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期胃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非治愈性切除的后续治疗策略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价早期胃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非治愈性切除后追加外科手术的临床意义。方法:2014年1月—2020年12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行ESD治疗,术后病理结果为非治愈性切除的69例早期胃癌病例纳入回顾性观察,依据真实世界里后续是否追加外科手术分为追加手术组( n=12)和随访组( n=57)。主要观察临床和病理资料的组间差异,追加手术组的外科手术情况,2组三年无复发和肿瘤特异性生存率,影响随访组三年无复发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与随访组比较,追加手术组的黏膜下层浸润率[66.7%(8/12)比21.1%(12/57), χ 2=7.927, P=0.005]、脉管侵犯率[33.3%(4/12)比1.8%(1/57), P=0.003]和神经侵犯率[16.7%(2/12)比0.0%(0/57), P=0.028]更高。追加手术组追加外科手术距ESD手术的间隔时间为18.5 d(7~55 d),外科手术用时(286.4±85.9)min,清扫淋巴结(25.6±7.4)枚,4例(33.3%)有肿瘤残留,4例(33.3%)发生术后并发症(均经保守治疗好转后出院),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有1例于外科手术后17个月发生肝转移,手术后22个月因胃癌肝转移死亡,1例外科手术后22个月因非肿瘤原因死亡,三年无复发生存率和三年肿瘤特异性生存率分别为91.7%(11/12)和91.7%(11/12)。随访组三年无复发生存率和三年肿瘤特异性生存率分别为87.7%(50/57)和100.0%(57/57)。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肿瘤长径≥2 cm是影响随访组患者三年无复发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 P=0.037, HR=15.595,95% CI:1.181~205.952)。 结论:对于ESD非治愈性切除的早期胃癌患者,追加外科手术或密切随访均是安全可行的后续治疗策略,临床医师应根据患者的内镜手术病理结果,结合患者的身体状况和手术意愿进行合理选择;而对于原发肿瘤长径≥2 cm者,建议积极追加外科手术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内镜下非治愈性切除浅表性食管癌后续治疗策略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因存在淋巴结转移风险,当内镜黏膜切除术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未能治愈性切除病灶时需考虑追加治疗。但目前何种情况需追加治疗及后续治疗方案的选择暂无定论。本文对相关文献进行汇总分析,指出内镜非治愈性切除的浅表性食管癌实际淋巴结转移率高、肿瘤复发风险大,应追加食管癌根治术或放化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自牵引后离断技术在全腹腔镜近端胃切除双重抗反流双通道重建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自牵引后离断(SPLT)技术在全腹腔镜近端胃切除双重抗反流双通道重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山西省肿瘤医院收治的103例临床分期Ⅰ~Ⅱ期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EG)患者(Siewert Ⅱ型)的临床病理资料;男65例,女38例;中位年龄为59岁,年龄范围为45~79岁。103例患者中,49例行SPLT全腹腔镜近端胃切除双通道重建,设为SPLT组;54例行传统全腹腔镜近端胃切除双通道重建,设为传统组。观察指标:(1)术中情况。(2)术后情况。(3)随访情况。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患者术后反流性食管炎发生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21年12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M(范围)或 M( Q1, Q3)表示,组间比较采用Wilcoxon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 结果:(1)术中情况:SPLT组患者手术时间、消化道重建时间、术中出血量、下纵隔淋巴结清扫数目、中转辅助分别为(261±48)min、(26±4)min、(114±42)mL、8.0(6.5,9.5)枚、1例;传统组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244±42)min、(30±6)min、(118±46)mL、5.5(4.0,8.0)枚、9例;两组患者消化道重建时间、下纵隔淋巴结清扫数目、中转辅助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3.34, Z=-4.05, χ2 =4.72, 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1.87,-0.47, P>0.05)。(2)术后情况:SPLT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分别为(11.5±2.7)d、4例;传统组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12.5±4.3)d、9例;两组患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1.47, χ2=1.68, P>0.05)。103例患者中,13例发生术后并发症,其中左侧胸腔积液5例、吻合口漏4例、轻度肺炎2例、切口感染1例、乳糜漏1例。4例患者发生吻合口漏,位置均在食管-空肠吻合口处,腹段食管受侵犯均>1 cm,术中均放置纵隔引流管经腹壁引出,通过肠内、外营养支持和充分引流后全部治愈。其余并发症经对症治疗后均治愈。(3)随访情况:49例SPLT组患者中,43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8±4)个月。