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天性虹膜缺损合并先天性白内障一家系的 PAX6基因新突变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先天性虹膜缺损合并先天性白内障一家系的致病基因及遗传方式。方法:采用家系调查研究方法,2020年2月于云南省残疾人康复中心和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眼科收集云南汉族先天性虹膜缺损合并先天性白内障一家系,对先证者及其父母、子女和丈夫进行眼科临床检查及诊断。收集该家系成员全血,提取基因组DNA。对先证者及其丈夫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采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定位可疑致病基因,采用UGENE进行氨基酸保守性分析;采用MutationTaster预测变异对蛋白翻译的影响;参照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ACMG)遗传变异分类标准与指南对变异位点进行致病性评估。对所有收集样本进行Sanger测序验证,确定致病基因及变异位点。结果:先证者临床表现为双眼虹膜大部缺损,仅周边部见少量虹膜组织,晶状体皮质及后囊混浊,伴有眼球震颤,眼部检查无其他异常。先证者全外显子组测序结果显示, PAX6基因第8外显子有1个新的杂合移码变异 PAX6:c.415dupA(p.R139fs),发生移码突变的位点在各物种间保守。MutationTaster预测结果显示,该变异位点位于PAX6蛋白高度保守区,变异使蛋白质丧失功能。ACMG遗传变异分类标准与指南评分为PVS1+PM2+PP1,为致病性变异。结合该家系疾病临床表型及Sanger测序分析,显示变异与疾病共分离,表明该变异致病。先证者及子女均患该病,先证者父母表型正常,该变异为新发变异,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结论:PAX6基因杂合移码突变c.415dupA(p.R139fs)是导致该家系出现先天性虹膜缺损合并先天性白内障的原因,该变异位点为首次报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双眼先天性纤维血管瞳孔膜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儿,男,12岁,于2018年11月就诊于外院,主诉无明显诱因逐渐出现左眼视物模糊1年,诊断为虹膜睫状体炎,予滴眼液治疗(具体不详),未见好转,遂于2019年1月转诊至西京医院眼科。患儿一般情况无特殊,眼科专科检查:最佳矫正视力双眼均为0.8,裸眼视力右眼为0.5、左眼为0.4;眼压右眼为15 mmHg、左眼为16 mmHg;裂隙灯显微镜下见双眼结膜无充血、角膜透明、前房深度正常、KP(-)、房闪(-)、虹膜纹理清;右侧瞳孔欠圆,直径约3 mm,对光反射灵敏,扩瞳后呈葫芦状,瞳孔缘6:00和11:00位虹膜斑片状后粘连;左侧瞳孔区有带色素的灰白色膜状物,瞳孔直径2.5~3.0 mm,对光反射存在,扩瞳后呈花瓣状,直径约3~4 mm,瞳孔缘虹膜多处斑片状后粘连(图1);双侧晶状体透明。扩瞳后检查,双眼眼底未见明显异常(图2)。眼部B型超声检查提示眼轴长度右眼为24.7 mm,左眼为24.9 mm;双眼玻璃体轻度混浊,眼球后壁未见视网膜脱离光带(图3)。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提示双眼黄斑结构正常(图4)。视觉电生理检查提示右眼P-VEP、F-VEP和F-ERG反应幅值均正常,左眼P-VEP高、中、低频幅值均低于右眼,高频峰时延迟,F-VEP波形存在,F-ERG各项反应幅值降低。患儿无明显眼前节炎症体征,故排除虹膜睫状体炎,初步诊断为双眼先天性纤维血管瞳孔膜(congenital fibrovascular pupillary membrane,CFPM),双眼屈光不正。因左眼瞳孔区灰白色膜状物遮挡光路,不能进行准确的屈光矫正,决定在全身麻醉下行左眼瞳孔纤维血管膜切除联合瞳孔成形术。术中使用粘弹剂分离纤维膜与晶状体前囊膜的多处粘连,见颞侧及下方瞳孔区外有多处条索状灰白色膜组织覆盖于虹膜与晶状体前囊膜之间;用球内剪沿瞳孔缘剪断纤维膜,并用撕囊镊撕除瞳孔区外虹膜深层的膜组织。术后瞳孔区透明,瞳孔恢复圆形、位置居中(图5)。纤维膜组织的病理学改变为大量纤维结缔组织、少量血管及散在分布的色素细胞(图6)。术后3个月,视力右眼为-3.75 DS/-1.0 DC×165°→1.0、左眼为-3.50 DS/-1.25 DC×5°→1.0 -1;双眼眼压为12~13 mmHg。左眼前节无炎症反应,瞳孔圆形、居中,对光反射灵敏,晶状体透明;右眼无变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SMILE矫正近视合并瞳孔异常4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例1,患者,男,18岁,2018年5月2日因双眼近视5年,要求手术矫正近视于河南省立眼科医院就诊。术前检查:裸眼视力右眼0.02,左眼0.3,综合验光右眼-4.00 DS/-0.5 DC×160=0.8,左眼-1.25 DS/-1.50 DC×30=0.7。裂隙灯显微镜联合前置镜检查可见右眼角膜透明,前房深,瞳孔圆,对光反应灵敏,眼底未见明显异常;左眼角膜透明,虹膜下方缺损,瞳孔变形,晶状体透明,下方脉络膜缺损。