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型下胫腓联合弹性钩钢板与Suture-button技术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比较新型下胫腓联合弹性钩钢板(ESHP)与Suture-button技术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九医院全军骨科中心2013年3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53例下胫腓联合损伤合并踝关节骨折患者资料,根据下胫腓联合固定方式不同分为ESHP组和Suture-button组。ESHP组:28例,男15例,女13例;年龄26~60岁;采用新型ESHP固定。Suture-button组:25例,男14例,女11例;年龄24~59岁;采用Suture-button技术固定。比较两组患者的固定下胫腓联合时间、术后切口引流量、住院时间,术后3、6、12个月比较踝关节最大跖屈、背伸角度、Baird-Jackson评分,观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5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ESHP组患者固定下胫腓联合的时间[(9.7±2.2) min]、术后切口引流量[(49.3±10.4) mL]显著少于Suture-button组[(16.2±1.4) min、(62.4±6.3) mL],术后3个月的最大跖屈角度(29.9°±1.3°)、Baird-Jackson评分(87.2±2.9)分显著大于Suture-button组[22.8°±1.3°、(78.7±4.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术后6、12个月的最大跖屈角度,术后3、6、12个月的最大背伸角度,术后6、12个月的Baird-Jackson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所有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2~14个月(平均12.5个月)。所有患者随访期间骨折均愈合,于术后1年左右取出踝关节所有内固定物。随访1年内ESHP组出现1例因金属疲劳导致的内固定物失效。Suture-button组出现1例内固定物激惹,2例内固定物失效,1例内固定装置下沉和骨溶解。 结论:采用ESHP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比Suture-button技术具有更短的手术时间、更少的术后出血量和并发症,且更快地恢复踝关节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局部麻醉下机器人辅助骶髂螺钉取出的临床应用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通过与全身麻醉下机器人辅助取出骶髂螺钉进行对比,探讨局部麻醉下机器人辅助取出骶髂螺钉的可行性及优、缺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成都大学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39例骨盆后环骨折脱位经皮骶髂螺固定手术患者资料,均在机器人辅助下取出骶髂螺钉,根据麻醉方式不同分为局麻组和全麻组。局麻组18例,男10例,女8例;年龄(43.3 ± 8.4)岁(25~58岁);全麻组21例,男12例,女9例;年龄(44.9 ± 9.0)岁(23~60岁)。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规划螺钉取出路径时间、透视次数、透视时间、手术时间、麻醉时间、麻醉费用、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下地时间。结果:两组患者取钉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获随访,切口均甲级愈合。局麻组和全麻组患者术中规划骶髂螺钉取出路径时间、术中透视次数、透视时间、手术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局麻组患者的麻醉时间[(41.6 ± 8.3)min]、麻醉费用[(653.5 ± 102.6)元]、术后下地时间[(2.6 ± 0.6)h]显著少于全麻组患者[(52.3 ± 9.5)min、(2 475.6 ± 261.8)元、(8.7 ± 2.4)h],术后VAS评分(3.8 ± 1.5)分显著高于全麻组患者[(2.5 ± 1.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在局部麻醉下应用机器人辅助取出骶髂螺钉具有一定的可行性,相较于全身麻醉取出骶髂螺钉,其麻醉时间更短、麻醉费用更低、术后下地时间更早,但需要患者具有较好的依从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跟骨骰骨楔骨截骨术治疗儿童柔韧性扁平足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跟骨骰骨楔骨截骨术治疗儿童柔韧性扁平足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至2019年8月湖南省儿童医院收治的柔韧性扁平足12例(18足)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7例,女5例。患儿全部采用跟骨骰骨楔骨截骨术(calcaneo-cuboid-cuneiform osteotomy,简称3C截骨术)进行手术治疗。记录术时年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内固定装置取出时间及末次随访影像资料。