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腹腔开放合并肠空气瘘的管理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腹腔开放合并肠空气瘘是普外科和整形外科医生面临的疑难问题。腹腔开放于1940年由英国医生Ogilvie提出,用于救治战伤导致的腹壁毁损。腹腔开放疗法是指术后敞开腹腔不关闭切口或主动打开腹腔的一种治疗手段。腹腔开放的适应证包括严重腹腔感染、创伤、肠缺血性疾病、急性重症胰腺炎、腹腔动脉假性动脉瘤破裂等。2016版Bjork分类法将腹腔开放创面分为4类9种,第4类为肠空气瘘合并冰冻腹,其处置困难且致死率较高。肠空气瘘指肠腔瘘口周围无皮肤、皮下组织覆盖,直接暴露于空气中。腹腔开放后肠空气瘘发生率为7%~19%,一旦形成肠空气瘘,死亡率高达42%~66%。导致肠空气瘘的风险因素包括:(1)年龄大于60岁,身体机能差;(2)肠管暴露时间长,肠管干燥,缺血性损伤,机械性损伤;(3)伴有炎性肠病、憩室炎、弥漫性腹膜炎;(4)大容量复苏、再探查次数多;(5)消化道破裂、吻合口漏、腹腔高压等。腹腔开放合并肠空气瘘的非手术处理原则为早期识别和控制脓毒症,保护脏器功能;使用抗生素、穿刺引流等控制感染源;通过胃肠减压、抑酸剂、生长抑素等减少消化液;加强营养支持。江阴市人民医院综合普外一科收治3例腹腔开放合并肠空气瘘患者,通过负压辅助闭合技术(vacuum assisted closure,VAC)管理创面、控制感染,持续冲洗负压吸引,使创面处于负压、低氧、潮湿的环境,促进肉芽组织增生。腔内负压辅助闭合技术(endoluminal vacuum assisted closure,EVAC)管理漏出液,将聚氨酯海绵经瘘口插入近端肠管,主动引流消化液,并可将引流出的消化液进行回输。漂浮造口技术管理瘘口,将瘘口与周围创面进行隔离,以保护创面并能将消化液充分引流。通过异体皮或自体皮移植等修复腹壁创面。感染控制后,急性肠瘘转为慢性肠瘘,6~12个月后进行确定性手术,切除肠瘘,同时可联合化学组织结构分离技术、机械组织结构分离技术、补片修补术、肌皮瓣转移术等进行腹壁缺损修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白术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白术是一种药食同源的植物,具有补气健脾,燥湿利水的功效,挥发油是其主要的活性成分之一.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系统总结白术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某些标志性化合物,并比较了不同条件下白术挥发油成分差异.结果发现,白术挥发油的成分易受产地、采收期、药用部位、提取方法、储存条件和炮制工艺等因素影响,其挥发油中的108种化学成分可分为单萜、倍半萜、三萜、香豆素和苯丙素类及酯类.白术挥发油具有抗癌、抑菌、抗病毒、抗炎、抗氧化、镇痛等药理活性,可用于药物制剂、临床治疗、保健食品、化妆品等领域.综述白术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旨在为促进白术挥发油的深度开发和应用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不同中医证型急性心梗患者TyG指数、病变血管及心室重构分析观察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观察不同中医证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TyG指数、病变血管类型及心室重构的临床差异.方法 选取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15例,根据《急性心肌梗死中医临床诊疗指南》分为6种中医证型:痰瘀互结证、气虚血瘀证、气滞血瘀证、寒凝心脉证、气阴两虚证及正虚阳脱证,分析不同证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脉病变支数、病变血管类型、TyG指数、心室重构的差异.结果 11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痰瘀互结证41例、气虚血瘀证28例、气滞血瘀证29例、气阴两虚证15例、正虚阳脱证2例、寒凝心脉证0例.病变血管为前降支病变的急性心肌梗死中医证型分布:气滞血瘀>气阴两虚>痰瘀互结>气虚血瘀.病变血管为右冠状动脉病变的急性心肌梗死中医证型分布:痰瘀互结>气阴两虚>气虚血瘀>气滞血瘀.病变血管为回旋支的急性心肌梗死中医证型以气虚血瘀和痰瘀互结为主.单支病变以气滞血瘀为主,其次痰瘀互结;双支病变以气虚血瘀为主,其次气滞血瘀,3支病变则以气阴两虚为主,其次痰瘀互结.痰瘀互结证患者的TyG指数与气虚血瘀证、气滞血瘀证患者TyG指数相比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气阴两虚证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痰瘀互结证患者的甘油三酯水平高于气虚血瘀证、气阴两虚证、气滞血瘀证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证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证型患者心脏射血分数(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值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急性心肌梗死中医痰瘀互结证与LVEDD呈正相关(r=0.204,P<0.05).