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D打印金属假体重建下肢骨干恶性骨肿瘤切除术后骨缺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3D打印金属假体重建下肢骨干恶性骨肿瘤切除术后骨缺损的早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2022年3月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采用3D打印个体化金属假体置换重建34例下肢骨干恶性骨肿瘤切除术后骨缺损的患者资料,男23例、女11例,年龄(19.1±15.2)岁(范围7~80岁),其中22例患者年龄<18岁。病变位于股骨近端3例、股骨中远端15例、胫骨近端10例、胫骨远端6例;骨肉瘤24例、Ewing肉瘤6例、未分化肉瘤2例、骨纤维肉瘤1例、恶性骨巨细胞瘤1例。随访并记录切口愈合情况、有无假体周围断裂及无菌性松动、假体-骨界面愈合情况、双下肢是否不等长、术后并发症等。采用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response evaluation criteria in solid tumor,RECIST)评价肿瘤转归,采用美国肌肉骨骼肿瘤协会(Musculoskeletal Tumor Society,MSTS)93功能评分评价下肢功能。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34例患者病变长度(125.5±35.4) mm(范围70~240 mm)、截骨长度(160.2±33.9) mm(范围80~275 mm)。肿瘤均未累及术前设计的截骨面。定制假体均安装牢固,与保留关节面一侧匹配紧密。术后2例出现局部切口脂肪液化、4例出现切口浅表感染,经清创及抗生素治疗后愈合。1例胫骨远端骨肉瘤患者假体-骨界面愈合较差,术后2个月出现严重假体周围感染致假体植入失败,经去除假体、控制感染及使用Ilizarov技术牵拉成骨治疗后感染控制,局部成骨可;其余33例患者假体-骨界面愈合良好。术后7个月,1例患者假体接触面局部骨质有局限吸收,但金属假体及螺钉未松动;其余患者均未发生感染及假体松动、断裂等并发症。术后所有患者均存活且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3.8±5.6)个月(范围7~27个月),无一例发生截骨端肿瘤复发,但5例发生肺转移。16例患者出现双下肢不等长,其中10例长度差<2 cm、3例为2~5 cm 、3例超过5 cm 。除1例因感染而取出假体外,其余33例患者术后MSTS 93评分为(24.9±2.2)分(范围19~28分),评价为优26例、良7例。根据RECIST标准,34例患者中26例完全缓解、5例疾病进展、3例疾病稳定。结论:3D打印金属假体重建是治疗下肢恶性骨肿瘤切除术后骨缺损的有效方式之一,该方法安全可靠,早期疗效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氨甲环酸对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引流管拔除时机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初次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应用氨甲环酸对术后引流管拔除时机的影响。方法:纳入2017年6月至2018年12月拟行初次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182例,男42例,女140例;年龄(68.1±7.1)岁(范围60~76岁)。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四组:氨甲环酸1组45例、氨甲环酸2组46例、氨甲环酸3组46例和非氨甲环酸组45例,分别于术后12 h、18 h、24 h、24 h拔除引流管。氨甲环酸1~3组术前30 min静脉滴注联合局部应用氨甲环酸;非氨甲环酸组术后仅以100 ml生理盐水关节腔内局部灌注。比较四组引流量、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术后关节肿胀度、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HSS)膝关节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的差异。结果:氨甲环酸1~3组术后引流量分别为(85.5±34.3) ml、(189.4±72.3) ml、(215.3±93.4) ml,少于非氨甲环酸组的(351.3±113.5)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1.5, P=0.005),其中氨甲环酸1组术后引流量少于氨甲环酸2组和氨甲环酸3组;氨甲环酸1~3组术后总失血量分别为(699.0±255.7) ml、(710.4±296.1) ml、(715.8±248.2) ml,少于非氨甲环酸组的(1 130.5±354.2)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3.1, P=0.001)。氨甲环酸1~3组术后第4天膝关节肿胀度分别为1.25±0.07、1.13±0.12、1.12±0.13,小于非氨甲环酸组的1.43±0.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8.23, P=0.015),其中氨甲环酸1组大于氨甲环酸2组和氨甲环酸3组。非氨甲环酸组和氨甲环酸3组分别出现细菌培养阳性2例;非氨甲环酸组出现血肿3例,其中伤口延迟愈合1例。 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氨甲环酸的应用能减少术后引流量、隐性失血量及总失血量;术后18 h拔除引流管既能充分引流、减轻疼痛、促进膝关节功能恢复,又能有效降低引流管导致的感染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计算机导航辅助全膝关节置换术与传统手术的结果比较:一项双中心对照回顾性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发生谵妄的网页版列线图构建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发生谵妄的危险因素及网页版列线图的构建。