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PI3K/AKT信号通路探讨中药治疗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是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中最常见的类型,在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中占比高达1/3.但现有疗法无法有效延缓该疾病的进展,髋关节置换术往往是晚期股骨头坏死患者的唯一选择.因此寻找一种防治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新型保髋疗法,减轻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是目前亟须解决的难题.近年来研究发现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信号通路与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发病联系紧密,靶向PI3K/AKT信号通路用药对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疗效显著.中草药是我国中医学的结晶,使用中药治疗疾病具有多靶点、低成本、低不良反应的特点.随着中药药理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众多具有补肾强骨、活血化瘀等功效的中药单体和复方被证实能够通过调控PI3K/AKT信号通路治疗激素性股骨头坏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JNK信号通路在过敏性鼻炎中研究现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过敏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是一种主要由免疫球蛋白E(IgE)诱导以鼻塞、流鼻涕和鼻痒为主要症状的鼻部炎症反应性疾病.机制是特应性个体接触变应原后,由IgE介导的介质释放,并在多种免疫活性细胞和细胞因子等参与后,导致鼻黏膜出现非感染性炎症反应.c-Jun氨基末端激(c-Jun N-terminal kinase,JNK)家族是MPK家族中的一部分,JNK信号转导通路可以在多种环境条件,比如细胞因子、生长因子和压力等情况下被激活.JNK对应激反应、细胞凋亡、细胞增殖与分化等方面起到关键作用.经研究证实JNK和许多疾病之间存在紧密的关系.JNK的信号转导通路能够促进大量炎症细胞产生,在哮喘的发病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研究表明,哮喘和AR属于"一气一道"疾病,所以JNK的信号通路在AR中也可能发挥着重要作用.经过探索,AR模型小鼠体内的JNK磷酸化水平在AR小鼠体内呈现出高度的增长,这提示JNK信号通路对AR的发展起到了调控作用.该文就近年来JNK信号通路参与AR机制研究进展及中医药干预AR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HLA-G 3′UTR基因多态性与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发生风险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人类白细胞抗原G 3′非翻译区(human leucocyte antigen-g 3′ untranslated region,HLA-G 3′ UTR)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以及单倍型在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患者中的分布情况及可能的预测作用。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选择2017年6月至2018年7月温州市中医院70例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unexplained 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URSA)妊娠患者(病例组)以及54例产前检查健康妇女(对照组),采集外周全血和血清。离心柱法提取外周全血基因DNA,PCR扩增HLA-G 3′UTR DNA。Sanger测序法测得基因序列并进行基因分型。SHEsis在线软件分析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位点等位基因和基因型的频率,比较分析对照组和病例组的分布差异。Phase软件构建单倍型。ELISA检测血清可溶性HLA-G(soluble human leucocyte antigen-G,sHLA-G)浓度。两组间SNP位点基因型及单倍型比较采用χ 2检验,两组sHLA-G浓度比较采用 t检验。 结果:URSA组和对照组均检测出8个多态性位点,包括14bp ins/del、+3003C/T、+3010G/C、+3027A/C、+3035C/T、+3142C/G、+3187A/G及+3196C/G,均符合哈迪-温伯格平衡(Hardy-Weinberg,H-W)检验平衡检验,比较分析显示+3010G/C、+3142C/G、+3187A/G三个位点在两组间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8.514, P=0.004;χ 2=0.552, P=0.021;χ 2=8.183, P=0.005)。