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经内镜扩大经鼻入路手术中原位骨瓣联合不同黏膜瓣颅底重建的骨愈合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扩大经鼻入路(EETA)手术中,采用原位骨瓣(ISBF)联合带血管蒂鼻中隔黏膜瓣(PNSF)与游离中鼻甲黏膜瓣(FMTMF)进行颅底重建的骨愈合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接受EETA手术并采用ISBF联合PNSF或FMTMF颅底重建患者(106例)的临床资料。于术后当日、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2年进行鞍区薄层CT扫描,应用全息三维影像模型/医学图像分析软件进行骨性结构三维重建,测量观察ISBF与骨窗面积比值的变化。根据术中采用的黏膜瓣类型,将患者分为ISBF+PNSF组(简称PNSF组, n=62)与ISBF+FMTMF组(简称FMTMF组, n=44)。比较两组患者在术后不同时间节点ISBF与骨窗面积的比值以及术后2年该比值>90%的患者占比。 结果:106例患者的颅底重建术均顺利完成。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PNSF组和FMTMF组患者ISBF与骨窗面积的比值均呈增长趋势( F=588.62, P<0.001);但两组患者比较,术后当日、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2年ISBF与骨窗面积比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F=0.20, P=0.659);PNSF组与FMTMF组比较,术后2年ISBF与骨窗面积的比值>90%患者占比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6.77%(29/62)对比50.00%(22/44), χ2=0.11, P=0.743]。 结论:EETA手术中采用ISBF联合PNSF与FMTMF进行颅底重建的骨愈合效果均良好,两种黏膜瓣均能保证ISBF的存活、生长及愈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三维重建技术在重新认识肾集合系统结构中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肾结石是泌尿外科常见病多发病。采用微创技术治疗肾结石,首先必须熟悉肾集合系统解剖特征,准确掌握肾集合系统解剖特征是安全、高效地完成结石治疗的必要条件。随着CT三维重建与3D打印、全息数字化影像技术等在医学领域的普及与应用,人们发现既往的肾集合系统分类并不能真实地反映术中所见的情况,使术前评估结果出现偏差,降低了其在治疗指导中的价值。因此,使用先进技术对肾集合系统的形态结构进行重新定义与分类是肾结石微创治疗的发展趋势和必然选择。本文对肾集合系统的分类与特殊解剖参数进行系统的综述,并结合全息可视化技术、3D重建技术、人工智能化等前沿技术,展望大数据模型在未来临床治疗中的应用前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全息影像技术在机器人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全息影像技术在机器人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RARP)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0-1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行RARP的34例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平均年龄67.8(52~78)岁,平均体质指数25.8(18.0~32.3)kg/m 2。术前中位PSA 13.4(2~149)ng/ml,中位前列腺体积31.7(9.5~159.1)ml。欧洲泌尿外科学会(EAU)生化复发风险分级:低风险5例,中风险7例,高风险22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评分:1分9例,2分16例,3分9例。术前Gleason评分:≤6分9例,7分15例,≥8分10例。术前病理分期:≤cT 2a期13例,cT 2b期1例,≥cT 2c期20例。根据患者术前高分辨率多参数MRI数据、影像学诊断报告及术前穿刺病理报告重建患者的全息影像。术前对全息影像进行旋转、组合、拆分、隐藏等操作,术者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肿瘤的大小、位置、周围神经血管分布,有助于术前手术规划;术中通过手动体外配准,术者可以更加精准地识别膀胱内括约肌及处于其后方的膀胱前列腺肌、神经血管束、膜部尿道、精囊等结构,提高手术精准度。记录患者围手术期指标,分析患者术后尿控制及性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34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放。中位手术时间157.5(95~276)min;中位出血量50(20~300)ml,所有患者术中均未输血。中位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2(1~5)d;中位术后住院时间3.5(2~8)d;中位术后导尿管拔除时间20.5 (11~22)d。术后Gleason评分≤6分2例,7分16例,≥8分8例,8例因行内分泌治疗无法评分。术后病理分期≤T 2a期10例,T 2b期1例,≥T 2c期23例。22例术中行扩大盆腔淋巴结清扫,1例右髂窝淋巴结转移;2例切缘阳性。3例出现Clavien-Dindo Ⅰ级并发症。术后1、3个月尿控恢复率分别为47.1%(16/34)和79.4%(27/34);术后3个月8例恢复勃起功能。 结论:全息影像技术可有助于肿瘤的完整切除,利于术后早期尿控恢复,降低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是前列腺癌精准外科治疗的术中保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小儿推拿五指配属五脏的理论依据
编辑人员丨2023/8/6