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金陵临床医院骨科-关节外科2020年5月至2021年8月期间采用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的483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资料。男166例,女317例;年龄为61~99岁,平均82.1岁;骨折类型:股骨颈骨折333例,股骨转子间骨折150例。按照患者术后是否发生谵妄分为谵妄组( n=149)和非谵妄组( n=334),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骨折类型、合并内科疾病等一般资料,以及术前白蛋白、血红蛋白及术后C-反应蛋白(CRP)等资料的差异。将 P < 0.05的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术后发生谵妄的危险因素。利用R软件的"rms"程序包绘制列线图;采用Bootstrap法重复抽样1 000次进行验证,计算一致性指数,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及校正曲线;利用"rmda"软件包绘制决策曲线。 结果:谵妄组与非谵妄组患者的年龄、术前焦虑情况、阿尔茨海默病、脑血管疾病史、术前白蛋白、术中低血压及术后CRP等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龄、术前焦虑、阿尔茨海默病、术前白蛋白< 35 g/L及术后CRP≥90 mg/L是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发生谵妄的危险因素( P < 0.05)。纳入术后谵妄危险因素构建的列线图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94(95% CI:0.865~0.923),一致性指数为0.889;该模型的校正曲线趋近于理想曲线。决策曲线分析结果显示:阈值为0.01~1.00,该列线图模型预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发生谵妄的净获益率> 0。 结论:患者高龄、术前焦虑、阿尔茨海默病、术前白蛋白< 35 g/L及术后CRP ≥90 mg/L是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发生谵妄的危险因素,基于此构建的网页版列线图对术后谵妄的发生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可降解高纯度镁金属螺钉固定旋股外侧动脉横支大转子骨瓣治疗中青年股骨头缺血性坏死12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应用可降解高纯度镁金属螺钉固定旋股外侧动脉横支大转子骨瓣治疗中青年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疗效。方法:2017年2月-2019年2月,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骨科共收治12例(15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年龄30~53岁,按国际骨循环研究协会(ARCO)制订的股骨头坏死分期为Ⅱ b 2髋,Ⅱ c 4髋,Ⅲ a 1髋,Ⅲ b 5髋,Ⅲ c 2髋,Ⅳ 1髋。选取旋股外侧动脉横支大转子骨瓣对坏死区域进行填充,应用可降解高纯度镁金属螺钉对移植骨瓣进行固定。术后3、6、12个月定期来院门诊复诊随访,之后每年复诊一次,对比患者术前及术后影像学评价影像学疗效,术后12和24个月时进行Harris评分及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术前、术后评分采用Friedman检验进行比较,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12例(15髋)患者随访时间24~36个月。术后12个月及24个月Harris评分分别为87(86,92)分和90(87,92)分,均较术前[59(52,74)分]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 Z=-3.743, Z=-4.473, P<0.05);术后12个月与24个月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Z=-0.730, P>0.05)。术后12个月及24个月VAS评分为3(2,3)分及2(1,3)分,均较术前[6(5,6)分]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 Z=-3.560, Z=-4.656, P<0.05);术后12个月与术后24个月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Z=-1.095, P>0.05)。X线和CT检查示骨瓣愈合良好,完成了对骨坏死区域的修复,13髋股骨头外形良好,2髋出现进一步塌陷。末次随访时无患者行关节置换手术。 结论:应用可降解高纯度镁金属螺钉固定旋股外侧动脉橫支大转子骨瓣,可保证骨瓣在植入部位的愈合,避免骨瓣移位及脱落。该方法为中青年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保头治疗的一种新的治疗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运动康复护理结合疼痛管理预防老年关节置换患者深静脉血栓及术后疼痛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运动康复护理结合疼痛管理预防老年关节置换患者深静脉血栓(DVT)及术后疼痛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浙江省人民医院2018年1月—2021年7月收治的110例老年关节置换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运动康复护理结合疼痛管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的血液流变学指标、视觉模拟疼痛(VAS)得分以及干预后两组DVT发生率。