携带+3010C等位基因、+3142G等位基因患病风险相对较高( OR=2.131,95 %CI=1.278~3.552,χ 2=8.514, P=0.004; OR=1.813,95 %CI=1.091~3.013,χ 2=0.552, P=0.021);携带+3187G等位基因患病风险相对较低( OR=0.476,95 %CI=0.285~0.794,χ 2=8.183, P=0.005)。8个位点紧密连锁,单倍型分析显示UTR-1(DTGCCCGC)可能是URSA的保护因素( OR=0.497,95 %CI=0.295~0.837,χ 2=6.987, P=0.008),UTR-3(DTCCCGAC)可能是URSA的危险因素( OR=1.732,95 %CI=1.009~2.974,χ 2=3.998, P=0.045)。UTR-1/UTR-1纯合子频率在URSA患者中显著低于健康妊娠人群( OR=0.381,95 %CI=0.165~0.879,χ 2=5.292, P=0.024),可能是URSA的一个保护因素。未发现血清sHLA-G与HLA-G 3′UTR基因单倍型的关联性( t=1.578, P=0.119)。 结论:HLA-G 3′UTR基因多态性及单倍型与URSA具有一定相关性,可能为临床诊疗和预测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编辑导读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本期重点号为慢性鼻窦炎(CRS)内在型与精准诊疗。CRS是上呼吸道最常见的慢性炎性疾病之一,即使采取规范的综合治疗方案,目前仍有较高比例的患者出现复发,可能与CRS复杂的发病机制和高度的异质性有关,因此对CRS的精准分型是提高其疗效的关键突破口,而内在型的研究则成为学界研究的前沿。述评《加强国人慢性鼻窦炎内在型研究 推进精准诊疗》从国内外CRS内在型研究最新进展入手,探讨了内在型同临床疗效之间的联系,以期通过加强国人内在型研究推动CRS精准诊疗策略的构建。基于内在型对CRS进行个体化治疗已取得国内外鼻科专家的普遍共识,但如何根据CRS的内在型进行内镜术式选择目前仍没有结论。专家论坛《基于内在型的慢性鼻窦炎手术治疗》通过介绍CRS内在型的分型标准、国人CRS内在型的区域异质性及其与手术疗效的关系,重点阐述基于内在型的CRS内镜鼻窦术式的选择,以期提高临床医师对CRS个体化治疗的理解。近期,随着数字信息化在CRS临床应用的迅猛发展,人工智能、特别是基于病理全玻片数字化图像(WSI)的深度学习技术在CRS内在型的精确诊断中展露了重要的作用。论著《基于病理全玻片数字化图像的人工智能鼻息肉分型及JESREC诊断标准的对比研究》探讨了基于WSI的人工智能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CRSwNP)分型及其临床特征,发现基于人工智能和WSI诊断的嗜酸性CRSwNP患者的过敏症状和哮喘比例、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和血清总IgE水平较高,鼻息肉中炎性细胞百分比与非嗜酸性CRSwNP患者存在差异,且日本难治性嗜酸性慢性鼻窦炎流行病学调查研究(JESREC)诊断标准在该回顾性队列研究中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综述《基于人工智能的慢性鼻窦炎内在型诊断助力精准医学》概括了近期有关国人CRS内在型和人工智能在CRS内在型诊断及治疗策略中的相关研究。论著《CD8 +Treg细胞在慢性鼻窦炎中的表达及其与嗜酸粒细胞浸润的研究》旨在明确CD8 +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在CRS患者鼻黏膜组织和外周血中的表达,及其与鼻黏膜组织中嗜酸粒细胞(Eos)浸润的关系。发现CD8 +Treg细胞在CRSwNP患者尤其是嗜酸性CRS患者鼻黏膜组织中所占比例降低,与细胞毒性T细胞(Tc)2、Tc17趋势相反,与Eos计数呈负相关。提示CD8 +Treg比例降低可能与CRS患者鼻黏膜免疫失衡及Eos浸润有关。论著《外周血血清炎性介质与鼻息肉内在型之间的关系》比较了不同内在型CRSwNP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外周血炎性介质的表达水平,探寻和内在型关联的外周血生物标志物。发现尽管高嗜酸和低嗜酸CRSwNP患者在特应性体质比例、哮喘和变应性鼻炎合并率、外周血嗜酸粒细胞绝对值及百分比方面有显著差异,但临床特征、外周血细胞以及炎性介质不能有效区分4种不同内在型的CRSwNP,需进一步寻找客观、方便、可靠、与内在型关联的生物标志物。综述《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的整体评估与个体化精准治疗》结合表型和内在型,分析总结“病”和“人”的整体评估以及如何对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提供最佳的个体化治疗,为下一步精准治疗提供参考。近年来,随着单克隆抗体类生物治疗药物治疗CRS的相关临床研究取得了令人鼓舞的结果,CRS的生物靶向治疗正逐渐走入临床。继续教育园地《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的生物靶向治疗》介绍了CRS生物靶向治疗药物的作用机制及临床效果,讨论了生物靶向治疗的患者选择和疗效评估,并展望了生物制剂的临床应用前景。