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合并高血压前期患者血清胱抑素C与左心室几何构型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合并高血压前期(PH)患者血清胱抑素C (Cys C)与左室几何构型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8年7月至2021年6月就诊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呼吸科睡眠监测室经多导睡眠监测确诊为OSAS且为PH的患者408例。所有患者均行血清Cys C浓度测定和超声心动图检查。依据左室几何构型分类将所有患者分为4组:正常构型(NG)组297例、向心性重构(CR)组49例、离心性肥厚(EH)组33例和向心性肥厚(CH)组29例。比较4组间一般临床资料、睡眠参数、血生化参数、Cys C浓度及超声心动图参数,并分析血清Cys C与左室几何构型的相关性。结果:①血清Cys C浓度从NG组、CR组、EH组到CH组依次增高,以CH组增高最为明显( P<0.05)。此外,各组间体质指数(BMI)、腰围、收缩压(SBP)、舒张压(DBP)、OSAS严重程度、血氧饱和度低于90%的时间占总睡眠时间的百分比(T90)、最低血氧饱和度(Lowest-SaO 2)、平均血氧饱和度(Mean-SaO 2)、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室间隔舒张末期厚度(IVST)、左室后壁舒张末期厚度(LVPWT)、左室质量指数(LVMI)、相对室壁厚度(RWT)、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E/A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②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ys C与CR(β=0.721, OR=2.057, P=0.047)、EH(β=0.961, OR=2.614, P=0.017)和CH(β=1.180, OR=3.254, P=0.010)均独立相关。 结论:OSAS合并PH患者血清Cys C与左室几何构型间存在相关性,提示血清Cys C可能参与了左室几何构型改变过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四维自动左房定量技术评价冠心病患者左房功能预测左室重构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应用四维自动左房定量(4D Auto LAQ)技术评估冠心病(CHD)患者左房功能以及预测发生左室重构的价值。方法:前瞻性选取2021年10月至2022年9月就诊于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CHD患者176例。根据左室质量指数分为2组,即左室重构组(女性>95 g/m 2,男性>115 g/m 2, n=88)和左室非重构组(女性≤95 g/m 2,男性≤115 g/m 2, n=88)。应用4D Auto LAQ技术在机分析左房三维动态图像获取左房参数,包括左房最小、最大、收缩前及排空容积(LAVmin、LAVmax、LAVpreA、LAEV)、左房射血分数(LAEF)、左房储存期纵向及圆周应变(LASr、LASr-c)、左房管道期纵向及圆周应变(LAScd、LAScd-c)和左房收缩期纵向及圆周应变(LASct、LASct-c)。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左房参数在CHD患者发生左室重构的预测价值。采用ROC曲线评估左房参数、左房容积指数(LAVI)预测左室重构的诊断效能。 结果:与左室非重构组比较,左室重构组LAVmin、LAVmax、LAVpreA增大,LAEF、LASr、LAScd、LASct、LASr-c、LAScd-c、LASct-c减小(均 P<0.05)。Logistic回归模型在调整临床一般资料、超声参数后显示,LASct-c是影响CHD患者左室重构的独立风险因素( OR=2.018,95% CI=1.214~3.355)。ROC曲线分析显示,LASct-c可用于预测CHD患者左室重构的曲线下面积0.844,敏感性0.784,特异性0.761。 结论:4D Auto LAQ技术可定量评估CHD患者左房功能,LASct-c可作为预测CHD患者发生左室重构的参考指标,为CHD患者预后评估提供一种新的评价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超声心动图评估限制型心肌病左心室功能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常规超声心动图及二维斑点追踪成像(2D-STI)技术评估限制型心肌病(RCM)患者左室收缩及舒张功能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9月至2020年6月在云南省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就诊并由心脏磁共振或病理活检证实为RCM的患者15例,根据左室射血分数(LVEF)分为LVEF保留组(LVEF≥50%,8例)和LVEF减低组(LVEF<50%,7例);同时选取健康志愿者20例作为对照组。运用常规超声心动图及2D-STI技术评价收缩及舒张功能指标,包括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Ds)、LVEF、二尖瓣血流频谱E峰/A峰、E峰减速时间(EDT)、组织多普勒二尖瓣环舒张早期平均峰值速度(e′)、E/e′比值、等容舒张时间(IVRT)、左房容积指数(LAVI)、三尖瓣反流速度(TVR)、三尖瓣环收缩期位移(TAPSE)、左室纵向应变(LS)、左室圆周应变(CS)等,比较RCM两组间及与对照组的差异。