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CiteSpace可视化分析天麻钩藤饮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对天麻钩藤饮的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梳理天麻钩藤饮的研究进展与探究其前沿趋势.方法:通过中国知网(CNKI)、万方(WanFang)、维普(VIP)数据库检索文献并筛选,运用CiteSpace V对从建库至2022年11月1日以来公开发表的天麻钩藤饮的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包括作者、研究机构、关键词共现分析及关键词聚类分析等.结果:共纳入文献2 615篇,由来自711所机构的972位研究者发表;邢之华、冼绍祥等团队是该研究领域贡献最大的团队;天津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发文量领先;图谱共生成817个关键词,研究热点包括高血压、临床疗效、眩晕等,研究前沿包括用药规律、数据挖掘、不良反应等.结论:天麻钩藤饮的相关研究近5年研究成果较多,相关研究主要围绕临床适应病症、联合治疗、药效作用机制展开.天麻钩藤饮的中医理论探讨较少,其药物成分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不足,需要开展更深层次的研究,天麻钩藤饮仍存在很大研究空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中西整合视角下抑郁症与老年骨质疏松症共生机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骨质疏松症与抑郁症在人口老龄化加剧的同时发病率也急剧增长,两者互为因果.在中医传统理论中,骨质疏松症和抑郁症皆以"虚"为本,以"滞"为标,两种疾病相因相损,恶性循环,推动着病程的发生发展;在现代医学的脑-骨网络学说中,抑郁症与骨质疏松症都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和血清维生素D含量存在相关性.该研究基于中西医整合医学视角对抑郁症和骨质疏松症的病理状态进行综述,以期为明确抑郁症和骨质疏松症的共生机制提供新的思路,今后打破两者相互积损的病情进展,促进疾病向愈,预防疾病复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分级诊疗体系和谐共生机制的理论探索与研究路径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分级诊疗制度是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一项基础性、关键性的重大制度,是推动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途径。挖掘分级诊疗体系供需侧多元主体和谐共生机制,促进科学合理的分级诊疗就医秩序形成,已成为亟须回答且具有重大社会影响的公共命题。作者围绕当前我国分级诊疗体系缺乏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现实问题并基于文献综述发现的学术议题,以和谐管理理论与共生理论为指导,遵循"利益相关主体界定→和谐共生要素分析→和谐共生机制梳理→和谐共生效应阐释→和谐共生理论模型构建与验证"的逻辑思路,提出分级诊疗体系和谐共生机制形成的理论构想与未来研究路径,以期为学界探索分级诊疗体系和谐共生机制铺设道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共生理论的远程会诊与线上诊疗融合发展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远程会诊与线上诊疗作为医疗卫生领域新兴的诊疗模式,打破了传统医疗服务的弊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疫情防控"常态化"情况下,远程会诊与在线问诊可以更大程度地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将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基层医疗机构,降低患者流动性,避免交叉感染,优化医疗机构服务流程,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因此,远程会诊与在线问诊的融合发展势必会成为医疗领域不可或缺的服务形式。而目前远程会诊与线上诊疗服务面临缺乏统一的技术规范、数据交互标准,利益责任分配机制尚不完善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其运行与发展。将远程会诊与线上诊疗相互结合、共同发展,可以将问题统一、简化处理,更好地解决困难,优化服务流程,提高医疗质量,提升患者满意度。作者基于共生理论,从共生单元、共生基质、共生界面以及共生环境等共生要素出发,探讨远程会诊与线上诊疗的融合发展。通过对医疗设备、医疗信息平台、信息化水平、人员配置、运行机制、政策法规、医疗环境和社会环境等进行分析,认为将医疗设备同时接入远程会诊与线上诊疗系统,达到医疗信息互联互通,是远程会诊与线上诊疗设施资源共生的关键;使医疗机构信息平台、信息设备以及医保系统之间实现数据互联互通,是远程会诊与线上诊疗信息平台融合共生的关键;医疗机构各项机制科学合理的运行,是远程会诊与线上诊疗融合发展、高效运行的保障;远程会诊与线上诊疗的发展必须充分考虑经济发展、科技水平、患者信任度、服务定价、医保报销等社会环境因素。在此基础上,构建远程会诊与线上诊疗融合发展的服务体系和流程,为政府、医院等部门完善制度、优化服务流程、提高医疗质量等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共生视角下总额预付制对非紧密型医共体就医流向和基金分配的影响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基于共生理论探究总额预付制对非紧密型医疗共同体(以下简称医共体)就医流向和基金分配的影响,为相关部门制定医共体政策提供参考。方法:从某市卫生健康信息系统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某非紧密型医共体牵头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以下简称基层)的门急诊人次、出院人次和医保基金使用等数据。