采用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改进的美国骨科足踝协会(American Orthopedic Foot Ankle Society,AOFAS)评分量表来评估临床结局。测量并比较足负重正侧位X线片上的6个参数,包括正位距骨第一跖骨角、侧位距骨第一跖骨角、正位距骨跟骨角、侧位距骨跟骨角、距舟覆盖角和跟骨倾斜角。结果:12例患儿手术时年龄为(11.7±3.6)岁,手术时间为(93.1±15.8)min,术中出血(41.9±19.9)ml,内固定装置取出时间为(13.2±7.0)个月。所有患儿术后随访至少22个月,平均时长为31个月。患儿术前VAS疼痛评分为(5.08±0.36)分,比末次随访时的(0.92±0.19)分显著下降( P<0.05)。患儿术前AOFAS评分为(42.9±6.7)分,比末次随访时的(82.9±6.3)分显著上升( P<0.05)。术后6项影像学测量指标中有5项较术前显著改善,正位距骨第一跖骨角、侧位距骨第一跖骨角、正位距骨跟骨角、距舟覆盖角和跟骨倾斜角,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所有患儿术后未出现截骨不愈合、骨髓炎、伤口感染等严重并发症,12例患儿中有11例取得令人满意的结局。 结论:3C截骨术治疗儿童柔韧性扁平足有满意的疗效,没有严重的并发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活动性疼痛评估护理联合渐进肌肉放松训练对急诊外科内固定装置取出术患者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活动性疼痛评估指导下疼痛护理联合渐进肌肉放松训练对急诊外科内固定装置取出术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21年3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急诊外科实施内固定装置取出术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根据1∶1比例分组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3例。给予对照组渐进肌肉放松训练,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活动性疼痛评估指导下疼痛护理,对两组疼痛控制效果、疼痛缓解时间、首次功能锻炼时间、住院时间、心理弹性及负性情绪进行比较。结果:护理前,两组休斯顿疼痛情况调查表(HPOI)各维度评分、心理弹性量表(CD-RISC)各维度评分、广泛焦虑自评量表(GAD-7)评分、抑郁症状群量表(PHQ-9)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护理后1 w,两组HPOI量表中疼痛经历、躯体或日常生活影响等评分均降低,且实验组低于对照组( P<0.05);两组HPOI量表中疼痛控制效果、疼痛教育满意度等各项评分均升高,且实验组高于对照组( P<0.05);两组CD-RISC量表中乐观、自信及坚韧均升高,且实验组高于对照组( P<0.05);两组GAD-7量表评分、PHQ-9量表评分均降低,且实验组低于对照组( P<0.05);实验组疼痛缓解时间、首次功能锻炼时间及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在急诊外科内固定装置取出术患者中联合应用活动性疼痛评估护理及渐进肌肉放松训练,能够改善患者疼痛情况,疏导其负性心理,缩短治疗时间和康复时间,促进肢体功能的快速康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原发性与脊柱术后化脓性脊柱炎的对比研究及预后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比较原发性化脓性脊柱炎(native vertebral osteomyelitis,NVO)与脊柱术后化脓性脊柱炎(postoperative vertebral osteomyelitis,PVO)的微生物学、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并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2月至2019年12月诊治化脓性脊柱炎46例患者的病历资料,按发生原因分为NVO组和PVO组。NVO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50.47±20.45)岁(范围15~73岁);病变位于腰椎23例(76.7%)、胸椎5例(16.7%)、颈椎2例(6.7%)。PVO组16例,男10例,女6例;年龄(52.13±18.80)岁(范围14~73岁);病变位于腰椎11例(68.8%)、胸椎5例(31.2%)。术前28例患者存在神经功能障碍,按照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神经功能分级,D级25例(NVO组16例,PVO组9例),C级3例(NVO组1例,PVO组2例)。所有患者先予卧床、营养支持和抗生素治疗,效果不佳或症状加重者采用手术治疗。观察指标包括白细胞计数、红细胞沉降率和C-反应蛋白评价感染控制情况,通过影像学检查评估内固定装置有无松动、断裂。同时记录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ASIA神经功能分级的变化以评价临床疗效。结果:NVO组2例患者行抗感染保守治疗,余2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病变组织送病检,结果均诊断为化脓性脊柱炎。所有患者均获12~24个月随访,均采用静脉注射与口服抗生素治疗,PVO组抗生素治疗总时间较NVO组延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74, P=0.088)。