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脱位过伸型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特征及治疗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索非脱位过伸型胫骨平台骨折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特征、治疗策略及临床结果。方法:收集收集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共25例非脱位过伸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资料,其中男12例,女13例,年龄(51±15)岁(范围:27~79岁)。损伤原因:车祸18例,重物砸伤2例,摔伤5例。胫骨平台骨折Schatzker分型:Ⅱ型4例,Ⅳ型5例,Ⅴ型13例,Ⅵ型3例;三柱理论分型:单纯外侧柱4例,单纯内侧柱5例,内侧柱+外侧柱7例,三柱9例。25例后倾角术前-5.2°±4.2°(范围:-10°~0°)。术前MR检查示合并膝关节内侧副韧带(medial collateral ligament,MCL)损伤5例,合并膝关节后外侧结构复合体(posterolateral complex,PLC)损伤3例,合并PLC+膝关节后交叉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PCL)损伤2例,合并半月板损伤10例。合并韧带损伤患者胫骨平台后倾角改变均>10°,其中5例患者后倾角改变>15°,5例患者后倾角改变>10°,而后倾角改变<10°患者无合并韧带损伤;合并韧带损伤患者单纯外侧柱或内侧柱骨折患者6例,内侧柱+外侧柱骨折患者2例,三柱骨折患者2例。结果:25例随访时间16.4个月(范围:12~24个月)。手术时间(124±33)min(范围:65~180 min),出血量(106±48)ml(范围:20~200 ml)。所有患者均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方式进行治疗,根据骨折特点进行针对性关节面复位及下肢力线纠正,固定钢板偏前方放置固定骨折块。术后骨折复位评价:解剖复位20例,复位良好5例(关节面塌陷2~5 mm),骨折复位优良率100%。内固定方式:单纯外侧钢板4例,单纯内侧钢板2例,内侧+外侧钢板治疗15例,内侧钢板+外侧铆钉1例,内侧钢板+后方螺钉1例,外侧钢板+腓骨螺钉1例,内外侧钢板+外侧铆钉1例。8例术中进行了半月板修复,其中内侧5例,外侧3例。所有患者末次随访时获得骨性愈合,骨折愈合时间3~6个月(平均3.3个月)。术后Rasmussen评分(24.9±3.5)分(范围:18~29分),术后膝关节活动度118°±9°(范围:90°~130°)。2例出现术后伤口表浅感染。结论:非脱位过伸型胫骨平台骨折主要影像学特征为胫骨平台后倾角改变,单纯前内侧柱/前外侧柱损伤时易合并"对角线"损伤,胫骨平台后倾角改变>10°时易合并周围韧带损伤;通过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恢复关节面平整及下肢力线,修复韧带软组织结构,重建膝关节稳定性,可取得满意的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髓内钉在治疗内侧柱支撑缺失的肱骨近端骨折中的应用现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肱骨近端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骨折类型,约占全身骨折的5%,是仅次于桡骨远端骨折和髋部骨折的第3大常见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类型,常见于患有骨质疏松的老年人群 [1,2]。肱骨近端骨折的治疗具有一定挑战性,采用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达20%~60%,常见的并发症有螺钉穿出肱骨头、结节移位或不愈合、复位丢失、畸形愈合或不愈合、肱骨头坏死、螺钉松动内固定失效等 [3]。除了骨质疏松难以提供螺钉足够的把持力以维持复位至骨折愈合以外,缺乏有效内侧柱支撑是影响肱骨近端骨折预后不良及出现并发症的重要原因。对于这类骨折,采用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内翻畸形发生率高达15%~40% [4]。肱骨矩是肱骨近端内侧皮质部分,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中内侧柱支撑缺失是指肱骨头内侧解剖颈至外科颈弯曲处至少有1个骨折块。肱骨矩在肱骨近端骨折手术治疗生物力学稳定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对于伴有肱骨矩骨折、甚至缺损的患者,重建肱骨矩恢复内侧柱支撑对于维持骨折复位从而获得良好功能非常重要,否则容易出现肱骨头内翻和内固定失败 [4]。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腹直肌外侧入路髋臼周围截骨治疗陈旧性髋臼骨折的手术方法及疗效评价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经腹直肌外侧入路(LRA)显露、髋臼周围截骨治疗陈旧性髋臼骨折的手术技巧,并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9年6月期间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骨科医学中心创伤骨科收治的22例陈旧性髋臼骨折患者资料。男16例,女6例;年龄为22~61岁,平均45.0岁;髋臼骨折按Judet-Letournel分型:前方伴后半横形骨折4例,T形骨折2例,双柱骨折16例。