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疼痛的昼夜节律及其调控机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疼痛作为五大生命体征之一,现定义为一种与实际或潜在组织损伤相关,或类似的令人不快的感觉和情感体验。昼夜节律是自然进化赋予生物的基本特征之一,其在人体不同器官功能都有一定程度的体现,例如睡眠周期、体温调节等。近年来,疼痛昼夜节律和调控逐渐成为临床和研究的热点,大量研究证据表明疼痛均存在昼夜节律,而且疼痛与睡眠节律关系密切,失眠与疼痛经常并存,交互影响;另外人体内源性镇痛机制及镇痛药物反应性也呈现昼夜节律。了解疼痛昼夜节律变化及镇痛药物时间处方,对于急慢性疼痛的预防及治疗方案的制订十分重要。因此,有必要开展疼痛昼夜节律及机制的探索,以提高疼痛患者的整体健康水平及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昼夜节律在肝细胞癌中的作用机制及其中医阴阳观
编辑人员丨2024/6/22
近年来,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俨然成为了威胁人类健康的难题.许多研究表明肝脏的动态平衡需要对其代谢进行严格的昼夜节律调节,而葡萄糖、胆汁酸、血脂和胆固醇都受到定时的昼夜节律控制.表观遗传修饰和非编码RNA的转录后调控是昼夜节律的重要调节者,参与了 HCC的发生发展.昼夜节律在HCC中的调控机制与中医阴阳观有着相似的内涵,在疾病早期肿瘤生长进展时,表现出腹痛、肿块、腹水等属阳症状;在疾病晚期肿瘤消耗时,出现消瘦、乏力、昏迷等属阴症状.该文以中医阴阳观探讨HCC昼夜节律的发病机理,既有助于实现中医药理论现代化,也为该病的中西医联合诊疗提供了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基于子午流注理论探讨冠心病时间节律机制及中医药干预策略
编辑人员丨2024/6/22
冠心病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以胸痛、心悸、呼吸困难为主要症状.时间节律是生物体的各种生理机能适应外界环境的昼夜变化而建立起的规律周期,是人类生物钟的重要机制,影响各类疾病.冠心病发病时间节律明显,时间节律振荡机制通过血压、褪黑素、血管内皮炎症因子、时间节律蛋白等来调控冠心病的发展.子午流注理论以中医时间医学理论为基础,以不同时辰经脉气血盛衰,调节人体脏腑气血开阖.子午流注理论干预冠心病发生与现代医学中的时间节律机制有着相似之处,本文主要以子午流注为切入点探究冠心病的时间节律机制,并从子午流注角度综述中医药干预冠心病时间节律的研究进展,为中医药治疗冠心病提供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从卫气的生成与输布探讨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的中医治疗策略
编辑人员丨2024/3/16
通过分析卫气与白细胞在功能、发挥作用部位、昼夜节律方面的相似性,提出白细胞减少症的中医病机为卫气不足.基于对历代经典中卫气生成输布相关论述的梳理,认为下焦元气为卫气之源,中焦水谷之气充实卫气,上焦输布卫气至周身.故而临床中医治疗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可以龟鹿二仙胶、右归丸等补肾填精,结合艾灸关元、气海等穴位,补下焦元气以实卫气之源;以归脾汤、补中益气汤、参苓白术散、四君子汤等健脾益气,结合艾灸中脘、足三里等穴位,运中焦脾胃以充实卫气;以桂枝汤加减调和营卫,结合艾灸大椎、肺俞等穴位或刮痧,通上焦腠理以促进卫气输布.从卫气生成输布的全过程考虑,灵活选择内治法与外治法相结合,以期为肿瘤患者白细胞减少症的治疗提供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三种藓类植物固碳耗水节律调节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3/10/14
藓类植物作为缺乏维管组织的非等水植物,其光合作用和耗水量主要受到光照、温度和水分供应状况的影响;这些环境条件随昼夜交替改变,是否使得藓类植物形成了类似维管植物的内在昼夜节律调节机制,目前还所知甚少;理解其节律响应特点对于藓类植物的保育与利用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对脆枝青藓(Brachythecium thraustum)、大灰藓(Hypnum plum-aeforme)和长叶提灯藓(Mnium lycopodioides)进行12 h/12 h的昼夜光周期驯化后进行24 h/0 h的持续光照处理,分别测定3种藓类在12 h/12 h和24 h/0 h光周期条件下的净光合速率(Pn)和蒸腾速率(Tr),结果表明:排除光照和叶-气水汽压差(VPD)等环境影响之后,3种藓类的这两个指标均观察到明显的节律变化,节律调节作用能够解释其Pn和Tr日变化的23.4%和30.2%;且维管植物中少见的Tr节律作用出现在所有受试的藓类植物上;Pn和Tr的节律响应存在明显的种间差异,该研究中节律性最强的物种为脆枝青藓.以脆枝青藓为例进一步分析其全光照下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的节律响应时序转录组,结果表明:35.1%的淀粉、糖类合成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具有节律性,且与NSC含量的昼夜节律变化相关;脱落酸信号和气孔调节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与Tr的节律调节相关;光合电子传递和暗反应相关蛋白的转录水平变化与光合作用节律保持一致.藓类植物虽然丢失了生物钟核心反馈环CCA1/LHY基因,但是核心生物钟功能集中于PRRs家族,通过级联调节使得光合作用生物学过程和保卫细胞水分/离子运输过程等相关基因表达呈现显著的节律性,最终导致固碳耗水的节律响应高度保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14
