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患者跨文化敏感性水平对来华医学留学生临床教学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小时前
目的 探讨在临床见习教学过程中患者的跨文化敏感性水平对来华医学留学生教学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6年8月至2022年2月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见习教学中的102名临床医学本科留学生和见习诊查的51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运用跨文化敏感性量表(ISS)对见习教学中诊查的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同时通过留学生见习后书写的病历和反馈评价对见习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并收集留学生学习基本信息,根据ISS评分中位值将患者分为ISS高分组和ISS低分组,两组患者分别对应见习中的学生为A、B两组,分析见习中的患者跨文化敏感性水平对留学生见习教学效果的影响,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见习实践教学效果的影响因素.结果 51例患者ISS分值为(91.75±11.76)分,以中位值93分为标准分为ISS高分组(n=23)和ISS低分组(n=28),ISS高分组患者"互动参与度""尊重文化差异"和"交互信心"维度得分高于ISS低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SS高分组患者对应留学生(A组学生)见习后的反馈评价包括见习学习过程顺利、患者配合度、患者友好度、见习对知识掌握和见习对学习信心建立的帮助五个方面均好于ISS低分组对应留学生(B组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学生书写的病历得分高于B组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患者的ISS总分,及"互动参与度""尊重文化差异"和"交互信心"维度分值均与对应学生的病历评分呈正相关(r=0.767、0.660、0.698、0.671,P<0.05);经Spearman检验显示,患者的ISS总分与对应留学生各见习反馈的见习学习过程顺利、患者配合度、患者友好度、见习对知识掌握和见习对学习信心建立的帮助这五个方面评价指标均呈正相关(r=0.552、0.489、0.540、0.547、0.449,P<0.0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患者ISS水平、患者友好和学生期末考试成绩是留学生见习实践教学效果的影响因素(均有P<0.05).结论 医学留学生临床见习教学中,患者的跨文化敏感性水平可能影响医患沟通和教学效果,是留学生临床教学中一个值得关注的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小时前
-
基于文献检索的多部位恶性肿瘤ICD-10编码规则分析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通过对文献系统梳理,总结归纳分析多部位恶性肿瘤ICD-10编码规则,为编码员准确分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检索2004年1月-2023年6月在中国知网(CNKI)、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VIP)及《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病案信息学》等编码指导手册上发表的关于多部位恶性肿瘤编码规则的文献并进行归纳分析.结果 最终筛选符合条件的文献共7篇,通过文献归纳,多部位恶性肿瘤可分为原发恶性肿瘤伴侵袭或转移、交搭跨越恶性肿瘤、多原发恶性肿瘤及其他的多部位恶性肿瘤四大类,其类型不同,编码规则不同.结论 编码员要理解多部位恶性肿瘤各类型的内涵及编码规则,必要时与病理及临床科室沟通联系,提高多部位恶性肿瘤编码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医学影像学杂志》编辑部严正声明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近期,有不法分子假冒《医学影像学杂志》编辑部工作人员,以核实文章发表信息、期刊邮寄等为由,要求论文作者添加其个人微信.为避免广大作者、读者受骗,维护本刊合法权益,现严正声明:1.《医学影像学杂志》稿件编修和发表过程中,责任编辑会通过邮件或办公电话与作者联系、交流、沟通,没有委托任何机构或个人提供任何其他服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扎根理论的孕产妇心理健康素养理论框架构建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构建孕产妇心理健康素养理论框架,为提高孕产妇心理健康素养提供参考.方法 对32例门诊孕产妇进行半结构化深度访谈,收集孕产妇心理健康素养相关信息,探索她们在心理健康素养方面的认识、理解、感受和需求.采用扎根理论方法对访谈数据进行主题分析.结果 析出知识与信息(获取渠道、提升认知、提早识别),支持与沟通(咨询参与、沟通能力、支持网络),应对与调适(压力应对、情绪管理、心境塑造),效能与弹性(提升技能、提高韧性、增强信心)4个主题.结论 孕产妇心理健康素养理论框架的构建为深化对其心理健康素养的认识和理解提供了科学的方法和逻辑基础,为孕产妇心理健康素养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人工智能的医患沟通共情语言教学与评价系统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背景 新医科建设背景下,教育部鼓励信息技术与医学教育深度融合,培养一流医学人才服务健康中国建设,目前医患沟通共情能力教学多以模拟沟通、小组讨论形式为主,依托人工智能技术开展教学较少.