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声引导穿刺活检在甲胎蛋白阴性肝占位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穿刺活检及增强MRI诊断在甲胎蛋白(AFP)阴性肝占位病变的准确性及穿刺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至2017年11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超声科行穿刺活检AFP阴性的肝占位患者资料共59例,其中男35例、女24例,25~67(51±3)岁,血AFP在正常范围内,比较超声引导穿刺活检病理结果和MRI两者之间的差异,分析其诊断价值并记录穿刺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SPSS 24.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 ± s表示,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本组59例病例,其中恶性病变占54.2%(32/59),良性病变占45.8%(27/59),超声引导穿刺活检术的灵敏度、特异度均为100%,而增强MRI分别为96.9%和81.5%。穿刺术中及术后均未出现腹、盆腔出血、感染、气胸等严重并发症。结论:超声引导穿刺活检和增强MRI对诊断AFP阴性肝占位病变均安全,但超声更准确,当患者临床症状较轻且缺乏特异性、增强影像学诊断存在不确定性时,选择超声引导下穿刺更有利于明确病灶的性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外周血T淋巴细胞CD4表达水平在肝移植肝癌复发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外周血T淋巴细胞CD4表达水平在肝移植肝癌复发患者诊断与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北京佑安医院肝移植中心进行肝移植治疗和5年随访的50例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与实验室资料,比较肝移植肝癌复发组(29例)和未复发组(21例)患者肝功能、血常规、肿瘤标志物、外周血T淋巴细胞分类等实验室指标及5年生存情况,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各临床指标与肝移植肝癌复发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T淋巴细胞CD4表达水平对肝移植肝癌复发的诊断效能,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比较不同CD4表达水平患者的生存差异。结果:与肝移植肝癌未复发组比较,复发组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γ-谷氨酰转移酶、白蛋白、淋巴细胞、甲胎蛋白、维生素K缺乏或拮抗剂诱导的蛋白质Ⅱ、CD3+、CD4+、CD8+T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肝移植肝癌复发组复发时间为13.0(6.0,24.0)个月,在5年随访中全部死亡,未复发组无死亡;复发组生存时间为18.0(9.0,36.0)个月,明显低于肝移植肝癌未复发组的60.0(60.0,60.0)个月( P<0.05)。与未复发组比较,复发组的CD3+、CD4+、CD8+T淋巴细胞的表达水平较低( P均<0.05)。Spearman多因素相关性分析显示,肝移植肝癌复发与CD3+、CD4+、CD8+T淋巴细胞的表达水平呈负相关( r=-0.43、-0.38、-0.44, P均<0.05);ROC曲线显示,CD4+T淋巴细胞对肝移植肝癌复发诊断的曲线下面积为0.755(95% CI 0.621~0.888),取最佳截断值265.50个/μl时,诊断特异度为100%,敏感度为48.30%。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显示,CD4≤265.50个/μl患者的生存时间低于CD4>265.50个/μl组[15.0(10.0,36.8)个月比53.0(19.5,60.0)个月, P<0.05]。 结论:外周血T淋巴细胞CD4表达水平与肝移植肝癌复发呈负相关,CD4+T淋巴细胞取265.50个/μl时对肝移植肝癌复发的临床诊断与预后评估具有较高的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徐州地区新生儿希特林蛋白缺乏症筛查和基因突变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通过筛查了解徐州地区新生儿希特林蛋白缺乏所致新生儿肝内胆汁淤积症(neonatal 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caused by cirtin deficiency,NICCD)的发病情况、临床特征和基因突变特点。