-
胸腺非典型类癌合并库欣综合征1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患者男,33岁.因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下肢麻木、周身乏力1个半月余为主诉,于2016年3月就诊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体检示患者存在向心型肥胖、满月脸、水牛背,躯干可见散在红色斑丘疹,同时患者有高血压史.实验室检查示患者有低钾血症、糖耐量减低、高泌乳素血症、血脂异常症.进一步检查示患者皮质醇节律异常:8点:1 750 nmol/L,15点:1 750 nmol/L, 24点:1 750 nmol/L.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drenocorticotropic hormone,ACTH)昼夜节律异常:8点:210 pg/mL,15点:241 pg/mL, 24点:272.2 pg/mL,小剂量地塞米松抑制试验结果为不能抑制.上述结果提示患者存在ACTH依赖性库欣综合征,其最常见病因为垂体异常.垂体MRI示:垂体内异常信号,Rathke囊肿.神经内科会诊考虑ACTH垂体腺瘤可能性较大.为明确诊断,患者行大剂量地塞米松抑制试验,结果为不可抑制,提示患者的库欣综合征病因并非为垂体源性,而为肾上腺源性或异位ACTH分泌综合征.腹部超声及肺部CT提示患者存在肾囊肿、前纵隔占位性病变,肝胆脾胰及胃肠道未见异常,故考虑患者为异位ACTH分泌综合征且极有可能由前纵隔病变引起.纵隔增强CT(图1)示:前上纵隔见不规则致密影,向一侧肺野突出,边缘锐利,大小约为2.1 cm×2.9 cm,CT值为41.27 Hu,增强扫描病灶较均匀强化, CT值约为63.21 Hu.2016年3月在全麻下对患者行经右胸胸腔镜下纵隔肿物切除、周围脂肪组织廓清、右肺上叶前段局部切除术.肿瘤源自胸腺右叶,直径为2.5 cm×1.5 cm,似向右肺上叶前段侵袭,形状不规则,表面血管丰富,剖面呈鱼肉样.术后病理示:非典型类癌伴肺组织纤维增生,镜下见异形细胞呈索状片状浸润性生长,核深染,胞质少,异型性可见.免疫组织化学示(图2):ACTH弱(+),Ki-67 10%(+),Cga、Syn、TTF-1、CD5、CD56及CD117为阳性.上述结果证实肿瘤为神经内分泌肿瘤并异位分泌ACTH.术后患者的K+、皮质醇、ACTH、血压及血糖等逐渐恢复正常.患者术后接受放疗,随访无肿瘤转移或复发的征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百合黄烷酮3-羟化酶基因LhSorF3H的克隆与表达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为了探究百合花色的调控机制,以东方百合品种‘索邦’(Sorbonne)的花蕾为试验材料,根据前期转录组测序结果,成功克隆出黄烷酮3羟化酶(flavanone 3 hydroxylase,F3H)基因的编码序列和基因组序列,其中,编码序列全长1 110 bp,可编码369个氨基酸;基因组序列全长1 438 bp,包含3个外显子和2个内含子,命名该基因为LhSorF3H(GenBank登录号为MF614135).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黄烷酮3-羟化酶在进化上具有较高的保守性.LhSorF3H编码的蛋白与郁金香(Tulipa fosteriana)最为相似.半定量RT-PCR结果显示,LhSorF3H在花被、柱头以及花柱中表达明显,在花丝、子房、嫩茎、茎生根及上部叶片中表达较弱,而在花药和中下部叶片中基本不表达.LhSorF3H在不同发育阶段的花被片中均有表达(S2和S6阶段除外);黑暗处理使LhSorF3H表达降低,黑暗处理2h的LhSorF3H表达量降到最低,之后表达量开始上升;转入光照条件后,LhSorF3H的表达水平持续增加.研究表明,LhSorF3H基因对昼夜节律和光照具有双重响应的特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针刺对糖尿病抑郁模型大鼠血清CORT昼夜节律及SCN内Per1、Per2基因表达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观察针刺对糖尿病抑郁模型大鼠血清CORT昼夜节律及SCN内Per1、Per2基因表达的影响,探讨针刺治疗糖尿病抑郁的生物学机制.方法:将36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12只)、模型组(12只)扣针刺组(12只)3组.模型组和针刺组运用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慢性应激法建立糖尿病抑郁复合模型.