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LR9在幽门螺杆菌相关性疾病中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3天前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感染人类胃的革兰氏阴性病原体,是世界上最常见的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的长期、持续感染可导致患者发展为消化性溃疡、胃腺癌、胃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s,TLRs)是抵御微生物入侵的第一道防线,在多种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TLR9是机体免疫应答中发挥关键作用的I型整合跨膜蛋白,在树突状细胞、B细胞、巨噬细胞和上皮细胞中均有表达,它能够通过低甲基化的DNA和糖骨架等结构识别DNA,并介导一系列免疫应答反应。尽管近年来对TLR9的激活机制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其在幽门螺杆菌感染导致的相关性疾病中的确切作用仍不明确。文章从TLR9在固有免疫中的功能及其信号通路、TLR9在幽门螺杆菌感染中的作用机制、TLR9与胃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这三个方面阐述TLR9在在幽门螺杆菌相关性疾病中的作用机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我国外来入侵生物福寿螺的物种鉴定
编辑人员丨2024/8/17
福寿螺为我国外来入侵生物之一,是传播广州管圆线虫病的主要中间宿主,目前已在我国广泛扩散,并对入侵地的农林牧渔业生产、生态环境及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准确、快速地鉴别福寿螺的种类是开展其入侵机制、扩散规律及种群遗传学等各项研究的基础,并对制定与实施防治策略有重大意义.目前福寿螺的鉴定方式主要基于传统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其中福寿螺的分子鉴定主要基于特异性引物PCR快速鉴别技术和DNA条形码技术,本文对福寿螺的物种鉴定方式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8/17
-
我国重要入侵螺类肠道菌群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8/17
外来生物入侵已成为我国不容忽视的生物安全问题.已入侵我国重要医学螺类包括小管福寿螺、褐云玛瑙螺、藁杆双脐螺、尖膀胱螺等.这些螺类可传播曼氏血吸虫或广州管圆线虫等病原体,对我国的公共卫生和民众健康构成严重威胁.近年来,研究人员开始关注肠道菌群与其宿主的相互作用,包括在生理功能、免疫调节和抵御病原体等方面的作用.本文综述了这四种我国重要入侵螺类肠道菌群的组成结构和多样性、塑造因素及与病原传播的关联,也探讨了相关研究所面临的挑战,为后续研发新型、绿色环保的入侵螺类及其传播疾病防控策略提供科学支撑和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8/17
-
入侵植物欧洲千里光内生固氮菌和溶磷菌多样性
编辑人员丨2023/12/9
[背景]菊科(Asteraceae)外来入侵植物欧洲千里光(Senecio vulgaris L.)来源于欧洲,广泛分布于我国西南和东北地区,在湖北高海拔山区也有分布.在入侵过程中,内生细菌可能在其获取氮磷营养方面起到了一些关键性作用.[目的]探究欧洲千里光内生固氮菌和溶磷菌的多样性和功能,为理解其入侵机制及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来自 6 个不同种群的种子,萌发后转移到花盆生长 6-8 周,并从每个种群中各挑选 9 株生长情况良好的植株,对其叶片和根组织表面进行消毒处理.使用基于 nifH 基因(固氮功能基因)的高通量测序方法对植物的固氮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进行研究.通过涂布平板法和平板划线法,在固体无氮培养基(Ashby)和无机磷培养基(inorganic phosphate,NBRIP)上对植物内生菌进行分离、纯化,对纯化的固氮菌株和溶磷菌株进行16S rRNA基因测序.采用钼锑抗比色法分析纯化溶磷菌株的溶磷能力.[结果]基于nifH基因的内生菌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欧洲千里光叶样本中固氮菌多样性显著高于根样本;固氮菌群落中丰度最高的属是慢生根瘤菌属(Bradyrhizobium,30.9%-34.0%),其次是伯克氏菌属(Burkholderia,27.2%-27.4%)、Methyloversatilis(2.1%-7.1%)和固氮螺菌属(Azospirillum,2.9%-3.9%);共 6 个门,其中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在所有样本内相对丰度均达 90%以上.