结果:LVEF保留组LVEF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LVEF减低组LVEF明显小于对照组( P<0.05); LVEF保留组LVEDd明显小于LVEF减低组( P<0.05),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LVEF保留组与LVEF减低组E/A、E/e′、LAVI、TVR明显大于对照组(均 P<0.05),RCM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LVEF保留组与LVEF减低组e′、EDT、IVRT、TAPSE明显小于对照组(均 P<0.05),RCM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三组间整体纵向应变(GLS)及心尖四腔、三腔、两腔切面L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LVEF保留组整体CS及基底段、中间段、心尖段CS明显大于LVEF减低组(均 P<0.05),但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RCM患者常规超声心动图均表现为左室舒张功能障碍,并可逐渐出现左室收缩功能异常及左室重构,2D-STI表明LVEF正常的RCM患者已存在心肌收缩功能的减低,左室整体LS可作为一个敏感的预测心肌收缩功能的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应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应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19年6月至 2020年6月蚌埠医学院附属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慢性心力衰竭常规治疗+阿托伐他汀钙片10 mg)49例和观察组(慢性心力衰竭常规治疗基础上+阿托伐他汀钙片20 mg)51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12周后N-末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和炎性细胞因子如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 10(IL-10)以及心脏重构(超声心动图指标)的结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的NT-proBNP分别为(506.56±62.37)pg/mL与(660.85±74.55)pg/mL,hs-CRP分别为(14.74±2.69)mg/L与(23.31±3.45)mg/L,IL-6分别为(36.77±4.78)ng/L与(43.12±5.22)ng/L,IL-10分别为(12.36±2.63)ng/L与(15.39±3.56)ng/L,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分别为(37.74±6.83)mm 与(42.36±7.73)mm,左室射血分数(LVEF)分别为(45.78±3.31)%与(42.63±2.56)%,舒张末期最大流量比(E/A)分别为(1.44±0.06)与(1.21±0.03),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3.73、3.07、3.58、3.68、2.99、3.12、2.98,均 P<0.05)。 结论:应用阿托伐他汀有利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每天20 mg阿托伐他汀治疗比每天10 mg效果更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干细胞联合双药纳米组装体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和心功能的影响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干细胞联合双药纳米组装体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和心功能的影响。方法:构建血管紧张素1-7(SAAl-7)多肽与替米沙坦共组装的双药纳米组装体。雄性SD大鼠10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纳米组、干细胞组和联合组,每组各20只。模型组、纳米组、干细胞组和联合组均通过前降支结扎法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假手术组采取相同手术步骤但结扎线不结扎,干细胞组和联合组在结扎后于梗死区边缘注射20 μl干细胞,其他组采取相同方法注射等剂量的磷酸盐缓冲液(PBS)。手术建模当天开始,纳米组和联合组均尾静脉注射0.5 ml双药纳米组装体,假手术组、模型组和干细胞组均尾静脉注射等体积0.9%氯化钠溶液,术后均连续观察14 d。检测比较5组心功能指标[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缩短率(FS)、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内径(LVESD)]、心室重构指标[左心室质量(LVW)、左室质量指数(LVWI)、心肌细胞横径(TDM)]、血清指标[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丙二醛、肌酐、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心肌梗死面积和心肌细胞凋亡率等情况。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的LVEF、FS、体质量、SOD和谷胱甘肽水平均降低(均 P<0.05),LVEDD、LVESD、LVW、LVWI、TDM、IL-6、TNF-α、丙二醛、肌酐、ALT、心肌梗死面积和心肌细胞凋亡率均升高(均 P<0.05)。与模型组比较,纳米组、干细胞组和联合组的LVEF、FS、体质量、SOD和谷胱甘肽水平均升高(均 P<0.05),LVEDD、LVESD、LVW、LVWI、TDM、IL-6、TNF-α、丙二醛、肌酐、ALT、心肌梗死面积和心肌细胞凋亡率均降低(均 P<0.05)。与纳米组和干细胞组比较,联合组的LVEF、FS、体质量、SOD和谷胱甘肽水平均升高(均 P<0.05),LVEDD、LVESD、LVW、LVWI、TDM、IL-6、TNF-α、丙二醛、肌酐、ALT、心肌梗死面积和心肌细胞凋亡率均降低(均 P<0.05)。 