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融合固定与齿状突螺钉固定治疗Anderson-D'Alonzo Ⅱ型齿状突骨折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比较颈椎后路寰枢椎非融合固定与颈椎前路齿状突螺钉固定治疗齿状突Anderson-D'Alonzo Ⅱ型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河南省漯河市中心医院脊柱科收治的21例Anderson-D'Alonzo Ⅱ型齿状突骨折患者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后路组(采用后路寰枢椎非融合固定手术治疗)和前路组(采用前路齿状突螺钉固定)。后路组12例,男7例,女5例;年龄(42.2±11.8)岁。前路组9例,男5例,女4例;年龄(40.0±9.1)岁。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骨折愈合时间、颈椎总旋转度及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均成功置入内置物,术中骨折复位满意,未发生动静脉血管及脊髓损伤。所有患者术后随访(24.5±11.3)个月。所有患者均成功置入内置物,术中骨折复位满意,未发生动静脉血管及脊髓、神经损伤。前路组患者的手术时间[(108.5±15.9)min]、术中出血量[(48.3±12.2)mL]显著少于后路组患者[(153.9±34.2)min、(275.8±56.0)mL],前路组患者的术中透视次数[(13.0±2.1)次]显著多于后路组患者[(7.2±1.4)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间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间颈椎总旋转度、ND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后路寰枢椎非融合内固定技术能够保留颈椎旋转活动范围、降低颈椎功能障碍。前路螺钉固定手术时间短、出血少,但术中接受X线照射次数多。两种手术内固定方法个体化应用治疗齿状突Ⅱ型骨折,均可获得良好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手锥预制钉道引导置入导针在颈前路齿状突螺钉内固定术中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比较手锥穿刺预制钉道与传统经验置钉在颈椎前路齿状突螺钉内固定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0年1月— 2017年8月河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35例新鲜齿状突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5例,女10例;年龄19~55岁,平均36.9岁。术前齿状突骨折Anderson-D'Alonzo分型:ⅡA型15例、ⅡB型20例。16例采用手锥穿刺预制钉道引导置入导针颈前路齿状突螺钉内固定术(A组),19例采用传统经验置钉颈前路齿状突螺钉内固定术(B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时间、一次性导针置入成功率、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情况、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同时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3~20个月[(16.8±1.5)个月]。两组手术时间[A组(73.5±12.9)min,B组(82.6±13.6)min]、术中透视时间[A组(3.1±0.6)min,B组(7.0±0.9)min]、一次性导针置入成功率[A组94%,B组5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A组(129.4±40.6)ml,B组(135.8±38.4)ml]、骨折愈合率[A组94%,B组95%]、术后末次随访ASIA分级[A组C级1例,D级3例,E级12例;B组C级2例,D级2例,E级15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全部患者顺利完成手术,且无脑脊液漏、神经血管损伤、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 结论:与传统经验置钉比较,手锥穿刺预制钉道引导置入导针应用于颈前路齿状突螺钉内固定术具有减少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时间和提高一次性置钉成功率的优点,同时对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情况等并无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内镜辅助下经皮单侧寰枢椎螺钉非融合固定治疗老年Ⅱ型齿状突骨折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内镜辅助下经皮单侧C 1侧块螺钉和C 2椎弓根螺钉非融合固定治疗老年Ⅱ型齿状突骨折的初期临床疗效。 