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尿酸白蛋白比值对冠状动脉慢血流的预测价值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本研究目的是评估尿酸白蛋白比值(UAR)与冠状动脉慢血流(CSF)的相关性,评估UAR对CSF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横断面、单中心研究,回顾性分析610名因胸痛在新疆医科大学心脏中心行冠脉造影患者,收集电子病历资料和冠脉造影结果,根据是否存在CSF分组.采用多模型校正的方法评估尿酸(UA)、白蛋白(ALB)以及UAR与CSF发生的相关性.通过ROC曲线及RCS曲线评估上述指标与CSF发生风险的关系.结果:相对于对照组,CSF组男性占比较高,而且吸烟、饮酒比例较高.CSF组体重指数(BMI)、血红蛋白(Hb)、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UA以及UAR水平偏高,ALB水平偏低(P均<0.05).多模型校正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高水平UA(OR:1.010,95%CI:1.007~1.013,P<0.001)、UAR(OR:1.513,95%CI:1.341~1.707,P<0.001)以及低水平 ALB(OR:0.794,95%CI:0.733~0.860,P<0.001)是CSF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提示UA、ALB以及UAR对CSF发生均有较好的预测价值,其中UAR表现最好(P均<0.05).RCS曲线分析提示UAR与CSF发生风险整体表现为正相关趋势.结论:UAR与CSF相关,可能是预测CSF的有用生物标志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气管内喷洒辅助治疗塑型性支气管炎一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气管内直接喷洒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治疗塑型性支气管炎(PB)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报道2021年7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收治的1例危及生命的PB患儿的临床表现和气道内tPA应用;同时检索PubMed、Springer Link、中国知网、维普、万方数据库建库至2021年10月收录的相关文献并进行总结。结果:患儿,女,13岁,急性前T淋巴细胞白血病联合化疗后缓解,本次化疗后1周因"发热、左胸痛、呼吸短促3 d"入院,住院期间发现大量左侧胸腔积液、脓毒性休克和室性心动过速发作。在救治过程中,患儿出现PB,并危及生命。常规经纤维支气管镜灌洗和钳夹治疗失败;给予tPA直接注入气道,塑型物松动并成功取出,患儿撤离呼吸机并治愈出院。文献检索共2篇,中文0篇,英文2篇,纳入2例患者,经tPA局部治疗后全部好转。结论:在血小板减少和使用抗凝药物的PB患儿中,常规经支气管镜治疗失败后,经气管内局部应用tPA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可选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胸痛中心持续改进机制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救治成功率及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胸痛中心持续改进机制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救治成功率及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将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胸痛中心2018年6~12月实施持续改进机制前收治的50例STEMI患者作为对照组,将2019年1~6月实施持续改进机制后收治的52例STEMI患者作为试验组。对比两组救治成功率、救治流程时间指标及MACE发生率。结果:试验组救治成功率高于对照组,急诊挂号、下医嘱、急诊停留及患者自进入急诊至转入导管室行球囊扩张的时间(D2B)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试验组MACE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胸痛中心需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完善总结,制定合理有效的改进机制,缩短STEMI患者诊疗时间,为患者赢得宝贵的抢救时间,提高救治成功率,同时降低MACE发生率,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对于初诊稳定型胸痛CT并不劣于侵入性冠状动脉造影
编辑人员丨2天前
在阻塞性冠心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的诊断中,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是一种准确、无创的检查手段,是侵入性冠状动脉造影(invasive coronary angiography,ICA)的有效替代方案。但是,CT与ICA在降低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方面孰优孰劣尚不明确。为此,有学者进行了一项多中心随机临床试验,旨在比较CT与ICA在可疑CAD的稳定型胸痛患者诊断方面的优劣情况。主要评价指标是3.5年内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心源性死亡、非致命性心肌梗死或非致命性卒中)发生率;其他评价指标包括与操作相关的并发症和心绞痛发生率。