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肥胖症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肥胖症是多种慢性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是全社会面临的严重公共健康问题。肥胖症的研究是当前医学研究的重点和难点。目前,腹腔镜下袖状胃切除术和胃旁路手术已经成为治疗肥胖症的重要方式,但具体机制仍未明确,近年来肥胖症相关基因的研究取得一定进展,外科手术与肥胖症基因表达之间的联系逐渐被发现,基于能量摄入和消耗及脂肪细胞储存脂肪等不同的基因功能也衍生出了不同的治疗方法。本文就肥胖症基因研究作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用药安全自我评估在提升医院用药安全水平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2011版ISMP医院用药安全自我评估标准(中文版)》(中文版ISMP标准)的用药安全自我评估在提升医院用药安全水平中的作用。方法:比较分析北京医院2018和2020年采用中文版ISMP标准进行用药安全自我评估的主要结果。该评估由中国药理学会治疗药物监测专业委员会药品风险管理学组组织,纳入比较分析的项目为中文版ISMP标准中的10个关键元素、20个核心指标、161个测评项目。每个测评项目依据Likert五级评分法评分,A~E级对应分值分别为0、0、2、3、4分。比较2次评估中的测评项目实际得分和各关键元素百分得分情况,确定2020年评估中获得最大改善(2018年得分为0分、2020年得分为4分)和未得到改善(2020年得分不高于2018年得分)的项目。结果:2020年161个测评项目实际得分明显高于2018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3, 4)比3(2, 4)分, P<0.001]。2020年关键元素Ⅰ(患者信息)、Ⅱ(药品信息)、Ⅴ(药品标准化、储存和分发)项下测评项目的中位百分得分均明显高于2018年[75.5%(50.0%,100%)比100%(100%,100%), P=0.002;25.0%(0,75.0%)比100%(75.0%,100%), P<0.001;50.0%(50.0%,100%)比100%(100%,100%), P=0.003]。2020年评估中,关键元素Ⅳ(药品标签、包装和命名)百分得分与2018年相同,均为100%;其他9个关键元素百分得分均高于2018年,其中关键元素Ⅶ(环境因素、工作流程及人员配备模式)百分得分提高至100%(2018年为94.2%),其他8个关键元素的百分得分为74.3%~97.2%。获得最大改善的测评项目有14个,关键元素Ⅰ、Ⅱ、Ⅴ、Ⅵ(药物治疗设备的采购、使用和监控维护)和Ⅷ(员工能力与教育)项下分别有1、7、3、2、1个;未得到改善的测评项目24个,关键元素Ⅰ、Ⅱ、Ⅴ、Ⅷ、Ⅸ(患者教育)和Ⅹ(质量流程和风险管理)项下分别有2、4、2、4、1、11个。 结论:采用中文版ISMP标准进行医院用药安全自我评估,有助于提升医院用药安全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基于PDCA循环模式进行生物样本全过程质量控制应用探讨
编辑人员丨2天前
彭州市项目点在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项目调查中,基于PDCA循环模式构建了由国家项目办、省级指导办公室、地区项目办、实验室及现场调查队组成的四级质量控制体体系.该体系构建了以项目实施方案为纲领性文件,地区项目办公室操作手册为管理制度文件,现场调查手册及实验室标准操作手册为作业指导书,原始记录及流转表格为记录文件的四级文件体系,对生物样本采集、登记、分装、储存、运输实施了全过程质量控制.本文所探讨的质量控制方法,最大程度地避免了人员变动、设备设施、环境条件等对生物样本采集、登记、分装、储存、运输的影响,确保在时间跨度长达17年的4次调查中,每次调查收集到的生物样本均能达到质量要求,为类似的调查项目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四维自动左房定量技术评价冠心病患者左房功能预测左室重构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应用四维自动左房定量(4D Auto LAQ)技术评估冠心病(CHD)患者左房功能以及预测发生左室重构的价值。方法:前瞻性选取2021年10月至2022年9月就诊于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CHD患者176例。根据左室质量指数分为2组,即左室重构组(女性>95 g/m 2,男性>115 g/m 2, n=88)和左室非重构组(女性≤95 g/m 2,男性≤115 g/m 2, n=88)。应用4D Auto LAQ技术在机分析左房三维动态图像获取左房参数,包括左房最小、最大、收缩前及排空容积(LAVmin、LAVmax、LAVpreA、LAEV)、左房射血分数(LAEF)、左房储存期纵向及圆周应变(LASr、LASr-c)、左房管道期纵向及圆周应变(LAScd、LAScd-c)和左房收缩期纵向及圆周应变(LASct、LASct-c)。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左房参数在CHD患者发生左室重构的预测价值。采用ROC曲线评估左房参数、左房容积指数(LAVI)预测左室重构的诊断效能。 结果:与左室非重构组比较,左室重构组LAVmin、LAVmax、LAVpreA增大,LAEF、LASr、LAScd、LASct、LASr-c、LAScd-c、LASct-c减小(均 P<0.05)。Logistic回归模型在调整临床一般资料、超声参数后显示,LASct-c是影响CHD患者左室重构的独立风险因素( OR=2.018,95% CI=1.214~3.355)。ROC曲线分析显示,LASct-c可用于预测CHD患者左室重构的曲线下面积0.844,敏感性0.784,特异性0.761。 