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复合手术室的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同期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讨在复合手术室中运用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同期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21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先在全凭静脉麻醉或静脉-吸入复合麻醉下完成ERCP胆管取石,接着完成LC.结果 18例顺利完成ERCP联合LC同期治疗,3例改行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探查术(LCBDE),无中转剖腹手术,术后并发高淀粉酶血症8例,无胰腺炎、消化道出血和穿孔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复合手术室中运用ERCP联合LC同期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简化了手术流程,是安全、可行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老年人内窥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及相关治疗方法的安全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老年人内窥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的安全性,并分析导致术后并发症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2013年1月至2019年1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就诊且行ERCP的患者512例。收集患者的基线临床资料,ERCP术后和术后并发症情况。比较老年组(≥65岁,301例)与非老年组(211例)基础疾病、手术操作与术后并发症的差异,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老年组并存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乳头旁憩室比例高于非老年组(均 P<0.01);胆石症、胆系手术史、ERCP史、免疫病、肿瘤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老年组患者术前应用抗凝、抗血小板药物的比例高于非老年组(均 P<0.01)。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是两组患者中最常见的ERCP术中操作,其他为内镜下乳头球囊扩张术、内镜下胆管支架引流术、胰管插管、胰管支架置入。老年组患者内镜下乳头球囊扩张术、内镜下胆管支架引流术比例为34.6%(104例)和18.9%(57例),高于非老年组患者的25.6%(54例)和11.4%(24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老年组患者胆总管直径和最大结石直径为(1.32±0.43)cm、(1.04±0.53)cm,大于非老年组患者的(1.16±0.40)cm、(0.81±0.03)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分别为-4.23、-4.76,均 P<0.01);内镜下乳头球囊扩张术( P<0.05)、胆管支架引流术( P<0.05)的操作比例明显高于非老年组患者。老年组和非老年组患者术中出血发生率分别为4.0%(12例)和5.7%(12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08, P>0.05)。ERCP术后胰腺炎、出血、穿孔、感染、造影剂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老年患者ERCP中高风险的内镜下乳头球囊扩张术、内镜下胆管支架引流术操作多,但不增加老年人术中出血和术后并发症,对老年人ERCP是一项安全的手术操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ERCP术后胰腺炎相关因素及防治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ERCP术后胰腺炎(PEP)是ERCP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确定PEP危险因素并有效预防非常重要。本文对PEP相关危险因素及防治策略的研究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SpyGlass直视下激光碎石在困难胰管结石中的应用(含视频)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评估 SpyGlass直视下激光碎石在困难胰管结石中的应用。收集2018年1月—2020年4月在山东省立第三医院因困难胰管结石行SpyGlass直视下激光碎石的患者资料。共有18例患者纳入研究,每例行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 (1.5±0.7)次。碎石操作成功率为88.9%(16/18),16例患者每例SpyGlass碎石(1.3±0.4)次。结石直径为(13.17±3.69) mm,结石个数为(1.70±0.74)个。9例患者结石位于胰头,15例患者伴胰管近端狭窄。1例患者发生ERCP术后胰腺炎,无出血、穿孔等并发症发生。胰管支架留置时间为(10.5±2.8)个月,术后随访6~30个月,胰管狭窄及胰管结石无复发。SpyGlass内镜直视下行激光碎石在困难胰管结石中是安全有效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国产一次性电子胰胆管内窥镜在胆管疾病中的初步应用(含视频)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初步评价一次性电子胰胆管内窥镜在胆管疾病诊治中的安全性、有效性以及性能指标分析。方法:2021年7—8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镜中心共筛选20例受试者,实际入组16例受试者进行前瞻性、探索性临床研究。使用国产一次性电子胰胆管内窥镜在常规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中对受试者进行胆管疾病诊断,对考虑恶性肿瘤者予以活检,并对器械使用相关指标和性能指标进行分析。结果:入组的16例患者术前诊断胆管占位6例,胆管结石6例,胆管良性狭窄4例。一次性胰胆管镜插镜成功率100.00%(16/16),观察成功率100.00%(16/16)。