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共卫生风险治理视角下医院传染病防控政策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对我国医院传染病防控政策文本进行量化分析,为优化医院传染病防控政策制定,提升传染病公共卫生风险治理能力提供参考。方法:以"医院""传染病""公共卫生""风险管理"等为关键词,在国务院、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官方网站检索2017年10月至2023年12月印发的医院传染病防控相关政策文件。基于传染病公共卫生风险治理角度,从政策工具(供给型、需求型、环境型)、政策客体(内部客体包括医院、医务工作者,外部客体包括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和风险管理生命周期(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控制、风险管理效果评价)3个维度,运用内容分析法对政策文本进行量化分析。结果:共纳入98份医院传染病防控相关政策,总计获得539条编码,其中供给型、需求型和环境型政策工具分别有134、179和226条,针对医院、医务工作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的分别有239、25、24、26和225条,在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控制和风险管理效果评价阶段分别有117、34、326和62条。三维交叉分析发现,风险识别阶段多通过环境型政策工具强化医院(29/117)和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的责任(23/117);风险评估阶段采用的主要是针对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的需求型政策工具(6/34);风险控制阶段利用3类政策工具对各政策客体均提出了要求;风险管理效果评价阶段主要是以环境型政策工具规范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的主体责任(33/62),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务工作者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中均无体现。结论:我国的医院传染病防控政策中,各类政策工具及风险管理各阶段的政策设计运用均存在差异,政策客体的责任分工尚需优化。政策制定者应合理运用政策工具,从公共卫生治理的角度强化对传染病风险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和政策覆盖,明确各类政策客体的责任分工,提高医院的传染病公共卫生风险治理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中国肥胖的现状及管理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全球超重/肥胖的患病率呈现快速增长,我国约48.9%成人伴有超重或肥胖。随着体重指数的增加,肥胖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增加,并给患者造成沉重经济负担。超重/肥胖已成为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生活方式干预是肥胖治理的基石,减重手术是肥胖的最有效治疗手段,药物治疗在肥胖的管理中发挥愈发重要的作用。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RA)在肥胖领域的应用打开了肥胖管理的新格局,深刻影响了肥胖及肥胖相关并发症的临床实践。需要更多证据证实GLP-1RA为基础的新型减重药物的长期获益与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整体性韧性应急治理的建构机理与实现路径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对政府应急治理能力的一项重要考验,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复杂治理情景中,针对现有科层结构暴露出的弱适应性、超负荷性、协同阻滞、低敏捷性的科层脆弱性特征,需要寻求新的治理方略.方法:从治理结构、方法、机制、成效四重维度提出整体性韧性框架,结合案例进行分析.结果:构建出完整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治理的整体性韧性框架,并总结实现整体性韧性所需要的四条路径,即组织赋权、政策赋值、智技赋能、治理反馈.结论:应急治理需要突破科层结构桎梏,克服科层脆弱性风险,建构整体性韧性治理框架,以更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带来的多重风险,为有效治理突发事件提供新的理论启示和经验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吡丙醚作为保幼激素模拟物用于蚊虫控制的优势
编辑人员丨2024/7/20
随着新的媒介种类的出现和现存种类的种群增长,蚊虫及其传播疾病仍然是人类主要的公共卫生危害之一.由于缺乏疫苗以及有效的药物治疗,防控蚊媒病唯一可持续的关键措施是蚊虫控制.相较于控制成蚊,使用灭幼剂控制蚊虫孳生地更为有效可行.但目前可用的灭幼剂为数不多.这些可用的灭幼剂主要包括微生物制剂、昆虫生长调节剂和其他选项(比如植物源杀虫剂).在昆虫生长调节剂领域,保幼激素模拟物在研发和使用领域均受到了广泛关注.吡丙醚于20世纪70年代早期由日本住友化学首次合成,其潜在杀虫作用和安全性已在很多有害节肢动物的控制上得到充分认可.本次述评介绍了吡丙醚的一般信息,并重点强调其以下优势:独特的模拟天然保幼激素活性的作用机理,广泛的靶生物谱,与其他所有已知的或者潜在的灭幼剂相比具有较高的生物活性,很低的抗性风险,不易产生交叉抗性,而且对覆蚊亚属有很高的杀灭活性.由于吡丙醚能影响成蚊生殖和寿命而越来越多地被尝试用于饵剂,绿篱喷洒以及蚊帐处理来杀灭成蚊.吡丙醚和其代谢物在环境中的残留和潜在影响,值得进一步评估.无论是现在或可预见的将来吡丙醚在蚊虫控制上都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0
-
基于医疗健康大数据的重大传染病监测预警标准体系构建设想
编辑人员丨2024/6/1
本文研究构建基于医疗健康大数据的重大传染病监测预警标准体系,依托上海市已初步建立的传染病综合监测系统,研究面向重大传染病监测的大数据资源目录,为传染病监测相关数据的汇集和治理提供标准依据,基于监测数据的深度和广度,建立症候群指标和重大传染病监测预警指标,研究构建预警研判标准和模型,实现重大传染病的主动监测和预警.在此基础上,研究公共卫生风险评估及预警服务标准,为重大传染病联防联控应对机制奠定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
-
基于网格尺度的广州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系统脆弱性评估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6/1