除了重点号内容外,本期还推出了《中国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22年,修订版)》,新指南在《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15年,天津)》的基础上,增加了大量近5年发表在国内外权威学术期刊上的最新研究成果,在变应性鼻炎流行病学、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方面均更新了较多内容,特别添加了环境控制、抗IgE治疗、药物联合治疗策略,详细扩充了免疫治疗相关内容,与当前变应性鼻炎研究热点和临床重点难点问题紧密结合,旨在为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临床和科研工作者提供科学、严谨、细致的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生物信息学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在肺癌中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基于生物信息学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状态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影响,以期揭示COPD状态对非小细胞肺癌的影响。方法:从癌症基因组图谱数据库中下载161例肺癌患者的相关信息并根据病理类型与肺功能结果进行分组。在同一病理下,比较有无COPD的两组的差异。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和基因本体论(GO)分析用于功能富集分析,进行加权共表达网络分析(WGCNA)并构建蛋白互作网络(PPI)筛选核心枢纽基因。所有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 结果:本研究纳入了161例肺癌患者的样本数据。有、无COPD在临床特征、体细胞基因突变频率以及免疫细胞浸润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在鳞癌及腺癌中,COPD组别中大量代谢有关通路上调,而细胞趋化能力的调节等通路下调。后续WGCNA及PPI分析鉴定出钠离子通道α2亚基(SCN2A)、富酪蛋白(STATH)、细胞色素P450家族成员(CYP1A2及CYP1B1)、γ-氨基丁酸A型受体亚基(GABRA1)紧密连接蛋白17 (CLDN17)、调节突触膜胞吐蛋白1 (RIMS1)、维生素D结合蛋白(GC)以及血浆铜蓝蛋白(CP)可能是潜在枢纽基因。只有在腺癌中,COPD组的患者年龄组成比率上[<60岁:80.8%(21/26);>60岁:19.2%(5/26)]相比无COPD组[<60岁:56.1%(32/57);>60岁:43.9%(25/57)],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693, P<0.05)。 结论:COPD状态对肺癌的预后,体细胞突变等无贡献,并提出9个潜在的COPD型肺癌关键枢纽基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牙体牙髓病学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的建设和应用初探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估牙体牙髓病学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在口腔本科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通过微课、慕课等紧密融合临床实际和前沿进展的在线资源,依托医教云APP平台等信息技术,中山大学光华口腔医学院牙体牙髓病学教研室将构建的新型牙体牙髓病学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先后应用于2017级(110人)和2018级(107人)本科生的牙体牙髓病学教学(试验组),并于2020和2021年进行理论考试;2016级本科生(111人,对照组)使用传统方式教学,于2019年进行理论考试。对2018级本科生进行问卷调研,调查学生对牙体牙髓病学智慧课堂的使用感受,并通过比较2016、2017和2018级学生线下理论考试成绩评估智慧课堂教学的应用效果。结果:问卷调查显示2018级学生对于智慧课堂教学的整体形式认可,75.2%(79/105)的学生对教学过程非常满意或满意,认为其能增强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以及增加专业知识的延伸拓展,37.1%(39/105)的学生认为智慧课堂教学未能有利于师生间的互动交流和提升学习效率。比较2019至2021年学生期末理论考试成绩发现,2021和2020年学生的平均分[分别为(78.79±9.88)、(76.45±8.33)分]均显著高于2019年[(67.67±10.58)分]( t=6.77, P<0.001; t=8.51, P<0.001);2021年平均分与2020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79, P=0.223)。 