角膜曲率右眼42.95/41.90 D,左眼41.52/39.90 D;中央角膜厚度右眼547 μm,左眼587 μm;眼轴长度右眼25.15 mm,左眼23.56 mm;角膜地形图检查双眼未见明显异常;眼压右眼20 mmHg(1 mmHg=0.133 kPa),左眼19 mmHg;眼底光相干断层扫描检查,右眼未见明显异常,左眼黄斑区视网膜正常,视盘下方脉络膜缺损,相应部位视网膜发育不良。诊断:双眼屈光不正;左眼先天性局限性虹膜缺损、脉络膜缺损。于2018年5月15日行双眼飞秒激光小切口透镜取出术(femtosecond small incision lenticule extraction,SMILE)。术前利用Atalas角膜地形图CRS软件,确定视轴所在角膜反光点位置,术中以此为中心定位,顺利完成手术。术后1 d,裸眼视力右眼1.0,左眼0.8,电脑验光右眼+0.5 DS,左眼+1.00 DS/-0.25 DC×20。术后3个月复查,裸眼视力右眼1.0,左眼0.8,角膜地形图显示手术区域均匀、无偏心(图1)。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超声生物显微镜在儿科常见眼病中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超声生物显微镜(UBM)是对复杂虹膜-睫状复合体进行高分辨率成像的一种非侵入性超声技术,尤其适用于角膜混浊及其他屈光介质不清的眼前段疾病.UBM成像现已广泛应用于成人,而在儿科人群中,因绝大部分眼前节疾病伴有角膜混浊,且无法提供详细病史,检查依存性差,因此UBM在小儿眼科中显得至关重要.本文就UBM在儿科常见眼病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MAB21L2基因变异致小眼畸形2例及MAB21L1和MAB21L2的基因型-表型的系统回顾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7/6
目的:总结MAB21L2基因的变异和临床特点,并与高度同源的MAB21L1基因进行比较.方法:对中山眼科中心临床基因数据库中MAB21L2基因变异患者进行基因型和表型分析,回顾性分析既往文献报道的MAB21L2基因和高度同源基因MAB21L1变异的表型-基因型的关系.结果:在2个小眼畸形家系中发现2个MAB21L2基因杂合变异:先证者1携带已知变异c.151C>G/p.(Arg51Gly),患者双眼小眼畸形伴虹膜脉络膜缺损,伴骨关节屈曲.母亲携带相同杂合变异但表型正常;先证者2携带未报道的变异c.1042G>T/p.(Glu348*),左眼小眼畸形,右眼正常且无全身异常.结合文献回顾发现,在显性遗传模式下,80%的MAB21L2杂合致病变异(20/25)和100%的MAB21L1杂合致病变异(25/25)发生在氨基酸49-52 区域,导致小眼无眼或眼缺损异常(microphthalmia,anophthalmia or coloboma,MAC);携带该区域MAB21L2基因杂合突变的患者除MAC外,部分还伴骨骼关节发育异常(12/24,50%);杂合截短变异发生在MAB21L2基因可导致MAC(5/5,100%),而发生在MAB21L1则不致病.结论:在2个小眼畸形家系中发现了MAB21L2基因1个新致病变异和1个已知热点致病变异,通过文献综述比较和总结了MAB21L1和MAB21L2基因的突变频谱以及基因型-表型相互关系,为此类基因缺陷导致遗传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神经嵴发育异常相关眼病
编辑人员丨2024/2/3
神经嵴是一个动态的胚胎干细胞群体,在眼部发育中起着关键作用.神经嵴与周围的神经外胚层、表面外胚层和中胚层相互作用,发育成眼球及其附属器的多种组织结构,包括角膜基质及内皮、小梁网、虹膜基质、睫状肌、玻璃体和脉络膜血管、Muller细胞等.眼部神经嵴细胞迁移和发育异常会引起一系列复杂的眼部疾病,包括影响眼前段的疾病,如Axenfeld-Rieger综合征、Peters异常、无虹膜、原发性先天性青光眼和指甲-髌骨综合征,以及影响眼后段的缺陷性疾病,如CHARGE综合征和鳃-眼-面综合征,此外还有一些罕见的神经嵴疾病的眼部异常,如Waardenburg 综合征、Treacher-Collins 综合征和 Char 综合征等.在这里我们将神经嵴细胞发育异常导致的眼部相关疾病做一综述,探讨与神经嵴迁移和发育相关的基因,以及这些基因的突变和缺陷如何导致眼部疾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婴幼儿先天性角膜混浊穿透性角膜移植术临床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3岁以下婴幼儿先天性角膜混浊行穿透性角膜移植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09年6月至2016年12月于爱尔眼科医院集团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PKP)的患儿12例(16只眼),其中男性6例(9只眼),女性6例(7只眼),年龄平均为(16.04±12.48)个月.所有患儿均为先天性角膜混浊,其中Peter异常Ⅰ型8例患者(11只眼);巩膜化角膜2例患者(3只眼);中央部角膜皮样瘤合并虹膜粘连者2例(2只眼).手术时年龄<1岁的7例(7只眼).术前观察患眼均有光照反应,其中4例(6只眼)有追光反应.除1例(2只眼)行PKP联合白内障摘除术外,其余均行单纯PKP术.术后严密复查角膜植片、缝线、前房情况,并检查眼压及视力.结果 术后随访(33.17±22.60)个月,除1例单眼皮样瘤全层混浊患儿因3岁时手术,术后经过半年视力部分提高外,其余患者术后均在1周至1个月时间内视力获得明显提高.所有患儿手术均获得成功,术中无并发症发生.