结论:干细胞联合双药纳米组装体可有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大鼠,改善其心功能并减轻其心室重构,可能与其减轻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从而抑制心肌细胞凋亡和缩小心肌梗死面积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缺血性心肌病心室重构的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缺血性心肌病(ICM)心室重构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10月至2021年10月在湖南省人民医院就诊的87例ICM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其中观察组45例在常规冠心病药物的基础上予以沙库巴曲缬沙坦,对照组42例在常规冠心病药物的基础上予以培哚普利叔丁胺,均根据血压耐受的情况,逐步调整剂量。记录两组ICM患者治疗前后氨基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舒张早期二尖瓣血流最大流速(E)与心房收缩期二尖瓣血流最大流速(A)比值(E/A)、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可溶性生长刺激因子2(sST2)等指标的变化。从入院第一天开始计算,随访3个月,记录两组患者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ICM患者sST2、NT-proBNP、LVEDV、LVESV、LVMI较治疗前降低,LVEF、E/A较治疗前提高,其中观察组上述指标改变幅度较对照组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沙库巴曲缬沙坦较传统抗心力衰竭药物能更进一步地改善ICM患者心室重构的指标,改善心功能,并且能够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心肌梗死前后联合运动对大鼠心梗微血管密度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及其受体通路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心肌梗死(心梗)前、心梗后及心梗前后联合运动对大鼠心肌梗死后晚期微血管密度的影响,并检测不同运动方案对左室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mRNA和蛋白表达的调控效应。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6只雄性SD大鼠分为假手术不运动组(Sed-Sh组)、假手术前运动组(PreE-Sh组)、心梗不运动组(Sed-MI组)、心梗前运动组(PreE-MI组)、心梗后运动组(PostE-MI组)及心梗前后联合运动组(ComE-MI组),每组16只。在正式实验前,各运动组大鼠先在跑台上进行适应性训练,然后给予跑台训练,每天60 min,每周训练5 d,共训练5周;而不运动组大鼠整个实验过程中均不进行运动训练。在第5周最后1次训练结束24 h后,所有大鼠均进行急性心肌梗死手术或假手术。经休息康复4周后,PostE-MI组及ComE-MI组进行5 d适应性训练,随后进行8周跑台运动,每天60 min,每周训练5 d。于实验结束时处死所有大鼠,应用Ⅷ-related Antigen染色进行左室梗死区和非梗死区毛细血管密度测定;采用实时PCR方法检测VEGF及其受体mRNA表达;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VEGF及其受体蛋白表达。结果:与Sed-Sh组比较,PreE-Sh组微血管密度有增加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Sed-MI组比较,PostE-MI组和ComE-MI组微血管密度均明显增加( P<0.05),PreE-MI组大鼠微血管密度有增加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另外PostE-MI组微血管密度显著高于PreE-MI组( P<0.05),而ComE-MI组微血管密度显著高于PostE-MI组( P<0.05)。与Sed-MI组比较,PostE-MI组和ComE-MI组大鼠心脏VEGF及其受体mRNA表达均明显增强( P<0.05),但PostE-MI组与ComE-MI组大鼠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Sed-MI组比较,PostE-MI组和ComE-MI组大鼠心脏VEGF及其受体蛋白表达均明显增强( P<0.05),但PostE-MI组与ComE-MI组大鼠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心梗前运动对于心梗晚期微血管密度无显著影响,而心梗后运动及联合运动能增加心脏微血管密度,改善心梗后左室功能。心梗后运动及联合运动能上调VEGF及其受体表达,激活VEGF信号通路,使微血管密度增加,这可能有益于心肌梗死后左室重构及左室功能改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相对压成像技术评估不同构型高血压患者舒张期左心室压力变化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应用血流向量成像的相对压成像(RPI)技术评估高血压患者在舒张期不同时相的左心室内压差(IVPDs)和压力梯度(IVPGs)的变化,探讨其对不同左心室构型的高血压患者舒张功能的诊断价值。方法:入选2020年4月至2021年3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门诊就诊的高血压患者180例作为高血压组,根据相对室壁厚度(RWT)和左室质量指数(LVMI)分为正常构型组(NG组,62例)、向心重构组(CR组,62例)及向心肥厚组(CH组,56例);另选取同期61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采集临床资料和超声心动图参数并比较四组间各参数的差异。