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例胃食管交界处伴肠母分化胃腺癌
编辑人员丨4天前
伴肠母分化胃腺癌(GAED)是胃癌的特殊类型,临床罕见.既往报道病例中,GAED表现出比普通胃癌更具侵袭性的生物学行为,如更频繁的淋巴血管浸润及转移,更差的预后如更短的生存时间.本文报道了 2例发生于胃食管交界处的GAED,给予包括手术及化疗在内的综合治疗,已分别无病生存18及20月,截止随访结束仍存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胰腺原发伴肠母细胞分化的腺癌一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伴肠母细胞分化的腺癌是近年来报道的消化系统较为少见的腺癌亚型,因其具有独特的组织形态、免疫表型和预后特征,逐渐引起重视。相对于普通型腺癌,伴肠母细胞分化的腺癌更易出现远处转移、患者生存期短,应避免将其与高分化腺癌相混淆。研究认为,伴肠母细胞分化的腺癌在发病机制上与肝样腺癌具有相似性,二者同属于甲胎蛋白产生性腺癌。伴肠母细胞分化的腺癌最常见于胃,胃外病例报道罕见。本文报道1例原发于胰腺的伴肠母细胞分化的腺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血清甲胎蛋白升高且伴有肠母细胞分化的胃腺癌临床病理学观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血清甲胎蛋白(AFP)升高的胃癌病例中伴有肠母细胞分化的胃腺癌(GAED)所占比例及其临床病理特征。方法:收集2008至2018年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医院胃癌手术切除标本共724例,以术前血清AFP >10 μg/L为标准,筛选血清AFP升高的胃癌病例,在此基础上按病理学标准筛选GAED病例,进一步观测其形态病理学特征,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其分化表型,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HER2扩增情况。以289例不伴有AFP升高的普通胃腺癌作为对照组,比较GAED与对照组在无进展生存期和总体生存期上的差异。 结果:724例胃腺癌中,伴血清AFP升高者有25例,其中GAED有11例,占44%。镜下观察:11例GAED以管状乳头状结构为主,胞质透明或空泡状,其中5例可见囊腺样结构,类似于胚胎发育时的胚囊;4例可见均质红染的圆形颗粒;6例可见腺腔内红染物。所有11例GAED均有淋巴结转移,同时2例有肝转移,5例可见血管内癌栓。癌细胞表达肠型分化标志物CDX2(11/11)、CD10(8/11)、MUC2(3/11)和原始分化标志物SALL4(8/11)、GPC3(7/11)、AFP(5/11)。同时有3例GAED存在HER2基因扩增(3/11)。随访显示,11例GAED的无进展生存期较对照组明显更短( P=0.02),而总体生存期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99)。 结论:导致血清AFP升高的胃癌中GAED占有较高比例,此类胃癌兼有肠型分化和原始的低分化特点,其侵袭转移能力强,预后可能较差,应避免将其诊断为普通高-中分化腺癌而低估其恶性程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伴肠母细胞分化的胃腺癌12例临床病理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伴肠母细胞分化的胃腺癌(gastric adenocarcinoma with enteroblastic differentiation,GAED)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收集福建省立医院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诊断的12例GAED,采用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及HER2基因检测的方法,探讨其临床病理学特征。并以同期诊断的343例普通型胃腺癌作为对照组,比较二者之间的临床病理差异。结果:12例GAED男10例,女2例;年龄59~75岁(中位年龄66.5岁)。临床表现腹痛、黑便伴呕血。大体检查:9例为溃疡型肿物,3例为隆起型肿物,肿瘤最大径1.5~9.5 cm(中位最大径6.0 cm)。镜下观察:肿瘤细胞排列成管状、乳头状、筛状或腺样结构,细胞呈立方或柱状,胞界相对清晰,具有特征性的丰富透明或略嗜酸性胞质。免疫表型:肿瘤细胞表达SALL4(12/12)、Glypican-3(9/12)、甲胎蛋白(5/12)、CDX2(8/12)、CD10(3/12)、p53(10/12)、HER2(2/12,3+),荧光原位杂交检测显示HER2基因扩增(2/12)。