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阶梯式平衡功能训练对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平衡功能和跌倒恐惧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小时前
目的 探讨阶梯式平衡功能训练在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便利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6月安徽省中医药大学附属太和中医院进行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的70例老年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和术后康复训练,试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阶梯式平衡功能训练,连续12周.干预后,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量表(HHS)和修订版跌倒效能量表(MFES)评价效果.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BBS评分呈先降后升趋势,HHS评分呈上升趋势,时间效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干预方法BBS、HHS评分不同,组间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BS、HHS评分在组间和时间的交互效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MEFS评分随时间变化而变化,不同干预方法MEFS评分也不同,且MEFS评分在组间和时间的交互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时、首次床旁站立、出院前1天、术后2周,两组BBS、HH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MEFS评分在入院时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12周,试验组BBS、HHS和MEF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阶梯式平衡功能训练可有效提高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平衡能力和髋关节功能,降低其跌倒恐惧心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小时前
-
复方倍他米松联合髂筋膜阻滞通过调控TLR4/NF-κB信号通路相关因子在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后镇痛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复方倍他米松联合髂筋膜阻滞通过调控TLR4/NF-κB信号通路相关因子在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后镇痛中的作用.方法:选择了 2022年11月至2023年1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152例髋关节置换患者,患者被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接受髂筋 膜阻滞,试验组接受复方倍他米松和髂筋膜阻滞.比较了两组患者在围术期指标、疼痛评分、髋关节活动度、TLR4/NF-KB信号通路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等参数.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在手术时间、出血量、麻醉时间、首次下床时间及术中输液量等参数上没有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24h和术后48h的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患者术后2h的疼痛评分没有显著差异(P>0.05).术后7d和14d,观察组的髋关节活动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术后14d,两组患者的髋关节活动度明显提高(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24h和术后48h的血清TLR4和NF-κB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患者术前的血清TLR4和NF-κB没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期间,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均未出现恶心呕吐、皮肤瘙痒等不良反应.结论:复方倍他米松联合髂筋膜阻滞可有效降低患者疼痛程度,恢复髋关节活动度,并与TLR4/NF-κB信号通路表达相关,且安全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直接前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直接前入路(DAA)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IFF)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 2022年 3月—2023年 8月日照市中心医院收治的 64例老年IFF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 32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后外侧入路THA治疗,研究组采用DAA-THA治疗.统计两组围手术期指标、步态指标、髋关节功能、骨代谢指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切口长度、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 6个月,研究组步频高于对照组,步速快于对照组,步长长于对照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量表各项评分、骨钙素均高于对照组,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及Ⅰ型胶原C端肽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 6.25%,低于对照组的 2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老年IFF患者中采用DAA-THA治疗效果显著,可改善患者步态、骨代谢指标及髋关节功能,减少并发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可视化智能辅助髋臼镜像重建技术治疗CroweⅡ、Ⅲ型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镜像重建理念在可视化智能辅助系统(visual treatment solution,VTS)辅助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治疗CroweⅡ、Ⅲ型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中应用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6月至2023年8月于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骨科医学部接受初次THA的单侧CroweⅡ、Ⅲ型DDH患者67例。按旋转中心重建位置不同进行术前规划及手术,依照对侧正常关节旋转中心重建(镜像组)37例,男8例、女29例,年龄为(40.9±13.1)岁;选取骨量丰富区域直接高位重建(高位组)30例,男7例、女23例,年龄为(38.3±11.1)岁。比较两组术后12个月时患侧与健侧髋关节旋转中心高度、大转子高度及股骨偏距,比较两组手术前后组间的Harris髋关节评分(Harris hip score,HHS)和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the Western Ontario and McMaster University,WOMAC)骨关节炎指数评分。