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空气加压法在腹腔镜腹壁嵌顿疝修补术中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空气加压法在腹腔镜腹壁嵌顿疝修补术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 2020 年 6 月至 2022 年 6 月收治的16 例腹壁嵌顿疝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腹壁疝8 例(侧腹壁切口疝4 例,中线切口疝2 例,造口旁疝2 例),脐疝8 例.在空气加压法辅助下行腹腔镜手术,分析手术时间、术中疝大小与还纳情况、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等相关指标.结果:16 例患者均在空气加压法辅助下顺利完成嵌顿疝的还纳与修补.手术时间85~220 min,平均(154.70±39.06)min,还纳疝内容物时间(18.35±4.98)min,疝环口直径 3~10 cm.16 例患者均伴有小肠嵌顿,5 例肠管坏死中转开腹,行小肠切除术;术中发现隐匿性缺损2 例.术后排气时间1~5d,平均(3.00±1.08)d;术后疼痛评分(3.56±4.01)分,予以对症治疗后疼痛缓解.术后住院3~10d,平均(6.27±1.93)d.随访8~32 个月,中位随访时间24 个月,均未出现切口感染、肠梗阻、补片感染、复发等并发症.结论:熟练掌握腹腔镜疝修补术技巧,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空气加压法辅助腹腔镜手术治疗腹壁嵌顿疝是安全、可行的,值得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尿道下裂多次手术后阴茎皮肤缺损模式化修复策略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尿道下裂手术中包皮缺损模式化修复策略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至2022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收治的59例尿道下裂手术失败患儿的病例资料。年龄(6.9±3.2)岁。根据尿道修复后的阴茎、阴囊皮肤条件选择阴茎皮肤整形方法,其中20例采用单纯包皮多个减张小切口完成阴茎皮瓣整形,22例伴有阴茎、阴囊转位者采用阴茎侧边阴囊皮瓣完成阴茎腹侧覆盖,12例采用阴囊中缝带蒂皮瓣覆盖尿道腹侧,5例采用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覆盖阴茎。结果:减张小切口术后1周创面完全愈合,未见明显瘢痕形成。采用阴茎侧边阴囊皮瓣完成阴茎腹侧覆盖者,未见皮瓣坏死、伤口感染等。采用阴囊中缝带蒂皮瓣覆盖尿道腹侧者,皮瓣均存活,无阴囊血肿。采用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覆盖阴茎缺损者,皮瓣均存活,未发生取材部位的创面感染、腹部疝等并发症。所有患儿术后均无尿道瘘和尿道憩室,阴囊中缝带蒂皮瓣组和阴茎侧边阴囊皮瓣组各1例出现尿道狭窄,行尿道扩张后治愈。单纯小切口组和阴茎侧边阴囊皮肤组各1例出现阴茎头开裂,采用Mathieu方式二次修复后治愈。结论:对尿道下裂手术中包皮缺损情况采用模式化修复策略是安全、有效的,可重复性好。减张小切口可用于所有类型的皮瓣减张,阴茎侧边阴囊皮瓣适用于伴有阴茎阴囊转位情况,阴囊中缝带蒂皮瓣和腹壁下浅动脉穿支皮瓣适用于缺损面积较大的修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单孔腹腔镜自制疝针经皮完全腹膜外内环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715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单孔腹腔镜自制疝针经皮完全腹膜外内环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方法与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至2020年6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小儿外科收治的715例小儿腹股沟斜疝患者临床资料。男580例,女135例;单侧687例,双侧28例;男性患儿中右侧325例、左侧240例、双侧15例,女性患儿中右侧62例、左侧60例、双侧13例。分析男女比例、侧别占比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中发现对侧鞘状突未闭或隐性疝占比情况。结果:715例均于腹腔镜下完成手术,无一例中转开放手术。术中发现对侧鞘状突未闭或隐性疝320例(46.5%,320/687),其中男性右侧140例(43.1%,140/325)、男性左侧115例(47.9%,115/240),女性右侧33例(53.2%,33/62)、女性左侧32例(53.3%,32/60)。术中因内环口内侧腹膜褶皱多导致疝针不能顺利通过35例(4.9%,35/715),均为男性,于脐下3 cm左右或脐旁置入一辅助抓钳辅助操作。手术时间:单侧10~15 min,平均12 min;双侧15~21 min,平均17 min。术中出血量0~1 mL。麻醉清醒后即进食。715例均于入院后24 h内出院。无一例损伤精索血管、输精管、腹壁下动脉,术后无一例阴囊肿胀。随访12~33个月(平均18.3个月),2例复发,1例出现线结反应,无一例出现睾丸萎缩、医源性隐睾、术后鞘膜积液。