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肥胖对女性生育及子代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肥胖是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世界卫生组织(WHO)将肥胖定义为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30 kg/m2.根据 WHO 最新统计,自1975年以来,肥胖患病率增加了两倍,全球育龄妇女的肥胖率呈上升趋势,预计到2025年,女性的肥胖率将达到20%[1].肥胖对身体诸多系统都有不利影响,与胰岛素抵抗、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高脂血症、睡眠呼吸暂停、癌症和骨关节炎等全身性疾病密切相关.越来越多的研究认为肥胖会对女性生殖功能造成不良影响,导致女性生育能力下降及不孕风险增高,但具体机制尚未明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肝癌行免疫治疗患者延续护理需求的质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了解肝癌行免疫治疗患者延续护理需求,为临床制定延续照护策略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描述性质性研究,通过目的抽样法选取17例接受免疫治疗的肝癌患者进行半结构式深度访谈,并应用内容分析法进行资料分析和主题提炼.结果 共提炼出4个主题和14个亚主题:缓解躯体不适需求(消化系统不适症状、皮肤不适症状、全身性不适症状和神经系统不适症状),健康生活方式指导需求(饮食指导需求、康复锻炼指导需求、睡眠促进需求和免疫疗法相关信息支持需求),社会心理支持需求(家庭支持需求、社会参与需求、情绪自我调适需求),社会资源支持需求(降低经济负担需求、社区卫生资源支持需求、多渠道延续照护需求).结论 肝癌免疫治疗患者延续护理服务需求较高,且需求呈现个体化及多样性特征.医护人员需重视患者症状管理,加强健康生活方式宣教,关注患者负性心理和社会参与度,结合患者延续护理需求构建并实施供需匹配的延续照护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干燥综合征发病免疫机制研究现状及靶向治疗策略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干燥综合征(Sj?gren's syndrome,SS)是一种常见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累及外分泌腺体,病理特征为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SS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口干、眼干,还可出现脏器(如消化道、肺、肾脏等)受累.我国SS患病率为0.29%~0.77%,其中老年人的SS患病率为3.00%~4.00%.欧洲地区SS患病率约为0.23%.SS发病涉及多种细胞和细胞因子的相互作用,包括唾液腺上皮细胞、T细胞、B细胞、树突状细胞、干扰素(inter-feron,IFN)、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和炎症小体等.目前,SS的腺体治疗以局部治疗为主,系统性受累的治疗方案主要借鉴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尚无获批的针对性药物.SS的靶向治疗药物中,B细胞靶向治疗药物中,研究最多的是利妥昔单抗,其对存在冷球蛋白血管炎的SS患者显示出改善唾液的疗效;BAFF抑制剂、靶向CD40和间充质干细胞等也显示了一定疗效.对于大多数存在系统损害的SS患者,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s,GCs)是一线治疗用药.免疫抑制剂和生物制剂作为二线用药,用于GCs耐受或抵抗的SS患者.在SS的发病机制中已经确定了许多潜在的治疗靶点,但只有少部分药物可转化为临床应用.当前,需要在全面评估患者病情、借助多学科协助的基础上,联合应用现有药物,制定出相对安全、有效、不良反应较小的治疗方案.靶向治疗、低不良反应以及多药物联合仍是未来SS药物研究的重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NAD+代谢途径在炎症性肠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炎症性肠病(IBD)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是一种全身性炎症性疾病.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被广泛用作生化反应的辅助因子或底物,与身体健康密切相关.IBD与NAD+之间的密切关系已得到广泛的认识,肠道稳态依赖于NAD+合成与分解的平衡,针对NAD+通路的治疗方法有望用于IBD的治疗.本文就NAD+代谢途径在IBD治疗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从而为NAD+相关疗法在IBD治疗中的应用提供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脾主为卫"理论从脾论治骨质疏松症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全身性骨病,属中医学"骨痿""骨枯"等范畴."脾主为卫"是对脾作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具有的保卫机体和抗邪防病功能的概括.本文对"脾主为卫"的内涵和"脾主为卫"与骨质疏松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概述,基于"脾主为卫"理论对骨质疏松症的病因病机和治疗进行了探讨;提出脾虚为主、肝脾肾亏虚是骨质疏松症的根本病因,气血津液失调、痰瘀内生是骨质疏松症的重要病机;认为骨质疏松症的治疗当以补脾为要、顾护根本,兼顾肝肾、化痰祛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骨质疏松相关分子病因及治疗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骨质疏松是一种以骨骼强度下降、骨微结构退变、骨骼脆性增加的全身性骨骼疾病,严重威胁着中老年患者身心健康。随着骨质疏松症的发病原因相关研究不断深入,更多研究转向骨质疏松相关分子发病机制及针对性治疗药物研究。