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PB-DOCK8转基因番茄疫苗防龋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2/3
目的:观察转基因番茄防龋疫苗经灌胃免疫SD大鼠后的防龋效果,初步探索其免疫机制.方法:采用SD大鼠建立实验性龋齿模型,培育并鉴定转基因防龋番茄,将表达目的蛋白的转基因番茄防龋疫苗分次灌胃免疫SD大鼠,Elisa法检测SD大鼠唾液及血液样品中特异性抗PAcA的SIgA和IgG含量,取上下颌骨进行Keyes龋齿计分,取脾脏进行RNA-seq测序分析.采用SPSS 18.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转基因番茄防龋疫苗中目的蛋白浓度为36.28 μg/mL,免疫SD大鼠后,D组(8 mL/kg)在第6周产生的特异性SIgA和IgG抗体水平最高,且与其他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龋齿计分也较其他组差异显著(P<0.05).提取该组SD大鼠脾脏mRNA经RNA-seq测序,得到40个mRNA表达差异显著基因(P-adjust<0.05 & |Fold Change|≥1.5).26个基因显著上调,包括IGFBP6、COL15A1等,GO富集到体液免疫反应、B细胞活化、免疫球蛋白受体结合等;KEGG富集到56条信号通路,包括PI3K-AKT、NF-κB等信号通路,且F<0.001.14个基因显著下调,但下调基因GO和KEGG富集分析无统计学意义(F>0.1).结论:转基因番茄防龋疫苗可能通过上调SD大鼠IGFBP6基因,介导PI3K-AKT信号通路的激活而减少龋齿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植物防龋疫苗融合基因表达载体中选择标记基因的去除
编辑人员丨2024/1/6
背景:出于对转基因植物的食用安全和生态安全的考虑,标记基因的存留是影响转基因植物的首要安全问题.目的:基于免疫防龋原理,课题组针对表面蛋白和葡糖基转移酶这2种致龋毒力因子,构建植物防龋疫苗融合基因表达载体pCAMBIA-E8-APB-DOCK8,为转基因植物疫苗的研发提供基础.方法:该研究运用DNA重组技术,通过DNA片段分离、连接、转化、克隆子检测、测序等系列步骤,将植物防龋疫苗融合基因表达载体pCAMBIA-E8-APB-DOCK8中的选择性标记基因Km和GUS去除.结果与结论:标记基因去除效率达99%,该研究为免疫防龋的转基因植物疫苗的安全生产奠定了良好的实验基础,也为其它植物疫苗的载体构建提供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6
-
人参皂苷Re对防龋疫苗rPAc免疫效应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研究人参皂苷Re作为防龋亚单位疫苗rPAc佐剂的免疫保护效应.方法 4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4组:防龋疫苗(rPAc)组,人参皂苷Re( Re)组,Re+rPAc组和生理盐水( NS)组,分别用rPAc、Re、Re+rPAc、生理盐水经鼻黏膜免疫.2 周后加强免疫1 次.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和唾液中特异性抗体的水平.脾细胞刺激实验检测细胞因子分泌水平.将24只定植了变形链球菌的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rPAc组,Re组,Re+rPAc组和NS组,分别用rPAc、Re、Re+rPAc、生理盐水经鼻黏膜免疫.2周后加强免疫1 次.龋齿记分评价防龋保护效能.结果 Re+rPAc组血清特异性抗PAc IgG、IgG1、IgG2a水平及唾液中特异性抗PAc IgA抗体水平均明显高于其他组( P<0. 01). Re+rPAc组较其他组脾淋巴细胞白细胞介素4和γ干扰素表达增强(P<0. 05).大鼠龋齿保护实验显示Re+rPAc组定菌鼠釉质龋(E)、牙本质浅龋(Ds)和牙本质中龋(Dm)均显著低于其他组( P<0. 05).结论 Re作为防龋亚单位疫苗rPAc的佐剂可提高防龋疫苗的血清和唾液中特异性抗体的水平及防龋保护效能,具有作为防龋疫苗rPAc免疫佐剂的可行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免疫防龋和氟化物防龋对学龄前儿童乳牙龋的预防效果及其对唾液中链球菌菌群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免疫防龋和氟化物防龋对学龄前儿童乳牙龋的预防效果及其对唾液中链球菌菌群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杭州市江干区幼儿园360例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免疫防龋组、氟化物放龋组和对照组,每组120例.