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多学科诊疗模式急救系统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多学科诊疗(MDT)模式的急救系统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救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9年1月至2021年5月选取该院急诊收治的AMI患者80例,根据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2019年1月至2020年5月,40例)及观察组(2020年6月至2021年5月),每组40例。对照组实施急诊常规性管理,观察组应用基于MDT模式的急救系统实施管理,比较两组患者救治效率、救治成功率及患者护理满意率。结果:观察组院内分诊时间、辅助检查时间、检查报告判读时间、建立静脉通道时间、导管室激活时间、入门至球囊扩张时间(D-to-B)以及急诊停留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救治成功率及患者救治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心脏不良事件及护理纠纷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基于MDT模式的急救系统应用在急诊AMI患者中可有效缩短患者救治时间,降低患者不良心脏事件,提高患者救治效果及救治满意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绿色医嘱模式的急救系统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绿色医嘱模式的急救系统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救治中的应用。方法: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选取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收治的AMI患者110例,根据患者入院时间将患者分为对照组(2019年1~6月)和观察组(2019年7~12月),各55例。对照组实施急诊常规性管理,观察组应用基于绿色医嘱模式的急救系统实施管理,比较两组患者救治效率、救治成功率及患者护理满意率。结果:观察组救护车到达现场时间、院内分诊时间、辅助检查时间、检查报告获取时间、静脉通道建立时间、导管室激活时间、入门至球囊扩张时间(D-to-B)、急诊停留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患者救治成功率、心电图远程传输比率、患者绕行急诊至导管室比率及患者救治满意率高于实施前( P<0.05),而心脏不良事件及护理纠纷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P<0.05)。 结论:基于绿色医嘱模式的急救系统可缩短急诊AMI患者救治时间,为AMI患者救治赢得时间,提高患者救治成功率及满意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分层护理模式结合护理流程管理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PCI救治效率及预后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分层护理模式结合护理流程管理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救治效率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扬州大学附属医院急诊科于2019年10月至2021年11月行PCI治疗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126例,将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入院的患者63例作为对照组,2020年11月至2021年11月入院的患者63例作为观察组。两组入院后均给予PCI治疗,其中对照组实施常规绿色通道护理,观察组在常规绿色通道护理基础上实施分层护理模式结合护理流程管理。比较两组救治效率(首份心电图完成时间、入门球囊扩张时间、心电图确诊时间、静脉给药时间),统计两组救治成功率及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首份心电图完成时间、入门球囊扩张时间、心电图确诊时间、静脉给药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观察组救治成功率为93.65%(59/63),高于对照组的79.37%(50/63),且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分层护理模式结合护理流程管理的应用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可提高PCI救治效率,改善患者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区域性协同护理对胸痛中心患者救治效率及满意率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区域性协同护理对胸痛中心患者救治效率及救治满意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苏州市相城人民医院胸痛中心收治的60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为对照组,对患者实施常规院前救治;另选取2019年7月至2020年6月该院胸痛中心收治的62例STEMI患者为观察组,对患者实施区域性协同护理管理,比较两组胸痛中心反应时间、患者分诊时间、患者医疗接触至球囊扩张(FMC-to-B)时间、入门至球囊扩张(D-to-B)时间、FMC-to-B<120 min、D-to-B<90 min、患者抢救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及患者救治满意率。结果:观察组胸痛中心反应时间、分诊时间、FMC-to-B时间、D-to-B时间、获得知情同意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FMC-to-B<120 min达标率、D-to-B<90 min达标率、抢救成功率及患者对救治满意率高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P<0.05)。 结论:区域性协同护理能有效缩短胸痛中心STEMI患者介入手术时间,降低患者住院时间期间并发症,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患者对救治的满意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首诊机构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救治时效性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回顾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3月在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住院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655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临床资料。依据首诊机构是否为具有PCI资质的医院,分为首诊PCI医院组(425例)和转诊PCI医院组(230例)。与首诊PCI医院组相比,转诊PCI医院组STEMI患者发病首诊时间较短[2.0(0.8,4.2)h比2.5(1.2,4.1)h, Z=3.66, P<0.01],首次医疗接触至球囊扩张(FMC2B)时间[175(113,344)min比75(57,112)min, Z=-8.92, P<0.01]较长,总缺血时间[5.4(3.5,9.8)h比 3.9(2.4,6.0)h, Z=-5.43, P<0.01]较长。两组PCI医院入门至球囊扩张(DTB)时间[43(29,103)min比46(61,94)min, Z=-0.56, P=0.57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转诊PCI医院组FMC2B时间<120 min的达标率仅为25.9%(50/193)。首诊机构对心力衰竭( OR=0.54,95 %CI=0.16~1.79, P=0.311)及死亡风险( OR=1.14,95 %CI:0.20~6.36, P=0.885)无影响。结果提示转诊PCI医院的STEMI患者存在转诊延迟,FMC2B时间<120 min的达标率较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胸痛中心持续改进对行急诊PCI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诊疗及预后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3/30