本文重探讨骨质疏松的相关分子发病机制及目前临床相关治疗方式,为目前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致病机制分子研究及治疗上作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调节性T细胞在川崎病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川崎病是一种累及冠状动脉的急性全身性血管炎,是儿童获得性心脏病的主要原因。目前川崎病的病因仍不明确,但国内外普遍认为,川崎病是一种由感染和遗传易感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炎症级联反应。调节性T细胞通常指CD4 +CD25 +Foxp3 +T细胞,是一种具有炎症抑制功能的T细胞。调节性T细胞和川崎病的病理生理、治疗和预后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调节性T细胞功能障碍可能参与了川崎病的致病机制,但是目前相关的研究较少。该文就近些年调节性T细胞在川崎病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总结了调节性T细胞参与川崎病发生和修复的作用机制,对靶向调节性T细胞治疗在川崎病预防冠脉损伤的研究前景进行展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背阔肌肌皮瓣和股前外侧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头皮鳞状细胞癌术后创面的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背阔肌肌皮瓣和股前外侧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头皮鳞状细胞癌(鳞癌)切除后创面的效果,探讨两种皮瓣的适应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9年5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整形外科收治的头皮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经CT检查,未见癌转移,未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全身性疾病,无血管疾病,实施肿瘤扩大切除后创面采用背阔肌肌皮瓣或股前外侧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对2种皮瓣的术中血管变异情况,吻合血管直径,血管蒂的长度,皮瓣切取面积、切取时间,吻合血管时间,手术时间,供区和受区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测量或记录。结果:共纳入21例病例,男14例,女7例,年龄12~61岁。其中11例采用背阔肌肌皮瓣游离移植修复,10例用股前外侧皮瓣游离移植修复。随访1~2年,21例皮瓣全部成活。背阔肌肌皮瓣组无血管变异病例,而股前外侧皮瓣组有2例血管变异。背阔肌肌皮瓣组吻合动脉血管直径为(2.14±0.09) mm,静脉为(2.49±0.10) mm;血管蒂的长度为(6.14±0.28) cm;皮瓣切取面积(135.0±20.8) cm 2、切取时间(114.8±3.0) min;吻合血管时间(20.8±0.8) min;手术时间(6.5±0.2) h。股前外侧皮瓣组吻合动脉血管直径为(2.15±0.14) mm,静脉为(2.45±0.15) mm;血管蒂的长度(6.80±0.31) cm;皮瓣切取面积(159.9±16.4) cm 2、切取时间(119.8±3.6) min;吻合血管时间(21.5±0.9) min;手术时间(6.9±0.2) h。2种皮瓣手术中各项指标无明显差别。背阔肌肌皮瓣组供区总体并发症发生(7例)较股前外侧皮瓣组(4例)多;受区总体并发症发生(1例)较股前外侧皮瓣组(2例)少。 结论:背阔肌肌皮瓣和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头皮鳞癌切除后创面均能取得良好效果。背阔肌肌皮瓣血管恒定,手术相对简单、风险低,更适合初学者;股前外侧皮瓣较薄,供区并发症发生少,患者易接受,并可在仰卧位下完成手术操作,更适合老年患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2 575例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规律,为指导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利用EXCEL数据透视表、自动Σ等功能,对2011年2月至2020年2月淮南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收集上报的2 575例中药注射剂ADR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中药注射剂ADR高发年龄段为>40~80岁,占78.2%(2 014/2 575);其余年龄段ADR报告数占21.8%(561/2 575)。ADR:严重的占2.0%(52/2 575),一般的占98.0%(2 523/2 575),新的占26.5%(683/2 575)。ADR涉及中药注射剂68个品种,ADR报告前10位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占总数的53.5%(1 378/2 575)。其中,参麦注射液引起的ADR最多,占14.5%(372/2 575)。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居首位,占31.8%(995/3 127),其次为全身性损害,占24.6%(769/3 127)。结论:中药注射剂ADR的发生可能与患者年龄、用药品种、不合理用药、中药成分复杂、含有杂质、相关物质、增溶性辅料以及药品说明书安全性信息不完善等因素有关。应加强中药注射剂ADR监测,特别是加强严重ADR预警,严格遵循合理用药原则,做到辨证施治,减少ADR发生,保障用药安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骨质疏松性关节周围骨折治疗的焦点问题与对策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人口老龄化加剧使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病率激增。相对于椎体骨折,发生于腕、髋、膝等关节周围的骨质疏松性骨折通常更为复杂,治疗和康复难度更大。故临床医师需要重视钙剂、骨代谢调节药物在内的全身性抗骨质疏松治疗,在手术修复时综合考虑患者的骨骼质量及内置物的稳定性,并在术后指导其早期活动和负重,从而改善关节功能和预后。笔者阐述骨质疏松性关节周围骨折的药物处理、手术修复、康复锻炼及随访预防方面的焦点问题与对策,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订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