结论:4D Auto LAQ技术可定量评估CHD患者左房功能,LASct-c可作为预测CHD患者发生左室重构的参考指标,为CHD患者预后评估提供一种新的评价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中国消化内镜再处理专家共识(2024,重庆)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消化内镜再处理是一个多步骤过程,涵盖从预处理到储存的各个环节,任何环节的操作不当都可能导致病原体存活并引发感染。近年来,多重耐药菌导致的消化内镜感染暴发事件频发,规范消化内镜再处理的重要性不容忽视。本共识参考国内外文献、指南、临床实践,并结合我国国情,对消化内镜再处理流程再次进行了梳理总结和更新,经讨论最终确定了预处理、转运、测漏、手工清洗、漂洗、消毒/灭菌、干燥、储存等17个关键临床问题,并为相关从业人员进行消化内镜再处理提供了28条详细的操作推荐意见,旨在确保消化内镜再处理的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中国胃癌保功能手术外科专家共识(2021版)
编辑人员丨2天前
随着胃癌外科的发展,在保证手术治疗效果的前提下,尽可能保留残胃功能、减少对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是患者的期望和医师的追求。功能保留胃切除术(FPG)理念的出现,标志着胃癌外科的发展进入了更加个体化、精准化的时代。由于FPG尚无明确统一的定义及手术标准与规范,由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胃肠学组牵头,联合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肿瘤外科学组、中国医师学会外科医师分会上消化道学组和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胃肠病学分会组织部分专家,综合国内外文献报道,就早期胃癌保留功能手术几经讨论后达成共识。FPG的定义为:早期胃癌在保证根治性切除的前提下,缩小手术范围,合理选择重建方式,尽可能保留胃的功能。其主要术式为缩小手术范围的术式(包括保留幽门的胃切除术、节段胃切除术、胃局部切除、内镜下切除)和近端胃切除(PG)。PG手术后的消化道重建除了远端残胃与食管吻合外,近年出现的有食管-管型胃吻合、双通道吻合(DTR)、间置空肠吻合、食管残胃侧侧吻合术(SOFY吻合)及双肌瓣吻合(Kamikawa吻合)等重建方式。对于胃保功能手术后的功能评价,主要为残胃功能(包括生理通道、胃储存和初步消化-分泌)的评价、功能相关性并发症及营养状况的评价。相信本共识的出台,必将推动临床功能保护性胃手术的规范开展,促进对胃癌疾病发展规律和胃癌手术后残胃功能认知的不断深入,进一步完善胃癌保功能手术的理论基础研究。同时也相信胃癌保功能手术的适应证和手术方式也必然会不断演进、扩大和更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血清白细胞介素-6、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与衰弱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研究血清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 IL)-6、沉默信息调节因子(silent information regulator, SIRT)-1与急诊科老年患者衰弱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收集2022年1月至12月于北京博爱医院急诊科治疗的60岁及以上患者。入院后24 h内检测血常规、生化、IL-6水平;同时采集空腹静脉血2 mL,离心后血清放置-80 ℃储存,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SIRT-1水平。72 h内进行营养风险筛查2002评分,采用Barthel指数进行日常生活能力评定,测量握力。根据Fried衰弱表型(frailty phenotype, FP)评分,将患者分为衰弱与无衰弱组。比较衰弱与无衰弱组间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指标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血清IL-6、SIRT-1与衰弱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评价血清IL-6、SIRT-1对衰弱的预测能力。结果:本研究纳入患者316例,依据Fried FP标准,分为衰弱组( n=156)和无衰弱组( n=160)。单因素分析示,衰弱组血清IL-6 [33.3 (13.0, 69.2) ng/L vs. 20.0 (9.2, 41.3) ng/L, P=0.001]、SIRT-1 [(9.98±1.23) μg/L vs. (8.98±1.65) μg/L, P<0.001]均高于无衰弱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调整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Barthel指数、握力后,血清IL-6( OR=1.006, 95% CI: 1.001~1.011, P=0.036)和SIRT-1( OR=1.838, 95% CI: 1.475~2.290, P<0.001)与衰弱独立相关。IL-6预测衰弱的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ROC curve, AUC)为0.671(95% CI: 0.604~0.738, P<0.001),截点值为33.8 ng/L;SIRT-1预测衰弱的AUC为0.736(95% CI: 0.674~0.799, P<0.001),截点值为9.13 μg/L;二者联合模型的AUC为0.765(95% CI: 0.707~0.823, P<0.001),敏感度为0.776,特异度为0.726,其预测效能优于单独应用IL-6( Z=2.119, P=0.034)。 结论:血清IL-6和SIRT-1可作为急诊科老年患者衰弱的独立预测因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大型自然人群队列示范研究进展与成果