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镜像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随访时间分别为(113.9±22.9)min、(287.8±181.6)ml、(12.8±1.8)个月,高位组分别为(118.0±26.2)min、(293.3±125.8)ml、(13.7±2.3)个月,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镜像组术后12个月患侧旋转中心高度、大转子高度及股骨偏距分别为(16.1±3.8)、(17.7±5.2)、(34.4±5.1)mm,与健侧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HHS和WOMAC骨关节炎指数评分分别为(84.3±6.3)、(9.4±2.5)分,较术前的(32.3±5.3)、(76.9±5.4)分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4.222, P<0.001; t=64.486, P<0.001);高位组患侧旋转中心高度、大转子高度及股骨偏距分别为(27.9±3.7)、(25.4±7.9)、(35.4±6.2)mm,较健侧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5.706, P<0.001; t=-6.494, P<0.001; t=-2.555, P=0.016);HHS和WOMAC骨关节炎指数评分分别为(79.5±4.9)、(13.9±3.3)分,较术前的(30.9±4.8)、(78.7±5.3)分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7.339, P<0.001; t=64.375, P<0.001)。镜像组与高位组术前HHS和WOMAC骨关节炎指数评分术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12个月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404, P=0.001; t=-6.315, P<0.001)。至末次随访所有假体与组件均稳定在位,无患者出现并发症或二次手术。 结论:与高位重建相比,VTS导航辅助THA的单侧CroweⅡ、Ⅲ型DDH患者镜像重建术后均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短期临床与影像学结果,镜像重建技术有助于实现THA术后恢复原生关节解剖结构与功能状态的目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髋关节骨缺损患者髋关节功能评分和视觉模拟评分与炎性因子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髋关节骨缺损患者髋关节功能评分和视觉模拟评分与炎性因子相关性分析。方法:选取2020年5月至2023年5月我院收治的39例髋关节骨缺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进行全髋关节翻修术,采用后外侧入路手术方式。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患者术前术后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和IL-6水平;采用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表和视觉模拟评分法分析术前术后髋关节功能和主观疼痛情况。采用皮尔森相关系数分析TNF-α、IL-1β和IL-6表达水平与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和视觉模拟评分的相关性。计量数据比较采用 t检验。 结果:治疗前炎性因子TNF-α、IL-1β和IL-6水平[(83.28±12.40)、(63.77±11.82)、(101.23±17.35) ng/ml]明显高于治疗后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33.59±9.20)、(23.43±5.51)、(30.89±8.26) 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0.100、19.310、22.850, P<0.05)。治疗前患者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71.64±7.73)分]明显低于治疗后患者髋关节评分[(91.64±4.3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4.060, P<0.05)。治疗前患者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5.97±1.14)分]明显低于治疗后患者髋关节评分[(2.97±1.0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1.920, P<0.05)。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与血清TNF-α、IL-1β和IL-6水平呈负相关( r=-0.547、-0.716、-0.563, P<0.05)。视觉模拟评分与血清TNF-α、IL-1β和IL-6水平呈正相关( r=0.287、0.346、0.415, P<0.05)。 结论:髋关节置换术后髋关节骨缺损患者炎性因子水平显著下降,患者髋关节功能和视觉模拟评分显著改善,患者术后炎性因子水平与术后髋关节功能呈负相关,与视觉模拟评分呈反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有髋部外伤史患者的第四代陶瓷-陶瓷界面全髋关节置换术的长期疗效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有髋部外伤史患者采用第四代陶瓷-陶瓷界面(ceramic-on-ceramic,CoC)全髋关节置换术的长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2月至2011年12月行第四代CoC界面生物型全髋关节置换术、有髋部外伤史且随访8年以上的患者128例(132髋),男87例、女41例,年龄(49.26±14.18)岁(范围17~76岁)。病因为创伤性髋关节炎50髋、股骨头坏死74髋、股骨颈骨折8髋。髋部外伤包括:髋臼侧骨折15髋(11.4%)、股骨侧骨折90髋(68.2%)、髋关节脱位5髋(3.8%)、其他或不明确骨折部位22髋(16.7%)。记录手术时间、末次随访时评估髋关节Harris评分、髋关节活动度、术后并发症和关节异响等情况,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评估假体十年生存率。结果:手术时间(135.61±41.65)min(范围64~320 min)。随访时间(9.62±0.82)年(范围8.2~11.3年)。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由术前(44.07±19.71)分提高至末次随访的(94.03±4.1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4.155, P<0.001);髋关节活动度由术前75.90°±28.05°提高至117.14°±12.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3.176, P<0.001)。不同外伤病因(车祸伤、摔伤、扭伤、其他)及不同骨折部位(髋臼侧骨折、股骨侧骨折、髋关节脱位)组手术前后Harris评分、髋关节活动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出现假体周围骨折1髋(0.8%,1/132)、关节脱位2髋(1.5%,2/132),随访期间无假体周围感染或陶瓷界面碎裂发生;髋关节异响13髋(9.8%,13/132),包括摩擦音9髋(6.8%,9/132)和咔哒音4髋(3.0%,4/132),均未引起髋部疼痛及影响生活,未行处理。关节假体十年生存率为100%;以再手术为终点,生存率为99.24%(95% CI:97.8%,100%)。 结论:采用第四代CoC界面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有髋部外伤史的患者长期疗效满意。术后髋关节异响发生率约为10%,但对髋关节功能和患者生活质量没有明显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腹股沟上髂筋膜间隙阻滞与腰丛阻滞对直接前入路全髋关节置换镇痛效果的影响比较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比较腹股沟上髂筋膜间隙阻滞(supra-inguinal fascia iliaca compartment block, S-FICB)和腰丛阻滞(lumbar plexus block, LPB)对直接前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 THA)患者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择期行直接前入路THA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腹股沟上髂筋膜间隙阻滞组(S组)和腰丛阻滞组(L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均在全身麻醉前实施神经阻滞,S组患者在超声引导下实施S-FICB,L组患者在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下实施LPB。