与普通型胃腺癌相比,GAED具有更高脉管侵犯及肿瘤进展率( P<0.05),而在年龄、性别、分化程度、神经侵犯、淋巴结转移、pT分期、pN分期及pM分期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GAED属于罕见的特殊类型胃腺癌,病理学上同时具有胚胎性分化和肠型分化两种免疫表型,生物学行为上具有更高的侵袭性,在临床诊断工作中,需要与普通型胃腺癌相区别。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血清甲胎蛋白升高伴肠母细胞分化胃腺癌的分子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血清甲胎蛋白(AFP)升高伴肠母细胞分化胃腺癌(GAED)患者的免疫表型和分子生物学特征。方法:收集2018—2020年山西省肿瘤医院收治的13例血清AFP升高且伴有GAED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应用免疫组织化学(IHC)及二代测序方法对13例血清AFP升高伴GAED患者的病理组织进行免疫标志物和分子生物学特征分析,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 rank检验。结果:13例GAED患者中,男12例,女1例,年龄41~70岁,中位年龄64岁,病灶位置以胃窦部(5例)、胃体部(4例)为主。IHC显示可表达瘤胚胎蛋白(AFP、SALL4、GPC3)、肠上皮分化蛋白(CDX-2、CD10)和一些原始肠上皮表型标志物(OCT3/4、Claudin6),联合应用多种标志物诊断可降低漏诊率。13例患者中,12例存在至少1个基因突变(1个基因突变:1例,2~5个基因突变:3例,6~15个基因突变:8例),1例未检测到突变。突变频率最高的基因是TP53(10例),其他突变基因包括EPHB1(3例)、ATRX(2例)、EPHA5(2例)、GATA3(2例)、LRP1B(2例)和MAP2K4(2例)。13例患者中3例存在基因结构变异,分别为C14orf177-GNAS、AIM1-FGFR3、EPHA6-ROS1基因重排。13例患者均存在拷贝数变异,11例患者存在2个以上基因的拷贝数变异。常见的扩增基因为IRS2(5例)、PTEN(5例)、GNAS(4例)、CCNE1(3例)、CEBPA(3例)、PCK1(3例)、ERBB2(2例),常见的缺失基因为SOX2(5例)、MYC(5例)。13例患者中,死亡4例,死亡患者中有2例出现肝转移;无病生存患者4例,5例患者病情进展,其中3例出现腹腔转移,2例出现肝转移。血清AFP升高伴GAED患者3年生存率为65.9%,3年无进展生存率为30.7%。基因LRP1B点突变与预后不良有关( P<0.001)。行免疫治疗较单纯化疗的患者预后无明显改善( P=0.595),但进行术后化疗或术后化疗加免疫治疗较只进行手术患者预后好(均 P<0.05)。 结论:血清AFP升高伴GAED是一种具有高度侵袭性的肿瘤,有独特的分子特征,往往同时伴有多个分子事件,TP53突变是其最常见的基因突变类型,此外,部分患者伴有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扩增和基因重排。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胃SWI/SNF复合体缺失的产甲胎蛋白腺癌临床病理学特征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胃SWI/SNF复合体缺失的产甲胎蛋白腺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收集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确诊的胃SWI/SNF复合体缺失的产甲胎蛋白腺癌4例,复习其组织形态学特征、免疫组织化学、EB病毒编码的RNA(EBER)原位杂交、二代测序结果及临床治疗经过,总结其临床病理特征及治疗,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4例患者中男性3例,女性1例,临床主诉腹痛、嗳气和黑便,其中3例血清甲胎蛋白显著升高,内镜均显示溃疡型病变。镜下观察肿瘤细胞呈弥漫性片状或巢状生长,表现为典型肝样腺癌特征;2例部分区域呈腺样生长,腺样区域胞质透亮,表现为肠母细胞分化。肿瘤细胞核显著异型,可见显著大核仁,核分裂象易见。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肝样腺癌标志物甲胎蛋白、GPC3和SALL4均阳性,广谱细胞角蛋白和E-cadherin均未见缺失表达。SWI/SNF复合体亚基表达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即INI1(SMARCB1)、BRG1(SMARCA4)、BRM(SMARCA2)、ARID1A蛋白,4例肝样腺癌区域及肠母细胞分化区域均为SMARCA2缺失表达,其中1例肠母细胞分化区域合并ARID1A缺失,未见SMARCB1、SMARCA4缺失。4例p53蛋白均呈弥漫阳性,Ki-67阳性指数80%~90%。错配修复蛋白检测均无缺失表达,HER2检测仅1例为3+,EBER均阴性。4例病例二代测序均未检测到SWI/SNF复合体相关亚基的突变。4例中2例因手术时存在远处转移,行姑息性手术,另外2例行根治性切除,3例随访患者术后辅助化疗。