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PC3基因变异致新生儿Simpson-Golabi-Behmel综合征Ⅰ型一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lypican-3, GPC3)基因变异致Simpson-Golabi- Behmel 综合征(Simpson-Golabi-Behmel syndrome,SGBS)Ⅰ型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遗传学特点。 方法:对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深圳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收治的1例SGBSⅠ型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以“Simpson-Golabi-Behmel 综合征Ⅰ型”“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Simpson-Golabi-Behmel syndrome type Ⅰ”“GPC3”为关键词,分别对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PubMed数据库自2010年1月至2021年4月收录的文献进行检索,总结 GPC3基因变异致SGBSⅠ型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遗传学特点。 结果:本例患儿男性,4 h,因“腹胀1 h”入院,主要表现为异常面部特征(大头、面容粗陋、鼻梁宽、大嘴、舌有中央纵沟)、巨体、多余的乳头、尿道下裂;全外显子组高通量测序分析发现位于X染色体的 GPC3基因存在c.720delC移码变异,患儿为半合子,母亲该位点杂合变异,为未曾报道过的变异,确诊SGBSⅠ型。随访发现患儿存在过度生长、合并神经母细胞瘤及运动发育迟缓。文献检索共收集31篇文献包括本例共93例患者,其中男89例(95.7%),女4例(4.3%);主要临床表现为颅面异常、出生前/后过度生长及伴多系统畸形,多合并语言障碍、运动发育迟缓和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碍,且易罹患胚胎性肿瘤;合并肿瘤11例(11.8%);宫内终止21例,余72例娩出者中存活63例、死亡9例。提供具体基因变异类型有80例,其中无义变异25例(31.2%),DNA片段缺失21例(26.2%),移码变异16例(20.0%),片段重复8例(10.0%),错义变异5例(6.2%),剪接突变5例(6.2%)。 结论:SGBSⅠ型为X连锁隐性遗传病,临床表型谱广,生后有颅面异常、过度生长及伴多系统畸形时需高度怀疑本病可能,基因检测有助于早期诊断,治疗需多学科合作并长期随访,尤其是对肿瘤的监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血清甲胎蛋白升高且伴有肠母细胞分化的胃腺癌临床病理学观察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血清甲胎蛋白(AFP)升高的胃癌病例中伴有肠母细胞分化的胃腺癌(GAED)所占比例及其临床病理特征。方法:收集2008至2018年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医院胃癌手术切除标本共724例,以术前血清AFP >10 μg/L为标准,筛选血清AFP升高的胃癌病例,在此基础上按病理学标准筛选GAED病例,进一步观测其形态病理学特征,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其分化表型,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HER2扩增情况。以289例不伴有AFP升高的普通胃腺癌作为对照组,比较GAED与对照组在无进展生存期和总体生存期上的差异。 结果:724例胃腺癌中,伴血清AFP升高者有25例,其中GAED有11例,占44%。镜下观察:11例GAED以管状乳头状结构为主,胞质透明或空泡状,其中5例可见囊腺样结构,类似于胚胎发育时的胚囊;4例可见均质红染的圆形颗粒;6例可见腺腔内红染物。所有11例GAED均有淋巴结转移,同时2例有肝转移,5例可见血管内癌栓。癌细胞表达肠型分化标志物CDX2(11/11)、CD10(8/11)、MUC2(3/11)和原始分化标志物SALL4(8/11)、GPC3(7/11)、AFP(5/11)。同时有3例GAED存在HER2基因扩增(3/11)。随访显示,11例GAED的无进展生存期较对照组明显更短( P=0.02),而总体生存期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99)。 