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6年7月— 2018年9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12例老年Ⅱ型齿状突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5例,女7例;年龄66~89岁[(75.2±6.7)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评分≥2分。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E级10例,D级2例。均采用内镜辅助下经皮单侧C 1侧块螺钉和C 2椎弓根螺钉非融合固定手术。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比较术前及术后6周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及ASIA分级;比较术前、术后6周、3,6,9和12个月视觉模拟评分(VAS);观察骨折愈合情况。 结果:手术时间为98~169 min[(123.2±17.7)min],术中出血量为20~40 ml [(30.0±7.1)ml],住院时间为6~9 d[(7.3±0.7)d]。术中及术后均未出现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术后6周患者NDI为8%~30%[(19.3±6.3)%],显著低于术前的19%~45%[(33.1±9.9)%]( P<0.05)。患者术后ASIA分级均达到E级。患者术后VAS持续降低,由术前6~9分[(7.8±0.9)分]降低至术后12个月的1~3分[(1.8±0.6)分]( P<0.05)。患者均达到骨性愈合,愈合时间为4~11个月[(7.3±2.1)个月]。 结论:内镜辅助下经皮单侧寰枢椎螺钉非融合固定治疗老年Ⅱ型齿状突骨折可减轻患者疼痛,使其迅速恢复颈部生活功能状态,并可达到骨性愈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3D打印辅助C1/2椎弓根钉固定治疗Ⅱ型齿状突骨折
编辑人员丨2024/7/13
[目的]介绍3D打印辅助C1/2椎弓根钉固定治疗Ⅱ型齿状突骨折的手术技术和初步临床效果.[方法]对14例被诊断为Ⅱ型齿状突骨折的患者,术前定制3D模型及导航模板,完成术前手术模拟,确定内固定物尺寸、进钉点和深度.行后正中切口,单极和双极电凝显露椎板、棘突后,将3D模型与相应椎板、小关节、棘突相匹配,术者用细钻头磨钻沿导板导航方向钻探,探查无误后置入椎弓根螺钉,连接钛棒固定.在确认骨折愈合3个月以后移除置入物.[结果]14例患者手术顺利完成,未出现椎动脉损伤、神经损伤或切口感染.与术前相比,术后6个月VAS评分[(7.3±0.8),(2.9±0.6),P<0.001]和NDI评分[(61.8±4.9),(32.1±3.0),P<0.001]显著降低.所有患者在术后9~12个月实现了骨折愈合,术后12个月左右拆除内固定物.与拆除内固定装置前相比,拆除内固定装置后7 d的颈椎旋转活动度[(55.8±7.0)°,(85.1±11.9)°,P<0.001]和NDI评分[(25.2±4.9),(10.3±2.7),P<0.001]均显著改善.[结论]3D打印辅助C1/2椎弓根钉固定Ⅱ型齿状突骨折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内固定取出后能显著恢复颈椎活动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
应用三维有限元方法评价寰椎横韧带对寰枢椎复合骨折稳定性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6/22
目的 应用三维有限元方法分析并比较横韧带损伤与否对寰枢椎复合骨折稳定的影响与应力传导情况.方法 选择1名正常男性志愿者,采用64排螺旋CT机扫描枕颈部(C0~C3),利用Simpleware 3.0、Geomagic 12.0、Hy-permesh 12.0等软件建立C0~C3节段三维有限元模型(FEM/Intact),并进行对比验证.在验证的模型基础上断裂C1前弓和后弓及切断齿状突基底部,模拟Jefferson/Ⅱ型齿状突骨折的复合骨折有限元模型(FEM/Fracture).在此基础上分别建立两种模型:寰椎横韧带断裂模型(FEM/RTL)及寰椎横韧带无损模型(FEM/TL).对三种模型加载前屈、后伸、侧屈、旋转工况,分析各模型在不同工况下Von Mises应力云图及各椎节活动度.结果 本实验建立的寰枢椎复合体三维非线性有限元模型外观逼真,几何相似性好.模型各椎节的活动度与Panjabi发表的体外实验分析结果基本相吻合.而后建立的Jefferson/Ⅱ型齿状突骨折的复合骨折模型及其合并寰椎横韧带损伤和完整的模型外观逼真,几何相似性好.Jefferson/Ⅱ型齿状突骨折的复合骨折合并寰椎横韧带损伤后上颈椎的不稳主要集中在寰枢关节,在前屈、后伸、侧弯和轴向旋转等工况下的关节活动度均比正常组有不同程度的增大.结论 寰椎横韧带损伤对寰枢椎复合骨折的稳定性与应力传导有明显影响.本文建立的有限元模型可以用于Jefferson/Ⅱ型齿状突骨折合并横韧带损伤的生物力学分析,还可为寰枢椎复合骨折上颈椎固定方式的选择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后路寰枢椎固定非融合术治疗新鲜Ⅱ型齿状突骨折的远期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4/2/3