结论:单孔腹腔镜自制疝针经皮完全腹膜外内环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创伤小、恢复快、复发率低、切口美观,可发现并同期治疗对侧鞘状突未闭或隐性疝,值得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开放手术治疗中小型腹壁切口疝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开放手术在治疗中小型腹壁切口疝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8年1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10例中小型腹壁切口疝行疝修补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开放组( n=57),腔镜组( n=53),开放组采用前入路腹膜外补片置入术行切口疝修补,腔镜组采用腹腔镜后入腹腔内补片置入术行切口疝修补。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疼痛、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排气、排便)、拔除胃管时间、拔除引流管时间、首次进食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后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率。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Mean± SD)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 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 结果:两组患者均康复出院。开放组术后1、3、5 d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分别为(4.02±0.19)、(2.21±0.26)、(1.39±0.98)分,腔镜组分别为(4.68±0.62)、(2.76±1.18)、(1.84±0.62)分,开放组均小于腹腔镜组,两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开放组术后排气时间、排便时间、拔除胃管时间、拔除引流管时间、首次进食时间分别为(50.73±14.69) h、(87.21±13.75) h、(9.64±3.92) h、(3.42±1.22) d、(37.11±9.76) h,腔镜组分别为(65.14±9.54) h、(89.73±11.56) h、(11.43±5.61) h、(2.81±1.39) d、(38.92±7.59) h,两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开放组住院时间(9.14±0.03) d,腔镜组住院时间(9.74±0.49) d,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开放组住院费用(1.51±0.36)万元,腔镜组住院费用(2.13±1.06)万元,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中小型腹壁切口疝采用开放式腹壁切口疝修补术安全有效,费用低,有利于减少患者痛苦,加速患者术后的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可吸收倒刺线在腹壁整形术切口缝合中的应用效果及操作技巧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可吸收倒刺线在腹壁整形术切口缝合中的应用效果及操作技巧。方法:前瞻性纳入2021年8至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接受腹壁整形术的患者,应用可吸收倒刺线缝合切口,作为试验组;回顾性纳入2021年1至7月同一单位未应用可吸收倒刺线缝合切口的腹壁整形术患者,作为对照组。对2组患者基本信息、切口缝合时长、术后切口并发症、瘢痕等情况进行队列研究。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 ± s表示,2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表示,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检验进行分析。 结果:试验组纳入20例女性患者,年龄31~51岁,身体质量指数(BMI)为(23.2±2.5)kg/m 2,随访6~8个月;对照组纳入18例女性患者,年龄32~55岁,BMI为(23.9±3.7)kg/m 2,随访6~12个月。试验组切口长度为(36.5±4.5)cm,对照组为(35.0±3.4)cm,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试验组切口缝合时长为(51±7)min,显著少于对照组的(98±15)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试验组术后切口延迟愈合2例[10.0%(2/20)],原因均为脂肪液化;对照组术后切口延迟愈合3例(3/18),1例因脂肪液化、2例因线结排异反应引起,2组的切口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3个月,试验组的温哥华瘢痕量表(VSS)评分为(5.9±1.3)分,对照组为(5.6±1.2)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所有患者术后腹部外形良好,无腹壁膨隆、腹壁疝等发生,随访期间未出现异常瘢痕增生。 