结论:导致血清AFP升高的胃癌中GAED占有较高比例,此类胃癌兼有肠型分化和原始的低分化特点,其侵袭转移能力强,预后可能较差,应避免将其诊断为普通高-中分化腺癌而低估其恶性程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血清GPC3水平在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辅助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血清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PC3)检测在原发性肝细胞癌(HCC)辅助诊断、疗效监测等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3月至2019年5月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诊断为HCC的患者166例作为实验组,以同医院体检中心健康者94名、良性肝病患者50例分别作为健康对照组和良性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和电化学发光法分别检测血清GPC3和甲胎蛋白(AFP)含量[中位数(四分位数Q1,Q3)],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GPC3联合AFP等指标在HCC中的诊断准确性。结果:HCC患者组的血清GPC3含量为0.210(0.048,0.801)mg/L,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0.029(0.019,0.052)mg/L及良性对照组0.033(0.021,0.043)mg/L( Z=-7.69, P<0.001);谷草转氨酶(AST)( Z=-7.02)、谷丙转氨酶(ALT)( Z=-6.85)和AFP( Z=-8.36)在三组人群中均存在明显差异( P均<0.001);HCC患者的血清GPC3浓度与ALT( Z=-3.77)、AST( Z=-4.09)相关( P均 <0 .001)。通过ROC曲线确定GPC3的Cut-off值0.077 mg/L后,血清GPC3联合AFP检测对HCC的灵敏度高达87.82%,特异性为77.86%,阳性预测值为82.53%,阴性预测值为84.29%。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得到HCC-GPC3相关模型,其ROC曲线下面积为0.882,总灵敏度为91.10%,总特异性为72.73%。进一步分析,HCC患者的术后血清GPC3含量0.454(0.019,0.286)mg/L较术前0.608(0.039,0.554)mg/L明显降低( Z=-7.32, P<0.001)。 结论:血清GPC3水平检测可应用于HCC的辅助诊断及疗效监测,联合GPC3及AFP可提高HCC的诊断效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lncRNA GPC3-AS1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对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lncRNA GPC3-AS1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对A549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方法:qPCR检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和细胞中lncRNA GPC3-AS1表达;将lncRNA GPC3-AS1 siRNA及其对照siRNA转入A549细胞中,qPCR检测lncRNA GPC3-AS1表达变化,MTT测定细胞增殖,划痕实验测定细胞迁移,Transwell测定细胞侵袭,免疫印迹检测细胞中PI3K/Akt信号通路蛋白表达。结果:与非小细胞肺癌癌旁组织和人肺上皮细胞BEAS-2B相比,非小细胞肺癌组织和HCC827、H1650、A549细胞中lncRNA GPC3-AS1表达明显增加( P<0.05)。NSCLC组织中lncRNA GPC3-AS1表达与性别、年龄、病理类型及分化程度均无关,而与TNM分期、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均明显相关( P<0.05)。与沉默对照组相比,沉默GPC3-AS1组A549细胞中lncRNA GPC3-AS1表达显著降低( P<0.05),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亦显著降低( P<0.05)。沉默GPC3-AS1组和抑制剂组细胞中PI3K/Akt信号通路蛋白p-PI3K、p-Akt及其下游蛋白Cyclin D1和P70S6K表达较沉默对照组和对照组显著降低( P<0.05)。 结论:LncRNA GPC3-AS1在非小细胞肺癌中高表达,沉默LncRNA GPC3-AS1可抑制非小细胞肺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其机制可能与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基于临床指标和钆贝葡胺增强MRI列线图预测肝细胞癌GPC-3表达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临床指标和钆贝葡胺增强MRI列线图预测肝细胞癌(HCC)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PC-3)表达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7月至2021年6月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经病理证实为HCC的85例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患者术前行MRI平扫及钆贝葡胺增强MRI检查。根据免疫组化GPC-3的表达情况,将患者分为GPC-3阳性组(55例)和GPC-3阴性组(30例)。