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巨噬细胞代谢重编程在类风湿关节炎发病机制及治疗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滑膜巨噬细胞驱动关节腔局部异常的炎症反应和代谢紊乱,在类风湿关节炎(RA)发病机制中起关键作用。代谢重编程被认为是癌症的新兴标志,是国内外研究的前沿热点。在RA免疫炎症微环境中,巨噬细胞的葡萄糖、脂质和氨基酸等代谢发生改变,导致代谢中间产物积累,代谢产物作为炎症信号分子通过信号通路扩大并加重炎症反应,最终导致关节局部软骨和骨的组织损伤。因此,巨噬细胞代谢重编程在RA发病机制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但目前相关研究甚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关节盘前移位对颞下颌关节骨性结构关系影响的三维影像学测量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本研究通过三维重建图像测量分析3种不同关节盘状态下,颞下颌关节(TMJ)相关骨性结构的改变情况,为临床诊断提供指导。方法:对2018年3月至2021年12月就诊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颞下颌关节专病门诊同时行MRI与锥形束CT检查的52例患者,其中女性46例,男性6例,年龄(27.8±8.3)岁。根据MRI检查结果将纳入研究对象分为关节盘位置正常(NADP)组、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ADDWR)组及不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ADDWoR)组,每组各28侧TMJ。对各组锥形束CT资料进行三维重建,根据重建模型分别记录髁突体积(CV)、髁突表面积(CSA)、关节窝体积(FV)、关节窝表面积(FSA)、髁突在关节窝中体积占比(CV%)、髁突在关节窝中表面积占比(CSA%)、关节腔上间隙(SJS)、关节腔前间隙(AJS)、关节腔后间隙(PJS)以及关节腔内侧间隙(MJS)。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Kruskal-Wallis H检验及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各参数的改变情况。 结果:CV和CSA在关节盘正常至不可复性前移位的病理进展中均发生显著变化( F=10.79, P<0.001; F=10.95, P<0.001)。NADP组和ADDWR组的CV、CSA和SJS[分别为(1 834.90±667.67)和(1 747.34±369.42)mm 3,(859.27±216.01)和(838.23±118.82)mm 2,(2.22±0.88)和(1.94±0.64)mm]均显著大于ADDWoR组[分别为(1 256.29±418.27)mm 3、(669.14±150.26)mm 2、(1.45±0.57)mm]( t=4.31, P<0.001; t=3.66, P<0.001; t=4.27, P<0.001; t=3.80, P<0.001; t=4.11, P<0.001; t=2.63, P=0.010)。NADP组MJS[(5.03±1.41)mm]显著高于ADDWR组[(3.86±1.32)mm]( t=3.00, P=0.004),ADDWR组MJS显著高于ADDWoR组[(4.91±1.65)mm]( t=2.63, P=0.009)。ROC曲线分析显示,CV、CSA、SJS对鉴别NADP与ADDWoR的曲线下面积(AUC)值分别为0.77、0.76、0.76,CV、CSA、SJS对鉴别ADDWR与ADDWoR效果的AUC值分别为0.80、0.80、0.72。MJS对鉴别NADP和ADDWR、ADDWR和ADDWoR的AUC值分别为0.73和0.69。 结论:颞下颌关节盘移位患者的髁突在三维层面上改变明显,CV、CSA、SJS和MJS的变化与不同的关节盘状态显著相关,可作为评价颞下颌关节盘移位准确度较高的测量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2018年至2022年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膝关节镜下手术患者的流行病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2018年至2022年期间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行膝关节镜手术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期间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行膝关节镜手术治疗的2 481例患者资料。采集不同年份间患者的性别、年龄、疾病诊断、患者居住地、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等,分析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结果:2 481例患者中,男1 427例,女1 054例;年龄35.9(26.0,51.4)岁。2018年至2022年收治的病例数依次为344、339、344、632、822例。不同年份间患者性别、年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疾病诊断前3位分别为膝关节和韧带脱位、扭伤和劳损(40.2%,998/2 481),膝关节内紊乱(30.7%,761/2 481),滑膜炎和腱鞘炎(5.5%,136/2 481)。不同年份之间患者疾病诊断构成、患者居住地构成、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男、女性患者的主要疾病诊断分别为膝关节和韧带脱位、扭伤和劳损(47.3%,675/1 427),膝关节内紊乱(32.2%,339/1 054)。广州市患者从2018年的22.4%(77/344)逐步上升至2022年的55.8%(459/822)。