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镜下Sublay修补术的再认识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腹壁疝的修补技术处于动态发展中,目前有确切证据的腹壁疝修补术仍是腹腔镜腹腔内补片植入术(IPOM)和开放Sublay修补术,组织结构分离术的应用进一步拓宽了IPOM和Sublay修补术治疗巨大腹壁疝的适应证。笔者认为:内镜下Sublay修补术理论上结合了开放Sublay修补术和腹腔镜IPOM的优点,但该手术方式具有医源性破坏肌腱间隔的正常力学结构等缺点,需严格规范适应证和进一步深入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完全内镜下内脏囊分离技术在腹壁疝治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探讨完全内镜下内脏囊分离技术(TVS)在腹壁疝治疗中的应用,总结手术操作流程,分析其安全性和有效性。选取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在浙江大学附属金华医院接受TVS技术修补21例(男4例,女17例,年龄31~79岁)腹壁疝患者,术中置入大张中量聚丙烯网片加强修复。手术适应证:原发性及继发性腹壁缺损,包括脐疝、中上腹部白线疝、腰疝、切口疝和造口旁疝。TVS的技术细节按照手术规范执行。结果21例手术均获得成功,其中有2例因腹膜前建腔失败和前缺损关闭困难而中转开腹。平均手术时间140(70~260)min。术后伤口疼痛轻,术后第1天平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2.5分(1~4分)。术后随访时间6个月以上,未见复发病例。总之,TVS技术在腹壁疝中的应用是安全可行的,创伤少,可重复性高,是治疗腹壁疝的一种很好的技术补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Sublay修补术的发展历程与展望
编辑人员丨6天前
20世纪60年代,两位法国外科医师开创Rives-Stoppa技术,补片放置层面即为目前外科界熟悉的Sublay修补术手术层面。历经半个多世纪的临床实践,大量循证医学证据指出:Sublay修补术已成为公认的开放修补术优选手术方式,其与微创入路的腹腔内补片修补术成为治疗腹壁切口疝的两大主流手术方式。随着微创概念的推广,腹腔镜技术的日益融合,当前的Sublay修补术正在不断衍生出多维发展方向。腹腔镜与Sublay修补术的融合已成为微创非腹腔内补片修补术的重要探索方向之一。笔者综合分析国内外研究进展,从历史、现状和未来3个方面介绍当前视角下的Sublay修补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IPOM与Sublay术对腹壁切口疝的疗效与安全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7/6
腹壁切口疝是腹部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手术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主流的腹壁切口疝的修补方式有腹腔内补片疝修补术(IPOM)和肌后筋膜前补片植入术(Sublay)。关于腹壁切口疝的IPOM和Sublay修补法(开放和完全腔镜下腹直肌后修补术)两类治疗方法的疗效,现争议比较多。本研究将进行文献综述,深入探讨分析IPOM术与Sublay术治疗腹壁切口疝的疗效与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产后腹直肌分离全腔镜下肌后/腹膜外补片修补术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2/3
目的:探讨全腔镜下肌后/腹膜外补片修补术(TES)在产后腹直肌分离手术治疗的应用价值,分析其技术细节,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前瞻性收集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南方医科大学附属何贤纪念医院收治的产后腹直肌分离症患者的相关资料,所有患者均实行TES手术,手术相关资料以及随访结果均被记录分析。结果:本研究共完成25例患者,平均年龄36岁。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本组腹直肌最宽处缺损横径3~9 cm,平均(5.6±1.5)cm;手术时间95~173 min,平均(121.3±15.6)min;术中出血极少(<5 ml);使用补片长径18~25cm,平均(22.7±2.6)cm,横径13~18 cm,平均(15.5±2.1)cm。术后伤口疼痛轻微,术后第1天静息状态疼痛视觉模拟评分1~4分,平均(2.2±0.4)分,术后住院时间3~8 d,平均5.5 d,无补片感染病例。23例患者(92.0%)得到随访,平均随访周期12.3个月,无慢性疼痛发生,无复发患者。结论:TES技术治疗产后腹直肌分离安全可行,无需使用防粘连补片,无需使用钉枪等有创固定,在明显减少腹腔内补片相关并发症同时,大大减少术后疼痛,另外也明显节省医疗费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完全腔镜下腹直肌后修补术治疗中线腹壁疝的新尝试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治疗中线腹壁疝的微创新方法——完全腔镜下腹直肌后修补(TES).总结手术操作流程及技术细节,分析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2017年7至12月,11例中上腹部中线腹壁疝患者接受TES,术中置入大张网片加强修复.手术适应证:中上腹中线范围内的原发及继发性缺损,包括脐疝、腹直肌分离、中上腹白线疝及切口疝.TES的技术细节按照手术规范执行.结果11例手术均成功,无中转开放手术.平均手术时间120(80~205)min.术后伤口疼痛轻,术后第1天平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2.5分(1~4分).术后平均住院时间3.3(2~5)d.术后2例出现血清肿,由于处理妥当,未影响手术效果.术后随访时间1~6个月,未发现复发病例.结论 TES手术安全可行,创伤少,无特殊器械的使用要求,可重复性高,且无需使用昂贵的防粘连补片,无需使用钉枪,大大节约医疗成本;是治疗中线腹壁疝的一种很好的技术补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大中华腔镜疝外科学院年度工作会议”纪要
编辑人员丨2023/8/6