免疫防龋组每天给予抗变异链球菌免疫球蛋白喷剂治疗;氟化物防龋组每6个月给予全口涂多乐氟氟化钠;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观察患儿防龋治疗前后患龋情况,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测定口腔链球菌、唾液链球菌、血链球菌和戈登链球菌的数量.结果 防龋治疗前,免疫防龋组、氟化物防龋组和对照组患龋率分别为17.5%、15.8%、17.2%,免疫防龋组、氟化物防龋组和对照组患龋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73,P>0.05);防龋治疗后,免疫防龋组、氟化物防龋组和对照组患龋率分别为23.3%、25.8%、40.8%,免疫防龋组和氟化物放龋阻患龋率低于对照组(χ2=10.238,P<0.05),免疫防龋组和氟化物放龋组患龋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02,P>0.05);防龋治疗前,免疫防龋组、氟化物防龋组和对照组唾液中口腔链球菌、唾液链球菌、血链球菌和戈登链球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1.037、1.215、1.426、0.924,均P>0.05);防龋治疗后,免疫防龋组口腔链球菌和戈登链球菌均高于氟化物防龋组和对照组(F=42.132、64.217,均P<0.05),免疫防龋组唾液链球菌和血链球菌均低于氟化物放龋阻和对照组(F=47.382、38.546,均P<0.05),氟化物防龋组和对照组唾液中口腔链球菌、唾液链球菌、血链球菌和戈登链球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1.245、26.435、38.536、22.457,均P<0.05).结论 免疫防龋和氟化物防龋都能有效降低儿童的患龋率,免疫防龋对唾液中链球菌菌群有影响,氟化物防龋不影响唾液中链球菌菌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比较两种不同干预方法预防儿童龋病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分析并比较氟化物防龋与免疫学防龋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因乳牙龋齿病就诊的5岁学龄前儿童100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氟化物防龋治疗组(对照组)和免疫学防龋治疗组(观察组),6个月治疗后,两组儿童通过口镜、龋齿探测仪对实验学龄前儿童做口腔检查,统计患龋率、计算龋均,描述龋病的严重程度,并对家长进行满意度调查及治疗过程儿童适应性分析.结果 6个月治疗后,与治疗前,两组治疗后龋齿总数及平均龋齿数均显著减少.此外,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龋齿总数及平均龋齿数也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完全治愈的儿童数显著多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家长满意人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适应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氟化物防龋和免疫学防龋均能有效起到防龋效果,但后者防龋的临床效果更优,操作方便,可行性强,值得社区防龋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变形链球菌gtfS、gbpB基因的串联表达及其卵黄抗体的制备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串联表达变形链球菌毒力基因gtfS、gbpB的重组融合蛋白,将其作为免疫抗原制备特异性卵黄抗体,并研究该卵黄抗体的免疫活性.方法:以变形链球菌标准菌株UA159的基因组为模板,通过PCR方法扩增gtfS的CAT区和gbpB的SYI区,以SOE-PCR方法将其串联成基因片段CAT-SYI.在限制性内切酶EcoRⅠ-HF和XhoⅠ及T4 DNA连接酶的作用下构建重组质粒pET32a-CAT-SYI,转化表达菌株E.coli BL21,用1 mmol/L IPTG诱导表达后超声破碎重组菌,将提取纯化的重组融合蛋白免疫产蛋鸡并从鸡蛋中提取卵黄抗体,利用ELISA、Western blot和斑点杂交分析该抗体的特异性和免疫活性.结果:经PCR、SOE-PCR成功扩增出约750 bp的串联基因CAT-SYI,SDS-PAGE检测结果表明其表达产物约50 kD,与目的蛋白大小符合.ELISA间接法测得卵黄抗体的效价可达1:100000以上,Western blot鉴定结果显示IgY的特异性,在相对分子量约为35 kD和70 kD处出现相应的条带,斑点杂交检测结果显示特异性卵黄抗体具有识别变形链球菌的能力.