采用共生理论分析非紧密型医共体共生系统,采用描述性分析和间断时间序列分段回归模型分析2008年4月实施总额预付制以来,该医共体牵头医院和基层的就医流向和基金分配相关指标变化情况。结果:非紧密型医共体共生系统形成了组织上的连续共生模式和行为上的非对称互惠共生模式。从就医流向来看,2017—2019年,医共体牵头医院和基层门急诊人次均呈上升趋势,出院人次变化不大;牵头医院下转患者人次从2017年的32人次增至2019年的87人次。间断时间序列分段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总额预付制度实施后,牵头医院门急诊人次占比下降( β3=-0.43, P<0.05),基层门急诊人次占比呈上升趋势( β3=0.02, P<0.05)。从基金分配来看,牵头医院医保基金占比从2017年的45.98%增至2019年的46.51%,基层医保基金占比从23.44%降至18.06%;基层人均收入与牵头医院人均收入比值从72.62%降至60.79%。 结论:总额预付制度下,某非紧密型医共体内患者门急诊就医格局得以优化,但医共体内各级医疗机构的基金分配有待均衡。建议持续发挥按人头总额预付的正向激励效应,建立科学的利益分配机制,加强监督管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肠道菌群的放射性肠损伤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肠道菌群失调与放射性肠损伤的发生和进展密切相关,但具体作用机制尚不明确。人体的共生细菌在肠道微环境稳态维持中发挥重要作用,并参与代谢、免疫调节、炎症、肿瘤发生等多种生理病理过程。电离辐射导致肠上皮屏障破坏,形成氧化应激微环境,引起菌群组成和结构改变,并通过下游炎症因子作用共同导致菌群失调,菌群失调则可进一步通过减弱肠上皮屏障抵抗力、激活炎症信号通路、上调辐射诱导的细胞凋亡反应等加重放射性肠损伤。益生菌补充、粪菌移植等方法可以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平衡减轻放射性肠损伤。本文基于肠道微生物的放射性肠炎发病机制及临床防护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期望为放射性肠炎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微生态学研究在护理学科中的应用探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微生物作为共生生物与宿主人体构成微生态系统,在生命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对人体微生态学研究的深入,近年来不断有相关基础研究在临床实践的转化应用型研究。本文从微生态学理论出发,以人体全生命周期为视角,探讨微生态系统的建立与衍变,与衰老、疾病的关系及其干预内容与效果。从研究角度出发,探索其与护理学科的内在联系,为微生态学在护理领域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婴幼儿肠道菌群定植与代谢性疾病易感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肠道菌群与宿主之间存在相互依赖的共生关系,尤其在机体消化吸收、免疫防御和能量代谢过程中至关重要。婴幼儿时期是肠道菌群建立的关键时间窗,易受生理因素(如出生方式、喂养方式)和病理因素(如不良母体环境、不同胎龄及其他因素)的影响,而此阶段菌群定植异常导致的菌群生态紊乱可对机体健康造成深远影响。本文总结婴幼儿肠道菌群定植的影响因素,综述婴幼儿肠道菌群定植异常与代谢性疾病易感之间的关系及其发生机制,并描述婴幼儿肠道菌群的早期干预疗法,为建立基于肠道菌群相关疾病的早期防治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生命周期不同阶段肠道菌群的影响因素
编辑人员丨2周前
肠道菌群作为人体内最大最复杂的微生态系统,与宿主形成互利共生关系,其构成和功能在整个生命周期中呈现出变化,同时保持相对稳定.随着肠道菌群研究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聚焦于遗传、营养和环境等因素对肠道菌群的影响,特别是生命不同阶段的菌群动态变化.肠道菌群随着生命周期的变化不断发育、成熟、衰老,显示出年龄特征性.胎儿菌群从宫内开始定植,而出生方式和喂养方式为肠道菌群的早期定植奠定基础,断奶过程促使肠道菌群逐渐成熟;在青春期和更年期,性激素水平的波动与肠道菌群之间相互调节;在衰老阶段,肠道菌群的变化与免疫衰老和慢性低度炎症密切相关;抗生素在整个生命周期中对肠道菌群产生重要的干扰作用,尤其在生命早期的影响更为显著.本文分析了影响正常肠道菌群初始构建、成熟和衰老的重要因素,旨在探讨这些因素与宿主生理功能之间的相互关系,为深入了解肠道微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提供理论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基于集合种群理论框架的榕树-榕小蜂互惠系统动力学模型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互惠共生指双方物种都能通过对方增加适合度的种间关系.榕树与榕小蜂的传粉关系是自然界中典型的互惠共生系统,这种互惠关系发生在榕果中,也就是榕果是种间作用的场所,榕小蜂在其中传粉和产卵.由此,可以把榕果看作榕小蜂的生境斑块,利用集合种群理论框架构建榕树与榕小蜂互惠关系的动力学模型,研究这个互惠系统的稳定性和续存条件.由于这里的生境斑块(榕果)的动态变化性(榕果产生和掉落),模型不同于传统的生境斑块固定不变的集合种群模型,增加了描述生境动态的维度.模型表明:(1)榕果产生率足够大(大于一个阈值)是榕树与榕小蜂互惠系统能够续存的必要条件;(2)榕树和榕小蜂互惠系统存在双稳态现象(Allee效应),这个互惠系统续存需要种群大小超过一个阈值,换言之,种群大小低于这个阈值时,系统必然灭绝;(3)榕果产生率增加使榕小蜂种群增加,但不会影响未被占据的榕果数量.我们的模型不但可用来研究榕树与榕小蜂互惠系统的动力学性质,而且也是集合种群理论斑块动态化的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