3例胆管占位患者镜下诊断为恶性肿瘤,术后得到病理证实;其余患者一次性胰胆管镜诊断考虑与术前诊断一致,未予以活检。操作者方向调控性评价好评率81.25%(13/16),图像故障率18.75%(3/16),图像清晰评价好评率93.75%(15/16)。临床性能指标评价中,成像质量优占93.75%(15/16),弯角性能优占81.25%(13/16),其余指标均为100.00%优。操作期间均未发生器械缺陷和胰腺炎、穿孔、出血等与器械有关的不良事件。结论:本研究所使用的国产一次性电子胰胆管内窥镜在有效性、安全性、性能指标方面均达到了临床可用的标准,同时还具备了高像素和高度集成化便携性的特性,有临床推广使用的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胆道支架置入术治疗恶性胆道狭窄的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不可切除恶性胆道狭窄(MBS)患者行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胆道支架置入引流的疗效及总生存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山西白求恩医院及空军军医大学西京消化病医院2013年5月至2016年10月因MBS行ERCP胆道支架置入术的34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分析疗效、并发症以及影响总生存的危险因素。结果:经ERCP胆道支架置入术后患者总胆红素、γ-谷氨酰转肽酶、碱性磷酸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均较术前下降(均 P<0.01)。术后感染发生率为14.7%(51/346),其中胆系感染发生率为13.0%(45/346),术后胰腺炎(PEP)发生率为4.6%(16/346)。患者ERCP术后中位总生存时间为131.0 d(70.3 d,246.5 d)。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肝门部胆管狭窄( HR=1.85,95% CI 1.44~2.38, P<0.01)、术前胆红素水平超过正常值上限5倍( HR=1.75,95% CI 1.30~2.36, P<0.01),糖类抗原199水平超过正常值上限10倍( HR=1.27,95% CI 1.00~1.61, P=0.050)、有血管及器官转移( HR=1.32,95% CI 1.04~1.69, P=0.023)及退黄效果不佳( HR=1.37,95% CI 1.02~1.85, P=0.037)是影响ERCP胆道支架置入术后患者总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ERCP胆道支架置入术可安全有效地用于治疗MBS。肝门部胆管狭窄、术前胆红素水平超过正常值上限5倍、糖类抗原199水平超过正常值上限10倍、有血管及器官转移和退黄效果不佳的ERCP胆道支架置入术后MBS患者可能总生存较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同期三镜联合手术与分期两镜手术治疗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的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比较同期经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胆道镜探查、取石+内镜引导下鼻胆管置入术(三镜联合手术)与分期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LC(两镜手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0年6月南京鼓楼医院肝胆胰中心同一治疗组完成的83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的手术方式将其分为三镜组( n=42)和两镜组( n=41),三镜组中患者均行同期三镜联合手术(同期LC+胆道镜探查、取石+内镜引导下鼻胆管置入术),两镜组中患者均行ERCP后择期行LC,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结石一次清除率、术后排气时间、术后排便时间、住院总费用、术后急性胰腺炎发生率、术后结石复发率、术后胆管炎发生率、术后胆瘘发生率、总住院时间、术后胆管狭窄发生率。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Mean± SD)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M( P25, P75)表示,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 2检验。 结果:两组均无死亡病例,三镜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结石一次清除率、术后排气时间、术后排便时间分别为(167.98±47.37) min、50(50, 100) mL、100%(42/42)、(2.10±0.76) d、3(3, 4) d,两镜组分别为(143.80±34.47) min、50(50, 50) mL、85.4%(35/41)、(1.53±0.99) d、2(1, 3) d,两组相比,三镜组均高于两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5)。三镜组住院总费用、术后急性胰腺炎发生率、术后结石复发率分别为(3.46±0.77) 万元、0(0/42)、2.38%(1/42),两镜组分别为(4.22±1.50) 万元、9.8%(4/41)、19.5%(8/41),两组相比,三镜组均低于两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均未发生术后胆管炎及胆瘘。两组的总住院时间、术后胆管狭窄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对于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同期三镜联合手术与ERCP后择期LC均安全有效,且各具优势。应该根据患者的病情,结合治疗团队的技术优势合理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胰管支架置入在预测为重症急性胆源性胰腺炎中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胰管支架置入在预测为重症急性胆源性胰腺炎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1日至2021年6月30日就诊于西湖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预测为重症急性胆源性胰腺炎,并接受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治疗的病例。