在临床小儿推拿治疗中,通过推五指(即五经:脾经、肝经、心经、肺经及肾经)治疗相应的五脏疾病,疗效显著.综观古代相术、五行特性、八卦分区、经络循行、生物全息理论,都能一定程度上阐释五指配属五脏的原因,但归根结底都反映在中医学的整体观念上.整体观念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统一性的认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①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部分在结构上不可分割,功能上相互协调、互为补充,在病理上则相互影响;②人与环境的统一性,人体与自然界协调、统一、密不可分,人类在能动地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维持着正常的生命活动.中医学非常重视人体的统一性、完整性以及与自然界的协调性.通过推拿五指,经过经络气血的作用,就能相应地调节五脏的功能,使其所属的各有关脏腑气血流畅,人体机能得以恢复和增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耳穴医疗是中西医结合的一座“桥梁”
编辑人员丨2023/8/6
耳穴疗法早在《黄帝内经》就有有记载;20世纪50年代,法国P.Nogier发表的“胚胎倒影”耳穴分布图,主要根据西医理论体系,并提出了“三个相位学说”;20世纪70年代,美洲耳穴学术流派采用耳穴分区系统,创立了战场耳针等特色疗法;国内外的耳穴应用涉及到内、外、妇、儿等各科众多疾病,也包括心身医学、养生保健领域等;耳穴基础研究理论包括经络学说、脏腑学说、全息学说、近脑学说、神经学说、超微结构变化学说等;2013年5月,《耳穴名称与定位》成为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行业国际标准.依据中西方较有代表性的经络学说、全息理论、神经学说、德尔他反射学说等,“耳穴医疗”体系逐步形成和发展成为中西医结合医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耳穴医疗”将在未来中西方医学研究中不断丰富,是中西医结合的一座“桥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混合现实技术对脊柱经皮后突成形术的探索与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混合现实技术在脊柱经皮后突成形术中的应用与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骨科1例多发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患者(女性,79岁),术前行腰椎64排CT扫描并获得医学数字成像和通信(digital imaging and communicationsin medicine,DICOM)原始数据,导入Visual Volume重建软件,构建脊柱压缩骨折模型,对脊柱骨骼模型可视化边缘检测、分割、提取和测算,生成三维网络模型.运用全息影像眼镜将脊柱压缩影像精确映射于真实世界,协助术者完成术前模拟及术中引导.结果 ·此患者术中在混合现实协助下穿刺准确,骨水泥在椎体内分布良好、无渗漏,术后患者腰背部疼痛缓解.混合现实技术有助于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副损伤.基于脊柱骨骼结构的CT原始数据的重建,混合现实技术术中可视化清晰显示压缩骨折部位与周围解剖结构,手术路径清晰,可准确定位压缩骨折成型部位.结论 ·混合现实技术与脊柱经皮后突成形术的有机结合是新的有效的临床诊疗模式,协助精准穿刺,在脊柱微创个性化治疗中具有发展潜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荣誉教育”与医德教育相关性探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医学院校开展荣誉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特殊的医学本科拔尖人才,荣誉教育的目标不仅仅在于出类拔萃知识能力的培养,更在于培养医学生成为崇尚荣誉的优秀者,医疗实践的领航者.但荣誉教育与医德教育密不可分,医德教育可有效预防“荣誉教育”的负效应.为防止“荣誉教育”内容成为“孤岛”,需创新“荣誉教育”与医德教育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模式.首先把道德内涵全息性地融入“荣誉教育”活动中;其次建立以未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荣誉教育”教学体系.基于“荣誉教育”与医德教育的融合统一,构建与优化医学教育课程结构,让通识教育与医学专业教育相结合,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最终达到培养高尚医德、精湛医术的卓越医师人才之目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全息数字人模型的全息结构医学
编辑人员丨2023/8/5
提出一种新的医学模式——全息结构医学,基于"全息数字人"的理念和框架,建立人体结构系统与外部环境结构的动态平衡,从而达到局部与整体、宏观与微观、生理与心理、主体与客体、人与社会自然的和谐统一.全息结构医学基于"全息数字人"的理念,将中医学、西医学、结构信息医学等医学模式的基础理论和应用融为一体,利用人体结构系统的自适应、自组织、自主信息化等能力,通过结构信息的交互化来调节其基因及基因的表达,恢复结构系统的动态平衡,达到防治疾病、促进健康的目的 .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全息数字人生物结构模型与医学融合及应用展望
编辑人员丨2023/8/5
全息数字人是从整体、动态、个性化角度等方面,对自我健康稳态进行维护和管理,全面掌握人体生命活动规律.其以结构与功能相互统一为出发点,在融合中西医基础理论的基础上构建生物模型,研究生物的结构系统和环境结构之间的动态平衡.通过"全息扶正"法对疾病与结构系统的关系进行分析,利用生物自适应、自组织的能力来修复失衡的结构,从而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目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基于HIMSS EMRAM 7标准优化医学影像技术教育教学流程的实践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5
本文论述某院通过HIMSS EMRAM 7标准后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流程的实践研究,发现既往医学影像技术教学存在方式陈旧,信息检索滞后,影像资源相对孤立等问题.基于HIMSS EMRAM 7标准可对教学流程进行结构化再造,拟建立带教前学生水平自测模块,实践操作问题反馈模块以及带教教师追踪学习进度、反馈模块等;通过构建以患者为中心的全息视图,阐述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造性的培养与提高方式;最后串联影像资源,实现线上自主学习.最终,实现以信息化建设为内在驱动力推动教学改革,以信息技术与流程设计的结合为外在技术支持,创新医学影像技术的教学实践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