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诊机构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救治时效性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回顾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3月在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住院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655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临床资料。依据首诊机构是否为具有PCI资质的医院,分为首诊PCI医院组(425例)和转诊PCI医院组(230例)。与首诊PCI医院组相比,转诊PCI医院组STEMI患者发病首诊时间较短[2.0(0.8,4.2)h比2.5(1.2,4.1)h, Z=3.66, P<0.01],首次医疗接触至球囊扩张(FMC2B)时间[175(113,344)min比75(57,112)min, Z=-8.92, P<0.01]较长,总缺血时间[5.4(3.5,9.8)h比 3.9(2.4,6.0)h, Z=-5.43, P<0.01]较长。两组PCI医院入门至球囊扩张(DTB)时间[43(29,103)min比46(61,94)min, Z=-0.56, P=0.57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转诊PCI医院组FMC2B时间<120 min的达标率仅为25.9%(50/193)。首诊机构对心力衰竭( OR=0.54,95 %CI=0.16~1.79, P=0.311)及死亡风险( OR=1.14,95 %CI:0.20~6.36, P=0.885)无影响。结果提示转诊PCI医院的STEMI患者存在转诊延迟,FMC2B时间<120 min的达标率较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胸痛中心持续改进对行急诊PCI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诊疗及预后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3/30
目的 研究胸痛中心持续改进对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诊疗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将徐州医科大学附属连云港医院 2019 年 9 月—2021 年 8 月收治的 534 例AMI患者分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组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组,STEMI组中持续改进前和持续改进后患者分别为 224 例和 249 例,NSTEMI组中持续改进前和持续改进后患者分别为 27 例和 34 例.2020 年 9 月医院胸痛中心开展持续改进工作,患者在实施提升远程心电图传输比例、开设 24 小时胸痛门诊、提高胸痛中心三会召开频次、强化胸痛知识宣传等措施后就诊.比较持续改进前后,STEMI组和NSTEMI组诊疗时间节点指标、经济学指标及临床预后指标.结果 STEMI组持续改进后,完成首份心电图至确诊时间、入门至球囊扩张时间、首次医疗接触至球囊扩张时间较持续改进前缩短,心电图远程传输比例、绕行急诊比例较持续改进前提升,住院天数、出院后一年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较持续改进前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NSTEMI组持续改进后,完成首份心电图至确诊时间、入门至球囊扩张时间较持续改进前缩短,心电图远程传输比例较持续改进前提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医院胸痛中心持续改进提升了AMI患者的救治效率,改善了STEMI患者的临床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
区域胸痛中心标准化急救护理路径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救治效果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目的 探讨区域胸痛中心标准化急救护理路径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宿迁医院胸痛中心成立前(2020 年 8 月—2021 年 1 月)STEMI患者 65 例为对照组,应用传统临床护理路径护理,选取胸痛中心成立后(2021 年 2-8 月)急诊就诊的STEMI患者 77 例为观察组,应用标准化急救护理路径,比较两组患者的救治效果.结果 观察组的首次医疗接触至首份心电图时间(FMCtoECG)、替格瑞洛和阿司匹林服用时间、静脉通路完成时间、实验室检查、入门至球囊扩张时间(DtoB)、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TEMI患者的DtoB的平均时间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STEMI患者实施标准化急救护理路径显著改善了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 6 个月内的关键临床指标,表明标准化急救护理路径的构建是有效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
