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市雾灵山自然保护区豹猫、亚洲狗獾和猪獾的活动节律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活动节律是行为生态学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了解动物的活动节律是分析物种之间生态位分化、认识种间共存机制的重要内容.本研究借助红外相机技术,于2017年全年对分布于北京市密云区雾灵山自然保护区的豹猫(Prionailurus bengalensis)、亚洲狗獾(Meles leucurus)和猪獾(Arctonyx collaris)的活动节律进行比较研究.在35个位点布设红外相机,累计有效工作8 400个相机日,获得豹猫独立有效照片393张、亚洲狗獾682张、猪獾797张.采用非参数核密度估计方法分析3种动物的活动节律,结果显示,研究区域内3种动物的月活动节律随季节变化,初夏和初秋存在活动高峰.3种动物的日活动节律存在一定重叠,但具有各自不同的活动峰值:豹猫和猪獾在夜间活动强度较大,但猪獾的活动峰值较豹猫有所推迟,亚洲狗獾则在昼夜交替时期活动最频繁.3种动物通过活动节律峰值的差异产生了生态位分离,从而有利于同域分布下的共存.本研究从活动时间维度的峰值差异认识3种动物的活动节律生态位分化,有助于深入理解同域物种共存机制,为进一步开展3种动物行为生态适应研究、制定栖息地保护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生物钟基因在风湿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生物钟基因在哺乳动物组织器官中普遍存在,它不仅可以使机体自身的节律与外界环境的昼夜节律保持同步,使生物体的日常行为节律得到优化,而且还参与调控生物体的生理功能,包括睡眠-觉醒周期、体温、进食行为、免疫功能等。近几年的研究表明,生物钟基因在风湿性疾病的易感性和疾病进展中起关键作用,本文将就生物钟基因进行概述,同时对其在风湿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放射后肿瘤细胞恶性潜能增加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放射治疗是针对不同类型实体肿瘤的有效抗肿瘤手段,超过50%的肿瘤患者会在病程的不同阶段接受放射治疗。传统的放射生物学研究认为,放射治疗主要是通过辐照引起肿瘤细胞DNA损伤而导致细胞发生增殖性死亡,从而达到杀灭肿瘤细胞的目的。但临床数据表明,不少患者在接受放射治疗后仍出现肿瘤复发及转移。目前有研究发现,放射后的肿瘤细胞可能出现上皮-间质转化、昼夜节律紊乱、衰老、肿瘤细胞干性增加等变化,影响细胞的生物学行为,如侵袭、迁移等改变,造成肿瘤的复发及转移。本文拟对放射后肿瘤细胞的此类变化及分子机制进行综述,探索放射后肿瘤细胞生物学行为变化的相关机制,为肿瘤复发转移的防治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阿尔茨海默病小鼠恐惧记忆活动中峰电位与场电位Gamma节律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转基因小鼠在恐惧记忆活动中峰电位与场电位Gamma节律之间的内在联系。方法:将6月龄APP/PS1/tau三转基因(3xTg)小鼠和野生型(WT)小鼠分为3xTg组和WT组,每组10只。无菌条件下在每组小鼠海马内埋置电极,两周后进行条件恐惧箱的行为学实验。通过小鼠头部埋置的无线遥测装置同步监测分析Gamma节律、Spike和Burst发放频率的变化情况,最后使用熵值计算Gamma节律与Spike的相关性。结果:(1)在行为学实验中,3xTg小鼠因条件刺激引起的僵直比率为[(54.07±2.32)%],显著低于WT小鼠[(76.21±2.88)%]( t=4.796, P<0.01)。(2)同步记录到WT小鼠在Pre-CS期Gamma节律的功率为[(11.574±1.147)dB],给予CS后上升为[(18.108±1.177)dB]( t=3.386, P<0.01)。3xTg组在给予CS之后Gamma功率[(12.346±1.345)dB]明显低于WT组( t=3.423, P<0.01)。(3)WT小鼠在Pre-CS阶段Spike发放频率为[(5.667±1.475)次/s],给予条件刺激后显著升高[(11.008±1.335)次/s]( t=3.542, P<0.01)。而3xTg小鼠的Spike发放频率在CS之后为[(5.249±1.033)次/s]明显低于WT组( t=4.788, P<0.01)。(4)WT组在Pre-CS和CS阶段Burst间隔时间分别为[(0.550±0.043)s]和[(1.075±0.034)s],可见WT组Burst发放频率在给予条件刺激之后显著增加( t=5.188, P<0.01)。而3xTg组经过条件刺激后发放间隔为[(0.619±0.033)s],显著低于WT组( t=3.352, P<0.01)。(5)给予条件刺激后,WT小鼠的Spike-Gamma熵值曲线始终高于3xTg小鼠,其中WT组和3xTg组的相关性最高值分别为(0.403±0.031)和(0.314±0.028),3xTg组的Spike-Gamma相关性与WT小鼠相比显著下降( t=3.372, P<0.01)。 结论:AD恐惧记忆的缺陷可能是由于Spike-LFP(Gamma)发放不协调导致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非成像视觉环路对生理活动和行为的调控作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是视网膜视觉信号输出到大脑的终极神经元,可参与成像视觉(IFV)(图像形成)和非成像视觉(NIFV)(非图像形成)。视觉处理系统除了传递图像的视觉信息外,传入的光信号对人的生理活动和行为也会产生影响,称为NIFV。NIFV较少依赖于传统光感受器细胞产生的信号,而是由视网膜上一类特殊的视网膜感光神经节细胞(ipRGCs)来完成。ipRGCs是RGCs中一类能表达感光黑视蛋白的细胞,其轴突投射至特定核团,参与调控多种NIFV行为,从基础生理调节(如心率和瞳孔大小)到更复杂的行为调节(如昼夜节律),甚至更高层次的认知过程(如焦虑等情绪)。NIFV环路是对光的重要反应,ipRGCs在NIFV环路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就NIFV环路对生理活动和行为的调控作用进行综述,归纳ipRGCs投射核团与NIFV功能的关系,以期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加全面的视觉认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时距记忆提取阶段的脑电信号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对时距记忆提取阶段的行为学指标以及脑电信号在不同提取次数下的变化规律进行探讨。