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临床试验项目全过程的CRC管理体系建设与实践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介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基于临床试验项目全过程的临床研究协调员(Clinical Research Coordinator,CRC)管理体系建设与实践。方法:建设具有医院特色的包括有准入管理、考核管理、培训管理、应急管理及评估管理的CRC管理体系。结果:CRC管理体系付诸于实践,研究者、申办方、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对采用CRC管理体系的临床试验项目满意度高。结论:随着CRC行业规范和共识的逐步形成,最终将不断规范CRC的管理,从而促进我国医药事业的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临床检验样本转运及保存规范化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检验样本的转运和保存是检验全程管理的重要阶段,由于其过程复杂、影响因素多、操作难以规范,因此也是实验室管理的难点和痛点。为规范临床检验样本的转运和保存,符合样本质量控制和实验室生物安全要求,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制定该专家共识。共识从转运人员资质和培训、样本包装和时限、样本交接和验收、自动化物流系统、意外时应急处理、样本保存和应用等方面的具体要求进行阐述,并跟踪和监测整个运输过程,以进一步提高管理质量和效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一患一团队"应急救治管理策略在群体有机氟中毒患者救治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如何在短时间内建立成熟规范的医疗管理体系在救治行动中至关重要 [1]。高效的护理管理体系以及应急处理能力代表一个医疗单位的护理救治水准,在救治过程中同样占据重要位置 [2,3]。因此,构建规范成熟的应急救治管理策略非常重要。急性有机氟中毒是指由于短时内吸入过量有机氟单体、裂解气、残液气或热解气所引起的,以呼吸系统损伤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4]。急性有机氟中毒可引起肺水肿、呼吸衰竭,同时可损伤心肌、脑、肾等脏器,从而并发多脏器功能损伤,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5,6]。重度急性有机氟吸入中毒主要引起肺损伤,以肺泡-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性肺水肿和急性炎症反应为主要特征,病情危重,病死率较高 [7]。2021年浙江省衢州发生一起有机氟中毒事故,本院护理部外派护理骨干承担此批患者的救治任务。在救治行动中,迅速建立以患者为中心、以亚专科护理为基本单位、为护理小组长为核心的"一患一团队"应急救治管理策略,为每一位患者制订个体化护理方案。笔者单位参与了此次事故伤员救治,4例为极重度化学性肺炎患者,经过多学科积极救治,治疗效果满意,现将应急救护经验总结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中小腹壁疝日间手术规范化流程中国专家共识(2022版)
编辑人员丨6天前
中小腹壁疝指腹壁缺损最大径≤8 cm的腹壁疝,其手术操作相对简单、术后恢复较快,具备开展日间手术治疗的可行性。应根据实际情况建设腹壁疝日间手术设施,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各方人员需求。应组建多学科、多部门的日间手术团队,设立相关准入制度,以实现对日间手术运营流程和状态的有效管理。应明确患者选择标准,根据患者具体情况个体化选择手术方式和修补材料,重视围手术期管理及相关风险评估,建立突发状况应急预案,确保患者的医疗安全。应通过使用临床路径、合理分析质量控制指标等途径,实现对医疗质量的有效评价。此外在实施过程中,应根据医院具体情况稳妥推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关于强化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重大疫情应对过程中核心作用的思考与建议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作为疾病预防与控制的精锐部队,是筑牢疫情封堵之墙的核心主力军,在疫情应对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然而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应对也暴露出CDC系统建设亟待解决的一些问题:如能力建设缺乏系统性,应急队伍知识能力碎片化,流行病学调查手段老化,应急综合管理能力培训不足,以及偏重CDC应急设备、设施、技术等"硬资源"建设,而对风险预警和监测体系的不断更新以及各项网络和协同机制等"软资源"投入和建设相对不足等问题,成为制约CDC发挥更大效能的瓶颈和短板。为有效遏制本次疫情反弹并尽可能杜绝新的疫情再次发生,我们亟须对此次疫情应对和处置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进行深度反思和总结,并对关键问题和能力短板提出针对性的改进建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德尔菲法构建急诊应对新发传染病闭环管理的医院感染指标体系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基于德尔菲专家问卷构建急诊应对新发传染病闭环管理的医院感染指标体系,为加强急诊安全管理,发挥急诊应急处置功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22年11月至2023年1月,通过查阅文献、专家访谈与现场调查,以"结构指标-过程指标-结果指标"为基础,对来自上海市三级甲等医院的临床、护理和医院管理共26名专家进行两轮专家问卷,构建急诊应对新发传染病闭环管理的医院感染指标体系。结果:两轮专家问卷的积极系数均为100%,专家权威系数为0.87,第二轮专家问卷中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的肯德尔协调系数分别为0.365、0.310和0.406, P均小于0.001;最终形成了包括一级指标3个,二级指标7个,三级指标26个的指标内容框架。 