急诊PCI介入时间延迟对AMI患者预后的影响及延迟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分析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时间延迟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预后的影响及延迟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医院2015年9月~2017年5月收治的急诊PCI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建立CPC时间节点(2016年7月)暴露分组,将2016年7月及以前收治的89例纳入A组,将2016年8月及以后收治的144例纳入B组,对比两组近远期预后差异、急诊流程时间[包括发病-首次医疗接触时间(S0-to-FMC)、入门-导管室时间(D-to-C)、进门至球囊扩张时间(D-to-B)].结果 B组PCI术后左室射血分值(LVEF)高于A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低于A组,住院时间及费用低于A组,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出血性并发症及机械性并发症等总发生率(2.78%)亦显著低于A组(12.36%)(P<0.05).结论 急诊PCI术介入时间延迟不利于AMI患者预后,通过建立胸痛中心可缩短院外急诊流程时间,减少D-to-B时间,改善患者预后,且可降低医疗费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胸痛中心持续改进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诊疗效果的影响及存在问题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胸痛中心持续改进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诊疗效果的影响及目前存在的常见问题.方法 纳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急诊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235例,将2016年6月至2016年12月入院患者设为前组(98例),2017年1月至2017年6月入院患者设为后组(137例).比较两组患者总缺血时间、首次医疗接触-球囊扩张(FMC-to-B)时间、入门到球囊扩张(D-to-B)时间、院前传输心电图比例、绕行急诊比例、转出医院入门-出门时间、住院时间、住院期间心力衰竭发生率、总死亡率.结果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总死亡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后组患者总缺血时间[247.0 (170.5,395.5) min比281.5 (189.3,381.8) min,P=0.493]、FMC-to-B时间[135.0 (90.5,209.5) min比150.0 (110.8,191.8) min,P=0.205]稍小于前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后组患者D-to-B时间[56.0 (34.0,72.5) min比80.5 (58.0,101.5) min,P<0.001]、住院期间心力衰竭发生率(14.6%比37.8%,P<0.001)显著低于前组,而院前传输心电图比例(65.0%比24.5%,P<0.001)、绕行急诊比例(21.9%比3.1%,P<0.001)、转出医院入门-出门时间[97.0 (50.0,163.0) min比61.5 (36.5,103.5) min,P=0.007]显著高于前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胸痛中心持续改进能够缩短D-to-B时间,降低住院期间心力衰竭发生率,但胸痛中心尚未降低总缺血时间、FMC-to-B时间、总死亡率,因而减少院前延误及转诊时间是胸痛中心持续改进的主要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微信平台及绿色通道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转诊无缝对接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应用微信平台及绿色通道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转诊无缝对接效率的影响.方法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连云港医院于2016年7月1日启用微信平台结合绿色通道的模式对急性胸痛患者进行院前急救和转运,建立由120、急诊科、心内科以及不具备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能力的连云港市区及四县内各医院急诊科参与的微信群,利用微信平台传输病史和心电图资料,并开放绿色通道尽快行急诊PCI治疗,其中急性STEMI并符合条件的患者绕行急诊.本文采用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1月1日至2017年3月31日收治的急性STE-MI并行急诊PCI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应用微信平台及绿色通道之前170例(2016年1月1日至2016年6月31日)患者设为A组(对照组),将应用微信平台及绿色通道之后339例(2016年7月1日至2017年3月31日)患者设为B组(观察组),对比分析两组首次医疗接触-球囊扩张(FMC-to-B)时间、入门-球囊扩张(D-to-B)时间、PCI治疗成功率、平均住院时间、人均住院费用、院内病死率等指标.结果 两组PCI治疗成功率、住院时间及院内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首次医疗接触-球囊扩张时间和入门-球囊扩张时间均较微信平台及绿色通道应用前显著减少,住院费用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微信平台和绿色通道的应用有助于急性STEMI患者的无缝转诊对接,明显缩短首次医疗接触-球囊扩张时间和入门-球囊扩张时间,提高救治效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胸痛中心管理模式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术前救治效率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胸痛中心管理模式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术前救治效率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5年4月-2017年10月经120急救系统、本院急诊科或其他医疗机构转运来院的急性胸痛,经首份心电图证实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相邻导联ST段抬高的患者共454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345例(75.99%),女性109例(24.01%).