两组患者术后各随访时间点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 P<0.05)。两组间术后相同时间点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VAS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患者神经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NVO组16例患者ASIA分级由D级恢复至E级、1例自C级恢复至D级;PVO组9例由D级恢复至E级,2例自C级恢复至D级。至末次随访NVO组3例复发,复发率为10%;PVO组7例复发,复发率为4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5.14, P=0.023)。存在脊柱内植物的39例患者中5例(12.8%)患者(NVO组1例,PVO组4例)在内固定术后反复出现感染,故再次手术取出内固定物以控制感染,术后经制动、全身抗感染等保守治疗后痊愈。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多个椎体受累( OR=11.00, P=0.006)、脓肿形成( OR=9.00, P=0.047)与化脓性脊柱炎复发明显相关;微生物感染( OR=1.867, P=0.416)、脊柱假体( OR=7.20, P=0.074)、异体骨( OR=1.78, P=0.478)有相关趋势,但无相关性。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多椎体受累( OR=10.49,95% CI:1.133,97.05, P=0.038)是影响化脓性脊柱炎复发的危险因素。 结论:对PVO的治疗比NVO更具挑战性,特别是在脊柱内植物感染的情况下,虽然PVO的抗生素治疗时间比NVO延长,但PVO复发率较高。更长的抗生素治疗及必要时手术清创或去除内植物是成功治疗PVO的重要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螺钉取出困难应对方法合理性和手术失误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术中发生螺钉取出困难时应对方法的合理性和手术失误情况,为制定标准化技术流程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2年5月苏州大学附属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骨科内固定取出术中发生螺钉取出困难99例患者资料。男62例,女37例;年龄(38.8±14.7)岁;内固定置入时间7个月至11年。将术前准备不充分、应对方法与适应证不符合、不符合最小损伤和先简单后复杂的科学原则等视为应对方法不合理;将术中发生不必要损伤、取出失败以及出现与手术相关的并发症视为手术失误。分析应对方法不合理和手术失误的发生,以及二者的关系。结果:99例患者中92例成功取出,7例取出失败。26.3%(26/99)的患者螺钉取出困难患者存在应对方法不合理,28.3%(28/99)的患者螺钉取出困难患者存在手术失误。在存在应对方法不合理患者中,手术失误发生率为53.9%(14/26),显著高于无不合理患者的19.2%(14/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1.360, P<0.001);在存在手术失误患者中,应对方法不合理的发生率为64.3%(18/28),显著高于无手术失误患者的11.3%(8/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29.148, P<0.001);在取出失败患者中,存在应对方法不合理的发生率为85.7%(6/7),显著高于成功取出患者的21.7%(20/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3.748, P<0.001)。 结论:应对方法不合理与手术失误、取出失败有一定关系,应对方法不合理因素所占比例越高,发生手术失误可能性越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自制克氏针连接杆联合常规髓内钉取出器在难取髓内内置物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自制克氏针连接杆联合常规髓内钉取出器在难取髓内装置取出中的应用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8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10例难取髓内装置患者的资料。男7例,女3例;年龄(40.0±9.0)岁。当无相关髓内装置取出器或取出器连杆与髓内装置尾端无法连接时,应用克氏针折弯穿过髓内装置尾端螺钉孔或新钻的孔与普通取出器连杆捆扎固定形成有效连接,然后将其回敲拔出。胫骨髓内钉7例,股骨髓内钉1例,肱骨髓内钉1例,胫骨弹性钉1例。其中髓内钉尾帽"冷焊接"无法取掉者3例,取出器螺纹杆与髓内钉尾端螺纹孔不匹配者4例,无相关取出工具者3例。记录术中髓内装置总取出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不良反应。结果:单纯取出内置物者9例,更换内置物者1例。髓内装置总取出时间为(2.3±0.8)h,范围值为1.0~3.2 h;术中出血量为(159.0±61.0)mL,范围值为80~250 mL。10例患者术后获(14.5±2.2)个月随访,范围值为11~18个月。术后均无感染及内置物取出相关骨折发生。结论:应用自制克氏针连接杆联合常规髓内钉取出器可成功取出难取髓内装置,操作简便,勿需更多特殊器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3D打印辅助C1/2椎弓根钉固定治疗Ⅱ型齿状突骨折