方法:对2015年9月至2020年9月徐州地区采用串联质谱技术进行遗传代谢病筛查的新生儿进行前瞻性研究,筛查疑似的患儿进一步通过尿有机酸及SLC25A13基因突变分析确诊,对确诊病例的临床表现、生化指标改变、基因突变特点、治疗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共筛查活产新生儿468 494名,疑似患儿112例,进行尿有机酸分析95例,SLC25A13基因突变分析95例,共确诊NICCD患儿13例,患病率1∶36 038。多数患儿早期表现为黄疸消退延迟、喂养困难及体重不增等。生化指标改变包括胆汁酸升高、肝功能异常、甲胎蛋白异常升高、低血糖、血红蛋白降低、凝血功能异常及血氨增高等。血氨基酸及酰基肉碱谱检测提示瓜氨酸、蛋氨酸、精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等特异性升高,部分伴酰基肉碱轻度升高;尿有机酸分析主要表现为4-羟基苯乳酸和4-羟基苯丙酮酸升高。13例患儿均进行基因检测,共检出13种突变类型,分别为c.852_855delTATG、c.511dupG、c.1638_1660dup、IVS16ins3kb、c.1078C>T、c.615+5G>A、c.742G>A、c.44G>A、c.1311+1G>A、c.1399C>T、c.889G>T、c.1177+1G>A、c.1841+3_1841+4del,其中c.852_855delTATG最常见,5种为新发变异,新发变异中c.1841+3_1841+4del、c.511dupG和c.889G>T预测为有害变异。确诊病例予以饮食管理和对症治疗,均于1岁内症状缓解,生化指标明显改善。结论:徐州地区NICCD患病率为1∶36 038,c.852_855delTATG变异出现频率最高。共检测出5个新发变异位点,扩展了SLC25A13基因变异谱。NICCD患儿多数预后良好,需早期诊断和治疗,终身随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疑匹伐他汀致白癜风患者出现褐黑色斑点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患者男,55岁,汉族。因泛发型白癜风30年、面部褐黑色斑点1个月于2021年6月15日就诊。患者1990年无明显诱因左手出现1处白色斑片,于外院诊断为白癜风,予外用"激素"类药膏后未见明显改善。白斑逐渐增多,多次就诊并予外用药物、激光等治疗均未见明显疗效。2010年左右,白斑于6个月内迅速累及周身皮肤,此后10余年未行任何相关治疗。2021年5月中旬,患者左眼内眦白斑区突然出现1处褐黑色斑点,未予处理,后皮损于2周内迅速扩散至双侧内眦、颧部及耳部,并持续进展。既往冠心病10个月余,规律口服瑞舒伐他汀钙片10 mg/晚(2021年5月初因转氨酶升高调整为匹伐他汀钙片2 mg/晚),阿司匹林肠溶片0.1 g/d,硫酸氢氯吡格雷片75 mg/d,单硝酸异山梨酯片20 mg每日2次。高血压病史10年,规律口服氯沙坦钾片50 mg,每日2次。皮肤科检查:全身泛发色素脱失斑,小腿胫前有少量白色毳毛,鼻部、颧部及耳部前后散在褐黑色色素沉着斑,直径1 mm左右,颜色均匀,边界清晰,密集分布(图1A)。辅助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未见异常,肿瘤常规筛查包括糖类抗原(CA50、CA242、CA125、CA15-3、CA19-9、CA72-4)、鳞状上皮癌抗原、癌胚抗原、甲胎蛋白、细胞角蛋白19片段、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总前列腺特异抗原、游离前列腺特异抗原、血清胃泌素释放肽前体结果均为阴性。患者右侧颧部皮损组织病理表现为表皮角化过度,基底层完整,色素增加,真皮浅层胶原纤维嗜酸性变,血管周围少量炎症细胞浸润(图1B)。伍德灯下面部见片状不规则亮白色荧光斑片,边界清楚,对称分布,白斑中部及周围存在正常皮肤色素岛及斑点所致色素岛(图1C)。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甲胎蛋白高表达和低表达肝细胞肝癌的基因表达谱差异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甲胎蛋白(AFP)高表达和低表达肝细胞肝癌(HCC)中的差异表达基因表达谱,为HCC的分子机制研究及预后判断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肿瘤基因图谱计划(TCGA)公共数据库获得368例包含完整临床信息的HCC转录组数据,根据组织AFP mRNA表达四分位数将样本分为AFP高表达组和AFP低表达组,每组各92例。应用R软件中的DEseq2包进行差异表达基因分析,应用ClusterProfiler包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基因本体论(GO)功能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分析,应用String数据库和Cytoscape软件构建蛋白相互作用网络,筛选关键基因。采用单样本基因集富集分析方法,通过R软件GSVA包对特征基因进行富集评分,根据得分定义特征基因集表达情况。