用Ashby培养基筛选得到 238 株纯菌,分布在 4 门 7 纲 10 目 16 科 19 属,其中丰度前 5 的优势菌属包括微杆菌属(Microbacterium,31.0%)、芽孢杆菌属(Bacillus,24.8%)、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22.1%)、寡养单胞菌属(Stenotrophomonas,6.2%)和类芽孢杆菌属(Paenibacillus,2.8%).用NBRIP培养基筛选共得到 318 株菌株,鉴定这些内生菌覆盖到 3门 5 纲 7 目 15 科 16 属,其中丰度前 5 的优势菌属包括芽孢杆菌属(48.4%)、假单胞菌属(19.2%)、微杆菌属(15.2%)、类芽孢杆菌属(3.6%)、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3.6%).挑选了 24 株代表性菌株对溶磷能力进行了定性及定量检测,结果表明有 17 株具备显著的溶磷能力,而且细菌培养过程中培养基pH值下降.[结论]欧洲千里光内生固氮菌和内生溶磷菌具有丰富的多样性,并且溶磷菌具有一定的溶磷能力,在欧洲千里光的入侵过程中可能起着促进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9
-
川东南小型水库营养结构特征的稳定C、N同位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为了解我国水库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特征,研究应用稳定同位素技术分析了四川省东南部的典型小型水库松林水库中不同水生生物碳、氮稳定性同位素比值.基于Bayesian混合模型(SIAR)分析了不同消费者基础碳来源,并计算了δ13C-δ15N同位素生态位中6个营养结构量化指标.结果表明:调查期间松林水库处于富营养化状态;初级生产者POM(主要成分为浮游藻类)、固着藻类、喜旱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和水蓼Polygonum hydropiper的δ13C值范围为-29.20‰-18.81‰,δ15N值范围为4.01‰-12.73‰;其中POM和固着藻类是多数消费者的主要碳源;松林水库食物网营养级长度为3级,以杂食性鱼类为优势类群并存在营养冗余现象,暗示了该生态系统鱼类群落结构的相对稳定性;入侵物种福寿螺Pomacea lineata、罗非鱼Oreochromis spp.与土著物种铜锈环棱螺Bellamya aeruginosa、鲫Carassius auratus等之间存在明显的同位素生态位重叠现象.建议加强水生生物资源管理,减少外来物种入侵对当地土著物种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旋毛虫两个发育时期丝氨酸蛋白酶的结构及功能的比较与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比较并分析旋毛虫成虫期及新生幼虫期丝氨酸蛋白酶基因和蛋白的结构及功能.方法 应用NCBI、EMBL、MEGA、ExPasy 、TMHMM、SignalP、PROSITE、Coils、SYFPEITHI等多种在线生物信息学网站和软件,对旋毛虫成虫期和新生幼虫期丝氨酸蛋白酶基因(Zh68和T668)的同源性、系统发育进化状况进行分析,并预测相应蛋白(SP1和SP2)的基本理化性质、跨膜区、motif、结构域、亚细胞定位、二级及三级结构、细胞抗原表位等.结果 Zh68和T668为旋毛虫特有基因,但核苷酸同源性仅为48%,SP1和SP2的氨基酸同源性为27.5%.SP1和SP2均为不稳定的亲水性蛋白,N-末端均有一个信号肽的分泌蛋白;二级及三级结构类似,并预测出两者最佳B及T细胞抗原表位,但SP2有一个跨膜螺旋结构,为膜蛋白.结论 旋毛虫成虫期的SP1是非跨膜蛋白,可能参与虫体在肠道寄生及发育、繁殖;新生幼虫期的SP2是跨膜蛋白,可能参与虫体的入侵及迁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海南岛西海岸红树林软体动物多样性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为了掌握海南岛西海岸红树林软体动物多样性状况,本文于2015-2016年对海南岛西海岸6个主要红树林分布区软体动物的种类组成、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时空变化进行了研究.共采集到软体动物57科201种,主要优势种有珠带拟蟹守螺(Cerithidea cingulata)、绯拟沼螺(Assiminea latericea)、圆胖樱蛤(Pinguitellina cycladiformis)和斜肋齿蜷(Sermyla riqueti)等.年平均密度与平均生物量分别为324.13 ind./m2和142.88 g/m2,物种数、密度和生物量均高于北部湾沿岸的其他红树林.