随访期间,1例患者内镜检查结果显示发生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为2.33%(1/43)。54例传统组患者中,53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7±4)个月。随访期间,4例患者内镜检查结果显示发生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为7.55%(4/53)。两组患者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47, P>0.05)。 结论:SPLT技术可用于近端胃切除双重抗反流双通道重建,与传统全腹腔镜近端胃切除双通道重建比较,可降低中转辅助情况,增加下纵隔淋巴结清扫数目,缩短消化道重建时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早期结直肠癌经内镜非治愈性切除术后癌残留或淋巴结转移的风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早期结直肠癌经内镜非治愈性切除术后癌残留或淋巴结转移的相关风险因素,预测癌残留或淋巴结转移的风险。方法:收集2009—2019年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因早期结直肠癌行内镜下治疗且内镜切除术后病理提示为非治愈性切除并追加外科根治手术的81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各临床病理特征与内镜切除术后癌残留或淋巴结转移风险的关系,影响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全组81例患者中,外科根治术后病理提示癌残留或淋巴结转移阳性17例(21.0%),阴性64例(79.0%)。17例癌残留或淋巴结转移阳性的患者中,3例仅有癌残留(其中2例垂直切缘阳性),11例仅有淋巴结转移,3例同时有癌残留及淋巴结转移。病变位置、低分化癌、黏膜下层浸润深度≥2 000 μm、静脉侵犯与内镜非治愈性切除术后发生癌残留或淋巴结转移有关(均 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低分化癌( OR=5.513,95% CI:1.423~21.352, P=0.013)是早期结直肠癌经内镜非治愈性切除术后癌残留或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对于经内镜非治愈性切除术后的早期结直肠癌,术后黏膜病理合并有低分化癌、黏膜下层浸润深度≥2 000 μm、静脉侵犯以及病变位于降结肠、横结肠、升结肠及盲肠时,与癌残留或淋巴结转移相关,低分化癌是早期结直肠癌经内镜非治愈性切除术后发生癌残留或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建议经内镜治疗后追加外科根治手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20 mm结直肠肿瘤的临床结局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大的结直肠肿瘤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的结局,并分析影响ESD疗效的因素。方法:从2016年11月—2019年12月在北京医院消化内科行ESD治疗的结肠肿瘤患者中,筛选出病变长径≥20 mm、活检病理为结直肠腺瘤或腺癌的患者共82例,收集分析患者的临床特点、ESD及病理结果等资料。结果:82例患者病变均为单发,病变长径(29.72±10.74)mm,分为侧向发育型肿瘤(laterally spreading tumors,LST)组46例,主要位于升结肠及回盲部(47.8%,22/46);腔内突出型肿瘤组36例,病变均位于左半结肠,其中约一半位于乙状结肠(52.8%,19/36)。总体的整块切除率81.7%(67/82),治愈性切除率72.0%(59/82),出血和穿孔的发生率分别为2.4%(2/82)和1.2%(1/82)。LST-G、LST-NG、腔内突出型肿瘤3组的治愈性切除率[91.4%(32/35)、63.6%(7/11)、55.6%(20/36), P=0.003]和外科手术率[8.6%(3/35)、18.2%(2/11)和36.1%(13/36), P=0.01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变形态为腔内突出型肿瘤( OR=3.396,95% CI:1.014~11.374, P=0.047)和黏膜下层重度纤维化(F2型)( OR=5.508,95% CI:2.216~13.692, P=0.001)是长径≥20 mm结直肠肿瘤ESD非治愈性切除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ESD治疗长径≥20 mm的结直肠肿瘤总体有效、安全,但不同类型病变的黏膜下侵犯比例和治疗结局存在一定差异,腔内突出型肿瘤和严重的黏膜下层纤维化是造成非治愈性切除的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胃早癌超级微创非全层切除术中组织夹-牙线可变角度牵引法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牵引方法可加快胃早期肿瘤超级微创非全层切除的速度,缩短术者的学习曲线,探讨采用组织夹-牙线可变角度牵引法作为胃肠早期肿瘤经内镜非全层切除过程中的牵引方法。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纳入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开展的早期胃癌行超级微创病灶非全层切除术的18例患者,采用同级别专家进行操作,分为牵引组和非牵引组各9例,分别记录其黏膜下剥离时间(SDT)、黏膜下剥离速度(SDS)、术中固有肌层暴露、固有肌层缺损度分级(MPD)、术中出血量、整块切除、治愈性切除、手术费用及手术器械使用情况。结果:9例采用可变角度牵引法,9例未采用牵引法。两组整块切除率和治愈性切除率均为100%。牵引组SDT为28.00(21.00,34.00) min,非牵引组为56.00(40.00,85.00)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牵引组SDS为(0.58 ± 0.21) cm 2/min,非牵引组为(0.23 ± 0.10) cm 2/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牵引组固有肌层暴露8例,非牵引组6例;牵引组术中固有肌层损伤MPD-0级8例,MPD-Ft级1例;非牵引组MPD-0级4例,MPD-Pt级1例,MPD-Ft级4例。