受伤至手术时间:3~12周15例,3~6个月5例,9个月1例,3年1例。所有患者经LRA于腹膜外显露髋臼周围,直视下截骨、复位后应用多块重建钢板或髋臼一体化翼形解剖钢板固定。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复位质量、患髋功能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本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110~205 min,平均140.5 min;术中出血量为500~2 100 mL,平均1 250.4 mL。术后按照Matta X线复位标准评定骨折复位质量:优7例,良11例,差4例,优良率为81.8%(18/22)。22例患者术后获12~36个月(平均22.1个月)随访。所有患者骨折均获愈合。术后1年随访患者改良Merle d'Aubigné & Postel评分为6~18分,平均14.6分;优6例,良10例,可3例,差2例,优良率为72.7%(16/22)。2例患者术后出现股骨头坏死,其中1例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结论:LRA能从骨盆内侧显露整个半骨盆环,可直视下经髋臼内侧实施髋臼周围截骨、复位髋臼前后柱及方形区骨折,多块重建钢板或髋臼一体化翼形解剖钢板固定能达到理想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复杂过伸型胫骨平台骨折的形态特征及手术策略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复杂过伸型胫骨平台骨折的形态特征、手术策略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至2019年1月治疗27例复杂过伸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资料,男19例,女8例;年龄23~68岁,平均43.4岁。根据胫骨平台骨折Schatzker分型:Ⅳ型8例,Ⅴ型5例,Ⅵ型14例;三柱理论分型:双柱骨折8例,三柱骨折19例。双髁骨折采用内侧和前外侧入路,内侧Tomofix锁定钢板固定,前外侧"L"型锁定钢板固定;胫骨内髁骨折采用扩大内侧入路,分别于前内侧"T"型钢板固定和内后侧锁定钢板固定;合并胫骨前缘骨折患者采用改良前正中入路,胫骨前缘采用水平带状钢板固定。修复合并软组织或骨损伤。术后和终末随访通过X线片及CT扫描评估骨折愈合、复位情况。采用Rasmussen放射学标准评估胫骨平台骨折复位情况,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 HSS)评分评估术后12个月膝关节功能。结果:27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为130~350 min,平均165 min。27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5.8个月。所有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骨折临床愈合时间10~18周,平均13.5周。术后12个月Rasmussen胫骨平台骨折复位放射学评分为13~18分,平均16.7分,其中优19例,良8例,优良率为100%(27/27)。术后12个月HSS膝关节评分82~98分,平均93.2分,其中优22例,良4例,可1例,优良率96.2%(26/27)。结论:复杂过伸型胫骨平台骨折常出现胫骨双髁骨折、胫骨内侧髁或胫骨前缘骨折,根据不同的骨折位置选择手术入路和固定方式,同时修复韧带软组织结构,重建膝关节稳定性,可取得满意的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Lisfranc韧带损伤钉板固定与实心螺钉固定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建立Lisfranc韧带损伤三维有限元模型,比较钉板内固定与实心螺钉固定后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采集正常人体足部的CT断层扫描数据,重建足部几何形态,截断Lisfranc韧带、第1、2跖骨跖跗韧带,模拟单纯韧带断裂的Lisfranc损伤。应用Abaqus6.14软件分别在钉板固定模型(共2块锁定钢板+8颗锁定螺钉+1枚实心螺钉)及螺钉固定模型(3枚实心螺钉)上加载载荷后进行有限元分析,比较两种模型整体的应力应变情况、足骨的应力分布和位移以及内固定系统自身的应力分布。结果:在相同载荷下,钉板固定模型整体的应力分布集中在钉板系统上,螺钉固定时内固定应力同样明显高于骨质;两种固定下整个足部模型的形变均为足弓下榻,内侧柱明显。钉板固定模型内中柱的钉孔应力最大为39.91 MPa,小于螺钉固定模型的53.13 MPa。钉板固定模型内侧楔骨与第1跖骨相对位移为8.515×10 -1 mm,大于螺钉固定模型的3.893×10 -1 mm。二者内固定自身均有应力集中现象,钉板固定应力集中于固定第1跖跗关节的钢板中段偏腓侧,两端应力分布较小,螺钉固定应力峰值位于固定第1跖跗关节的内侧柱螺钉中部,明显高于钉尖和钉尾。钉板系统应力峰值为239.5 MPa,小于螺钉系统的256.8 MPa。 结论:实心螺钉内固定Lisfranc损伤中表现出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强于背侧钢板,但其自身承受应力更多,发生断钉的风险也更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技术治疗退变性腰椎疾病对术后腰椎稳定性影响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技术(UBE)治疗退变性腰椎疾病的临床效果及其对术后腰椎稳定性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回顾性分析2020年7月至2022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骨科采用UBE治疗的109例退变性腰椎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47例,女性62例,年龄(53.3±8.2)岁(范围:21~80岁)。