编辑人员丨2024/7/13
[目的]介绍3D打印辅助C1/2椎弓根钉固定治疗Ⅱ型齿状突骨折的手术技术和初步临床效果.[方法]对14例被诊断为Ⅱ型齿状突骨折的患者,术前定制3D模型及导航模板,完成术前手术模拟,确定内固定物尺寸、进钉点和深度.行后正中切口,单极和双极电凝显露椎板、棘突后,将3D模型与相应椎板、小关节、棘突相匹配,术者用细钻头磨钻沿导板导航方向钻探,探查无误后置入椎弓根螺钉,连接钛棒固定.在确认骨折愈合3个月以后移除置入物.[结果]14例患者手术顺利完成,未出现椎动脉损伤、神经损伤或切口感染.与术前相比,术后6个月VAS评分[(7.3±0.8),(2.9±0.6),P<0.001]和NDI评分[(61.8±4.9),(32.1±3.0),P<0.001]显著降低.所有患者在术后9~12个月实现了骨折愈合,术后12个月左右拆除内固定物.与拆除内固定装置前相比,拆除内固定装置后7 d的颈椎旋转活动度[(55.8±7.0)°,(85.1±11.9)°,P<0.001]和NDI评分[(25.2±4.9),(10.3±2.7),P<0.001]均显著改善.[结论]3D打印辅助C1/2椎弓根钉固定Ⅱ型齿状突骨折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内固定取出后能显著恢复颈椎活动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
达米弱刺激通气型口垫在腹腔镜胃袖状切除术患者围术期气道管理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4/5/11
目的 探讨达米弱刺激通气型口垫(简称达米口垫)在腹腔镜胃袖状切除术患者围术期气道管理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选取2020年8月至2023年4月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采用气管内全身麻醉腹腔镜胃袖状切除术的80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达米口垫组(D组)40例、口咽通气道组(C组)40例.麻醉诱导后,D组置入达米口垫,C组置入口咽通气道,面罩机械通气.气管插管前,取出口垫或通气道.气管插管后,D组再置入达米口垫,固定气管导管,C组固定气管导管于口角.手术结束气管拔管后,D组继续留置达米口垫,C组放置口咽通气道,直至取出.观察并比较不同时间点[入室(T0)、气管插管后1 min(T1)、拔管后5 min(T2)、拔管后20 min(T3)]2组患者生命体征、动脉血气分析、通气指标以及不良事件等.结果 生命体征,与D组比较,C组T2时平均动脉压、心率较高(P<0.05).动脉血气,与D组比较,C组T,、T3时,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较高(P<0.05);C组T2、T3时动脉血氧分压、pH值较低(P<0.05).与D组比较,C组诱导期面罩正压通气潮气量/理想体重较低(P<0.05),调整通气道次数增多和麻醉恢复室停留时间较长(P<0.05),通气道留置时间较短(P<0.01);C组躁动发生率高于D组(P<0.05).结论 达米口垫可作为气管内全麻腹腔镜胃袖状切除术患者围术期的有效气道控制辅助装置,提高了围术期气道管理的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11
-
肱桡肌腱入路保留旋前方肌治疗桡骨远端骨折
编辑人员丨2023/11/18
目的 探讨肱桡肌腱入路保留旋前方肌改良 Henry 入路治疗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19 年 12 月至 2020 年 11 月收治的 31 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男 12 例,女 19 例;年龄22~65 岁,平均 48.16 岁;道路交通伤 6 例,摔伤 22 例,高处坠落伤 3 例;均采用肱桡肌腱入路、保留旋前方肌.记录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观察骨折愈合、内置物及术后并发症情况.分别采用 Dienst 评分评价末次腕关节功能、前臂旋转角度观察术后腕关节活动度.结果 手术时间 35~55 min,平均 47.42 min;术中出血量 20~35 ml,平均 23 ml;随访时间 1 年以上.骨折块均获得良好愈合,愈合时间 11~14 周,平均11.75 周.术区皮肤愈合良好,无严重神经、血管损伤,术后不同时间段患者腕关节正侧位显示,桡骨高度、掌倾角、尺偏角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 = 2.86、0.224、5.56,P = 0.73、0.80、0.09),未见其角度丢失及骨折再次移位.术后不同时间段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与术前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813.86,P<0.01).术后不同时间段前臂旋前角度和旋后角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465.66、288.42,P 均<0.01).末次随访根据 Dienst 评分评价腕关节功能,其中优 13 例,良 15 例,可 3 例,优良率为90%(28/31).6 例患者在取出内固定装置时发现旋前方肌未出现萎缩.结论 行改良 Henry 入路切开肱桡肌腱后保留旋前方肌治疗桡骨远端骨折,骨折复位满意、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术后可获得良好腕关节功能且内固定位置未见丢失,是临床上可优先选择的手术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