目的 探索构建可以用于课程教学的医患沟通共情语言教学与评价系统,为今后医患沟通共情教学提供新的方向;开展教学应用,提高医学生、医生沟通共情语言表达能力,并收集反馈用于系统的优化改善.方法 2021 年 9 月—2022 年 2 月课题组基于讯飞语音识别技术和共情语义识别算法,应用课题组研制的 10 个医患沟通典型案例、示范共情语言、共情语言语义库、共情语言技能及其整体评分标准等进行系统"医患沟通共情语言虚拟仿真教学与评价系统"(以下简称系统)的开发;2022 年 3-5 月选取南京医科大学参与医患沟通学课程或培训的 950 名学生(包括 515 名本科生、102 名医学博士生和 333 名临床医生)为研究对象,基于本系统开展南京医科大学《医患沟通学》技能课(2 学时)的教学试验.采用自拟调查问卷收集研究对象的共情语言内涵掌握程度、共情语言能力增强程度、系统便捷性认知程度、系统融入教学合理性认知程度等,并采用NVivo软件对研究对象的反馈意见和建议进行词频分析.结果 应用系统后,本科生、临床医生、医学博士生的共情语言内涵掌握程度、共情语言能力增强程度、系统便捷性认知程度、系统融入教学合理性认知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 76.1%(723/950)的研究对象的共情语言内涵掌握程度评价结果为"完全掌握"或"掌握程度较高";93.8%(891/950)的研究对象表明本系统可"显著增强"或"有些增强"共情语言能力,89.5%(850/950)的研究对象对该系统便捷性认知程度的评价为"非常便捷"或"比较便捷";95.1%(903/950)的研究对象对该系统融入教学合理性认知程度的评价为"非常合理"或"比较合理".反馈意见和建议中词频位于前五的关键词依次为:沟通、语音、教学、程序、标准.结论 该系统能够提高医学生和医生在医患沟通中由个案到一般的共情能力,自主型系统的使用解放了师生教学的时空局限,其规范的课程教学方式也得到了研究对象的正向合理性反馈,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目前处于初级探索阶段,仍需要不断完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心血管疾病风险沟通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心血管疾病风险沟通是帮助风险个体理解风险信息,引导其改善健康行为的重要手段.护士作为风险沟通的主体,有效开展心血管疾病风险沟通,对降低日益增长的心血管疾病负担和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至关重要.该文对健康风险沟通的概念及发展、心血管疾病风险沟通的影响因素以及实施风险沟通的建议3个方面进行综述.建议护士在开展心血管疾病风险沟通时,要充分考虑沟通对象的实际情况和偏好,设计个性化风险沟通方案,为临床护理实践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治疗性沟通护理干预在急诊输液患者中应用的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治疗性沟通对急诊输液患者输液安全性,疾病不确定性,应对方式以及焦虑抑郁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7-12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急诊输液患者12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63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在此基础上接受治疗性沟通护理干预。观察2组患者干预期间输液不良事件发生率,采用疾病不确定性量表(MUIS)、医学应对方式问卷(MCMQ)、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2组患者干预前后疾病不确定性、应对方式以及焦虑抑郁情况。结果:最终收集109例患者完整调查问卷,回收率为86.51%(109/126),其中研究组55例,对照组54例。研究组患者输液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6.36%(9/55),低于对照组的29.63%(16/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值为5.057, P<0.05)。2组患者干预前MUIS、MCMQ、SAS、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后,研究组患者MUIS评分中的不确定性、不可预测性、信息缺乏、复杂性维度得分分别为(17.76 ± 2.49)、(12.03 ± 2.51)、(11.82 ± 2.12)、(11.74 ± 2.24)分,低于对照组的(24.72 ± 2.94)、(16.31 ± 2.27)、(16.13 ± 2.51)、(15.39 ± 2.3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为-13.346~-8.375, P<0.05);研究组患者MCMQ中面对得分(19.13 ± 2.62)分,高于对照组的(13.79 ± 1.96)分,回避和屈服得分分别为(8.71 ± 1.34)、(9.81 ± 1.17)分,低于对照组的(14.57 ± 1.93)、(15.12 ± 1.8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为12.031、-18.441、-17.875, P<0.05);研究组患者的SAS和SDS得分分别为(29.43 ± 3.62)、(27.67 ± 3.11)分,低于对照组的(37.44 ± 5.31)、(40.12 ± 4.9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为-9.216、-15.821, P<0.05)。 