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脉病变支数、TyG指数、甘油三酯、病变血管类型与中医证型有关;痰瘀互结证患者TyG指数最高;多支病变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均存在气虚证;痰瘀互结证与LVEDD呈正相关.TyG指数、LVEDD对急性心肌梗死的痰瘀互结证辨证具有参考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薏苡仁化学成分及抗肿瘤作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薏苡仁是临床应用极为广泛的中药,具有健脾止泻、利水消肿、渗湿除痹、清热排脓、解毒散结等功效.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脂肪酸及其酯类、内酰胺类、三萜类、酚类、甾醇类、多糖类为薏苡仁中主要的抗肿瘤成分,可通过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抑制细胞迁移和侵袭、抗肿瘤血管生成、逆转多药耐药、放化疗增敏、免疫调节、抑制癌前病变等多个途径达到抗肿瘤的作用,其中薏苡仁油是最主要的抗肿瘤成分,由薏苡仁油制成的中成药康莱特注射液在临床上应用广泛,效果显著.薏苡仁可用于多种肿瘤的辅助治疗,对于临床常见肿瘤如肺癌、口腔癌、鼻咽癌等头颈部肿瘤,肝癌、胃癌、结直肠癌、胰腺癌等消化道肿瘤,乳腺癌、前列腺癌、卵巢癌、子宫颈癌等生殖及泌尿系肿瘤均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具有防止术后肿瘤复发转移、减轻放化疗的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增强患者免疫力等方面的优势.论述薏苡仁及其提取物主要抗肿瘤成分及对多种恶性肿瘤及其并发症的作用效果及机制,为薏苡仁临床应用及未来发展方向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指纹图谱及抗血小板聚集活性的川芎茶调散及其颗粒质量差异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建立川芎茶调散和川芎茶调颗粒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指纹图谱,结合体外抗血小板聚集活性,比较二者的差异,并挖掘川芎茶调散和颗粒抗血小板聚集活性的物质基础,为其质量控制和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建立 20 批川芎茶调散与 7 批川芎茶调颗粒的HPLC指纹图谱,运用SPSS 27.00 统计软件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同时测定其体外抗血小板聚集活性,运用SIMCA-P 14.0 统计软件进行偏最小二乘法回归分析,分析HPLC指纹图谱与血小板聚集活性的关系,并筛选质量差异标志物.结果 HPLC指纹图谱标定 26 个共有峰,鉴定出 16 个成分,系统聚类分析显示川芎茶调散和川芎茶调颗粒各聚为一类.川芎茶调散和川芎茶调颗粒的HPLC指纹图谱和体外抗血小板聚集活性存在明显差异.综合相关系数和VIP值两个指标,确定 17 个共有峰与抗血小板聚集活性呈正相关且VIP值均大于 1,筛选出抗血小板聚集活性的有效成分群,分别为橙皮苷、迷迭香酸、蒙花苷、胡薄荷酮、阿魏酸松柏酯、Z-藁本内酯、羌活醇、欧前胡素、异欧前胡素和色谱峰7、9、12、14、16、17、19、23 等成分作为二者的质量差异标志物.结论 该研究建立了川芎茶调散和川芎茶调颗粒的 HPLC 指纹图谱,该方法能够同时检测川芎茶调散和川芎茶调颗粒的多种有效成分.川芎茶调散和颗粒在有效成分的含量和抗血小板聚集活性上存在明显的差异,并且散剂质量优于颗粒剂.该研究为川芎茶调散和颗粒的整体质量控制及临床应用提供了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枫杨总黄酮通过抑制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网的释放减轻大鼠类风湿关节炎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探讨枫杨总黄酮(PHSTF)干预类风湿关节炎(RA)的机制,为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提供新的理论基础.方法 将25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CIA组)、枫杨总黄酮低剂量组[CIA+PHSTF(45 mg/kg)]、枫杨总黄酮高剂量组[CIA+PHSTF(90 mg/kg)]、雷公藤多苷片组[CIA+TPG(10 mg/kg)],5只/组.除正常组外,对其余大鼠采用二次免疫法建立CIA大鼠模型.