目的:观察后路寰枢椎固定非融合术治疗新鲜Ⅱ型齿状突骨折的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2017年12月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采用经后路寰枢椎固定非融合术治疗且随访5年及以上的22例新鲜Ⅱ型齿状突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19例,女性3例,骨折时年龄19~58岁(40.9±10.5岁);骨折无移位或轻度移位(移位≤2mm)17例,明显移位(移位>2mm)5例.比较患者寰枢椎固定手术前、取出内固定前及末次随访时的颈部疼痛视觉模拟(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脊髓损伤严重程度分级;根据Landells等的方法评估患者取出内固定前与末次随访时颈部僵硬程度.末次随访时采用X线片、多平面重建CT及功能位CT评估患者骨折愈合情况、寰枢关节稳定性、寰齿和寰枢侧块关节退变分级及寰枢关节活动度,并通过相关性分析探讨影响患者末次随访时寰枢关节旋转活动度的相关因素.结果:22例患者取出内固定时间为内固定术后11.0±2.7个月,随访7.9±2.0年.患者术前、取出内固定前及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分别为6.5(6.0,7.0)分、1.0(1.0,2.0)分及1.0(1.0,1.0)分,取出内固定前VAS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与末次随访时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患者术前、取出内固定前及末次随访时的NDI分别为28.5(26.5,32.0)、3.5(3.0,5.0)及2.0(2.0,3.0);取出内固定前NDI较术前显著性降低(P<0.05),末次随访时进一步降低(P<0.05).3例术前存在脊髓损伤患者ASIA分级取出内固定前及末次随访时均较术前改善1级,术前、取出内固定前及末次随访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严重颈部僵硬不适患者占比显著性低于取出内固定前(36.4%vs.77.3%,P<0.05).所有患者取出内固定前骨折均愈合,未见钉棒断裂与内固定移位;末次随访时未见寰枢椎不稳,寰齿关节退变较取出内固定前加重(P<0.05),侧块关节退变分级与取出内固定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寰枢关节屈伸和旋转活动度分别为2.0°(0.93°,3.0°)和5.4°(3.7°,9.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骨折移位程度和寰齿关节退变分级与患者远期随访时寰枢关节旋转活动度均呈负相关(r=-0.381,P=0.038;r=-0.584,P=0.001).结论:后路寰枢椎固定非融合术治疗新鲜Ⅱ型齿状突骨折可获得满意的远期临床疗效,但寰枢关节活动度保留不佳,与骨折严重移位及随访中进行性加重的寰齿关节退变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新型钉尾横连在后路寰枢椎固定中的生物力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1/6
背景: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是治疗寰枢椎脱位的主要方法,横连接在内固定系统抗旋转能力中起着重要作用.新型寰椎钉尾横连可以有效克服传统横连安装不便、影响植骨床和脊髓损伤可能等缺点,但不同安装模式的新型钉尾横连的生物力学性能尚不清楚.目的:测试不同安装模式的新型寰椎钉尾横连在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内固定系统中的生物力学特性,为临床选择最佳安装模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6具新鲜人体枕颈标本作为完整组(A组),在完整组基础上建立Ⅱ型齿状突骨折的寰枢椎失稳模型(B组),在失稳组基础上对每具标本先后进行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内固定(C组),在C组上依次安装不同模式新型寰椎钉尾横连,其中包括上水平横连(两寰椎螺钉钉尾)为D组,下水平横连(两枢椎螺钉钉尾)为E组,斜形横连(左上右下为F组,左下右上为G组),交叉横连为H组.在三维运动机上将标本模型按顺序进行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和左右旋转测试,获取各个内固定状态下的寰枢椎活动度.运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评价各组模型的生物力学特性.结果与结论:①在6种工况下,A、C、D、E、F、G、H组寰枢椎活动度小于B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在前屈、后伸状态下,5种横连内固定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③在左右旋转方向上,D、E组与F、G、H组对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D与E组,F与G组组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F、G与H组对比亦无统计学差异(P>0.05);④提示在前屈、后伸状态下,5种钉尾横连组生物力学稳定性相当;但在左右旋转状态下,斜形钉尾横连和交叉钉尾横连的稳定性明显优于上下钉尾横连组;而斜形钉尾横连具备和交叉横连同等的抗旋转稳定性,故值得临床优先推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6