结论:应用可吸收倒刺线缝合腹壁整形术切口能够显著缩短缝合时间,是一种高效、安全的缝合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改良垂直腹直肌肌皮瓣修复直肠癌经腹会阴联合切除术后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采用改良垂直腹直肌肌皮瓣修复直肠癌经腹会阴联合切除术后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该研究为回顾性观察性研究。2019年6月—2022年7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基本外科收治5例符合入选标准的低位直肠癌男性患者,其年龄为65~70岁,肛周皮肤溃疡大小为5 cm×4 cm~11 cm×9 cm,皆行经腹会阴联合切除术。术中会阴部继发皮肤软组织缺损,面积为8 cm×6 cm~14 cm×12 cm(盆底无效腔深度为10~15 cm),均经改良垂直腹直肌肌皮瓣移植修复,肌皮瓣的皮肤面积为9 cm×7 cm~16 cm×12 cm、肌肉体积为18 cm×10 cm×5 cm~20 cm×12 cm×5 cm、血管蒂长18~20 cm。术中保留大部分腹直肌前鞘,将皮瓣通过腹腔转移至受区,将供区残留的两侧腹直肌前鞘反复多次对折缝合,将腹横筋膜的游离缘与腹直肌前鞘缝合,再将供区皮肤直接缝合。术后观察移植肌皮瓣成活情况,记录术后2周内会阴部受区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观察会阴部受区及腹部供区恢复情况,记录腹部供区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肿瘤复发与转移情况。结果:术后,5例患者移植的肌皮瓣均成活。1例患者术后2 d会阴部受区切口裂开,经间断换药及常规负压封闭引流治疗7 d后愈合;另外4例患者会阴部受区术后2周内均未发生切口裂开、切口感染、脂肪液化等并发症。出院后随访6~12个月显示,会阴部受区皮肤色泽、质地与弹性良好,外观不臃肿;会阴部受区及腹部供区均遗留线状瘢痕,无明显瘢痕增生或色素沉着;腹部供区未发生切口裂开与感染、肠粘连、肠梗阻、腹壁力量减弱等并发症,腹部外形良好,未见局部隆起或腹壁疝形成;患者均无局部肿瘤复发或转移情况。结论:采用改良垂直腹直肌肌皮瓣修复直肠癌经腹会阴联合切除术后皮肤软组织缺损,手术方式相对简单,术后供受区外观较好,并发症较少,值得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儿童结肠系膜淋巴管畸形的临床特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儿童结肠系膜淋巴管畸形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方式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21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手术治疗的44例结肠系膜淋巴管畸形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囊肿特点及手术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通过门诊或电话随访预后,包括有无残留、复发或粘连性肠梗阻等并发症。通过多因素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选择开腹或腹腔镜手术的影响因素。结果:男24例,女20例,平均就诊年龄为2.9岁。腹痛、腹胀和发热为主要临床症状。囊肿主要位于乙状结肠系膜(31.8%,14/44)和横结肠系膜(27.3%,12/44);临床分型主要为Ⅰ型(34.1%,15/44)和Ⅱ型(45.5%,20/44);病理类型包括大囊型(86.4%,38/44)和混合型(13.6%,6/44);囊肿平均长径为8.5 cm,囊液性质清亮占56.8%(25/44),浑浊占34.1%(15/44)。术前主要并发症为囊内出血(43.2%,19/44)和囊肿感染(25.0%,11/44)。44例患儿行开腹手术(含腹腔镜中转开腹)31例(70.5%),腹腔镜手术13例(29.5%);其中单纯囊肿剥除23例(52.3%),完整囊肿切除并肠切除17例(38.6%),囊肿部分切除并开窗引流4例(9.1%)。Ⅰ型结肠系膜淋巴管畸形行开腹手术(13/15比10/20, P=0.034)及完整囊肿切除并肠切除(13/15比2/20, P<0.001)的比例明显高于Ⅱ型。多因素分析表明Ⅰ型结肠系膜淋巴管畸形( OR=7.0,95% CI 1.1~45.5, P=0.034)和术前囊内出血( OR=8.3,95% CI 1.3~52.6, P=0.026)是选择开腹或腹腔镜中转开腹的主要原因。43例(97.7%)患儿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4.3年,9例(20.5%,9/44)出现术后并发症(残留或复发5例,粘连性肠梗阻2例,腹壁切口疝1例,污粪1例)。 结论:结肠系膜淋巴管畸形好发部位与系膜范围相关。