结果显示:在3 561例患者中,男性1 560例(占43.8%),女性2 001例(占56.2%);3 523例(98.9%)完成了随访,其中CT组1 808例,ICA组1 753例。CT组和ICA组分别有2.1%及3.0%的患者发生了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风险比(hazard ratio, HR)=0.70,95%可信区间(95% confidence interval,95% CI)为0.46~1.07, P=0.10〕。CT组有9例患者(0.5%)发生了主要的操作相关并发症,而ICA组有33例(1.9%; HR=0.26,95% CI为0.13~0.55)。在随访的最后4周,CT组有8.8%的患者、ICA组有7.5%的患者报告了心绞痛〔优势比(odds ratio, OR)=1.17,95% CI为0.92~1.48〕。研究人员据此得出结论:对于可疑CAD的稳定型胸痛患者,初始检查采用CT或ICA对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风险的影响不分伯仲,但采用CT检查患者发生主要操作相关并发症的概率较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胸痛中心持续改进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再灌注及预后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胸痛中心认证后,各部门急救流程的持续改进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再灌注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至2019年7月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胸痛中心确诊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并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206例临床资料,将认证前收治的98例患者设为对照组,认证后收治的108例患者设为研究组。对比研究组及实验组患者的开始发病至初次医疗接触时间、进门至植入球囊扩张时间、初次医疗接触至植入球囊扩张时间、总缺血时间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30 d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并对术后30 d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的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研究组患者初次医疗接触至植入球囊扩张时间[84.5(73.0,96.0) min]、总缺血时间[205.0(159.8,307.0) min]、进门到植入球囊扩张时间[72.5(58.3,83.8) min]较对照组[112.0(93.0,132.5) min、241.0(199.0,329.0) min、78.0(68.0,96.5) min]明显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研究组患者开始发病至初次医疗接触时间稍短于对照组[124.5(77.3,201.0) min与130.0(76.3,216.0) 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患者术后30 d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更低[16.7%(18/108)与28.6%(28/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40)。根据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Killip Ⅲ、Ⅳ级( OR 2.618,95% CI 1.244~5.509, P=0.011)、开始发病到初次医疗接触时间>90 min( OR 4.562,95% CI 2.167~9.603, P<0.001)、进门到植入球囊扩张时间>60 min( OR 2.227,95% CI 1.087~4.563, P=0.029)是术后30 d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胸痛中心流程的持续改进可以促使本地区内医疗资源的合理利用,更有效地缩短心肌梗死患者的救治时间,减少术后30 d内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出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胸痛中心管理模式与急诊绿色通道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救治中的对比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观察胸痛中心管理模式与急诊绿色通道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院前救治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云南省急救中心收治的STEMI患者为研究对象,实施胸痛中心管理模式进行急救的522例为观察组,实施急诊绿色通道进行急救的326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院前、院内急救相关指标、心功能(采用Killip分级法评估)、救治率、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出诊反应时间(1.04±0.11)min、首份心电图完成时间(1.56±0.25)min、急救总时间(10.63±2.26)min明显少于对照组[(2.82±0.26)min、(