手术节段为单节段80例,双节段25例,三节段4例。记录患者围手术期情况及手术并发症情况;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手术前后行腰椎CT三维重建检查,观察并测量关节突关节保留情况和关节突关节切除内侧角(β角);术后12个月行过屈、过伸位腰椎X线片检查,观察腰椎稳定性。数据比较采用配对样本 t检验或广义估计方程。 结果:109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94.5±37.1)min(范围:56~245 min),术中透视(6.8±4.0)次(范围:4~16次),住院时间(5.3±3.7)d(范围:4~14 d)。术中出现硬膜囊撕裂4例,短暂性下肢麻木4例,硬膜外血肿2例。患者术后随访(19.6±7.2)个月(范围:12~36个月)。术后3个月、12个月随访时,患者腰部VAS、腿部VAS、JOA评分和ODI均较术前明显改善( P值均<0.05)。术后12个月随访时依据改良MacNab标准,优良率为88.99%(97/109)。1例患者术后2个月因椎间盘再次突出行腰椎固定融合术治疗。影像学方面,采用UBE手术侧的关节突关节面积保留率均超过60%,β角均小于90°;术后12个月复查过屈、过伸位腰椎X线片,未见手术节段不稳定或滑脱。 结论:UBE治疗退变性腰椎疾病的临床效果较满意,术后患者的腰椎稳定性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胫骨平台前内侧压缩骨折合并膝关节后外复合体损伤的治疗策略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膝关节胫骨平台前内侧压缩骨折合并膝关节后外复合体(PLC)损伤的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7月期间广东省中山市中医院骨三科收治的18例胫骨平台前内侧压缩骨折合并膝关节PLC损伤患者资料。男11例,女7例;年龄为28~57岁,平均38.6岁。胫骨内侧平台骨折按照CT三柱理论分型:均为内侧柱骨折,膝关节PLC损伤根据Fanelli分型:B型5例,C型13例。17例新鲜骨折患者先行关节镜下韧带重建及半月板处理,然后行一期胫骨平台骨折复位固定。1例陈旧性损伤患者采用膝关节周围胫骨高位截骨矫形术和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治疗。记录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膝关节Lysholm评分、关节活动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17例新鲜损伤患者术后获12~24个月(平均18.4个月)随访。17例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为12~24周,平均17.7周。术后1年患者膝关节伸直均可达0°;屈曲120°~135°,平均131.9°;膝关节Lysholm评分为88~95分,平均91.2分。1例陈旧性损伤患者术后随访18个月,骨折愈合时间为18周,术后1年膝关节活动度为0~120°,膝关节Lysholm评分为86分。无一例患者发生神经及血管损伤、伤口感染、内固定失败及骨不连等并发症。结论:对于胫骨平台前内侧压缩骨折合并膝关节PLC损伤,一期修复及重建手术可恢复膝关节的稳定性,疗效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肱骨头下皮质外距螺钉重建内侧柱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分析应用肱骨头下皮质外距螺钉重建老年肱骨近端骨折内侧柱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采用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患者34例。根据Neer分型:三部分骨折19例,四部分骨折15例。术后根据肱骨头距螺钉分布位置分为二组:A组为肱骨头内距螺钉组(18例):将2枚距螺钉位于肱骨头内下象限,距螺钉与骨小梁接触,提供支撑;B组为肱骨头外距螺钉组(16例):1或2枚距螺钉位于肱骨头下皮质外,距螺钉尖与皮质接触,提供内侧支撑。所有患者门诊随访时间为12~29个月,平均16.4个月。比较两组肱骨头内翻角、肩关节Constant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分析肱骨头下皮质外距螺钉重建内侧柱对骨折复位的维持和肩关节功能的影响。结果:A组和B组的肱骨头直径分别为(45.33±2.11) mm和(40.87±1.48) mm,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为8~14周,平均10.9周,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肱骨头内翻角分别为1.73°(1.46°~2.01°)和1.93°(1.13°~2.4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而肩关节Constant功能评分分别为(80.67±6.18)分和(79.25±5.47)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并发症发生率22.2%(4/18)和12.5%(2/1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当肱骨头直径较小时,将距螺钉置于肱骨头下皮质外,可重建内侧柱,维持骨折复位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俯仰卧位CT三维重建安全实施椎弓根钉双皮质固定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通过仰卧位和俯卧位CT三维重建,测量胸腰椎大血管与椎体的最短安全距离,以判断双皮质椎弓根螺钉置入的安全性,降低血管损伤的风险。