2020、2021、2022年的患者住院时间显著短于2018、2019年,2021年的患者住院时间显著短于2020年,2022年的患者住院时间显著短于2021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2018年至2021年的患者住院费用呈增长趋势,其中2019、2020、2021、2022年均较2018年显著增多,但2022年的患者住院费用较2021年显著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2018年至2022年膝关节镜手术量呈逐年上升趋势,且男性多于女性。男性患者的主要疾病诊断为膝关节损伤。广州市患者占比呈上升趋势,住院时间有缩短趋势,住院费用从2022年开始下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脊柱夏科氏关节病的诊断与治疗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脊柱夏科氏关节病是一种罕见的具有进展性的严重的退行性脊柱疾病。其临床表现隐匿且不典型,容易导致漏诊、误诊,延误病情,影响预后。目前国内尚无系统性分析脊柱夏科氏关节病的文献。脊柱夏科氏关节病的病因主要分为脊髓损伤及非损伤性神经病变两类,其中脊髓损伤引发脊柱夏科氏关节病的危险因素包括长节段固定、脊柱侧凸、椎板切除、脊柱负荷过大的运动和肥胖。脊柱夏科氏关节病好发于下胸椎或腰椎,常见症状是脊柱畸形、坐姿不平衡和局部疼痛。根据潜在疾病引起本体感觉及痛温觉损害,影像学上大量的骨破坏和吸收以及大量新骨形成,组织学提示非特异性慢性炎症,并排除其他炎性和肿瘤性疾病,可以作出诊断。对稳定性好、未合并感染、神经功能平稳、未出现皮肤瘘口、坐姿不平衡或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脊柱夏科氏关节病患者,可以考虑保守治疗。对症状持续大于6个月、脊柱不稳定、皮肤出现瘘口或并发感染的患者建议优先选择手术。术前应评估髋关节的异位骨化或强直,术中重视病灶内坏死组织、炎症组织的充分清除以及足量的植骨,建议融合至骶骨或骨盆。术后并发症包括内固定失败、新的夏科氏关节形成、伤口愈合困难、感染等。对脊髓损伤合并截瘫的术后患者,建议定期、系统、长期随访,观察整体胸腰椎而非仅仅手术部位的影像。熟知脊柱夏科氏关节病的危险因素及典型症状,有助于早期发现和诊断,并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眼部首发的布鲁氏菌病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者女,54岁。因右眼视力下降、眼痛半个月于2021年7月28日到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青岛眼科医院就诊。患者1个月前有低热,头痛和踝关节、膝关节疼痛,伴食欲差、上腹部不适,无咳嗽。既往身体健康。眼部检查:右眼视力0.25,矫正不能提高;左眼视力1.0。右眼、左眼眼压分别为11.3、11.4 mm Hg (1 mm Hg=0.133 kPa )。双眼眼前节正常。眼底检查,右眼黄斑区颞下方局限性视网膜黄白色病灶,周围少许浅层出血(图1A)。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右眼黄斑颞下方病灶处神经上皮层增厚,局部反射增强,层间结构紊乱(图1B )。左眼眼底及OCT检查均无异常。传染病检测结果均为阴性。血常规、腹部B型超声及胸部CT检查均无明显异常。谷丙转氨酶44.5 U/L、谷草转氨酶55.8 U/L,均偏高。全身体格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疑诊:真菌性眼内炎。2021年7月30日,患者行右眼诊断性玻璃体切割手术,取病灶周围的玻璃体液0.4 ml送检(北京智德医学检验所)。结果显示,真菌(1-3)-β-D葡聚糖62.4 pg/ml(阴性);曲霉菌半乳甘露聚糖0.14(阴性);白细胞介素(IL)-6、IL-10、IL-8分别为625.4、0.0、234.1 pg/ml。再次追问病史,患者诉在羊肉馆工作,近期同事出现"发热、厌食及关节疼痛"症状,于青岛市传染病医院诊断为"布鲁氏菌病"。遂嘱患者至该院完善检查,并给予0.05%利福平滴眼液点眼。2021年8月5日,血清化验结果显示,虎红平板凝集试验:布鲁氏菌阳性(+);布氏试管凝集试验:1:400++++。诊断: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以下简称为布病)。全身应用多西环素、利福平、左氧氟沙星抗感染治疗。2021年8月24日复诊,右眼视力1.0;右眼视网膜黄白色病灶明显缩小(图2A);OCT检查,右眼黄斑颞下方神经上皮层隆起较前减轻,仍可见局部中强反射团(图2B)。2021年11月20日复诊,右眼视力1.0;右眼视网膜病灶已完全消退(图3A);OCT检查,右眼原黄斑颞下方病灶处神经上皮层厚度基本恢复正常,结构大部分恢复,强反射团明显减小(图3B)。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肢端肥大症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0版)》系列解读之五:肢端肥大症合并症的评估、管理和随访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肢端肥大症可引起骨关节病变、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糖脂代谢紊乱、心血管疾病和肿瘤等并发症。临床上诊断和治疗的延误使得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增加。本文结合《肢端肥大症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0版)》对肢端肥大症合并症的评估、管理及随访这部分内容进行解读,以期指导和规范肢端肥大症合并症的管理,改善患者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锥形束CT检查规范及诊断标准的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中华口腔医学会颞下颌关节病学及 学专业委员会召集相关专家研讨,对颞下颌关节紊乱病锥形束CT检查规范及诊断标准达成初步一致意见,供国内同行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心理因素在颞下颌关节紊乱病诊疗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TMD)作为口腔颌面部较常见的疾病,其发生、发展及转归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在众多风险因素中,心理因素,特别是焦虑、抑郁、躯体症状,在TMD的病因学、诊断和治疗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异常的心理状况与TMD的发生存在一定的双向关联,而选择准确的诊断标准有利于评估患者的心理状况,必要时根据患者的心理状况,辅以合适的心理治疗,可有效提高TMD的临床治疗效果。