其中,将ERCP术中置入胰管支架的31例病例纳入观察组,于同期病例中选择31例ERCP术中未放置胰管支架的病例纳入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周和2周时炎症指标、肝功能指标和血清淀粉酶水平差异,同时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改善情况(血清淀粉酶恢复正常时间、腹痛缓解时间、胰周积液好转时间),住院时间和费用以及预后情况(远期并发症发生率、需内镜下引流或内镜下清创率)。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构成比、术前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评分、肝功能指标、炎症性指标、首次进行ERCP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接受ERCP术后1周和2周时炎症指标、肝功能指标和血清淀粉酶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血清淀粉酶恢复正常时间分别为3.5(1,5)d和5.0(3,6)d( Z=-2.20, P=0.028),腹痛缓解时间分别为4.0(2.5,7.0)d和5.0(4.0,8.8)d( Z=-3.15, P=0.002),胰周积液好转时间分别为(25.3±1.5)d和(27.8±2.2)d( t=-0.84, P=0.407),住院时间分别为28(19,49)d和40(27,70)d( Z=-2.03, P=0.043),住院总费分别为8.1(5.9,10.9)万元和9.8(6.9,17.3)万元( Z=2.02, P=0.043)。观察组和对照组远期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2.6%(7/31)和54.8%(17/31)( χ 2=6.80, P=0.009),需内镜引流或清创率分别为16.1%(5/31)和38.7%(12/31)( χ 2=3.97, P=0.046)。 结论:对于预测为重症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患者,内镜下解除胆道梗阻的同时放置胰管支架引流胰液降低胰管内压力,不仅可以加快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还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十二指肠乳头形态对选择性胆管插管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研究十二指肠乳头形态对选择性胆管插管(selective biliary cannulation,SBC)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0年1月西北民族大学附属医院消化内科行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诊疗的912例胆胰疾病患者的资料,采用Haraldsson 提出的十二指肠乳头形态内镜下分类方法,分析不同十二指肠乳头形态的SBC成功率、预切开率、困难插管率及ERCP术后胰腺炎(post-ERCP pancreatitis,PEP)发生率等指标。结果:86.95%(793/912)的患者十二指肠乳头形态符合Haraldsson 分型中的一种,其中规则型(Ⅰ型)占77.18%(612/793)、小乳头型(Ⅱ型)占10.21%(81/793)、突出或下垂型(Ⅲ型)占8.58%(68/ 793)、皱折或脊状型(Ⅳ型)占4.04%(32/793)。Ⅰ~Ⅳ型乳头SBC成功率分别为98.86%(605/ 612)、90.12%(73/ 81)、88.24%(60/68)和96.60%(28/32),Ⅰ型乳头SBC成功率高于Ⅱ~Ⅳ型乳头( P均<0.008),Ⅱ型和Ⅲ型乳头SBC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08)。Ⅰ~Ⅳ型乳头预切开率分别为7.84%(48/612)、32.10%(26/81)、50.00%(34/68)和25.00%(8/32),Ⅰ型乳头预切开率低于Ⅱ~Ⅳ型乳头( P均<0.008),Ⅱ型和Ⅲ型乳头预切开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08)。Ⅰ~Ⅳ型乳头困难插管率分别为12.42%(76/612)、39.51%(32/81)、58.82%(40/68)和28.12%(9/32),Ⅰ型乳头困难插管率低于Ⅱ型和Ⅲ型乳头( P均<0.001),Ⅲ型乳头困难插管率高于Ⅳ型乳头( P=0.004),Ⅰ型与Ⅳ型乳头、Ⅱ型与Ⅲ型乳头困难插管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08)。Ⅰ~Ⅳ型乳头PEP发生率分别为2.61%(16/612)、12.35%(10/81)、5.88%(4/68)和6.25%(2/32),Ⅱ型乳头PEP发生率高于Ⅰ型乳头( P<0.001),Ⅰ型与Ⅳ型乳头、Ⅱ型与Ⅲ型乳头PEP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08)。 结论:十二指肠乳头形态影响SBC。Ⅰ型乳头的SBC最为容易;Ⅱ型和Ⅲ型乳头的SBC较难,且Ⅱ型乳头的SBC需警惕PEP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在儿童慢性胰腺炎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及相关技术在儿童慢性胰腺炎诊治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就诊于北京儿童医院消化内科诊断慢性胰腺炎且具有行ERCP指征的16例患儿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及随访数据。结果:16例患儿共行39次ERCP手术,男7例,女9例,平均年龄(7.20±2.51)岁,最低体重13 kg;所有患儿均存在上腹痛,3例伴有喘憋,1例伴有消化道出血,1例并发糖尿病。16例患儿经ERCP诊断,7例为胰腺分裂,1例同时存在胰胆合流异常;16例患儿中,11例完善基因检查,9例存在基因突变(7例为 SPINK1突变,1例 PRSS1突变,1例 CFTR突变)。手术时间为30~65 min,中位手术时间43 min,手术时间与年龄呈负相关,与是否存在解剖结构异常、基因突变等无相关性。16例患儿中,15例均成功置入胰管支架,成功率93.8%,3例患儿出现术后胰腺炎,余均存在高淀粉酶血症,术后并发症与年龄、是否存在解剖结构异常、基因突变等无相关性。所有患儿均完成>1年随访,所有患儿均未再出现胰腺炎发作,随访1年体重指数在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提高( P<0.05)。因更换支架行ERCP次数2~4次,支架更换时间3~12个月不等。 结论:儿童慢性胰腺炎病因主要为解剖结构异常或基因突变,ERCP及相关技术在慢性胰腺炎治疗中是微创、安全、有效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