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封面说明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封面图片由江西省生态气象中心周媛高级工程师2023年11月4日拍摄于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南矶乡境内的鄱阳湖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8°51′-29°08′ N,116°10′-116°25′ E).该保护区是长江湿地保护网络的首批成员、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区湿地网络成员、国际重要湿地和全国林草科普基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东海六个国家级海洋保护区鱼类多样性和连通性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对沿海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压力,而建立海洋保护区网络被认为是应对这双重压力的重要手段.为了保护东海丰富的生物资源,我国自20世纪末已建立了多个保护区,但目前生物多样性以及连通性的研究不足以有效支撑东海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为此,本研究选取了东海城洲岛国家级海洋公园(城洲岛)、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深沪湾)、湄洲岛国家级海洋公园(湄洲岛)、平潭综合实验区海坛湾国家级海洋公园(平潭岛)、洞头国家级海洋公园(洞头岛)和玉环国家级海洋公园(玉环)6个国家级海洋保护区,在保护区内近岸海域采集不同季节的eDNA样品并测量水环境参数,通过对鱼类群落组成分析预测保护区间的生物多样性及其潜在连通性.在采集到的71个样品中,共获得了5,069,193条序列,包括46,309个分子操作分类单元(molecular 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MOTUs),其中保护区内共享MOTUs的丰度占比基本都超过40%.虽然不同保护区间环境参数存在显著差异,但是生物多样性指数和群落组成差异性检验显示不同保护区间鱼类组成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仅存在季节差异.高占比的共享MOTUs以及无显著空间分化的群落组成可能意味着这些保护区间存在较强的连通性,具备建立海洋保护区网络的潜力.对保护区生态网络结构的进一步分析表明,不同保护区的生态网络存在差异,洞头岛、玉环、深沪湾保护区的网络结构较为稳健,而湄洲岛和平潭岛保护区则相反,这表明不同保护区的保护效果存在一定差异,这可能与保护区的面积和管理有关.本研究不仅为东海近岸群落连通性研究提供了参考,同时也为东海保护区的管理和建设提供直接支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宁夏中卫沙坡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白尾海雕越冬期的行为特征
编辑人员丨2024/7/6
2021年11月-2022年4月,在宁夏中卫沙坡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利用生态网络监控系统对白尾海雕Haliaeetus albicilla的种群数量、活动范围及在巢期间的日间行为特征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白尾海雕主要在保护区内的湖泊和鱼塘活动,越冬种群数量约为10只.在巢日间行为可划分为6类20种,各行为在越冬不同时期和日间不同时段的时间分配存在差异,警戒是最主要的行为,并在越冬后期的时间最长;成体间的警戒、理巢等行为时间分配存在显著差异.白尾海雕的警戒、保养、休息等行为日间变化存在节律性,警戒行为在08:00-09:00均较为活跃,保养行为在10:00-13:00较活跃.相关性结果表明,警戒行为与湿度呈负相关,但与温度和风速呈正相关;风速也显著影响在巢的休息和觅食行为.这表明白尾海雕越冬期的日间在巢行为以警戒和保养为主,其特征和节律性与环境和个体本身有关.本研究为白尾海雕越冬期的保护和管理提供了科学数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孑遗植物半日花叶际真菌群落的多样性与构建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4/6/15
叶际微生物在维持植物健康生长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我们对珍稀孑遗植物半日花(Helianthemum songaricum)叶际真菌的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等知之甚少.因此,本研究利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西鄂尔多斯自然保护区半日花叶片表生和内生真菌的多样性,探究其网络结构特征以及群落构建的机制.结果显示:棋盘井地区的叶际表生真菌丰富度指数(156.38±8.42)显著高于内生真菌(111.13±5.57),棋盘井叶际表生真菌丰富度指数显著高于拉僧庙(125.57±7.20)和千里山(114.75±10.35),而拉僧庙的内生真菌丰富度指数(155.71±15.40)显著高于棋盘井.叶际真菌以子囊菌门、毛霉菌门和担子菌门为优势门,叶际表生真菌和内生真菌分别在3个不同地点具有显著的指示类群,叶片部位(即叶表和叶内)和地点显著影响叶片真菌的群落组成.共存网络分析表明,叶际表生和内生真菌主要是协同作用,拮抗作用较小.半日花叶际表生和内生真菌群落的构建主要由随机性过程驱动.综上所述,半日花叶际表生和内生真菌的多样性和群落组成受到叶片部位(叶表和叶内)和地点的显著影响,随机性过程主导叶际表生和内生真菌的群落构建.研究结果可为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一定的科学基础和实践指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5