结论:智慧课堂的应用提升了牙体牙髓病学教学的效果,值得进一步推广,远期可为口腔医学的教学提供有益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对健康管理学科建设带来的启示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暴发,给我国公共卫生和临床医学带来了巨大挑战。面对新型冠状病毒的反复威胁及其潜在次生危害,建立体系完整、紧密协作的健康管理服务体系迫在眉睫。健康管理学科需更加专注于健康、亚健康、疾病各类人群的全方位健康管理,着眼健康危险因素的评估和干预,采用人工智能与互联网技术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与突发急性传染病采取精准、高效的防治措施,实现健康管理防、治、管工作的整体融合发展,实现健康管理在后疫情时代新的“三个转变”,从而保障人民健康,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确保社会稳定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LL-37及其衍生肽促进糖尿病创面愈合的机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LL-37及其衍生肽LL-37R对糖尿病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高糖条件下培养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NIH/3T3和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采用活/死染色及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检测LL-37和LL-37R对细胞活性的影响,划痕实验和成管实验评价对HUVEC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的影响。选用36只雄性SD大鼠制作糖尿病创面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LL-37组和LL-37R组,每组12只。在背部制作直径2 cm的圆形全层皮肤创面,伤后每2 d分别于皮下注射生理盐水、LL-37、LL-37R,伤后第0、3、7、14、21天拍照,第21天取材进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Masson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评估创面愈合情况。采用ANOVA分析和非配对 t检验进行数据分析。 结果:LL-37R能够缓解高糖环境下NIH/3T3细胞和HUVEC细胞的损伤,并且表现出促进HUVEC细胞迁移和成血管的能力。对于大鼠糖尿病创面,在造模后21 d,LL-37组和LL-37R组的平均创面面积占初始创面的比例分别为(31.46±5.51)%、(18.01±4.29)%,均显著小于对照组[(41.10±4.54)%, t=3.01、2.83, P<0.05];HE染色结果显示,LL-37组和LL-37R组的创面表皮厚度分别为(73.06±17.67)、(70.35±4.60) μm,大于对照组[(26.94±11.61) μm, t=2.18、3.48, P<0.05],且LL-37R组基本完成了上皮化过程;Masson染色结果显示,LL-37R处理过后的真皮中胶原纤维比例更高( F=78.61, P<0.01),且排列更加有序和紧密;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表明,LL-37R组的CD31阳性血管密度为(221.62±18.69)个/mm 2,与对照组[(100.38±11.94)个/mm 2]和LL-37组[(117.95±16.01)个/mm 2]比较,血管形成最为显著( F=17.02, P<0.01),且LL-37R组创面中被CD86标记的炎性巨噬细胞数量[(20.18±5.08)个/mm 2]明显少于LL-37组[(61.82±8.101)个/mm 2]和对照组[(236.00±17.89)个/mm 2, F=95.59, P<0.01]。 结论:LL-37及其衍生肽能够通过促进血管再生、胶原沉积和调节炎症加速糖尿病创面的愈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双唾液酸乳糖-N-四糖保护新生肠道屏障预防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人乳提取物双唾液酸乳糖-N-四糖(disialyllacto-N-tetraose,DSLNT)对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肠道屏障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1)取2013年2月至2020年12月南通大学附属常州儿童医院病理科保存的新生儿回肠病理组织石蜡块(NEC 12例,肠闭锁9例)切片后行免疫组化染色,比较其肠道紧密连接蛋白——闭锁小带蛋白1(zonula occludens-1,ZO-1)表达情况。(2)取1日龄SD大鼠28只随机分为对照组(8只)、NEC组(10只)和DSLNT+NEC组(10只),NEC组和DSLNT+NEC组以3次/d的频率、连续3 d进行缺氧(95%N 2,10 min)/冷刺激(4 ℃,10 min)诱导新生大鼠NEC模型,DSLNT+NEC组在造模同时于配方奶中添加DSLNT(300 μmol/L)。