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肝炎、肝硬化、甲胎蛋白(AFP)、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谷氨酰转移酶水平。观察MRI定性指标,包括肿瘤边缘、环样强化、瘤内出血灶、强化包膜、卫星结节;MRI定量指标包括肿瘤最大径和钆贝葡胺增强动脉期(AP)、门静脉期(PP)、肝胆期(HBP)的肿瘤-肝实质信号比(TLR)以及肿瘤增强比(TER)。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两组间定量资料,采用χ2检验比较两组间定性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GPC-3表达的独立预测因素,并建立列线图模型。运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各独立因素及列线图的预测效能,并使用DeLong检验比较曲线下面积(AUC)的差异。 结果:GPC-3阳性与阴性组间AFP水平、肿瘤边缘、瘤内出血灶及TLR-AP、TLR-PP、TLR-HB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示AFP≥20 μg/L、瘤内出血灶、TLR-HBP是HCC GPC-3阳性表达的独立预测指标(OR为3.816、4.788、0.001, P均<0.05)。建立术前临床和钆贝葡胺增强MRI预测肝细胞癌GPC-3表达的列线图模型。AFP≥20 μg/L、瘤内出血灶、TLR-HBP和列线图模型预测GPC-3阳性表达的AUC分别为0.688、0.697、0.808、0.879,列线图模型诊断效能优于3个单独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3.82、4.13、2.04, P<0.001、<0.001、=0.042)。 结论:基于临床指标和钆贝葡胺增强MRI定性、定量指标的列线图模型对于术前预测HCC GPC-3表达具有较好效能,高于单一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Glypican-3与肝癌关系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PC3)是一种细胞表面硫酸乙酰肝素蛋白多糖,属于与甘氨酸相关的整体膜蛋白多糖亲缘蛋白。很多研究表明,GPC3在肝癌的发生、诊断、治疗、预后等方面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对近几年来GPC3的相关研究作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后腹膜恶性孤立性纤维瘤伴肺及肋骨转移1例
编辑人员丨3天前
患者男,69岁,因“左下腹隐痛不适伴左胸壁胀痛2个月”就诊。全腹部增强CT检查示:左侧后腹膜混杂密度团块,大小约6.5 cm×7.3 cm,增强扫描呈明显持续花环状强化,内见大片状坏死,边缘见明显粗大、迂曲血管影(图1)。胸部平扫CT检查示:左肺上叶2枚结节,边缘光整,大小分别为1.1 cm×1.0 cm、0.9 cm×0.8 cm(图2);左侧第2肋骨骨质破坏伴周围软组织肿块形成(图3)。考虑后腹膜恶性肿瘤伴肺及肋骨转移,遂行左侧第2肋骨穿刺活检,病理检查示:肿瘤弥漫状排列,异型细胞类圆形,核圆形,深染,大部分大小较一致,局灶大小不一,间质血管丰富(图4)。免疫组化检查示:STAT6(+),S-100(-),EMA(-),ERG(+),CK(-),Ki-67(约10%+),CD34(-),PR(-),GFAP(-),GPC-3(-),Hepa(-),CD99(+)。诊断为恶性孤立性纤维瘤(solitary fibrous tumor,SFT)。行后腹膜肿瘤切除术、转移灶放疗术(45Gy/15F),并辅助化疗(表阿霉素+异环磷酰胺),术后病理证实后腹膜肿块为SFT。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细胞角蛋白19/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表达模式与肝细胞癌患者介入治疗后复发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观察细胞角蛋白19/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CK19/GPC3)的表达模式与肝细胞癌患者介入治疗术后复发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收集了佑安医院2007年11月至2016年5月接受介入治疗的符合条件的251例肝细胞癌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并对可能影响其预后的相关风险因素进行了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绘制患者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比较各组间生存率的差异。结果:Kplan-Meier单因素分析显示组织学分级、CK19/GPC3表达模式、甲胎蛋白水平及Hep Par1与肿瘤复发密切相关,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CK19/GPC3表达模式( HR = 1.634,95% CI为1.041~2.564, P = 0.033)、组织学分级( HR = 1.445, 95% CI为1.037~2.014, P = 0.030)、甲胎蛋白水平( HR = 1.410,95% CI为1.042~1.908, P = 0.026)、Hep Par1 ( HR = 0.570,95% CI为0.349~0.930, P = 0.025)4个因素为介入治疗后复发的独立预测因子。 