随访期内,4例(4只眼)发生排斥反应,其中3例Peter异常患儿发生急性排斥反应,药物控制后1例33个月的患儿植片保持半透明,但视力较前明显提高;2例1岁以下患儿植片恢复完全透明;1例3岁Peter异常患儿视力明显提高,术后2年发生免疫排斥反应,植片混浊,再次PKP术后半年又发生免疫排斥反应,导致植片混浊;该患儿另一只眼术后早期继发青光眼,抗青光眼手术失败,植片混浊.1例(2只眼)巩膜化角膜患儿术后1年时缝线松动未能及时发现,导致植片溃疡感染穿孔.结论 婴幼儿先天性角膜混浊可以通过PKP获得有效的治疗,术后密切随访,及时处理并发症,家长积极配合给予规范视功能训练,均能获得比较好的视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先天性白内障合并永存胚胎血管的手术治疗和预后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观察先天性白内障合并永存胚胎血管(PFV)患儿的临床特征及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分析2011年5月至2017年6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杭州院区接受手术治疗的先天性白内障合并PFV患儿24例(28眼)的临床资料,记录手术年龄、手术方式、手术前后眼部检查情况以及手术前后视力.结果:术前合并先天性瞳孔虹膜异常14眼,晶状体脐状凹陷或悬韧带异常6眼,后囊膜缺损9眼,先天性小角膜及角膜缘干细胞异常2眼,眼底病变2眼,眼球震颤5眼,斜视7眼,全身合并腭裂1例.大于3岁患儿7例(10眼),行"晶状体切除+前段玻璃体切割+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随访8.0(2.5~41.0)个月,末次随访视力均在0.1以上,2例(2眼)在0.3以上;小于1岁患儿17例(18眼),行"晶状体切除+前段玻璃体切割术",选择性注视卡Snellen视力均达0.1以上,注视追视及眼球震颤均明显改善;6例(6眼)患儿一期先行"晶状体切除+前段玻璃体切割术",年龄(5.5±2.6)个月,二期再行IOL植入术,年龄(23.5±8.1)个月,1例(1眼)达到0.6,接近正常同龄儿童,5例(5眼)达到标准对数视力表视力0.1以上.手术后随访4个月至6年(中位数12.0个月),无严重并发症.结论:先天性白内障合并PFV大部分为单眼发病.微创晶状体切除联合玻璃体切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非常低,术后视力明显提高,少部分可以达到正常视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不同手术入路先天性白内障术后并发症再手术的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比较应用微创玻璃体切割系统(25G/23G)经角巩膜缘切口或睫状体扁平部切口行先天性白内障切除术后并发症再手术的情况.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选择2009年3月至2013年12月期间于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就诊,并由同一手术医师完成经角巩膜缘切口或扁平部切口行先天性白内障切除术的患儿,1岁以上患儿同时行一期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1岁以下患儿在随访期内行二期IOL植入术.随访并记录术后并发症与再手术情况.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因素对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Fisher精确概率法用于计算不同手术入路对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结果:共纳入先天性白内障患儿67例(99眼),随访4.4(0.9~8.3)年.发生需再次手术的术后并发症者11眼(15眼次),包括视轴区混浊5眼(5眼次)、IOL虹膜夹持3眼(4眼次)、IOL玻璃体腔脱位1眼(1眼次)、晶状体皮质残留2眼(2眼次)、瞳孔机化膜2眼(2眼次)与视网膜脱离1眼(1眼次).首次手术年龄小于1岁(OR=17.9,P=0.009)、经角巩膜缘切口手术(OR=7.9,P=0.041)是先天性白内障术后发生需再次手术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经角巩膜缘切口与经扁平部切口2种入路并发症类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首次手术年龄小于1岁或经角巩膜缘切口手术是先天性白内障术后发生需再次手术并发症的危险因素.不同手术入路的并发症类型无差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先天性悬韧带松弛合并球形晶状体继发青光眼一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患者男性,14岁.因双眼视力下降伴间断胀痛感1年余、发现眼压升高2 d,于2015年1月20日就诊于北京爱尔英智眼科医院.患者为足月顺产,无吸氧史,否认全身病史、外伤史.家族中父母及兄弟智力及身体发育均正常,否认家族中相似病史,否认父母近亲婚配.全身检查未发现肢体异常及蜘蛛指.身高174 cm,体重55 kg,体型消瘦.眼部检查:右眼未矫正视力(uncorrected vision acurity, UCVA)0.1,近视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