结论:治疗性沟通可减少急诊输液的风险,降低患者对疾病的不确定性,改善患者对疾病的应对措施,缓解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提高急诊输液患者的护理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围手术期镇痛药使用及管理现状调查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了解我国围手术期镇痛药使用和管理现状。方法:自行设计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接受调查者(受调者)的基本信息、围手术期镇痛药管理、围手术期镇痛医疗行为和镇痛药相关知识知晓情况等4个维度共55个问题(4个维度分别为8、10、22和15个问题)。通过中国药理学会药源性疾病专业委员会和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的委员以微信发送问卷星链接形式发放调查问卷,麻醉医师、外科医师/护士和临床药师自愿参与调研,以无记名形式直接提交问卷。调查时间为2020年8月1—31日。结果:收到有效问卷204份,来自全国19个省市的45家医院,其中三级医院43家(95.6%),二级医院2家(4.4%)。204位受调者中外科医师46人(22.5%),麻醉医师80人(39.2%),临床药师32人(15.7%),外科护士46人(22.5%)。受调者所在的45家医院中,35家(77.8%)建立了围手术期疼痛管理的定期沟通机制,22家(48.9%)有临床药师辅助临床科室医师的工作。204位受调者中每年接受1~2次镇痛药相关知识培训者占76.5%(156人)。60.3%的受调者(123/204)在日常工作中发现过围手术期镇痛药使用的不合理问题,排在前3位的问题为药物选择[74.0%(91/123)]、用法用量[69.1%(85/123)]和药物相互作用[46.3%(57/123)]。37.3%的受调者(76/204)发现过镇痛泵不合理使用的问题,排在前3位的问题为用法用量[69.7%(53/76)]、药物选择[67.1%(51/76)]和禁忌证[36.8%(28/76)]。受调者镇痛药相关知识知晓情况调查的成绩≥120分(满分为150分)者仅占13.7%(28/204),53.9%(110/204)的受调者成绩<90分[外科医师、麻醉医师、临床药师、外科护士中<90分者占比分别为50.0%(23/46)、43.8%(35/80)、46.9%(15/32)和80.4%(37/46)];15个问题中仅有4个问题的回答正确率>50%。结论:接受调查的医院多数已建立围手术期疼痛管理的相关机制,但仍存在围手术期镇痛药和镇痛泵使用不合理的问题;约半数外科医师、麻醉医师、临床药师和大多数外科护士对镇痛药相关知识知晓程度较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医护康多学科团队信息传递与沟通评价量表的编制及信效度检验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编制医护康多学科团队信息传递与沟通评价量表,并检验其信效度,为测评医护康多学科团队日常工作中的信息传递与沟通过程提供有效工具,为医护康多学科团队的管理提供依据。方法:以输入-过程-输出模型为理论框架,通过文献分析、专家咨询和预调查形成量表初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0年12月—2021年2月北京市4家综合医院的324名医生、护士、康复师进行调查,形成正式量表并检验其信效度。结果:探索性因子分析提取3个公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73.117%。量表条目水平的内容效度指数为0.846~1.000,量表水平的内容效度指数为0.800,量表水平的平均内容效度指数为0.981。各维度与量表的相关系数为0.860~0.967。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74,分半信度为0.948,重测信度为0.756。最终形成的量表包括3个维度20个条目。结论:医护康多学科团队信息传递与沟通评价量表有良好的信效度,为今后测量医护康多学科团队信息传递与沟通提供了科学的测量工具,为团队成员制订个性化提高信息传递与沟通水平的改进方案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中国注射吸毒人群针具交换项目现状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我国注射吸毒人群针具交换项目的发展与现状,为注射吸毒人群的干预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下载2007-2021年高危行为干预统计报表,分析我国针具交换点数量、地区分布、覆盖人数和HIV抗体阳性率等变化趋势,采用Excel 2016软件绘制变化趋势图,采用SAS 9.4软件对针具回收率和HIV抗体阳性率进行 χ2趋势检验。 结果:截至2021年底,我国现有578个针具交换点,分布在11个省份,覆盖的注射吸毒者21 215人。2014-2021年针具交换点数量和覆盖注射吸毒人数在逐年下降,每位参加针具交换的注射吸毒者平均每年获得>200支的清洁针具。2009-2016年,针具回收率呈上升趋势( Z=170.26, P<0.001),2016-2021年针具回收率呈下降趋势( Z=-91.96, P<0.001)。参加针具交换的吸毒者HIV抗体阳性率呈下降趋势( Z=-66.53, P<0.001),从2011年的5.8%(2 709/46 591)下降到2021年的0.1%(19/21 215),下降幅度为98.3%。 结论:清洁针具交换是预防HIV经吸毒途径传播的重要干预手段,当前仍面临诸多困难,应进一步加强与政府部门和公安部门沟通协调,以取得对针具交换项目的理解与支持;针对当地注射吸毒者进行宣传教育,鼓励其参加针具交换项目并减少脱失,加强对同伴教育员的监督和管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