-
钉尾横连与棒-棒横连在后路寰枢椎固定中的生物力学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目的 探讨钉尾横连在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内固定系统中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 6具新鲜人体枕颈标本分为完整状态组(A组),在完整状态组上建立Ⅱ型齿状突骨折的寰枢椎失稳模型(B组),在失稳组上对每具标本先后进行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内固定(C1~C2 pedicle screw-rod fixation C1~C2 PSR)(C组),在C组基础上分别装置传统棒-棒横连(horizontal rod-rod crosslink,hR-R CL)为D组和钉尾横连(horizontal screw-screw crosslink,hS-SCL)为E组,E组包括上横连(两寰椎螺钉钉尾)E1组和下横连(两枢椎螺钉钉尾)E2组,在三维运动机上将标本模型按顺序进行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和左右旋转测试,获取每组标本的寰枢椎活动度(ROM).运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评价各组的生物力学特性.结果 ①在各种状态下,完整组及内固定组活动度小于失稳组,有显著差异(P<0.05);②在前屈、后伸状态下,4种内固定组活动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活动度(ROM):A组<C组=D组=E1/E2组<B组,在侧屈、旋转方向上,横连内固定组活动度小于无横连内固定组,有显著差异(P<0.05),活动度(ROM):A组<C组<D组=E1/E2组<B组;③D组分别与E1、E2组在各种状态下活动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E1和E2组在各种状态下活动度也无计学差异(P>0.05).结论 横连在后路寰枢椎钉棒内固定中具有良好的抗轴向旋转稳定性;钉尾横连具有与传统棒-棒横连相同的生物力学稳定性;钉尾横连安装在寰椎侧和枢椎侧生物力学性能基本相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
颈前路空心钉固定早期治疗齿状突II型骨折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应用单枚或者双枚齿状突空心螺钉固定治疗齿状突骨折的临床效果,评价这种固定方法的优势.方法:11例齿状突骨折均为颈部高能量损伤,骨折位于齿状突基底且移位明显,伴或不伴有神经刺激症状.经颅骨牵引复位后,在C型臂透视监测下施行1或2枚3.5 mm空心钛螺钉固定.结果:11例患者均获得6~30个月的随访,平均6个月.齿状突骨折愈合,术后神经刺激症状消失,且便于护理.结论:3.5mm空心钛螺钉固定Ⅱ型(Anderson分型)齿状突骨折,手术操作简单、损伤少、恢复快,1枚或2枚3.5 mm齿状突螺钉固定可靠,便于护理及最大限度保留颈椎正常活动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后路枕骨枢椎临时固定非融合治疗ⅡC型新鲜齿状突骨折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后路枕骨枢椎临时固定非融合治疗ⅡC型新鲜齿状突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4例ⅡC型新鲜齿状突骨折患者行一期后路枕枢椎钉棒内固定非融合术,获得完全骨性融合后行二期内固定装置取出术,记录颈椎活动度及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24例均顺利完成后路枕枢椎临时固定非融合术.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5~24个月.一期术后12~18个月CT复查显示患者均获得完全骨性愈合,枕颈部感觉及运动障碍等症状均减轻或消失,同时神经功能也得到较大程度的恢复.行二期后路内固定取出术后,患者枕颈部活动功能即刻得到部分恢复.末次随访时,颈椎活动度:左右旋转为83.36°± 4.80°,前屈为32.50° ± 3.79°,后伸为21.96°± 3.61°.结论 ⅡC型齿状突骨折可先行后路枕枢椎临时内固定非融合治疗,再行二期内固定取出术,能较大程度保留患者寰枢关节旋转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