术毕两组患者均给予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 PCIA)。记录两种阻滞方法的超声成像时间、穿刺时间以及阻滞30 min后患者大腿前侧、外侧和内侧皮肤感觉阻滞情况;记录患者术后2、8、12、24、48 h静息VAS疼痛评分,术中瑞芬太尼用量,术后舒芬太尼用量,PCIA按压次数和补救镇痛率。结果:S组超声成像时间、穿刺时间短于L组( P<0.05),L组患者大腿内侧皮肤感觉消失的患者例数多于S组( P<0.05),L组术中瑞芬太尼用量少于S组( P<0.05)。两组患者阻滞30 min后大腿前侧、外侧、内侧感觉阻滞率,术后各时间点VAS疼痛评分,术后舒芬太尼用量,PCIA按压次数和补救镇痛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S-FICB对于直接前入路THA患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术后镇痛方法,术后镇痛效果与LPB相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5E理念康复护理模式对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患者髋关节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鼓励-教育-康复-工作-评估(5E)理念康复护理模式对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术后患者髋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4月上海市瑞金康复医院收治的THA术后患者100例,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护理模式,观察组采5E理念康复护理模式。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两组患者术后1 d、1 w、2 w、1个月、3个月的疼痛程度、髋关节功能、生存质量评分,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术后便秘、下肢深静脉血栓、泌尿系统和肺部感染等的发生情况,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对患者的功能锻炼依从性进行评估,记录两组患者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结果:观察组术后1个月、3个月的疼痛程度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术后1 d、1 w、2 w、1个月、3个月的髋关节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的功能锻炼依从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术后1个月的机体功能、机体疼痛、社会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术后3个月的机体功能、机体疼痛、社会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5E理念康复护理模式相比常规护理模式更能缓解THA术后患者的疼痛,改善髋关节功能,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提升功能锻炼依从率,改善生存质量,减少术后卧床时间和住院时间,降低患者的住院费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非重点疫区下肢骨折患者收治及围手术期管理的经验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总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期间非重点疫区下肢骨折患者收治及围手术期管理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3日至2月22日期间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创伤骨科下肢病区收治的88例(97处)下肢骨折患者资料。男43例,女45例;年龄为15~95岁,平均65.5岁。主要骨折部位:股骨颈骨折33例,股骨转子间骨折26例。主要手术方式: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29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25例,髋关节置换术28例。记录患者受伤至入院时间、入院至手术时间、手术时间、骨折复位质量、住院时间、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情况等。患者入院进行COVID-19筛查,观察患者及医务人员感染COVID-19的情况。结果:88例患者入院前筛查COVID-19感染均呈阴性。本组患者受伤至入院时间平均为4.5 d,入院至手术时间平均为3.7 d,住院时间平均为6.6 d。28例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后假体位置、角度良好,69例骨折固定患者术后骨折功能及解剖复位率为94.2%(65/69)。围手术期25例(28.4%)患者出现DVT。7例(8.0%)患者术后3 d内出现发热,考虑为吸收热。无一例患者和医务人员感染COVID-19。结论:非重点疫区医疗机构创伤骨科医生在掌握COVID-19防控诊疗知识、骨折患者接诊原则的情况下,严格筛查流行病学史,把握手术适应证,规范操作,可降低院内COVID-19感染的发生率,在疫情期间依然可以为患者提供有效、安全的医疗服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髂筋膜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对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抑郁状态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髂筋膜阻滞复合全身麻醉的麻醉方法对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抑郁状态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8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髂筋膜阻滞复合全身麻醉组(N组)和单纯全身麻醉组(G组),每组40例。N组患者于全身麻醉前行患侧髂筋膜阻滞。记录术后2 h(T 1)、6 h(T 2)、12 h(T 3)、24 h(T 4)、3 d(T 5)的静息和运动VAS评分,记录术中麻醉药物使用量、术后补救镇痛药物使用情况及恶心呕吐发生情况,记录术前、术后1 d、术后3 d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ospital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cale, HADS)评分。 结果:N组患者T 1~T 4时静息和运动VAS评分明显低于G组( P<0.05);N组患者术中镇静药物、镇痛药物使用量明显减少( P<0.05 ),术后补救镇痛使用情况及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降低( P<0.05);N组患者术后1 d HADS评分及可疑患者比例均明显低于G组( P<0.05);术后1 d HADS评分与T 1~T 4时静息和运动VAS评分呈明显正相关(静息时: r=0.285、0.344、0.307、0.297, P<0.05。运动时: r=0.279、0.332、0.312、0.274 , P<0.05 ),术后3 d HADS评分与T 1时静息和运动VAS评分呈明显正相关(静息时 r=0.246,运动时 r=0.226, P<0.05 )。 结论:髂筋膜阻滞复合全身麻醉的麻醉方法可安全应用于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可减轻术后疼痛及不良情绪的发生,促进患者快速康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