-
浙江省生态保护修复优先区识别
编辑人员丨2024/6/1
生态保护修复是维持和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的重要举措.识别生态保护修复优先区并进行有规划的生态保护修复能够达到抑制生态环境退化的目的.以浙江省为研究对象,运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计算模型、神经网络自组织映射(SOM)聚类分析法、空间统计、Spearman非参数相关性分析等方法,识别生态系统服务簇,分析生态系统服务簇演化和人类活动强度变化特征,识别生态保护修复优先区,探讨不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权衡/协同关系,提出生态保护修复优先区规划策略.结果表明:(1)2000-2021年浙江省生态系统服务空间分布逐渐趋于均衡,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量由7279.73亿元降低至6980.28亿元;(2)2000-2021年浙江省人类活动强度显著增加,呈现由西到东、由南到北的递增趋势;(3)2000-2021年浙江省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活动强度变化Moran's I指数呈现显著负相关性,说明人类活动强度与生态服务价值两者空间上处于相互制约状态;(4)2000-2021年浙江省90县(区)可划分为4类生态系统服务簇,包括:城市中心簇、农业生产簇、核心生态簇和生态保育簇;(5)基于2021年双变量Moran's I指数聚类结果将研究区划分的5种类型分区作为生态保护修复一级分区,以区域内主导生态系统服务簇作为生态保护修复二级分区划分依据.浙江省生态保护修复优先区划分为4个类型,即面积占比14.83%的生态预防治理区、面积占比19.94%的生态调控建设区、面积占比50.23%的核心生态保护区和面积占比15.00%的生态综合提升区.据此,提出不同类型优先分区实施生态保护修复的规划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
-
中国自然保护区空间分布特征
编辑人员丨2024/5/25
我国自然保护区经过 60 余年建设,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保护生物多样性、保存自然遗产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系统整理了我国现有 2672 个自然保护区空间分布数据,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空间信息数据库,从发展历程、保护类型、建设规模等方面进行了特征统计.运用地理集中指数和核密度指数等方法,对全国自然保护区从海陆分布、省级分布、时空分布、集聚分布等不同维度进行了空间分布特征分析.结果表明:(1)我国自然保护区数量和类型丰富,大致经历了"起步-停滞缓慢发展-稳步发展-快速发展-稳固完善"的 5 个发展阶段,以中小型的森林生态系统、野生动物、内陆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为主;(2)空间上为集聚分布,省域分布差异悬殊,沿"胡焕庸线"呈"西少东多、西聚东散"的特点;(3)不同类型和管理级别的自然保护区分布集群态势差异明显,形成了黄山-怀玉山、粤东北丘陵、南岭、武夷山等 11 个显著聚集区;(4)建设规模和连片聚集效应自西向东呈递减趋势,与我国地形的三级阶梯构造变化趋势存在紧密联系.最后,本文讨论了形成我国现有自然保护区空间格局的主要原因,包括客观自然条件及主观人为等因素,并结合我国自然保护区空间分布和建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从建立布局完善和海陆统筹的保护区网络,科学界定保护地类型,逐步优化自然保护区边界及稳步提升科研监测成效等方面提出了发展建议.在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由自然保护区向国家公园为主体的全面深化改革阶段,本研究弥补了现有研究成果的局限性和时效性问题,以期为未来自然保护区的空间布局优化及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25
-
滇东南南溪河中下游懒猴种群分布与保护现状
编辑人员丨2024/3/16
蜂猴(Nycticebus bengalensis)与倭蜂猴(Xanthonycticebus intermedius)是国内现存的两种懒猴科灵长类,因其独特的生态及行为特点,具有重要的研究与保护价值.由于受到捕猎及栖息地丧失的持续威胁,懒猴种群持续下降,分布区日益缩减,但种群及分布调查的缺失阻碍了保护计划的制定与实施.滇东南是历史记载中懒猴分布的重要区域,并且是潜在的两个物种的同域分布范围.2022年10月至2023年9月,通过访问、网络及样线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滇东南范围内河口和马关县辖区的懒猴种群分布及保护现状进行了详细评估,确定了 9个懒猴集中分布点.结果表明,本区域仍是国内懒猴分布的重要范围,且是倭蜂猴分布最为集中的区域之一.当地民众对懒猴的认知尚处于较低水平,受教育程度、年龄及经济状况的显著影响.懒猴分布区域多位于保护区边缘,当前的保护措施缺乏针对性,需要加强监测管理,建设生态廊道并通过宣传教育提升当地民众意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光臀八齿小蠹共生微生物群落组成及其功能基因注释