两组术中出血量、住院费用、手术费用和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 结论:可变角度牵拉法加快了胃早癌非全层切除的SDT和SDS,固有肌层与黏膜层充分分离,剥离深度更深,固有肌层损伤率低,术中出血量少,未增加医疗费用,该方法可以成为超级微创手术的辅助治疗技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超高龄患者结直肠癌前病变及早期癌的临床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超高龄(≥80岁)患者结直肠癌前病变及早期癌的安全性、有效性和长期生存情况。方法:回顾2007年1月—2014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行ESD治疗的结直肠癌前病变及早期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共721例患者(778个病灶)纳入本研究。以80岁为界,分为超高龄组(55例,7.6%)和非超高龄组(666例,92.4%),分析两组的临床治疗过程、并发症发生率、病理特征及长期随访结果。结果:超高龄组患者的基础疾病发生率显著高于非超高龄组[54.5%(30/55)比31.5%(210/666), P<0.001],其余基线特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超高龄组与非超高龄组病变的完整切除率分别为93.1%(54/58)、95.3%(686/720),R0切除率分别为89.7%(52/58)、93.2%(671/720),治愈性切除率分别为84.5%(49/58)、90.3%(650/720),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5.5%(3/55)、2.7%(18/666),平均住院分别为2.98 d、2.54 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超高龄组和非超高龄组患者三年总体生存率分别95.8%、98.0%,五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85.1%、97.4%。 结论:虽然超高龄患者的基础疾病发生率明显较高,但其结直肠癌前病变及早期癌者接受ESD治疗仍是安全、有效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心肺复苏后原发性直肠坏死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患者男,62岁,因“心源性猝死抢救治疗后6 d,胸闷、憋喘2 d”就诊,既往有冠心病、糖尿病病史。6 d前因心源性猝死于外院行心肺复苏,复苏成功后行冠状动脉(冠脉)造影提示心肌梗死并置入冠脉支架。心脏超声示:射血分数28%,左室壁节段性运动异常。实验室检查:血清高敏肌钙蛋白17.400 ng/ml,B型氨基端利钠肽原>35 000 pg/ ml;血常规:白细胞计数15.77×10 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4%。入院8 d后行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术。术后第9天出现下腹痛,急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20.04×10 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91.6%。行腹部CT检查提示直肠扩张,腔内大量内容物(图1)。术后第10天患者下腹痛加重并出现高热、腹膜炎体征。腹部CTA检查提示肠系膜下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图2,3)。急诊行腹腔镜下探查发现直肠上段前壁坏死(图4),行Hartmann手术(切除坏死直肠,远端直肠封闭,近端结肠造口)。术后病理检查示:直肠壁组织急性化脓性炎,部分组织坏死。术后患者出现多器官功能障碍,经积极治疗,于术后第35天治愈出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早期胃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补救性完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19年7月浙江省人民医院收治的因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术后未达治愈标准而行补救性完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5例ESD患者中有2例病灶切除不完整,2例病灶完整切除、病理切缘阳性,1例病灶剥除过程中发现胃外血管搏动,切除部分病灶后终止手术。手术方式:1例行根治性全胃切除术,4例行远端胃癌根治术,均无中转开腹。术后病理检查结果:1例肿瘤侵犯固有肌层,1例肿瘤侵犯黏膜肌层,1例肿瘤位于黏膜层内,2例为重度异型增生,术后均未发现淋巴结转移。患者均无手术相关并发症。腹腔镜补救性胃癌根治性切除术是非治愈性ESD后一种安全有效、微创的补救治疗方式。ESD治疗后未达治愈标准患者的病灶小,术中定位困难。术前用钛夹标记+CT重建准确定位有助于精准行胃癌根治性切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早期巴雷特食管腺癌临床、内镜、病理特征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效果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早期巴雷特食管腺癌(Barrett esophageal adenocarcinoma,BEA)的临床、内镜和病理特征,并评价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对其治疗效果。方法:2015年11月至2018年6月,在北京友谊医院确诊早期BEA,并行ESD治疗的13例病例纳入回顾性分析,对其临床资料、内镜资料和病理资料进行收集和分析。结果:13例患者中,男性10例。巴雷特食管:长段1例,短段和超短段(短于1 cm)各6例;全周型2例,舌型11例。内镜下10例位于食管胃结合部右前方(12~2点钟方位),0-Ⅱ型(浅表平坦型)12例,13例均成功完成ESD治疗,整块切除率100%(13/13),治愈性切除率为92%(12/13),无治疗相关并发症。术后病理高分化9例;黏膜内癌10例。随访11例,随访时间3.3~29.3个月,未见复发者。结论:13例早期BEA患者中,男性、非长段和舌状巴雷特食管患者为主,病灶多位于食管胃结合部的右前方,内镜下以浅表平坦型为主,病理多为高分化腺癌,多局限于黏膜层,ESD治疗安全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