折患者常用的临时固定方法,能够有效控制疼痛,促进骨折复位并减少骨骼畸形的发生。骨折牵引护理实践中,护士需持续监测牵引系统,以确保牵引有效,避免对患者造成伤害。目前医院普遍采用传统的配重滑轮牵引,在临床应用中存在缺陷,如组装困难、引力不恒定、调节不方便等,影响患者舒适度及治疗有效性。为此,本研究团队设计了一种可调牵引重量的骨科牵引架,以提高牵引质量和效果。现介绍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瞳孔监测评估全麻患者苏醒后疼痛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全麻手术患者瞳孔指标预测苏醒后疼痛的准确性。方法:2021年2月—2022年2月拟行全麻下骨科手术的患者161例,年龄18~65岁,根据术后清醒表达疼痛感受时(T 8)的口述分级评分法(Verbal Rating Scale, VRS)评分分为无痛组(VRS评分0分,91例)和疼痛组(VRS评分≥1分,70例)。两组均为常规麻醉诱导。比较两组患者入室(T 1)、全麻后切皮前(T 2)、切皮后10 s(T 3)、切皮后30 s(T 4)、切皮后1 h(T 5)、手术结束(T 6)、拔除气管导管后(T 7)、T 8的瞳孔光反应速度(pupillary light reflex velocity, PLRV)和瞳孔直径(pupillary diameter, PD)(分别表示为PD 1~PD 8)。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数据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苏醒后疼痛的危险因素。Spearman分析PD、PLRV与VRS评分的相关性。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PD、PLRV预测苏醒后疼痛的准确性。 结果:疼痛组PD 3~PD 7高于无痛组( P<0.05);与PD 1比较,两组患者PD 2~PD 8降低( P<0.05);与PD 2比较,两组患者PD 3~PD 8升高( P<0.05)。两组患者T 1~T 8时PLR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T 1比较,两组患者T 2~T 8时PLRV降低( P<0.05);与T 2比较,两组患者T 7~T 8时PLRV升高(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D 4[比值比(odds ratio, OR)3.171,95%CI 0.547~5.663]、PD 5( OR 6.528,95%CI 2.135~8.168)、PD 6( OR 64.291,95%CI 14.547~289.689)、PD 7( OR 70.517,95%CI 27.143~183.495)为苏醒后疼痛的危险因素。PD 4~PD 7与苏醒后VRS评分具有相关性( r=0.188、0.217、0.684、0.721, 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显示,PD 6、PD 7预测患者苏醒后疼痛的临界值分别为2.05 mm、2.25 mm,敏感度分别为0.857、0.757,特异度分别为0.802、0.923,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03、0.927。 结论:PD是预测患者全麻苏醒后疼痛的有价值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