5.99±1.06)min、(18.65±2.98)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救治后观察组心功能分级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成功救治率(94.25%)明显高于对照组(42.02%),住院时间[(6.09±1.02)d]明显短于对照组[(8.92±1.65)d],并发症总发生率(13.01%)明显低于对照组(32.1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相较于急诊绿色通道,胸痛中心管理模式不仅可缩短STEMI患者急救相关时间,且可提高患者救治成功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并改善预后,有一定临床推广应用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内科胸腔镜联合CO 2冷冻治疗结核包裹性胸膜炎随机对照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评估内科胸腔镜联合CO 2冷冻治疗结核包裹性胸膜炎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将2015年6月至2018年6月在南充市中心医院呼吸科及资阳市人民医院呼吸科住院的结核包裹性胸膜炎患者11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纳入患者57例。观察组采用内科胸腔镜联合CO 2冷冻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对比2组治疗的临床疗效。 结果:2组治疗后1、3、6个月肺功能较治疗前均改善( P值均<0.05);2组治疗后3个月及6个月肺功能较1个月均改善( P值均<0.05);2组治疗后3个月与6个月肺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观察组治疗后1、3、6个月肺功能分别较对照组相应时期改善( P值均<0.05)。观察组显效率优于对照组( χ2=13.675, P<0.05)。观察组出现1例频发房性早搏,9例胸痛需要止痛药物,1例轻度非感染性发热。 结论:内科胸腔镜联合CO 2冷冻治疗结核包裹性胸膜炎疗效优于常规方法,且安全性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婴儿及儿童原发性心脏肿瘤21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总结婴儿及儿童原发性心脏肿瘤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至2018年8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小儿心脏中心诊断为原发性心脏肿瘤的21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0例,女11例;中位年龄7个月(胎龄26周~15岁,其中6例胎儿期发现),总结21例患儿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结果:21例患儿中,有心脏杂音者8例,活动后胸闷、胸痛2例,充血性心力衰竭2例,头晕、黑朦1例,脑动脉栓塞1例,炎性指标增高1例,无任何症状者9例。本组病例中,13例行外科手术切除,病理检查确诊均为良性肿瘤(横纹肌瘤4例、黏液瘤3例、纤维瘤3例、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2例、畸胎瘤1例),围术期无死亡,术后随访3个月~7年,3例复发(2例黏液瘤,1例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8例未处理,其中7例临床诊断横纹肌瘤,随访过程中3例肿瘤消失、1例瘤体变小、2例无明显变化、1例失访;1例临床诊断恶性肿瘤可能性大,随访0.5年后死亡。结论:儿童原发性心脏肿瘤多为良性,以横纹肌瘤多见,临床表现多样;病理检查是诊断的金标准;手术治疗是大多数心脏肿瘤根治的手段,部分良性肿瘤可采用药物辅助治疗;恶性肿瘤预后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以胸痛为首发症状原发性心脏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1例的临床分析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原发性心脏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诊疗策略。方法:选择2019年4月26日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收治的1例61岁原发性心脏DLBCL男性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本例患者病史、临床特征、影像学及病理学检查结果等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根据本例患者临床表现、影像学及病理学检查结果对其进行诊断与治疗。本研究对本例患者的随访截至2021年4月28日。本研究以"原发性心脏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primary cardiac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为中、英文关键词,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及PubMed数据库中相关文献,总结与本研究原发性心脏DLBCL患者相关病例的诊疗资料。文献检索时间设定为2019年1月1日至2021年5月31日。本研究符合2013年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并且征得受试者及其家属知情同意。