针刺组于造模后每日取穴“后三里”(双)、“三阴交”(双)、“百会”针刺,每次留针20 min,每日1次,连续针刺7d.空白组和模型组相同方法抓取固定,不予处理.针刺结束后检测各组血糖、旷场实验行为学变化、血清CORT昼夜节律及SCN内Per1、Per2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模型组血糖较空白组显著升高(P<0.05),而针刺组大鼠血糖较模型组显著下降(P<0.05);模型组水平跨格数和直立次数较空白组显著减少(P<0.05),针刺组大鼠水平跨格数和直立次数较模型组显著增加(P<0.05);模型组大鼠CORT较空白组显著升高(P<0.05)且近似昼夜节律消失(P>0.05);针刺组CORT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5),CORT昼夜节律恢复;模型组大鼠Per2基因表达较空白组显著升高(P<0.05),而针刺组针刺治疗后Per2基因表达显著下调,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对糖尿病抑郁模型大鼠血糖、抑郁情绪及CORT昼夜节律具有调节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下调糖尿病抑郁大鼠SCN内Per2基因表达,从而降低对正性过程的反馈抑制而实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天麻钩藤饮对A7r5细胞时钟基因昼夜节律的影响及机制探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观察天麻钩藤饮对AngⅡ诱导的大鼠胸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A7r5中时钟基因(Per2、Bmal1、Clock)、AT1R基因及Src、p-Src蛋白昼夜节律表达的影响,探讨天麻钩藤饮通过AT1R信号途径调节时钟基因昼夜节律变化的可能机制.方法 以AngⅡ诱导A7r5细胞建立时钟基因昼夜节律变化模型,将细胞模型分为AngⅡ诱导组、天麻钩藤饮组.AngⅡ诱导组以终浓度为100 nmol·L-1的AngⅡ诱导24 h,天麻钩藤饮组以终浓度为100 nmol·L-1的AngⅡ和200 mg·L-1的天麻钩藤饮处理24 h,以加样时间为ZT0,每隔4小时收集细胞,提取蛋白和RNA,采用Q-PCR方法检测各时间点A7r5细胞中的时钟基因(Per2、Bmal1、Clock)和AT1R基因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各时间点A7r5细胞中Src、p-Src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AngⅡ作用于A7r5细胞后,时钟基因Bmal1和Per2表达中值升高,峰相位前移,呈现出与正常细胞不同的昼低夜高的反杓型节律变化;AT1R基因表达水平显著升高、Src、p-Src蛋白表达亦呈现出昼低夜高的反杓型节律变化;与AngⅡ诱导组相比,天麻钩藤饮组A7r5细胞Bmal1、Per2基因mRNA表达中值降低,呈现昼高夜低的杓型节律变化,AT1R基因及Src、p-Src蛋白的表达水平下降,呈现类似空白对照组的昼夜节律变化.结论 天麻钩藤饮能够通过AT1R信号通路调节AngⅡ诱导的A7r5细胞时钟基因昼夜节律改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D-Ser2-Oxyntomodulin改善Aβ31-35所致小鼠昼夜节律紊乱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观察胃泌酸调节素类似物 D-Ser2-Oxyntomodulin(Oxy) 是否可以改善 β 淀粉样蛋白31-35 (Aβ31-35)所致的小鼠昼夜节律紊乱,探讨Oxy改善Aβ31-35所致昼夜节律紊乱的细胞分子机制.方法: (1) 选取6~8周龄C57BL/6雄性小鼠进行跑轮行为学实验,分析Oxy改善Aβ31-35所致小鼠昼夜节律紊乱的作用.(2)选取小鼠海马HT22神经细胞,CCK8法检测细胞存活率,Real-time PCR检测不同时间点钟基因Bmal1 和Per2 mRNA的变化趋势,Western Blot分别检测CT20时Bmal1蛋白和CT16时Per2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1) Aβ31-35引起小鼠昼夜节律紊乱,与对照组相比,自由运转周期显著延长.Oxy预处理再给予Aβ31-35后小鼠的昼夜节律紊乱情况有所改善,与Aβ单独给予相比,自由运转周期显著降低.(2) Aβ31-35引起HT22细胞存活率显著降低,Oxy预处理后有效逆转Aβ31-35诱导的细胞存活率下降,且具有剂量依赖性.(3)经Aβ31-35处理后,HT22细胞的Bmal1和Per2 mRNA水平分别在CT20和CT16较对照组明显降低;而Oxy预处理组Bmal1和Per2的异常表达均得到显著改善.(4)与对照组相比,Aβ31-35组CT20时Bmal1和CT16时Per2蛋白水平显著降低;而与 Aβ31-35 组相比,Oxy预处理组 Bmal1 和 Per2 蛋白水平有所升高.结论:Oxy 可能通过调整Bmal1和Per2的表达改善Aβ31-35所致C57BL/6小鼠昼夜节律紊乱.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