二次免疫结束后,枫杨总黄酮组和雷公藤多苷片组按相应剂量灌胃给药,1次/d,连续4周.采用ELISA检测血清中细胞因子(TNF-α、IL-1β)的水平;HE染色检测踝关节组织损伤情况;免疫组化(IHC)检测踝关节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网(NETs)标志物瓜氨酸化组蛋白3(Cit-H3)的表达水平.建立细胞模型,设立枫杨总黄酮不同剂量组(0、12.5、25、50、100、200 μg/mL),利用CCK-8探索PHSTF用药浓度,采用迪夫快速染色法观察中性粒细胞的形态;设立对照组(Control),佛波酯(PMA)刺激中性粒细胞模拟NETs形成建立模型组(PMA),枫杨总黄酮低剂量组[CIA+PHSTF(100 μg/mL)],枫杨总黄酮高剂量组[CIA+PHSTF(200 μg/mL)].Western blotting检测枫杨总黄酮干预后NETs标志性蛋白Cit-H3,肽酰基精氨酸脱亚胺酶4(PADI4),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NE)以及髓过氧化物酶(MPO)的表达,免疫荧光检测Cit-H3的表达观察NETs形成.结果 体内实验中,与模型组相比较枫杨总黄酮可明显改善CIA大鼠踝关节的肿胀程度(P<0.05),降低血清中炎症因子水平(P<0.05),显著改善踝关节组织病理程度,降低血清以及踝关节软骨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浓度,抑制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的释放(P<0.05).体外实验中,枫杨总黄酮并未对中性粒细胞活性有明显影响(P<0.01),此外枫杨总黄酮显著抑制PMA诱导的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的释放(P<0.05).结论 枫杨总黄酮可以通过抑制NETs的产生,达到干预类风湿关节炎的目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医药学名词常见错误及正确写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药品名称:错误(正确)二磷酸腺苷(腺苷二磷酸),消炎痛(吲哚美辛),阿斯匹林(阿司匹林),维甲酸(维A酸),双磷酸盐(双膦酸盐),甲氨喋呤(甲氨蝶呤),博莱霉素(博来霉素),开浦兰(左乙拉西坦),雷公多苷(雷公藤多苷),非那根(异丙嗪),四乙铵(四乙胺),洗必泰(氯已定),美息律(美西律),大环内脂类(大环内酯类),川穹(川芎),酒精(乙醇),头胞哌酮(头孢哌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血清黑色素浓缩激素与2型糖尿病和超重/肥胖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血清黑色素浓缩激素(MCH)与2型糖尿病(T2DM)和超重/肥胖的相关性。方法:为横断面研究。选取2021年6月至2022年4月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与代谢病科门诊及住院的T2DM患者及同期于该院体检中心进行健康体检者作为研究对象。测量研究对象身高、体重并计算体重指数(BMI),检测其MCH、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糖化血红蛋白(HbA 1c)、甘油三酯(TG)、瘦素,并计算稳态模型评估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根据研究对象BMI及糖代谢状态将其分为正常对照组(BMI<25 kg/m 2,糖代谢状态正常)、超重/肥胖组(BMI≥25 kg/m 2,糖代谢状态正常)、T2DM体重正常组(BMI<25 kg/m 2)、T2DM合并超重/肥胖组(BMI≥25 kg/m 2)。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Kruskal-Wallis H检验或 χ2检验。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MCH与各变量间的相关性,采用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法探究MCH与超重/肥胖和T2DM之间的关系。 结果:共纳入T2DM患者236例、健康体检者244例。其中,正常对照组160名,超重/肥胖组84例,T2DM体重正常组93例,T2DM合并超重/肥胖组143例。T2DM体重正常组MCH最高,为(14.18±2.28)ng/ml;正常对照组最低,为(9.37±2.18)ng/ml( P<0.00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超重/肥胖组、T2DM体重正常组和T2DM合并超重/肥胖组MCH均更高( P均<0.05);但T2DM体重正常组和T2DM合并超重/肥胖组间MC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血清MCH与HOMA-IR( r=0.285)、FPG( r=0.551)、HbA 1c( r=0.569)、TG( r=0.317)、瘦素( r=0.511)均呈正相关(均 P<0.001)。