结论:制备的特异性卵黄抗体具有良好的抗变形链球菌免疫活性,为免疫防龋奠定了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鼠伤寒沙门菌细菌影负载防龋DNA疫苗对小鼠黏膜免疫效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分析鼠伤寒沙门菌(St)细菌影负载防龋DNA疫苗对黏膜免疫效能的影响.方法 收集St减毒株J357,同时转入噬菌体Phi X基因E表达质粒与pREP4质粒,加入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进行诱导,收集负载防龋DNA疫苗.按照随机原则,将20只SPF级BALB/c雌性小鼠分为A组(布比卡因包裹p VXA1 5μg)、B组(布比卡因包裹p GJGLU/VAX 5μg)、C组(细菌影负载空载体p VXA1 5μg)、D组(细菌影负载防龋DNA疫苗p GJGLU/VAX 5μg)共4组经鼻免疫小鼠,每组均为5只.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各组小鼠唾液抗体的产生情况进行检测.结果 经IPTG诱导后,对照组细菌生长速度较快;而表达基因E经IPTG诱导后,大量细菌出现死亡,随着诱导时间的延长,细菌的死亡数量明显进一步增多.经IPTG诱导前,取携带基因E的St中J357活菌数为2×1012个/L;而经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后,其活菌数仅为5×108个/L,表明大量细菌被杀死.经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结果发现,唾液总Ig A抗体水平在各组小鼠免疫前的比较,并无显著差异(P> 0.05);相比A组,C、D组小鼠免疫后唾液总Ig A抗体水平均明显升高(P <0.05);而C、D组唾液总Ig A抗体水平与B组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 0.05).经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结果发现,各组小鼠免疫前均未检出唾液特异性抗葡聚糖结合区Ig A抗体;免疫后8周,D组唾液特异性抗葡聚糖结合区Ig A抗体水平较A、B、C组均明显升高(P <0.05),而B组抗体水平与A、C组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 0.05).结论 经鼻黏膜途径免疫小鼠经St细菌影负载防龋DNA疫苗后可明显改善其免疫效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龋病微生态改善疗法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龋病是在以细菌为主的多因素作用下,牙体硬组织发生慢性、进行性破坏的一种疾病.随着口腔微生态学的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龋病并非某种特定微生物感染所致,而是口腔微生态失衡的结果.研究口腔微生态必须依赖于不断改进的口腔微生物研究方法,这些方法中最主要的有传统平板分离培养法和现代分子生物学法.口腔微生态研究表明,免疫策略、益生菌疗法及中药防龋等微生态改善疗法,可以使口腔微生态重新达到平衡,从而达到预防龋病的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益生菌预防龋病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龋病是影响居民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微生物是其发病的最重要因素.益生菌是一类对人体有益的微生物,能调节微生态的平衡,因而在龋病预防上具有较大的潜力.本文就益生菌的防龋机制、不同菌属益生菌的研究进展、益生菌的早期定植及益生菌的安全性等方面作一综述.文献复习结果显示,防龋益生菌可在口腔中定植,并通过抑制致龋菌的生长及调节宿主免疫等机制发挥防龋作用.目前用于预防龋病的益生菌多为益生性的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及链球菌,益生菌对龋病的积极作用在多数临床试验中也得到证实.益生菌品种繁多且作用具有菌株特异性,所以选用菌株不同可能是造成部分临床试验未观察到防龋作用的原因,从口腔中分离定植能力及防龋效应强的潜在益生菌菌株是防龋益生菌的研究热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儿童龋病预防技术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龋病会降低儿童口腔咀嚼功能,同时还会对全身生长发育产生负面影响.调查显示,2016年我国5岁儿童乳牙患龋率患龋率比10年前上升了5.9%;12岁儿童恒牙患龋率比10年前上升了9.6%,所以儿童龋病的预防势在必行.随着新材料、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儿童口腔龋病预防措施也不断发生变化.该文主要对不同防龋机制的儿童龋病预防技术作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