目的:构建基于网格尺度的模型评估广州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系统脆弱性,为城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管理提供参考.方法:整合2019 年广州城市兴趣点(point of interest,POI)数据与人口和经济空间分布数据,以1km×1km的网格作为基本研究单元,构建城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系统脆弱性评估模型,使用核密度分析工具测算医疗卫生服务类场所空间分布,采用主导要素法识别广州市不同网格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系统脆弱性类型.结果:广州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系统脆弱性等级从中心城区向外围逐渐降低;中度及以上脆弱等级的网格仅占0.33%,主要分布在荔湾区、越秀区、海珠区3 个传统老城区;广州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系统的脆弱性类型主要为"暴露-适应性脆弱型",网格占比达 41.74%.结论:广州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系统整体脆弱性较低,但城市内部的空间差异显著,主要脆弱类型为"暴露-适应性脆弱型".建议未来进一步加强城市公共卫生治理和服务能力,定期开展风险评估与预测,优化城市空间规划,以提升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
-
食品和临床环境中大肠埃希菌耐药现状及健康风险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9/16
抗生素的滥用,导致大量残留的抗生素及抗生素耐药基因在食品环境和临床环境中被检出.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作为食源性致病菌之一,极易获得和传播耐药基因,对多种抗生素产生耐药性.耐药性大肠埃希菌可以在食品环境和临床环境间传播,使人体内菌群的耐药性增强.大肠埃希菌作为抗生素耐药基因的储存库,其抗生素耐药性已严重威胁到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食品环境与临床环境中耐药菌株的出现成为全球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本文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综述了食品和临床环境中大肠埃希菌的耐药现状,阐述了食品贸易对耐药性大肠埃希菌全球性传播的推动作用以及临床环境中耐药性大肠埃希菌的驱动因素,探讨了耐药性大肠埃希菌在食品与临床环境间的传播途径以及对人体的健康风险,以期为未来耐药性大肠埃希菌的研究和治理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16
-
基于熵值法的我国省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评估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12
目的:调查我国各省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现状,分析地区差异性及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各省份实际提出具体政策建议,为我国公共卫生治理体系与能力现代化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熵值法并以我国31 省份为研究对象,基于应急管理过程理论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评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结果:各省份应急能力均值为0.188,但地区差异较大.广东省应急能力最高为0.4627,四川省在西部地区应急能力最高,而中部地区应急能力最高为河南省;从结构来看,广东省在预防、降损环节均为最优,应急减缓能力最高为浙江省,应急准备能力最高为山东省,应急恢复能力最高为四川省,应急监测能力最高为河南省.结论:各省份应急能力存在明显地区差异,整体上呈东部最优、中部次之、东北地区与西部地区最低,从结构来看应急准备能力与风险预防能力具有高度一致性.建议通过政策调整缩小地区间应急能力差异,在省份层面根据不同地区特点探索新的跨区域协同形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2
-
河北省邢台市7.19洪灾病媒生物应急防控措施探讨
编辑人员丨2023/8/6
邢台市7.19洪涝灾害造成了环境恶化, 病媒生物孳生, 增加了媒介传染病暴发流行的机会.邢台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迅速开展风险评估, 启动病媒生物密度的应急监测, 实施健康教育、环境治理和化学防治等应急控制措施, 病媒生物防控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本文通过病媒生物应急控制措施实施效果分析, 总结了病媒生物应急防控中存在的问题, 探讨了改进措施, 提升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病媒生物应急防控处置的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饮用水安全:"健康中国2030"蓝图的基础
编辑人员丨2023/8/6
获得安全饮用水是健康的重要前提,也是人类的基本权利.1978年阿拉木图宣言中即将安全饮用水作为初级卫生保健目标的重要内容.这40年既是我国不遗余力地努力奋斗履约宣言过程,也是坚持改革开放,人民生活水平和健康全面改善,实现跨越发展的关键阶段.然而,40年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蓬勃发展既带来繁荣,也加剧了水体、空气和土壤等环境介质的污染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严重的水污染不仅影响了城市供水安全,也成为食品安全的重大隐患.长期饮用受地质条件影响和工业污染的饮用水及频发的水污染事件,已成为影响人群健康、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的潜在风险因素.为此,国家从"十一五"起,连续三个五年计划系统规划实施了"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立意长远,规模宏大.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又明确指出"推进饮用水水源地达标建设,强化地下水管理和保护",为饮用水安全保障战略实现奠定了重要基础[1].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