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校正多个混杂因素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MCH高者患超重/肥胖、T2DM体重正常、T2DM合并超重/肥胖风险仍然更高,OR值(95%CI)分别为1.336(1.031~1.733)、2.095(1.594~2.752)、1.858(1.402~2.463)。 结论:血清MCH与T2DM和超重/肥胖密切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达沙替尼相关肺动脉高压文献病例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达沙替尼相关肺动脉高压(PH)的临床特点。方法:检索国内外有关数据库(截至2020年12月31日),收集报道达沙替尼相关PH的病例报告类文献,记录患者的一般情况、达沙替尼剂量、PH发生时间、临床表现、干预措施和转归等,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纳入分析的文献为24篇,报道患者25例,男性16例,女性9例;年龄23~73岁,平均50岁;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22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3例;达沙替尼剂量为140 mg/d者14例,100 mg/d者7例,70 mg/d者2例,不详2例;开始服用达沙替尼至发生PH的时间为10 d~144个月,中位时间37个月;出现不同程度呼吸困难症状者24例,水肿8例,肝肿大5例,颈静脉扩张5例,咳嗽、胸闷各3例,胸痛2例,乏力1例;胸部CT、胸部X线或超声心动图检查提示出现胸腔积液和/或心包积液者20例;WHO功能分级为Ⅳ级者8例,Ⅲ级9例,Ⅱ级4例,不明4例。右心导管和/或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25例患者肺动脉平均压和/或肺动脉收缩压均升高。诊断PH后,24例患者遵医嘱停用达沙替尼,其中22例给予磷酸二酯酶5抑制剂、内皮素受体拮抗剂、利尿剂、糖皮质激素等治疗,2例未予特殊干预;1例自行间断服用达沙替尼。19例患者换用其他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停用达沙替尼并对症治疗1周至36个月(平均7个月)后,好转17例,部分好转7例,不详1例。结论:达沙替尼相关PH多见于CML患者,男性多见,中位发生时间为用药后37个月,临床表现多为呼吸困难,多合并胸腔积液或心包积液,停药及予特异性治疗后多数患者可好转。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高脂膳食对小鼠呼吸功能和膈肌纤维的影响及其线粒体机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高脂膳食(HFD)对小鼠呼吸功能的影响及其线粒体机制。方法:将20只4周龄健康雄性C57BL/6小鼠采用简单随机分组分为两组,每组10只,分别以正常膳食(NFD)和HFD饲养16周,每两周称重1次。干预结束后,采用小动物全身容积描记仪测量小鼠呼吸参数,检测血清及膈肌组织脂质指标,将膈肌组织染色后观察膈肌组织形态、肌纤维表型和线粒体超微结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免疫印迹检测肌球蛋白重链(MHC)线粒体动力学相关基因和蛋白表达情况。结果:NFD和HFD小鼠基线体重分别为(19.17±0.59)和(19.12±0.64)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857)。饲养16周后,HFD组小鼠体重为(41.28±2.21)g,高于NFD组[(27.14±0.53)g, P<0.001]。HFD组小鼠吸气峰流速、潮气量和分钟通气量分别为(5.72±0.64)ml/s、(0.23±0.04)ml和(97.49±21.68)ml,均低于NFD组[分别为(7.70±1.52)ml/s、(0.31±0.07)ml和(129.99±28.87)ml](均 P<0.05),增强呼吸间歇为1.16±0.07,高于NFD组(0.98±0.09, P<0.001)。HFD组小鼠膈肌甘油三酯含量为(20.43±6.36)mmol/mg,高于NFD组[(11.62±1.78)mmol/mg, P=0.003],膈肌纤维内出现脂滴沉积。HFD组小鼠膈肌MHC-Ⅰ型肌纤维占比为13.33%±2.95%,低于NFD组(19.20%±1.23%, P=0.034)。电镜下可见NFD组小鼠膈肌线粒体成行排列,结构清晰;HFD组小鼠膈肌线粒体出现肿胀、嵴断裂和空泡。HFD组小鼠膈肌线粒体融合蛋白2表达水平为0.61±0.16,低于NFD组(1.28±0.03, P<0.001);线粒体动力相关蛋白1和线粒体分裂蛋白1表达水平分别为1.18±0.06和0.91±0.11,均高于NFD组(分别为0.61±0.07和0.60±0.04,均 P<0.001)。 结论:HFD损伤小鼠呼吸功能,其机制与膈肌MHC-Ⅰ型肌纤维占比下降及线粒体动力学失衡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