结论:产甲胎蛋白腺癌是一组少见的胃癌亚型,可合并SWI/SNF复合体缺失,病理形态学表现与经典SWI/SNF复合体缺失的伴有横纹肌样特征的未分化癌不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伴肠母细胞分化的胃腺癌并肝转移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伴肠母细胞分化的胃腺癌合并绒毛膜癌成分并肝转移病例比较罕见。患者为65岁女性。胃癌根治标本,胃肿瘤呈腺管状、乳头状结构,细胞质透明,诊断为伴肠母细胞分化的胃腺癌。在淋巴结转移灶和肝转移灶中出现了绒毛膜癌成分。免疫组织化学不同程度表达SALL4、Glypican3、甲胎蛋白、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CDX2、CD10等抗体。二代测序提示TP53突变、MYC扩增等改变。此肿瘤恶性程度高,预后差,对术前化疗不敏感。患者术后12个月死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伴肠母细胞分化胃腺癌合并高度微卫星不稳定型胃癌一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同时早期多发胃癌之间可能存在不同的克隆起源。本文报道1例伴肠母细胞分化胃腺癌合并高度微卫星不稳定型胃癌的早期多发胃癌病例。患者女,77岁。因呕血、黑便入院,胃镜见两处病变。术后镜下见一灶为具有显著透亮胞质的肠母细胞分化腺癌,表达SALL4和Glypican-3,并有p53异常表达,分子分型为染色体不稳定型;另一灶为伴有MLH1和PMS2表达丢失的高度微卫星不稳定型胃癌。该患者淋巴结见肠母细胞分化腺癌转移,建议术后化疗,而微卫星不稳定型胃癌可能会增加异时再发肿瘤的风险,需要密切随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伴有肠母细胞分化腺癌4例临床病理学特征
编辑人员丨2024/7/13
伴有肠母细胞分化的胃腺癌(gastric adenocarcinoma with enteroblastic differentiation,GAED)是近年新认识的的一种特殊罕见类型的胃癌,被认为是产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producing,AFP)胃癌的罕见类型[1],目前国内外文献报道的病例较少.发生于子宫、食管及胆囊等其他部位的腺癌中伴有肠母细胞分化的腺癌目前国内文献尚未见报道.本研究报道1例子宫、1例食管及2例胆囊伴肠母细胞分化腺癌的病例,并结合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发生于胃以外伴有肠母分化腺癌的临床及病理特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
首诊时伴血清甲胎蛋白升高胃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和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目的:探讨首诊时伴血清AFP升高的胃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方法:收集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 904医院安徽医科大学无锡临床医学院 2008年 1月至 2020年 12月经胃镜活检首诊为胃腺癌的 931例患者,以血清AFP≥20 ng/mL为标准筛选病例.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法和特殊染色明确病理学特点和免疫表型,并分析患者的临床特点和生存期.结果:931例胃腺癌中有 36例(3.9%)首诊时出现血清AFP升高(20.7~6 558.0 ng/mL).患者无特异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发现,36例患者中 17例有远处转移,以肝转移最多见(13例),其余 19例患者无远处转移.远处转移的病例其血清AFP水平明显高于无转移者(P=0.003).病理分析显示,36例患者中 16例为肝样腺癌,11例为伴有肠母细胞分化的腺癌,9例为普通腺癌.上述胃癌亚型均表达原始分化的标志物SALL4、GPC3、AFP.随访显示,无远处转移的 19例患者的总生存期明显高于有远处转移的 17例患者(P=0.002).无远处转移的 19例患者有 16例进行了胃癌根治手术,其与经手术根治的AFP正常的 314例普通胃癌相比,无病生存期更短(P=0.044),但总生存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3).结论:首诊时伴血清AFP升高的胃癌较罕见,其病理类型主要为肝样腺癌和伴有肠母细胞分化的腺癌.此类患者近一半在首诊时可见以肝脏为主的远处转移,有远处转移者预后极差,而无远处转移者手术治疗后预后较好,但相对于无AFP升高的胃癌预后仍可能较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