结果:①本例患者因"反复胸闷、胸痛3 d"于当地医院就诊,发现心脏占位后转诊至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心胸外科,既往无特殊病史。②患者于2019年4月26日入本院后再次突发胸闷、胸痛,伴面色苍白,一过性黑矇,心电监护结果示,心率为45次/min,血压为78 mmHg/45 mmHg(1 mmHg=0.133 kPa),血氧饱和度为70%。遂立即予积极抢救,但是患者仍反复发作,考虑患者为右心房占位导致右心室流出道梗阻,有急诊手术指征,于就诊当日对其进行体外循环下右心房占位切除术。术中见肿瘤位于三尖瓣后瓣及隔瓣交界处与冠状静脉窦之间,与心肌相互融合,阻挡三尖瓣瓣口开放及关闭,但是肿物与心肌组织融合,无法完全切除,遂沿肿瘤突起边缘部分切除肿物,以明确病变性质及解除肿物对三尖瓣活动的影响。术中肿物的免疫组织化学结果示,CD20(+)、CD79a(+)、配对盒蛋白(PAX)-5(+)、CD3(-)、CD5(-)、CD10(-)、多发性骨髓瘤癌基因(MUM)-1(-)、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BCL)-6(-)、BCL-2(+)、c-Myc(-)、CD30(-)、EB病毒编码小RNA(EBER)(-)、CD117(-)、Ki-67(60%)、波形蛋白(+)、CD31(-)、结蛋白(-)、细胞角蛋白(CK)(-),考虑为DLBCL。2019年5月16日本例患者被转至本院血液科,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显像仪(PET/CT)检查结果示,右心房肿瘤部分切除术后,右房内团块状略低密度影, 18F-氟代脱氧葡萄糖( 18F-FDG)代谢增高[摄取区域大小约为9.2 cm×6.3 cm,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为29.03],符合肿瘤改变,心包增厚,并有少量积液本例患者。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示,右心房肿瘤部分切除术后,主动脉瓣反流(轻度),二、三尖瓣反流(轻度),左心室舒张功能异常,左心室收缩功能正常,右心房腔内有大小约为53 mm×43 mm不规则高回声,且与右心房侧壁相连,未见其明显移动或者摆动。本例患者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结果示,骨髓增生活跃,粒、红、巨核系三系细胞增生,偶见异常细胞,形似淋巴瘤细胞。③结合本例患者的临床特征、PET/CT、活组织免疫组织化学及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结果,于2019年5月16日被确诊为原发性心脏DLBCL[非生发中心型,Ⅳ期A组,淋巴瘤国际预后指数(IPI)为4分,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IPI为6分]。遂先予1个疗程减低剂量R-CHOP方案(利妥昔单抗300 mg/d, d1+环磷酰胺600 mg/d,d2+表柔比星50 mg/d,d2+长春地辛6 mg/d,d2+泼尼松60 mg/d,d2~6)化疗,随后对其进行4个疗程R-CHOP方案(利妥昔单抗500 mg/d,d1+环磷酰胺1 000 mg/d,d2+表柔比星70 mg/d,d2+长春地辛4 mg/d,d2+泼尼松60 mg/d,d2~6)化疗。本例患者中期疗效评估为完全缓解(CR)。建议对其进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HSCT),但患者及其家属拒绝。本例患者再次接受2个疗程R-CHOP方案巩固化疗后停止治疗。截止随访结束本例患者无复发。④按照本研究设定的文献检索策略,共纳入17篇文献,报道17例原发性心脏DLBCL患者,加上本例患者共18例患者被纳入进行原发性心脏DLBCL患者诊疗研究。原发性心脏DLBCL患者常见发病部位为右心房,其次为右心室,起病症状主要表现为心脏相关症状,常用化疗方案为R-CHOP,这18例患者中5例死亡,随访最长时间为24个月,患者未复发。 结论:本例原发性心脏DLBCL患者诊断及时,疗效尚可。原发性心脏DLBCL是一种临床少见且预后欠佳的恶性肿瘤,早发现、早诊断及早治疗有望改善患者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医联体模式在胸痛中心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术后患者运动康复管理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医联体在胸痛中心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术后患者运动康复管理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7年7月至2018年12月盐城市第三人民医院胸痛中心(东南大学附属盐城医院)经PCI术后患者91例,根据其术后有无参与医联体运动康复管理分为运动康复组(54例)及对照组(37例)。观察两组生活质量量表(SF-36)评分、术后1、3个月的血压、血糖、血脂达标率及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的发生率。结果:运动康复组与对照组患者术后3个月血脂达标率(74.1%比54.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运动康复组患者1个月后在生理机能(PF)、生理职能(RP)、一般健康状况(GH)、精力(VT)、社会功能(SF)、情感职能(RE)、精神健康(MH)这7个维度及生命质量总分的得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3个月后在RP、GH、VT、SF、RE、MH这6个维度及生命质量总分的得分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医联体模式下管理有助于胸痛中心PCI术后患者的心脏康复,提高生活质量,可考虑探索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