目的 研究胸痛中心持续改进对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诊疗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将徐州医科大学附属连云港医院 2019 年 9 月—2021 年 8 月收治的 534 例AMI患者分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组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组,STEMI组中持续改进前和持续改进后患者分别为 224 例和 249 例,NSTEMI组中持续改进前和持续改进后患者分别为 27 例和 34 例.2020 年 9 月医院胸痛中心开展持续改进工作,患者在实施提升远程心电图传输比例、开设 24 小时胸痛门诊、提高胸痛中心三会召开频次、强化胸痛知识宣传等措施后就诊.比较持续改进前后,STEMI组和NSTEMI组诊疗时间节点指标、经济学指标及临床预后指标.结果 STEMI组持续改进后,完成首份心电图至确诊时间、入门至球囊扩张时间、首次医疗接触至球囊扩张时间较持续改进前缩短,心电图远程传输比例、绕行急诊比例较持续改进前提升,住院天数、出院后一年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较持续改进前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NSTEMI组持续改进后,完成首份心电图至确诊时间、入门至球囊扩张时间较持续改进前缩短,心电图远程传输比例较持续改进前提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医院胸痛中心持续改进提升了AMI患者的救治效率,改善了STEMI患者的临床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
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救治效率及预后影响的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3/30
目的 通过Meta分析方法,探讨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救治效率及疾病预后的影响.方法 计算机检索 Web of science、PubMed、Embase、Ovid、Cochrane Library、CINAHL、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及维普网等数据库中关于区域协同救治体系运行前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救治效率及疾病预后的队列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2年11月.由两名研究人员分别对检索结果进行文献筛选及数据提取、采用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进行文献质量评价.使用Revman 5.4及Stata16.0进行数据分析,评估研究的异质性并进行亚组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29篇文献,共包含研究对象51 953例,其中试验组26 110例,对照组25 843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区域协同救治运行后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PCI医院入门至球囊扩张(D-to-B)时间较运行前缩短[MD=-42.14,95%CI:(-61.54,-22.74)](P<0.001),不同地区研究间异质性较大(I2=99%>50%);2012年前区域协同救治的运行与D-to-B时间无关[MD=50.67,95%CI:(-103.35,2.00)](P=0.060);区域协同救治运行后直接PCI患者比例得到提高[OR:1.78,95%CI:(1.23,2.57)](P=0.002)、整体死亡率下降[OR:0.77,95%CI:(0.71,0.82)](P<0.001);区域协同救治运行后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术后1个月[OR:0.40,95%CI:(0.25,0.64)]及6个月[OR:0.47,95%CI:(0.22,0.97)]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率低于运行前(P<0.001;P=0.040),但随访12个月MACE发生率无明显差异[OR:0.61,95%CI:(0.32,1.16)](P=0.130).结论 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可缩短急性D-to-B时间并提高直接PCI患者比例,改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短期预后,但对患者远期预后无明显影响.未来还需总结先进经验,促进各地区区域协同救治体系救护水平的均衡发展,加强社区居家心脏康复建设投入,降低冠心病患者病死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
区域胸痛中心标准化急救护理路径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救治效果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目的 探讨区域胸痛中心标准化急救护理路径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宿迁医院胸痛中心成立前(2020 年 8 月—2021 年 1 月)STEMI患者 65 例为对照组,应用传统临床护理路径护理,选取胸痛中心成立后(2021 年 2-8 月)急诊就诊的STEMI患者 77 例为观察组,应用标准化急救护理路径,比较两组患者的救治效果.结果 观察组的首次医疗接触至首份心电图时间(FMCtoECG)、替格瑞洛和阿司匹林服用时间、静脉通路完成时间、实验室检查、入门至球囊扩张时间(DtoB)、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TEMI患者的DtoB的平均时间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STEMI患者实施标准化急救护理路径显著改善了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 6 个月内的关键临床指标,表明标准化急救护理路径的构建是有效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
胸痛救治快速反应体系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救治预后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胸痛救治快速反应体系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救治近期和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参照中国胸痛中心的要求建立胸痛中心并建立胸痛救治快速反应体系和救治流程.选取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2014年6月至2015年11月收治的STEMI患者为观察组,选取未建立胸痛救治快速反应体系之前2012年1-12月收治的STEMI患者为对照组,共入选患者624例,观察组374例,对照组250例.采用回顾性非同期队列研究方法,观察组入院后采取胸痛救治快速反应体系进行救治,对照组在胸痛中心成立前入院进行常规救治.观察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入院后首份心电图完成时间、入门球囊扩张时间(D2B)、住院时间、平均住院费用、住院期间不良心脏事件(院内病死、心力衰竭)发生率;所有出院患者随访1年,分别比较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室壁瘤形成、B型钠尿肽前体(pro-BNP)、血肌酐(Scr)、C反应蛋白(CRP)及不良心脏事件(心力衰竭、死亡、再次入院)发生率等.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入院后首份心电图平均完成时间缩短(P=0.001),入门球囊扩张时间、住院时间、平均住院费用少于对照组(P<0.05),住院期间不良心脏事件(院内病死、心力衰竭)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随访6个月后,观察组LVEF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观察组LVEDD、pro-BNP、CRP、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室壁瘤形成率和Scr水平在观察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后,观察组LVEF仍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LVEDD、pro-BNP、CREA、CRP、室壁瘤形成率、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胸痛救治快速反应体系建立不仅有效缩短了STEMI患者的救治时间,提高了治疗效率,缩短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还能改善生活质量和疾病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梗死相关血管与入门至球囊扩张时间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梗死相关血管(IRA)与入门至球囊扩张(D-to-B)时间的关系.方法 连续入选2016年5-10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诊断为STEMI,症状发作12 h内接受冠状动脉造影且资料完整的患者179例.记录患者性别、既往病史、D-to-B时间及IRA等资料.根据IRA位置将患者分为3组:左前降支组(74例)、左回旋支组(25例)、右冠状动脉组(80例).分析IRA与D-to-B时间的关系.结果 3组患者性别比例、危险因素、既往病史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左回旋支组D-to-B时间明显长于左前降支组和右冠状动脉组[(86±18) min比(74±16)、(67±12) min](P<0.05).结论 IRA为左回旋支与D-to-B时间延长明显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