利用RNAseq数据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进行独立数据集验证和组织验证。结果:TCGA数据分析显示,AFP高表达与HCC低分化、患者人种有关(均 P<0.05)。生物信息学分析共获得1 382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931个基因在AFP高表达组织中表达上调,451个基因表达下调。GO功能分析显示,AFP高表达组织中高表达的基因主要与附属肢体发育、肢体发育、骨架系统发育等过程有关,而低表达基因则与异源物代谢、类固醇代谢、细胞对异生物刺激反应等代谢相关过程有关。KEGG通路分析显示,AFP高表达组织中高表达的基因主要参与原发性免疫缺陷、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通路,而低表达基因主要与视黄醇代谢、化学致癌作用、类固醇激素的生物合成等通路相关。鉴定出1个预后相关特征基因集,该基因集包括AURKB、TTK、CENPA、UBE2C、HJURP、KIF15,其高表达与HCC患者的无复发生存和总生存有关,且特征基因集富集分数与AFP表达呈正相关( r=0.475, P<0.001)。RNAseq数据验证结果与TCGA数据分析结果基本一致。RT-qPCR检测结果显示,特征基因集中AURKB、KIF15和UBE2C在AFP高表达HCC组织中显著高表达,其表达虽然与HCC患者的无病生存、总生存无关,但AFP低表达组患者的无病生存曲线和总生存曲线均在AFP高表达组患者之上。 结论:AFP高表达和AFP低表达HCC在基因表达谱上存在较大差异。筛选出的特征基因集可能协同AFP共同促进HCC的发生发展,其对解释不同水平AFP HCC的作用机制有一定作用,并为HCC的预后判断提供了新的思路和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经皮微波消融早期原发性肝癌预后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经皮微波消融(US-PMMA)治疗早期肝癌(HCC)患者生存预后的高危因素,及对术后总生存率(OS)、肿瘤特异性生存率(CSS)和无病生存率(DFS)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介入超声科行US-PMMA治疗的HCC患者1 563例。依据WHO对年龄的界定,以60岁及以上为老年组共733例,60岁以下为青年组共830例。所有病灶均为首次接受US-PMWA。收集患者及病灶基线资料,使用单变量和多变量Cox回归模型及倾向性评分匹配(PSM)分析OS、DFS和CSS基线特征的危险比(HR)。OS、DFS和CSS以Kaplan-Meier曲线表示,用Log-rank检验比较。结果:与青年组HCC相比,老年组HCC更易罹患低白蛋白血症、低血红蛋白血症以及较多合并症,但肝硬化发生少、肝功能较好。经PSM后,肿瘤长径(95% CI=1.1~1.4, P<0.001)及数量(95% CI=1.2~1.9, P<0.001)、γ-谷氨酰转移酶(γ-GT)(95% CI=1.0~1.0, P<0.001)和甲胎蛋白(AFP )(HR为1.5,95% CI=1.2~1.8, P<0.001)是OS、CSS和DFS的共同预测因子。年龄(95% CI=1.2~1.8, P<0.001)和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率(NLR)(95% CI=1.0~1.0, P=0.043)是OS和CSS的另外两个预测因子。白蛋白可预测OS,而性别和肝硬化可预测DFS。在随访期间(12~156个月),Log-rank检验表明,所有预测因子均显著影响OS、CSS或DFS(均 P<0.01)。其中,多发肿瘤对OS、CSS和DFS的影响最大,与单发病灶患者比较,多发病灶患者12年OS、CSS和DFS分别降低了9.2%、2.5%和4.1%,中位生存期分别缩短12.3个月、25.0个月和11.3个月。 结论:不同类型早期HCC患者微波消融后预后获益不同。在影响长期生存和疾病进展的众多高危因素中,纠正低蛋白血症和肝功能对改善早期HCC患者US-PMWA后预后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胃癌肝转移综合诊疗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胃癌肝转移的总体发生率约为9.9%~18.7%,异质性大,患者5年生存率<20%,尤其是甲胎蛋白阳性胃癌和胃肝样腺癌伴肝转移患者预后更差。目前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和日本胃癌学会均未制定专门针对此类患者系统完善的诊疗策略。本文就胃癌肝转移的分类、诊断(血清学、影像学、病理学)、治疗(手术、药物)等方面作一系统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甲胎蛋白升高型胃肝样腺癌1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胃肝样腺癌(HAS)是一种相对罕见的起源于胃的恶性肿瘤,患者存活时间较短,在形态学和病理上表现为肝细胞癌样特征,而其临床特征类似于胃腺癌。