本文结合国内外文献,就TMD的病因、诊断、治疗与心理因素相关性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医师诊治TMD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在老年髋部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MDT)在老年髋部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18年12月期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关节外科收治的196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资料。根据是否应用MDT分为两组:MDT组102例,男43例,女59例;年龄为(81.9±8.4)岁;股骨颈骨折63例,股骨转子间骨折39例。传统治疗组94例,男37例,女57例;年龄为(81.3±8.6)岁;股骨颈骨折55例,股骨转子间骨折39例。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并发症的发生率、住院期间病死率、入院至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6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等。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传统治疗组84例(89.4%)、MDT组98例(96.1%)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3.327, P=0.068)。MDT组接受手术治疗患者术后谵妄[12.2%(12/98)]、肺部感染[11.2%(11/98)]、心源性疾病[13.3%(13/98)]、电解质紊乱[12.2%(12/98)]、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6.1%(6/98)]显著低于传统治疗组患者[31.0%(26/84)、22.6%(19/84)、25.0%(21/84)、28.6%(24/84)、16.7%(14/84)],入院至手术时间[(1.9±0.9)d]和住院时间[(10.2±0.9)d]显著短于传统治疗组患者[(3.1±1.6)、(14.1±6.2)d],术后6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81.3±6.2)分]显著高于传统治疗组患者[(75.4±7.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MDT在老年髋部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降低患者住院期间并发症的发生率,缩短入院至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有利于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的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3 425例颞下颌关节紊乱病口颌面痛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TMD)口颌面痛患者的临床特征,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2014年9月至2020年9月于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颞下颌关节病科就诊,根据临床症状和临床检查诊断为TMD口颌面痛者,共纳入患者3 425例,其中男性1 158例,女性2 267例,中位年龄为32岁。分别采用χ2检验和非参数秩和检验对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疼痛方式、疼痛部位、颞下颌关节(temporomandibular joint,TMJ)影像诊断等信息进行统计分析,比较性别、年龄段、病程区间的分布特点,以及疼痛方式、疼痛部位、影像诊断在不同性别、年龄和病程区间的分布差异,以双侧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3 425例患者中,29.1%(997/3 425)伴关节弹响,40.1%(1 373/3 425)患者开口受限。开闭口和(或)侧方 和(或)前伸疼痛以及其他疼痛不伴有触痛者男性患者显著多于女性( P<0.05),伴有触痛者则女性显著多于男性( P<0.01);56岁以上者触痛合并开闭口和(或)侧方 和(或)前伸疼痛者显著多于其他年龄段( P<0.01)。单侧TMJ疼痛患者中男性显著多于女性( P<0.01);双侧TMJ疼痛和双侧TMJ合并单/双侧肌痛≤15岁者显著多于其他年龄段( P<0.05);单侧TMJ疼痛病程≤1个月者显著多于其他病程区间( P<0.01),双侧肌痛及双侧TMJ合并单/双侧肌痛者病程>3年者多于其他病程区间( P<0.01);单侧TMJ疼痛者的疼痛方式以开闭口和(或)侧方 和(或)前伸疼痛者中较多( P<0.01),单侧肌痛和双侧肌痛者以触痛较多( P<0.01)。间隙变化男性显著多于女性( P<0.05),骨质增生和骨质吸收均为女性显著多于男性( P<0.05);间隙变化和发育问题均为16~35岁者显著多于其他年龄段( P<0.05);骨质增生、骨质吸收及囊性变均为56岁以上者显著多于其他年龄段( P<0.01);间隙变化在病程≤1个月者显著多于其他病程区间( P<0.001),骨质增生在病程>3年者显著多于其他病程区间( P<0.01)。 结论:TMD口颌面痛患者女性约为男性的2倍,多在发病半年内就诊,其疼痛方式、疼痛部位、TMJ影像特征在性别、年龄及病程分布等方面表现出一定规律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