编辑人员丨2天前
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CKB)项目于2004年6月至2008年8月在5个省(浙江、湖南、甘肃、四川、河南)的农村地区和5个省(自治区)(黑龙江、山东、江苏、广西、海南)的城市地区开展基线调查,共入选512 891名30~79岁调查对象,完成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及生物样本收集工作。项目于2008年6-10月开展了19 786人的第一次重复调查,2013年8月至2014年9月开展了25 239人的第二次重复调查。2016年,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精准医学研究”重点专项支持下,CKB基于多年工作基础开展了大型自然人群队列示范研究。CKB项目在2020年8月至2021年12月开展了第三次调查,完成25 087人的调查工作,包括问卷调查(在基线调查内容上增加了老龄化相关问题)、体格检查以及血液、尿液、唾液、粪便等生物样本采集。截至2022年6月,项目对全部队列人群平均开展随访已达15年,累计观察770万人年,收集死亡事件7.4万人,医保结局事件37.1万人(累计279.5万人次),主动随访事件1.1万人(累计1.2万人次),发病监测事件10.0万人(累计14.7万人次)。CKB队列生物样本库共储存血液样本129.2万管,尿液样本15.0万管,DNA样本78.0万管,唾液样本2.5万管,粪便样本2.0万管。CKB项目组已组织撰写长期随访、样本库建设与管理、数据库及数据共享平台建设与管理等技术规范,集结整理成册并出版《大型人群队列研究技术规范》,并撰写了大型自然人群队列现场调查、长期随访、生物样本库建设、数据处理、数据安全等团体标准。项目组利用CKB队列数据开展高质量的科学研究,其中健康行为生活方式与主要慢性病的关联研究提供了中国人本土化的研究证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非小细胞肺癌甲醛固定石蜡包埋组织储存年限对DNA靶向捕获二代测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甲醛固定石蜡包埋(FFPE)组织样本的不同保存年限对DNA质量及靶向捕获二代测序的影响。方法:收集上海市胸科医院经手术切除、FFPE后常规储存的NSCLC标本共147例。这些标本按储存年限分为<1年( n=43)、1~3年( n=40)、>3~5年( n=37)、>5年( n=27)4组,采用磁珠法提取DNA,然后对其进行靶向捕获二代测序。分析不同保存时间对DNA片段化程度、文库产量、文库复杂度、测序成功率及测序突变类型的影响。 结果:随标本保存年限的增长,DNA片段化程度增高;文库总产量、总建库复杂度、测序成功率降低;测序单碱基突变类型C>T(G>A)频率最高。结论:在常规FFPE标本储存条件[可控的低湿度室温(20~25 ℃)环境]下,3年内的FFPE标本能够进行二代测序且结果高度可信;>3~5年的FFPE标本可进行二代测序,但存在假阴、阳性结果;5年以上的FFPE标本大部分仅可尝试进行二代测序检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10家儿科医疗机构用药安全自我评估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初步了解国内10家儿科医疗机构用药安全管理现状。方法:采用"ISMP医院用药安全自我评估量表优化版(161项)"(简称"量表"),福棠儿童医学发展研究中心药学专业委员会的10家儿科医疗机构对本单位用药安全管理情况进行自我评估。"量表"包括10个关键要素、20个核心指标和161项测评项目。汇总参评机构用药安全自我评估结果,对各关键要素、核心指标和测评项目的百分得分、实施比例等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10家参评医疗机构均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量表"的填写。汇总结果显示,用药安全自我评估总体百分得分为74.72%;百分得分最高和最低的关键要素分别为要素Ⅲ(用药医嘱和其他药品信息的沟通,83.89%)和要素Ⅹ(质量流程和风险管理,67.84%),完全实施比例最高和最低者分别为要素Ⅲ(66.67%)和要素Ⅸ(患者教育,40.00%),部分实施比例最高和最低者分别为要素Ⅸ(46.25%)和要素Ⅲ(26.67%),未实施比例最高和最低者分别为要素Ⅹ(18.38%)和要素Ⅵ(药物治疗设备的采购、使用和监控维护,6.25%)。20项核心指标中,百分得分最高和最低者分别为指标10(保证非药品类化学品与患者隔离,避免因误用导致患者受到伤害,96.25%)和指标7(采取制定临床路径、建立标准化给药时间、管理流程等措施,保证患者接受标准化的诊疗,57.50%),完全实施比例最高和最低者分别为指标20(在药物储存、配制、准备和给药过程中遵循院感控制措施,90.00%)和指标17(在医院内建立公平公正的用药安全文化,鼓励和倡导安全行为,而非采取惩罚性措施处理用药差错相关医务人员,25.00%);部分实施比例最高和最低者分别为指标7(55.00%)和指标20(5.00%);未实施比例最高和最低者分别为指标17(22.86%)和指标10(0)。结论:10家参评儿科医疗机构在用药医嘱和其他药品信息沟通、药品储存和分发等环节的管理水平较高,在公正文化建设、用药风险主动防范、信息系统完善方面存在不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