采用RPI技术测得舒张期四个时相的IVPDs和IVPGs,包括等容舒张期(IR)、快速充盈期(RF)、减慢充盈期(SF)和心房收缩期(AC)。比较四组间舒张各期IVPDs和IVPGs的差异并分析其与超声心动图参数的相关性,利用ROC曲线分析RPI参数对高血压NG组患者舒张功能减低的诊断效能。结果:高血压各亚组在舒张期各时相中的IVPDs和IVPGs的绝对值大于对照组(均 P<0.001),其中IVPDs-IR和IVPGs-IR在四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IVPDs-IR和IVPGs-IR与舒张功能参数E/e′具有相关性( rs=-0.615、-0.605,均 P<0.001)。IVPDs-IR和IVPGs-IR对NG组患者的舒张功能减低具有很好的诊断效能,截断值分别为<-0.705 mmHg(AUC=0.935, P<0.001)、<-0.130 mmHg/cm(AUC=0.926, P<0.001)。 结论:RPI技术可以精准评估不同构型高血压患者不同程度舒张功能变化,其参数IVPDs-IR、IVPGs-IR可作为无创性早期诊断高血压患者舒张功能减低的潜在新指标,对临床及时干预及逆转心室重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H型高血压患者血尿酸与左心室重构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高血压即H型高血压。本研究探讨H型高血压患者血尿酸与左心室重构的关系。方法:收集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于天津医科大学朱宪彝纪念医院心内科就诊且符合标准的330例H型高血压患者,根据血尿酸水平分为高尿酸血症(HUA)组(114例)及Non-HUA组(216例)。再以血尿酸水平按四分位数分为4组,应用SPSS 23.0统计软件进行 t检验、秩和检验、 χ2检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HUA组与Non-HUA在年龄、性别、肌酐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HUA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后壁厚度(LVPW)、室间隔厚度(IVS)、左室质量(LVM)、左室质量指数(LVMI)较Non-HUA组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血尿酸最高四分位数组LVMI高于其余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多元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血尿酸( OR=1.006,95% CI:1.002~1.010)、性别( OR=4.420,95% CI:1.523~12.826)与左心室重构高风险相关( P均<0.05)。在2型糖尿病人群中,多元logistic回归结果同样提示,血尿酸( OR=1.006,95% CI:1.001~1.011)、性别( OR=4.043,95% CI:1.293~12.643)与左心室重构高风险相关( P均<0.05)。 结论:H型高血压患者血尿酸可能是左心室重构的影响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血清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样弱凋亡诱导因子、B型利钠肽、基质金属蛋白酶1水平与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左心室重构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血清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样弱凋亡诱导因子(sTWEAK)、B型利钠肽(BNP)、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水平与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左心室重构的相关性。方法:选取陆军第七十二集团军医院2018年11月至2019年11月收治的DCM患者106例作为研究对象,同期选取体检健康人员7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分别测定血清sTWEAK、BNP、MMP-1水平,采用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质量指数(LVMI)。对血清学各指标与患者左心室重构的关系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DCM组心功能Ⅱ、Ⅲ级与健康对照组在LVEDD、LVEF、LVMI、血清sTWEAK、BNP、MMP-1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1 447.751、208.642、147.46、55.742、319.916、205.741,均 P<0.05)。与DCM组心功能Ⅱ级比较,心功能Ⅲ级DCM患者LVEDD、LVMI、BNP、MMP-1水平更高,LVEF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17.702、19.308、7.279、24.511、5.129,均 P<0.05)。血清sTWEAK与LVEDD和LVMI呈负相关( r=-0.221、-0.462,均 P<0.05),与LVEF呈正相关( r=0.490, P<0.05);BNP水平与LVEDD和LVMI呈正相关( r=0.667、0.483,均 P<0.05),MMP-1水平与LVEDD和LVMI呈正相关( r=0.756、0.562,均 P<0.05),BNP、MMP-1水平均与LVEF呈负相关( r=-0.476、-0.404,均 P<0.05)。 结论:血清sTWEAK水平在DCM患者中降低,BNP、MMP-1水平在DCM患者中升高,三种指标均能反映患者左室重构的严重程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