即使在没有肝占位性病变的情况下,HAS患者的血清中也能检测到高浓度的甲胎蛋白,这往往与较差的预后有关。现报道1例接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加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索凡替尼治疗的女性HAS患者,评估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并就相关文献进行复习,以提高对该类疾病的认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CT引导下穿刺活检术联合血清γ-谷氨酰转移酶及异常凝血酶原对血清甲胎蛋白阴性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穿刺活检术联合血清γ-谷氨酰转移酶(GGT)及异常凝血酶原(PIVKA-Ⅱ)对血清甲胎蛋白(AFP)阴性原发性肝癌(PHC)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选择阜阳市妇女儿童医院2018年1月至2021年3月诊治的AFP阴性PHC患者80例(AFP阴性PHC组),另选择同期确诊为肝脏良性肿瘤患者85例(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行CT引导下穿刺活检和GGT、PIVKA-Ⅱ水平检测,分析联合检测对AFP阴性PHC的诊断价值。结果:AFP阴性PHC组CT引导下穿刺活检确诊为肝脏恶性病变75例,准确度为93.75%,对照组穿刺活检确诊为肝脏良性病变84例,准确度为98.82%。AFP阴性PHC组血清AFP、GGT及PIVKA-Ⅱ水平高于对照组[(175.67 ± 39.58)μg/L比(18.74 ± 7.42)μg/L、(1 245.37 ± 255.41)U/L比(486.63 ± 89.05)U/L、(385.49 ± 30.27)AU/L比(25.84 ± 7.66)A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血清AFP与GGT、PIVKA-Ⅱ呈正相关( r = 0.858、0.429, 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结果表明,CT引导下穿刺活检联合GGT、PIVKA-Ⅱ检测诊断AFP阴性PHC的曲线下面积为0.877,灵敏度为91.19%,特异度为87.34%。 结论:CT引导下穿刺活检术联合GGT、PIVKA-Ⅱ检测可有效提高AFP阴性PHC的诊断准确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肝细胞癌伴门静脉癌栓转化治疗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患者 男性,52岁,因“上腹部不适3周余”于2020年11月19日入院。患者3周余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部不适,无发热黄疸,无恶心呕吐,无腹泻便血。2020年11月12日外院腹部平扫CT检查结果提示,肝内大片状或条索状低密度影,占位可能,合并肝内胆管扩张;腹部动态增强MRI检查结果提示:(1)肝右叶巨块状异常信号影,增强后有不规则条索状分割样强化,门静脉右支低信号充盈缺损影,考虑为巨块型肝癌伴门静脉癌栓(portal vein tumor thrombus,PVTT);(2)肝硬化;(3)脾大。否认高血压病、糖尿病、肝炎、结核病等病史,否认药物、食物过敏史;吸烟史30年,平均20支/d;饮酒史30年,白酒平均350 ml/次,每天3次。无类似肝炎或肝癌家族史。入院体检:一般生命体征平稳,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体力状态评分(Eastern Cooperative Oncology Group Performance Status,ECOG-PS)0分,腹软,无压痛和反跳痛,肝肋下2 cm,脾脏未触及,皮肤巩膜无黄染,双下肢无水肿。实验室检查: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1 210 μg/L,总胆红素16.9 μmol/L、直接胆红素8.1 μmol/L、总蛋白72.0 g/L、白蛋白39.4 g/L、ALT 47 U/L、AST 45 U/L、凝血酶原时间12.1 s、国际标准化比值1.01、乙肝表面抗原6 535 U/ml、乙肝E抗原4.10 COI、乙肝E抗体0.699 COI、乙肝核心抗体0.008 COI、乙肝病毒定量2.36×10 3 U/ml。入院后复查上腹部平扫+多期增强CT(图1,2),结果显示:(1)肝右叶肿块,最大截面135 mm×104 mm,考虑为肝细胞癌;(2)门静脉主干及右支内栓子形成;(3)肝硬化、脾大。诊断:(1)肝细胞癌,伴PVTT Ⅲ型(cT3N0M0)、巴塞罗那分期 C期、中国肝癌分期Ⅲa期、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级(5分);(2)慢性乙肝;(3)肝硬化(代偿期);(4)脾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