72 h后处死所有大鼠,取末端回肠组织处理,比较不同组肠组织损伤及ZO-1表达情况。(3)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构建人肠上皮细胞株Caco-2炎性细胞模型并给予DSLNT,分为对照组、LPS组、DSLNT+LPS组,以噻唑蓝法检测细胞活力并以免疫荧光法检测ZO-1表达,验证DSLNT对Caco-2细胞生长和紧密连接的影响。 结果:(1)患儿结果:NEC组病变肠段黏膜层绒毛完整度缺失,肠上皮细胞连接处ZO-1表达明显少于肠闭锁组和NEC组非病变肠段。(2)动物实验结果:NEC组大鼠肠组织病变部位肠上皮层松脱甚至坏死和脱失,ZO-1表达低于对照组和DSLNT+NEC组( P<0.05)。DSLNT+NEC组大鼠存活率高于NEC组(8/10比6/10),回肠炎症损伤病理评分低于NEC组[2.0(1.0,2.8)比3.5(3.0,4.0)]( P<0.05)。(3)细胞实验结果:LPS组肠上皮Caco-2细胞出现细胞生长限制和ZO-1免疫荧光暗淡;DSLNT+LPS组Caco-2细胞生长优于LPS组,与对照组相当,同时ZO-1表达强度显著增加。 结论:肠上皮紧密连接损伤是NEC的重要特征之一,ZO-1是NEC药学防治的潜在靶标分子;人乳寡糖单体DSLNT通过调节肠上皮ZO-1表达和紧密连接完整性发挥对新生肠道的保护作用,是天然的肠道屏障调节物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生物可吸收支架串联置入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的安全性分析:一项单中心回顾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价生物可吸收支架(BRS)串联置入的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入选北部战区总医院2019年7月至2022年4月接受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并置入Neovas支架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377例,其中串联BRS组63例和单BRS组314例。比较两组的PCI相关资料及随访期间全因死亡、心原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靶血管血运重建、卒中及美国出血学术研究联合会(BARC)定义的2~5型出血,以及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MACCE)、净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其中,MACCE包括全因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靶血管血运重建及卒中,净不良事件包括MACCE及BARC 2~5型出血。手术即刻成功定义为支架成功置入的前提下,残余狭窄<20%且PCI术后靶血管达心肌梗死溶栓治疗血流3级。对串联BRS组的11例接受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检查患者的影像进行分析。结果:最终入选的377例患者的年龄为(52.5±10.7)岁,其中男性比例80.4%(303/377)。2组的手术即刻成功率均为100%,串联BRS组的≥50%狭窄病变血管数、靶血管数、SYNTAX评分、后扩张球囊数、导丝数、支架总长度、对比剂用量及手术时长等均高于单BRS组( P均<0.05)。串联BRS组与单BRS组比较血管内超声及OCT应用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单BRS组1例患者于术后住院期间发生缺血性卒中,两组住院期间无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靶血管血运重建及BARC 2~5型出血事件发生。随访时间352.0(193.0,421.0)d。随访期内全因死亡[0比0.6%(2/314), P=1.000]、心原性死亡[0比0.3%(1/314), P=1.000]、非致死性心肌梗死[0比1.0%(3/314), P=1.000]、靶血管血运重建[3.2%(2/63)比1.6%(5/314), P=0.736]、BARC 2~5型出血[3.2%(2/63)比5.7%(18/314), P=0.604]及MACCE[3.2%(2/63)比2.9%(9/314), P=0.894]、净不良事件[6.3%(4/63)比8.6%(27/314), P=0.553]的发生率2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串联BRS组11例(17.5%)患者的OCT分析结果显示,3例(27.3%)为BRS首尾紧密相连的无重叠连接,即刻支架膨胀率(95.47±0.04)%;8例(72.7%)为BRS重叠连接,即刻支架膨胀率(90.32±0.44)%。 结论:在中低危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冠状动脉长病变串联置入BRS安全可行,可获得与置入单枚BRS相同的近期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