该病术前并发症发生率高,术前囊内出血是除临床分型外决定手术方式选择的最主要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内镜下Sublay修补术的再认识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腹壁疝的修补技术处于动态发展中,目前有确切证据的腹壁疝修补术仍是腹腔镜腹腔内补片植入术(IPOM)和开放Sublay修补术,组织结构分离术的应用进一步拓宽了IPOM和Sublay修补术治疗巨大腹壁疝的适应证。笔者认为:内镜下Sublay修补术理论上结合了开放Sublay修补术和腹腔镜IPOM的优点,但该手术方式具有医源性破坏肌腱间隔的正常力学结构等缺点,需严格规范适应证和进一步深入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带蒂横行腹直肌肌皮瓣联合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乳房再造适应证的探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带蒂横行腹直肌肌皮瓣(TRAM)+腹壁下动脉穿支(DIEP)联合皮瓣适应证选择标准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22年4月,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乳房整形科和乳腺综合整形科采用双蒂下腹部皮瓣行乳腺癌术后延期乳房再造的患者资料。根据不同血供来源将患者分为TRAM+DIEP联合皮瓣组和双蒂DIEP皮瓣组,比较2组的自体乳房再造特点。TRAM+DIEP联合皮瓣组适应证选择标准:胸部受区无法提供2组吻合血管,腹部供区无优势腹壁下穿支吻合血管,既往行腹部吸脂手术或剥离范围较大、瘢痕较重的腹部手术,无法耐受长时间手术或具有显微外科手术的高风险因素。根据数据资料性质,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秩和检验、卡方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2组患者的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MI)、乳腺癌手术距乳房再造手术时间、放疗史、化疗史、吸烟史、下腹部手术史、高血压史、原手术切口类型、切取皮瓣长度及宽度、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前及术后情况、术后并发症等,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共纳入54例女性患者,均为单侧乳房再造,平均年龄42.2岁(30~59岁),TRAM+DIEP联合皮瓣组21例患者,平均年龄42.7岁(33~56岁);双蒂DIEP皮瓣组33例患者,平均年龄41.8岁(30~59岁)。54例患者最终得到随访38例,其中TRAM+DIEP联合皮瓣组14例,双蒂DIEP皮瓣组24例。TRAM+DIEP联合皮瓣组术后平均随访42个月(6~69个月),发生腹壁膨隆患者1例,发生腹壁疝患者1例;双蒂DIEP皮瓣组术后平均随访47个月(6~179个月),无患者发生腹壁膨隆及腹壁疝。2组患者年龄、BMI、乳腺癌手术距乳房再造手术时间、放疗史、化疗史、吸烟史、下腹部手术史、高血压史、原手术切口类型、切取皮瓣长度及宽度、住院时间、术后患者开始下地活动时间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TRAM+DIEP联合皮瓣组与双蒂DIEP皮瓣组手术时间[6.0(5.5,6.5) h vs. 8.5(8.0,8.8) 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TRAM+DIEP联合皮瓣组与双蒂DIEP皮瓣组术后出现皮瓣部分坏死的比例(0/21 vs. 1/33)、腹部切口愈合不良的比例(2/21 vs. 2/33)、腹壁膨隆比例(1/14 vs. 0/24)、腹壁疝比例(1/14 vs. 0/24)分别进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 结论:对于需要采用双蒂下腹部皮瓣进行乳房再造的患者,TRAM+DIEP联合皮瓣未增加手术相关并发症的风险,该文提出的TRAM+DIEP联合皮瓣适应证选择标准有助于指导双蒂下腹部皮瓣自体乳房再造方法的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在基层医院的临床应用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1年4月本中心行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10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取脐下缘弧形切口,长约1.5 cm,插入1枚10 mm Trocar及两枚5 mm一次性Trocar,置入带有弧度可弯曲及旋转电凝钩、分离钳等器械,分离钳解剖出胆囊动脉及胆囊管,用4号丝线结扎或可吸收夹夹闭后离断,可吸收线皮内缝合皮肤,术后不需拆线。102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腹,手术时间30~62 min,出血量2~16 ml,术后均无胆漏、切口感染、出血等并发症,手术切口瘢痕隐蔽,无脐疝发生,患者对治疗及美容效果满意。本研究结果显示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安全、可行及有效的,具有微创、腹壁美容度高等优点,随着手术器械的不断改进、术者手术经验的不断积累,将成为基层医院治疗胆囊良性疾病更理想的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