方法:随机抽取2022年11月招募的上海理工大学健康被试30名,采用时间估计任务的再现法,记录被试1 500 ms时距记忆提取阶段的反应时间和脑电信号,计算记忆错误率、精度和准确度以及脑电信号低频段功率,进行时频分析和溯源分析,并对记忆错误率、精度与θ、β节律的相关性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时间差和记忆精度在提取次数间存在主效应[ F(3,1 196)=2.932, P=0.033; F(3,1 196)=3.191, P=0.026],且随着提取次数的增加而变大。记忆准确度不存在主效应,但随着提取次数增加,准确度均值变大。随着记忆提取次数增加,左侧额叶的θ节律功率逐渐变大[ F(3,116)=2.668, P=0.035],额中叶β节律平均功率逐渐减小[ F(3,116)=2.810, P=0.029]。上顶叶体感联合皮层(BA7)、背外侧前额叶(BA9)和前运动皮层(BA6)脑区在第1次与第2次、第2次与第3次、第3次与第4次记忆提取中的电流密度分布差异均出现了增加( P<0.01)。θ节律与记忆精度呈正相关( r=0.258 ,P<0.05),β节律与记忆精度呈负相关( r=?0.404 ,P<0.01)。 结论:时距记忆提取阶段,增加时距记忆的提取次数会提高记忆错误率和精度,记忆精度与左侧额叶θ节律功率增加以及额中央区域β节律减小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经颅交流电刺激治疗老年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经颅交流电刺激可以调节人类的神经活动和行为,导致局部神经振荡功率及跨频率、跨区域相位变化,在认知研究和脑部疾病治疗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老年认知功能障碍存在脑区内和脑区间神经节律活动失调,经颅交流电刺激通过调节单一或嵌套脑节律诱导细胞同步化与去同步,增强皮质网络局部或远隔脑区同步活动,达到改善认知功能效果。本文重点介绍经颅交流电刺激改善认知功能的可能机制、疗效影响因素及在老年认知功能障碍中的临床应用及跨频耦合、闭环调节等方案的发展前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失神持续状态癫痫1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提高临床医师对失神持续状态癫痫(ASE)的认识。方法: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癫痫科2022年11月20日收住院的1例ASE患者的发作期临床表现、发作间期及发作期脑电图特点,并结合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对该病发病机制、临床及脑电图特点、鉴别诊断、诊治经验进行总结。结果:本例患者女性,38岁,18岁起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反复出现较长时间的意识水平下降,间有全面强直阵挛发作,长程视频脑电图示发作间期可见广泛性棘慢波、慢波散发,发作期可见持续性或接近持续性2.5~3.0 Hz广泛性棘慢波放电,实验室、影像学检查正常,诊断为ASE。共检索到7篇英文文献报道的符合ASE诊断的病例17例,加上本文病例共18例。ASE是特发性全面性癫痫的一种特定亚型,男女比例1∶1,16/18于青年-中年起病,平均发病年龄为25.3岁,失神持续状态发作是其具有代表性或主要的发作类型,15/18合并不频繁的全面强直阵挛发作,无独立肌阵挛发作,其脑电图发作间期多为正常背景下3.0 Hz左右广泛性或不完全广泛性棘慢或多棘慢波,可有非定位性局灶性放电,发作期为≥2.5 Hz(2~4 Hz为主)的持续性或接近持续性、节律性或非节律性广泛性棘或多棘慢放电,主要需与晚发的新发ASE、伴幻影失神的成人特发性全面性癫痫进行鉴别,首选药物为丙戊酸钠、拉莫三嗪,药物选择正确,预后较好。结论:ASE临床罕见,其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极易被误诊为非痫性发作或局灶性发作。对于起病较晚,有不频繁全面强直阵挛发作且临床符合特发性全面性癫痫的患者,出现长时间意识、反应能力和行为变化时,需警惕ASE,及时完善长程视频脑电监测以避免误诊和误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生物钟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生物钟是自我维持生理和行为节律的发生器,可受外界环境因素所导引,从而同步生物行为与外界环境变化。现代的生活方式迫使人体不能同步外部时间与昼夜节律,形成社会时差。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与代谢异常密切相关的疾病。生物钟和代谢异常与NAFLD密切相关,喂养模式、喂养成分、睡眠时间、肠道菌群等改变可能参与其中。与生物钟有关的分子有望成为治疗NAFLD的潜在药物。现主要综述近年来生物钟与NAFLD的相关研究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生物钟基因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最常见和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是成年人视力丧失的主要原因。生物钟基因能产生昼夜节律并控制其运转,若表达异常将导致多种疾病发生。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生物钟基因在DR发病机制及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一方面,昼夜紊乱相关行为干扰了生物钟基因的昼夜振荡,其表达水平的改变易致糖代谢调控失衡,最终增加2型糖尿病及DR发病风险。另一方面,DR患者表现出昼夜节律紊乱特点,生物钟基因可能通过影响一系列视网膜病理生理过程,调控DR发生发展。因此,维持正常的昼夜节律可作为疾病预防策略,研究生物钟基因在DR中的分子机制可为更加全面地阐述DR发病机制、寻找治疗新靶点提供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