结论:急诊应对新发传染病闭环管理的医院感染指标体系经过两轮专家问卷,涵盖面广、实用性强,自查与反馈并行,规范可信,注重成效,对于急诊应对闭环管理和紧急救治,评估急诊区域的医院感染管理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ECMO院际转运流程探讨:基于6例重症甲型H1N1流感病毒性肺炎ECMO转运经验的提示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基于6例重症甲型H1N1流感病毒性肺炎患者使用体外膜肺氧合(ECMO)的转运经验,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疫情中使用ECMO院际转运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至2019年12月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实施ECMO转运重症甲型H1N1流感病毒性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的一般资料,ECMO转运距离、时间,ECMO上机前后患者氧合指数(PaO 2/FiO 2)、呼吸频率(R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 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 2)、pH值,转运过程中发生的各种并发症,机械通气时间,患者最终预后等指标,从个人防护、转运流程、转运设备、团队配合、转运途中监测、质量控制等方面总结经验,对重型新冠肺炎患者使用ECMO院际转运流程及防护给出参考建议。 结果:共实施ECMO转运重症甲型H1N1流感病毒性肺炎患者6例,所有患者均由本科室ECMO转运团队在当地医院建立ECMO后使用救护车安全转运至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转运距离11~197 km,平均(93.8±58.6) km;转运时间30~150 min,平均(79.2±40.6) min;其中有2例患者在搬运、转运过程中出现ECMO流量和SpO 2下降,主要原因为血容量不足,经过补液和调整体位后好转;所有患者SpO 2维持在0.93以上。6例患者均存活出院;ECMO辅助时间4~9 d,平均(6.5±1.5) d;机械通气时间7~24 d,中位时间10.0(8.0,14.5) d。无一例医务人员出现感染。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主要经验是:选择合适的ECMO启动时机和模式;转运车辆和设备完好,减少或避免出现机械性并发症;转运途中有效的呼吸、循环管理,避免出现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VALI)和严重的低氧血症;转运团队队员车内合适的占位可迅速处理各种危急情况;个人防护需要贯穿始终,避免感染。 结论:在具有丰富经验的ECMO转运团队、良好的转运设备、全面的防护措施、合理的转运流程、完善的应急预案下,对于存在人与人传播的新冠肺炎患者使用ECMO转运是安全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完善国家重大感染性疾病救治体系建设与应急机制思考:基于COVID-19疫情防控应对实践
编辑人员丨6天前
2019年12月以来发生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是对我国重大感染性疾病救治体系建设与应急机制现状的重大考验。在疫情应对过程中暴露出不足之处,促使人们就进一步完善国家重大感染性疾病救治体系建设与应急机制、助力国家生物安全治理能力的全面提升进行认真思考。作者从将重大感染性疾病防治上升为维护国家安全的战略、改进国家重大感染性疾病监测预警机制、健全完善国家重大感染性疾病救治体系、实施重大感染性疾病救治要素战略储备管理、切实重视并促进感染控制学科发展5个方面做出思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大规模多场景移动实验室新型冠状病毒核酸应急检测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特定区域的大规模核酸筛查是发现社区潜在传染源,切断传播链条,评估防控策略、阻断措施和效果的最有效手段,其目的在于实现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病例的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广州实验室新型冠状病毒核酸应急检测专家组在国家和地方性技术指导文件的基础上,总结气膜实验室和全集成车载移动实验室在新型冠状病毒核酸应急大筛查实际操作过程中积累的经验,融合最新的检测技术临床应用进展,联合编写《大规模多场景移动实验室新型冠状病毒核酸应急检测专家共识》,分别从总体规划、标本采集运输与信息管理、实验室检测管理、安全管理、资源保障五个方面为各个地方政府部门、医疗与疾控机构以及第三方检验机构,提供一个实用、科学、规范的参考组织方案,向国内外推广新冠肺炎疫情大规模筛查统筹管理方面的宝贵经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浙江省某县疾病应急救助制度运行情况调查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了解疾病应急救助制度的实施效果、存在问题,提出改进措施。方法:收集浙江省某县级市实施疾病应急救助制度以来2015年至2019年病例资料,统计每年救助人次、救助经费、医疗费用和救助对象特征等指标,分析实施效果及问题;召集相关管理部门及医院领导、医生及相关管理人员进行座谈,了解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结果:该县级市年均救助患者1 260人次,年救助经费支出200.73万元,占总医疗费用的79.81%。救助对象以无力支付、男性、15~60岁的患者为主。平均住院天数为16.42天,住院日超过3天者占所有救助住院患者的65.20%。制度实施过程中存在救助对象认定难、患者滞留医院等问题。结论:疾病应急救助制度取得了明显成效,救助了大量无力支付的男性青壮年劳动力,但还应进一步优化顶层设计,完善相关机制;减轻医疗机构负担并规范医疗行为;进一步规范救助基金的使用;建立疾病应急救助信息平台;加强宣传教育,促进制度有效落实。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