分为2015年组、2016年组和2017年组,观察胸痛中心建立前、建立后1年及建立后2年STEMI患者发病-首次医疗接触(FMC)时间、FMC-球囊扩张(FMC2B)时间和从挂号就诊到球囊扩张的时间(D2B)等指标的差异.结果 (1)2015、2016和2017年STEMI患者发病至FMC、FMC2B时间、D2B时间、首份心电图时间和签署知情同意书时间逐年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5-2017年FMC2B达标率呈逐年增高趋势(P<0.05).2015-2017年救护车或转诊到院比例逐年增高.(2)2015-2017年患者院内病死率、PCI术后院内心力衰竭率逐年降低;心脏重症监护室入住时间、总住院时间有缩短趋势,总费用逐年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胸痛中心管理模式可有效的提高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术前救治效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胸痛中心成立前后急诊PCI治疗STEMI病人D2B时间延误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分析我院胸痛中心成立前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病人入门-首次球囊扩张(D2B)时间达标(<90 min)比例差异,并分析D2B时间延误原因.方法 选取2015年4月-2016年12月在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的STEMI病人147例,其中胸痛中心成立前组73例,胸痛中心成立后组74例,分析两组D2B时间<90 min比例差异,把D2B时间中各主要时间节点及主要时间延误原因进行划分,对两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胸痛中心成立后组STEMI病人D2B时间达标比例明显高于胸痛中心成立前组(P<0.05).胸痛中心成立后组心内科医生接触病人时间延误比例较胸痛中心成立前组有明显降低(P<0.05).而首份心电图完成时间、开始手术知情时间、知情同意沟通时间、启动导管室时间延误比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胸痛中心成立后组导管室激活时间延误比例较成立前有增加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成立胸痛中心能明显提高STEMI病人D2B达标比例,提高STEMI病人救治水平.同时随着胸痛中心建设的推进,D2B时间延误原因构成会发生变化,需不断分析总结D2B时间延误原因,结合各中心实际情况不断持续改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胸痛中心质控指标目标值管理对STEMI患者院内救治效率和效果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胸痛中心质控指标目标值管理对STEMI(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院内救治效率和效果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胸痛中心数据库,选择2011年3月至2018年3月自行来院的STEMI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比较期间4次质控指标的目标值调整后,STEMI患者的院内救治效率指标,包括首次医疗接触至首份心电图(FMC2ECG)时间、导管室激活时间和入门-球囊扩张(D2B)时间,以及住院天数,院内病死率和住院费用的变化.结果 共332例STEMI患者纳入研究.随着质控指标目标值的逐渐严格,FMC2ECG时间、导管室激活时间、D2B时间的中位数及平均值整体呈现下降趋势.其中,D2B中位时间由95(74,134.5) min下降至50(44.5,71) min,各阶段差异最为显著.然而,质控指标目标值管理对STEMI患者住院费用、住院天数以及病死率的改善尚未达到显著性差异.结论 质控指标的目标值管理可提高STEMI患者的院内救治效率,但其对救治效率和效果改进的并非立竿见影,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病例积累才可以体现出明显差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胸痛中心模式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救治现状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了解现有胸痛中心模式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救治情况和患者预后,为胸痛中心建设提供循证依据,进一步完善救治策略.方法:入选2016-09-2018-09来我院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STEMI患者458例,根据入院时间将患者分为A、B、C、D组,比较各组发病-球囊扩张(S2B)时间、发病-首次医疗接触(S2FMC)时间、首次医疗接触-球囊扩张(FMC2B)时间、入门-球囊扩张(D2B)时间、心功能>Ⅱ级、院内病死率及院内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发生率.分析S2FMC时间、FMC2B时间与S2B时间的相关性.结果:所有入选患者中位S2B时间、S2FMC时间、D2B时间、FMC2B时间分别为206、87、54、93min.通过胸痛中心认证后,中位D2B时间明显缩短(64 min∶51 min,P<0.01).两年间中位S2B、S2FMC、FMC2B时间变化不显著(P>0.05).心功能>Ⅱ级7.2%,院内病死率5.9%,院内MACCE发生率7.0%,两年间院内病死率及MACCE发生率均有下降趋势(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与FMC2B时间相比,S2FMC时间与S2B时间相关性更强(r:0.810∶0.477,P<0.001);进一步分析发现,自行来院、呼叫120及网络医院转运患者S2FMC时间与S2B时间均存在更强相关性(P<0.001).结论:胸痛中心模式的运行缩短了D2B时间,但未明显减少患者S2B、S2FMC、FMC2B时间以及院内事件发生.因此缩短总缺血时间尤其是患者延误时间是改进的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