2018-06-28,大中华腔镜疝外科学院在大连召开年度工作会议.与会专家分别介绍了各地区腹腔镜技术在疝疾病的开展和推广情况,并就腹腔镜疝修补的术式选择、慢性疼痛、补片感染等焦点问题展开了深入的探讨.其中“腹腔镜腹壁切口疝的术式选择”引起了激烈的讨论和争鸣,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现将有关发言观点整理如下,以飨同道.1引导性发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王明刚教授在引导性发言中指出,腹壁切口疝手术在引入腹腔镜技术之前,沿用的一直是腹壁内的层次修补(如Onlay、Inlay、Sublay等).1993年,美国LeBlanc等首次报道了腹腔镜腹壁切口疝修补术(LVHR),应用的是腹腔内补片修补术(IPOM)方法[1],开创了腹壁疝补片置于腹腔内修补的先例.由于操作相对简单、避免了腹壁组织再次干扰,切口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下降,曾一度被认为是一个新时代的到来.在此后的开展过程中,一方面,IPOM的关键技术得到快速进展,临床应用日益普及[2],另一方面,由于切口疝的高度变异性,完全依靠腹腔镜来完成某些复杂疝(如重度粘连、巨大缺损、腹壁失容等)的治疗仍有一定的难度[3].2009年报道的杂交术式(hybrid technique)[4]为外科医生拓展了思路,在治疗复发疝或复杂疝时,将开放手术和腹腔镜技术结合起来,发挥各自的优势,既可扩大LVHR的适应证,又可获得更好的临床疗效.须要指出的是,杂交手术过度使用也会偏离LVHR的初衷和本意,因此,如何进行正确选择也是需要讨论的要点问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猪小肠黏膜下层脱细胞基质补片与聚丙烯补片应用于前腹壁切口疝修补术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猪小肠黏膜下层脱细胞基质(SIS)补片和聚丙烯补片应用于前腹壁切口疝修补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59例行前腹壁切口疝修补术患者的临床资料.59例患者中,22例采用SIS补片行前腹壁切口疝修补术,设为SIS组;37例采用聚丙烯补片行前腹壁切口疝修补术,设为PP组.术者依据患者疝环情况等选择手术方式.观察指标:(1)术中和术后恢复情况.(2)随访情况.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患者术后远期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腹壁异物感或疼痛、疝复发.随访时间截至2018年5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 (1)术中和术后恢复情况:SIS组和PP组患者均顺利完成前腹壁切口疝修补术.SIS组患者采用开腹腹壁肌肉前补片修补术、开腹腹壁肌肉后补片修补术、腹腔镜腹膜腔内补片修补术、腹腔镜联合开腹补片修补术分别为2、3、3、14例,PP组分别为5、26、1、5例.SIS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切口血清肿例数、术后手术部位感染例数分别为(23±11)mL、7例、5例,PP组分别为(30±13) mL、3例、1例,两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238,P<0.05).(2)随访情况:SIS组和PP组患者均获得术后随访,随访时间分别为29.3个月(6.0~66.0个月)和31.0个月(7.0~76.0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388,P>0.05).随访期间,SIS组患者腹壁异物感或疼痛、疝复发例数分别为6、6例,PP组分别为4、2例,两组上述指标比较,疝复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壁异物感或疼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SIS补片行前腹壁切口疝修补术后切口血清肿、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疝复发发生率均高于采用聚丙烯补片治疗,但术中出血量更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腹部创伤后腹壁大切口疝的临床诊疗特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总结腹部创伤后形成腹壁大切口疝患者的发病特点及治疗经验.方法 对2006~2013年腹部创伤后出现腹壁大切口疝并在北京积水潭医院治疗的43例病例进行回顾,总结分析疾病成因、腹腔镜中转开腹情况、术后复发情况、并发症及应对措施.结果 ①所有病例均采用人工补片修补,其中39例经腹膜前间隙放置补片(Sublay)方式行腹壁缺损修补,4例以经腹腔镜辅助腹腔内放置补片(IPOM)方式修补;7例尝试经腹腔镜疝修补的病例中3例中转开腹,成功率约为57.14%.②术后并发症:全部病例无围术期死亡.术后共有8例出现并发症,术后切口感染3例(6.98%),其中2例合并肠瘘2例;出现皮下血肿和脂肪液化5例(11.63%).③复发情况:随访平均时间81个月(50~103个月).有2例病例分别于出院后第9个月和第12个月再次发现切口疝,复发占比约为4.65%.结论 有腹部创伤急诊手术史的患者常合并多项切口疝形成因素,是腹壁切口疝的高风险人群.在此类患者中,合并腹腔内脏器损伤患者常存在严重的腹腔内粘连,因此不推荐腹腔镜辅助的IPOM作为首选术式,而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用人工补片经Sublay方式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腹壁疝经腹Sublay(TAS)修补术的手术操作与技巧
编辑人员丨2023/8/5
腹壁疝的内镜下Sublay修补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在完全腹膜外( totally extraperitoneal sublay, TES) ,另一种是经腹腔( trans-abdominal sublay, TAS). 最早的TAS文献报道见于2011年,印度的Prasad等报道了基于腹股沟疝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transabdominal preperitoneal,TAPP)的经腹腹壁疝Sublay修补[1].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