结论:符合米兰标准的具有CK19 +/GPC3 +与CK19 -/GPC3 +表型的肝细胞癌患者介入治疗后较CK19 -/GPC3 -的患者具有更高的复发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血清甲胎蛋白升高伴肠母细胞分化胃腺癌的分子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血清甲胎蛋白(AFP)升高伴肠母细胞分化胃腺癌(GAED)患者的免疫表型和分子生物学特征。方法:收集2018—2020年山西省肿瘤医院收治的13例血清AFP升高且伴有GAED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应用免疫组织化学(IHC)及二代测序方法对13例血清AFP升高伴GAED患者的病理组织进行免疫标志物和分子生物学特征分析,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 rank检验。结果:13例GAED患者中,男12例,女1例,年龄41~70岁,中位年龄64岁,病灶位置以胃窦部(5例)、胃体部(4例)为主。IHC显示可表达瘤胚胎蛋白(AFP、SALL4、GPC3)、肠上皮分化蛋白(CDX-2、CD10)和一些原始肠上皮表型标志物(OCT3/4、Claudin6),联合应用多种标志物诊断可降低漏诊率。13例患者中,12例存在至少1个基因突变(1个基因突变:1例,2~5个基因突变:3例,6~15个基因突变:8例),1例未检测到突变。突变频率最高的基因是TP53(10例),其他突变基因包括EPHB1(3例)、ATRX(2例)、EPHA5(2例)、GATA3(2例)、LRP1B(2例)和MAP2K4(2例)。13例患者中3例存在基因结构变异,分别为C14orf177-GNAS、AIM1-FGFR3、EPHA6-ROS1基因重排。13例患者均存在拷贝数变异,11例患者存在2个以上基因的拷贝数变异。常见的扩增基因为IRS2(5例)、PTEN(5例)、GNAS(4例)、CCNE1(3例)、CEBPA(3例)、PCK1(3例)、ERBB2(2例),常见的缺失基因为SOX2(5例)、MYC(5例)。13例患者中,死亡4例,死亡患者中有2例出现肝转移;无病生存患者4例,5例患者病情进展,其中3例出现腹腔转移,2例出现肝转移。血清AFP升高伴GAED患者3年生存率为65.9%,3年无进展生存率为30.7%。基因LRP1B点突变与预后不良有关( P<0.001)。行免疫治疗较单纯化疗的患者预后无明显改善( P=0.595),但进行术后化疗或术后化疗加免疫治疗较只进行手术患者预后好(均 P<0.05)。 结论:血清AFP升高伴GAED是一种具有高度侵袭性的肿瘤,有独特的分子特征,往往同时伴有多个分子事件,TP53突变是其最常见的基因突变类型,此外,部分患者伴有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扩增和基因重排。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胃SWI/SNF复合体缺失的产甲胎蛋白腺癌临床病理学特征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胃SWI/SNF复合体缺失的产甲胎蛋白腺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收集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确诊的胃SWI/SNF复合体缺失的产甲胎蛋白腺癌4例,复习其组织形态学特征、免疫组织化学、EB病毒编码的RNA(EBER)原位杂交、二代测序结果及临床治疗经过,总结其临床病理特征及治疗,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4例患者中男性3例,女性1例,临床主诉腹痛、嗳气和黑便,其中3例血清甲胎蛋白显著升高,内镜均显示溃疡型病变。镜下观察肿瘤细胞呈弥漫性片状或巢状生长,表现为典型肝样腺癌特征;2例部分区域呈腺样生长,腺样区域胞质透亮,表现为肠母细胞分化。肿瘤细胞核显著异型,可见显著大核仁,核分裂象易见。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肝样腺癌标志物甲胎蛋白、GPC3和SALL4均阳性,广谱细胞角蛋白和E-cadherin均未见缺失表达。SWI/SNF复合体亚基表达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即INI1(SMARCB1)、BRG1(SMARCA4)、BRM(SMARCA2)、ARID1A蛋白,4例肝样腺癌区域及肠母细胞分化区域均为SMARCA2缺失表达,其中1例肠母细胞分化区域合并ARID1A缺失,未见SMARCB1、SMARCA4缺失。4例p53蛋白均呈弥漫阳性,Ki-67阳性指数80%~90%。错配修复蛋白检测均无缺失表达,HER2检测仅1例为3+,EBER均阴性。4例病例二代测序均未检测到SWI/SNF复合体相关亚基的突变。4例中2例因手术时存在远处转移,行姑息性手术,另外2例行根治性切除,3例随访患者术后辅助化疗。结论:产甲胎蛋白腺癌是一组少见的胃癌亚型,可合并SWI/SNF复合体缺失,病理形态学表现与经典SWI/SNF复合体缺失的伴有横纹肌样特征的未分化癌不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