海南岛西海岸各红树林软体动物的密度和生物量均未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软体动物密度存在空间上的显著差异.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在盐度、土壤结构和红树林群落存在差异的不同红树林,软体动物种类组成相似度低.多因子AZTI海洋生物指数(M-AMBI)结果表明海南岛西海岸红树林软体动物群落未受明显扰动,生态环境质量介于一般和优良之间,但仍受到人类活动与外来植物入侵威胁,因其在候鸟迁徙中的重要作用,亟需加强管理与保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贝类壳-体质量比和静水沉降特性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2023/8/6
软体动物贝壳表型是适应性进化的结果,为探究贝壳形态特性与软体动物随水流扩散功能的相关性,实验选取9种具代表性的腹足纲和双壳纲贝类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其成体的壳-体质量比与静水沉降特性及二者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体质量的变异系数(C.V.=1.11)大于壳长(C.V.=0.67)、壳宽(C.V.=0.54)的变异系数;壳-体质量比具较强的种属特异性,种内变异系数小(C.V.=0.20),而种间差异极显著(P<0.01).受试贝类的平均壳-体质量比为0.32±0.13,陆生贝类的壳-体质量比显著小于水生贝类(P<0.01),壳-体质量比最大的河蚬(0.54±0.06)是最小的非洲大蜗牛(0.17±0.04)的3倍,福寿螺的壳-体质量比为0.50±0.06.双壳类和螺类的沉降行为差异明显,只有中华园田螺、铜锈环棱螺和河蚬不能在静水中漂浮;沉降速度最大的河蚬((24.99±4.22)cm/s)是最小的椭圆萝卜螺((4.13±0.96) cm/s)的6倍,入侵种非洲大蜗牛((18.30±3.64) cm/s)和福寿螺((21.77±5.23)cm/s)与土著种铜锈环棱螺((19.48±3.14) cm/s)和中华园田螺((21.44±3.92) cm/s)在沉降速度上无显著差异(P<0.01).成体贝类的壳-体质量比与沉降速度(R2 =0.28)、沉降加速度(R2 =0.39)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在此基础上,贝类沉降特性随生活史变化的研究将进一步揭示贝类进化与种群扩散中的生态水力学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利用I-Mutant2.0辅助设计与优化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融合抑制多肽
编辑人员丨2023/8/6
Ⅰ型膜融合蛋白(classⅠmembrane fusion protein)在Ⅰ型包膜病毒入侵宿主细胞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基于抑制六螺旋结构形成的多肽类融合抑制剂设计的原理是模拟该蛋白融合区域的自身序列,与病毒融合蛋白结合形成异源六聚体,从而阻断病毒与靶细胞膜的融合.此类融合抑制剂的传统设计主要基于一级与二级结构,但为进一步强化其抗病毒活性,通常需依赖病毒膜融合蛋白三级结构信息,从而限制了对那些尚无病毒蛋白三级结构信息的新发病毒的多肽类融合抑制剂的快速优化和研发.本研究提出了不依赖蛋白三级结构信息,而利用I-Mutant2.0软件来辅助设计和优化多肽类病毒膜融合抑制剂的设想.根据I-Mutant2.0的预测结果,以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MERS-CoV)为模型,分析该病毒HR2区融合抑制剂序列中若干适合与不适合优化的位点,并设计了一系列多肽.结果发现,对适合优化的位点进行调整的多肽,其对HR1的结合能力及对病毒的抑制活性均有所提升;反之,多肽活性明显下降.结果表明,利用I-Mutant2.0辅助设计与优化病毒融合抑制多肽的方法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为进一步开发新的融合抑制剂设计方法奠定了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云南省福寿螺的研究概述
编辑人员丨2023/8/6
福寿螺是一种全球性的入侵水生软体动物, 给许多国家和地区造成了严重危害.其于20世纪80年代初传入中国, 并迅速扩散至中国南方各省, 成为危害人类健康和农作物生长的恶性入侵水生动物.福寿螺自80年代中后期入侵云南, 其快速扩散达10个州市33个县, 并作为传播广州管圆线虫病的主要中间宿主, 引起暴发.虽然目前云南福寿螺的分布基本清楚, 但其生境适应性、遗传多样性研究较少.未来, 应进一步加强福寿螺的定殖机制与种群遗传特征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