方法:对20例男性及20例女性(年龄范围为21~76岁,平均年龄53.4岁)的俯卧位、仰卧位胸腰椎(T 9~L 3)三维CT重建进行测量,获取主动脉/下腔静脉与椎体最短距离(D-AV/D-VV)及主动脉/下腔静脉与椎体相对角度(A-AV/A-VV)。以自身对照做配对 t检验。 结果:俯卧位和仰卧位下D-AV在T 12时最短[(3.39±0.99)、(3.18±0.68) 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736, P>0.05),在T 9~T 11,L 2阶段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9:(5.94±1.73) mm比(5.07±1.25) mm, t=3.956, P<0.05;T 10:(5.93±1.86) mm比(4.65±1.50) mm, t=5.867, P<0.05;T 11:(4.71±2.55) mm比(3.87±1.11) mm, t=3.115, P<0.05;L 2:(4.09±1.58) mm比(4.61±1.98) mm, t=-3.739, P<0.05]。T 9-L 3节段的主动脉从前外侧偏移到前内侧。除T 12、L 1外,其余各椎体俯卧位和仰卧位的A-AV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9:(19.47±10.49)°比(32.07±11.33)°, t=-10.619, P<0.05;T 10:(18.47±10.93)°比(22.79±8.48)°, t=-2.219, P<0.05;T 11:(11.85±8.60)°比(16.19±8.40)°, t=-6.245, P<0.05;L 2:(10.70±7.61)°比(13.58±7.38)°, t=-7.806, P<0.05;L 3:(5.30±5.68)°比(8.85±3.80)°, t=-7.489, P<0.05]。俯卧位的主动脉比仰卧位更靠近前内侧。俯卧位和仰卧位D-VV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L 1:(10.77±3.93) mm比(11.81±2.29) mm, t=-1.877, P>0.05;L 2:(10.91±3.52) mm比(9.98±2.90) mm, t=1.584, P>0.05;L 3:(5.74±1.95) mm比(5.50±2.17) mm, t=2.320, P>0.05],A-VV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L 1:(27.23±4.91)°比(26.26±3.72)°, t=1.480, P>0.05;L 2:(29.07±7.06)°比(27.20±4.93)°, t=1.988, P>0.05;L 3:(24.88±8.21)°比(23.21±4.47)°, t=2.795, P>0.05]。L 3节段D-VV最短[(5.74±1.95)、(5.50±2.17) mm]。下腔静脉无明显移动性,固定在靠近中线20°~30°的范围。 结论:在使用椎弓根螺钉双皮质固定时,确保螺钉突出端小于3 mm是安全的。在判断最短距离时,仰卧位测量较安全,但选择螺钉置入方向时应参考俯卧位CT,以此更好地进行术前决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腓骨长肌腱撕脱致第1跖骨基底部骨折跨跖楔关节接骨板固定的疗效
编辑人员丨2周前
目的:评价跨跖楔关节接骨板固定治疗腓骨长肌腱撕脱致第1跖骨基底部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9例腓骨长肌腱撕脱致第1跖骨基底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7例,女2例,年龄31~64岁,平均(45.0±13.1)岁,左足8例,右足1例.分析该组患者骨折的影像学特点.所有患者均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骨折解剖复位后应用跨跖楔关节接骨板固定.随访记录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骨科足踝外科协会(AOFAS)中足评分,并根据X线表现评估第1跖楔关节有无退行性变,同时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9例患者术后平均(14.4±3.1)个月(11~19个月)取出内固定物,未见接骨板或螺钉断裂.随访29~53个月,平均随访(42.6±10.2)个月.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影像学评估未见第1跖楔关节退行性变表现;VAS评分0~1分,平均(0.3±0.1)分;AOFAS中足评分90~97分,平均(93.0±2.5)分.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内固定物松动及断裂.1例患者出现切口浅表感染,经清创换药后切口愈合.结论:腓骨长肌腱撕脱致第1跖骨基底部骨折较少见.解剖复位并跨跖楔关节接骨板固定能恢复第1跖列与腓骨长肌腱的解剖结构,重建内侧柱稳定性,可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