编辑人员丨2024/2/3
[目的]揭示光臀八齿小蠹Ips nitidus共生微生物群落组成和功能特征.[方法]对来自中国西北部青海省麦秀自然保护区的光臀八齿小蠹进行肠道和其他组织共生真菌和细菌宏基因组学和相关性网络分析,比较光臀八齿小蠹肠道和其他组织共生真菌及细菌群落组成,分析微生物群落间的相互关系,并采用非冗余蛋白序列比对方法注释共生微生物功能基因.[结果]共发现光臀八齿小蠹肠道和其他组织共生微生物3 520种,真菌和细菌的物种数最高,分别占全部物种数的23.21%和69.01%,平均相对丰度分别为9.69%和13.79%.其他组织中共生真菌白粉菌目(Erysiphales)相对丰度和物种多样性较肠道中的高,而其他组织中酵母目(Saccharomycetales)相对丰度和物种多样性较肠道中的低;其他组织中长喙壳类真菌(ophiostomatoid fungi)多样性(6属16种)较在肠道中的(5属13种)高,在其他组织和肠道中的平均相对丰度分别为0.016%和0.013%.其他组织中肠杆菌目(Enterobacterales)相对丰度和物种多样性高于肠道中的.肠杆菌属Enterobacter、白粉菌属Erysiphe、丛枝菌根属Rhizophagus和沃尔巴克氏菌属Wolbachia均为肠道和其他组织的核心菌属.真菌和细菌的某些群落在肠道和其他组织间表现出相反的相互关系,表明光臀八齿小蠹共生菌间可能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分别鉴定到共生真菌和细菌功能基因7 010和6 483个,细菌中异源性物质生物降解和代谢相关功能基因数量远高于真菌的;mRNA监测通路、丙酸代谢和泛素介导的蛋白质水解等11条通路在肠道中较在其他组织中具有更多的差异基因;对于柠檬烯降解和甾醇合成相关功能基因的注释结果表明,细菌对柠檬烯较真菌具有明显的降解能力,而真菌在甾醇生物合成中较细菌发挥更重要的促进作用;74个长喙壳类真菌功能基因主要参与到氧化磷酸化、代谢通路和氨基酸代谢,且长喙壳类真菌在其他组织中多样性更高,主要分布于Ophiostoma等.[结论]光臀八齿小蠹肠道和其他组织中共生微生物的群落组成和多样性以及功能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肠杆菌属、白粉菌属、丛枝菌根属和沃尔巴克氏菌属是光臀八齿小蠹共生微生物群落中最重要的核心菌群,可能在群落构建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福建梅花山自然保护区鸟类种子传播网络
编辑人员丨2024/1/6
鸟类与植物的种子传播网络是影响生物多样性维系和生态系统功能的关键因素,同时也是当代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于2021年10-12月采用样线法在福建梅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部地区调查取食鸟类多样性,并分析其与植物特征之间的关系,收集鸟类对果实(种子)的取食数据并以此构建鸟类种子传播网络,探讨鸟类特征对网络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取食鸟类多样性与植物特征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取食鸟类种类、数量、均匀度指数与植物高度、结实量和郁闭度呈显著相关(P<0.05);种子传播网络由21种取食鸟类和15种植物构成,具有嵌套性和模块性,但连接度和专业化程度较低;鸟类特征与物种水平网络参数存在一定相关性,取食鸟类数量与取食鸟类物种度、物种强度和连接多样性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取食鸟类体重、体长、嘴峰长与取食鸟类物种度和连接多样性呈显著正相关(P<0.05).研究显示,鸟类特征对种子传播网络结构的构建和维持具有影响,研究结果为分析森林动植物关系的动态变化和稳定性提供现实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6
-
宁夏灵武市"生态-经济"双网格局演变及互作关系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加强生态网络建设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举措.以宁夏灵武市为例,基于遥感及社会经济数据,采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法、Linkage Mapper以及改进的重力模型方法,分析了生态网络与社会经济景观"双网"格局及相互关系.结果表明:2000-2020年,灵武市的土地利用/覆被发生了剧烈变化,沙地、草地面积锐减,林地、建设用地面积增加,工业区快速扩张;"双网"在连通性和稳定性方面均有所提升.人类活动密集区分布于城市区、绿洲农业区以及宁东能源工业区,生态源地及生态廊道主要分布于自然保护区中部,部分延伸到其他功能区;交通廊道呈现在农业区和宁东能源工业区密集分布、在两区之间贯通的"H"型格局,"双网"均以各自功能区空间为核心且存在交织分布;"双网"呈现从冲突走向协同发展的态势,空间上存在明显分区及交互情况,农业区和宁东能源工业区的生态均存在初期破坏、后期改善的情况.今后,需加强生态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相互协调,可通过生态源地与廊道质量提升、生态节点建设与生态干扰点修复等组合措施提升生态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