结果: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全血中切黏度、低切黏度、血浆黏度、血小板聚集率、VAS评分、DVT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运动康复护理结合疼痛管理可改善老年关节置换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并有效缓解患者术后疼痛,降低术后DVT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可调节式沙袋的个体化力量训练在全膝关节置换患者术后早期康复中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可调节式沙袋的个体化力量训练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方法,选择2019年11月—2020年11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关节外科收治的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术后予以常规康复训练,试验组患者术后早期借鉴可调节式沙袋实施个体化力量训练。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第3天、第7天及出院时的膝关节功能评分(HSS)和膝关节活动度。结果:术后第3天、第7天及出院时,试验组患者的HSS评分及膝关节活动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早期基于可调节式沙袋实施个体化力量训练能够促进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术后康复,提高患者早期下床适应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国人172例Oxford 3代单髁膝关节置换术探索手术器械配套规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回顾分析172例单髁膝关节置换(UKA)手术患者的临床特征、手术工具及植入假体的型号,为围手术期医护人员在手术前准备手术器械及假体提供参考。根据研究结果,专科手术小组优化了手术器械包的配套:在股骨成型工具常规包中,男性患者配型号S、M,备用包配型号XS、L;女性患者常规包配股骨的型号XS、S,备用包配型号M、L。胫骨成型工具常规包配AA、A、B、C、D五种型号,型号E、F放入备用包。减少了手术器械清洗、包装、灭菌等人力物力的消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低浓度罗哌卡因髂筋膜间隙阻滞降低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反弹痛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低浓度罗哌卡因髂筋膜阻滞(FICB)对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后反弹痛的影响。方法:择期全麻行单侧TKA患者90例,随机数法将患者分为两组:0.1%罗哌卡因低浓度组(A组)和0.3%罗哌卡因高浓度组(B组),每组45例。两组患者全麻前分别行超声引导40 ml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单次FICB。记录术后反弹痛发生率和阻滞消退后NRS评分;术后48 h内补救性镇痛率和阿片药物用量;术后24、48 h静息与运动的NRS评分与肌力评分以及血清IL-6和TNF-α浓度(ELISA法)。正态分布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采用中位数( M)和四分位数间距( IQR)表示。 结果:术后A组反弹痛发生率低于B组[10.9%(5/45)比53.3%(24/45), χ2=16.986, P<0.01],A组阻滞消退后疼痛程度低于比B组[2.0(1.0~3.5)分比7.0(4.0~7.5)分, Z=-4.110, P<0.01]。术后A组首次按压镇痛泵时间高于比B组[(252.2±80.8) min比(525.6±143.0) min, t=8.324, P<0.01];术后48 h内A组患者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低于B组[(11.1±4.4)次比(16.2±6.3)次, t=3.332, P<0.01],A组补救性镇痛率低于B组[4.4%(2/45)比20.0%(9/35), χ2=4.153, P<0.05];术后A组舒芬太尼消耗量低于B组[0~24 h:(18.7±8.0) μg比(32.6±15.5) μg, t=3.981, P<0.01;0~48 h:(33.4±13.1) μg比(48.6±18.8) μg, t=3.310, P<0.01];术后24 h A组的肌力高于B组[1.0(1.0~2.0)分比0(0~1.0)分, Z=-3.528, P<0.01],术后24 h A组运动NRS评分低于B组[(4.6±1.4)分比(7.3±2.2)分, t=7.823, P<0.01]。 结论:低浓度罗哌卡因FICB后患者反弹痛发生率低、术后肌力恢复早,更适合TKA后多模式镇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行微视频快转模式预防髋关节脱位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行微视频快转模式对术后髋关节脱位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4月至2021年9月河南省人民医院收治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40例。对照组行常规围术期护理+延续性护理,实验组行微视频快转模式,观察两组患者术后髋关节脱位发生率、髋关节功能、疼痛情况及生活质量。结果:实验组髋关节脱位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40);实验组术后42 d Harris评分和老年髋部骨折功能恢复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视觉模拟评分(VAS)低于对照组,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评定量表(WHOQOL-BREF)评分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行微视频快转模式,有助于术后髋关节脱位的预防,促进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