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直肠侧方膜解剖完整对盆丛神经保护的意义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是治疗中下段直肠癌的标准术式,其要求在保证肿瘤根治前提下,尽可能保留肛门括约肌,性功能和排尿功能。与单纯交感神经成分损伤相比,盆丛和神经血管束(NVB)损伤对患者术后性功能障碍,特别是男性勃起功能的影响更为明显。由于腹膜反折以下直肠两侧间隙狭窄致密,难以分离,手术层面偏外容易损伤盆丛及其分支,偏内则进入直肠系膜内,因此直肠侧壁的游离一直被认为是TME的难点。本文对腹膜反折下直肠两侧间隙的膜解剖研究进展进行复习,并基于本中心研究结果,对直肠骶骨筋膜的研究进展进行论述,以期为术中盆丛神经的保护提供参考。直肠骶骨筋膜是直肠侧间隙分离时的刚性筋膜屏障,"腹下神经前筋膜-邓氏筋膜前叶移行区"与盆丛主体相互融合,需进行保留。因此,直肠侧间隙分离应首先分离直肠后方间隙,再分离直肠前方间隙,横断邓氏筋膜前叶后,即很容易找到直肠前侧方间隙,从上到下最后切断侧方的直肠骶骨筋膜,以此导向将整个侧方间隙完全分离至盆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间断式减张缝合法纠正重度腹直肌分离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评估间断式减张缝合法纠正重度腹直肌分离的术后并发症及复发情况。2016年3月至2021年4月,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脂肪整形科治疗的重度腹直肌分离患者50例,男3例、女47例,年龄25~50岁,平均37.6岁。分为两组各25例,对照组患者纠正重度腹直肌分离用倒刺线进行连续缝合法,试验组患者用可吸收标准线进行间断减张缝合法。记录患者术后24 h疼痛评分,术后20 d血清肿发生情况及切口愈合情况,术后12个月腹直肌分离复发情况。两组患者术后切口均为甲级愈合。对照组3例出现了术后复发,试验组无复发病例。试验组血清肿发生率(0)较对照组(28%,7/25)明显降低( P<0.05)。间断式减张缝合法纠正重度腹直肌分离效果较好,能有效地降低术后血清肿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腹壁张力和筋膜锁定缝合的肠造口技术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肠造口手术技术细节尚无统一标准,外科学教材中的手术原则存在较大异质性。在回顾腹壁结构和腱膜的精细解剖基础上,结合作者们的实践经验,尝试提出一种基于腹壁张力和筋膜锁定缝合的肠造口技术。技术操作细节为:(1)临时性造口选择右腹直肌外缘,永久性造口选择左侧腹直肌内促进粘连;(2)皮肤行适合尺寸的圆形开孔(临时性也可一字型),皮下组织和深筋膜行钝性分离;(3)沿腹外斜肌腱膜纤维方向切开筋膜层,钝性扩开肌肉组织,腹横筋膜层水平切开小口后,扩张腹壁隧道至适合尺寸,临时性造口肠袢能恰好无阻力地提出腹壁为适宜,永久性造口稍有阻力为适宜,但均不要预留运针空间以免致死腔形成;(4)永久性造口可考虑在筋膜切线两端单纯或8字锁定缝合,避免慢性筋膜撕裂;(5)肠壁提出后,与皮肤简单固定4~8针;通常临时性回肠造口黏膜可自行翻出,无需外翻缝合;永久性造口可视情况黏膜外翻缝合。理论上讲,该技术可降低术后短期并发症和远期造口疝的发生率。期待能够在未来的研究中,验证该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机器人辅助腹腔镜骶骨固定术治疗盆腔器官脱垂的疗效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机器人辅助腹腔镜骶骨固定术治疗盆腔器官脱垂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9月至2022年5月于北京医院行机器人辅助腹腔镜骶骨固定术的16例盆腔器官脱垂患者的临床资料。均为女性,年龄(73.5±9.3)岁,术前病程4~240个月,体质指数(24.2±1.7)kg/m 2,产次(1.7±0.8)次,盆腔器官脱垂定量(POP-Q)分度Ⅲ~Ⅳ度。术前最大尿流率(9.6±3.4)ml/s,排尿期最大逼尿肌压力26(20,32)cmH 2O(1cmH 2O=0.098kPa),膀胱初感尿意容量(119.1±39.4)ml,膀胱初感尿急容量(253.6±75.7)ml,膀胱最大测压容量(406.0±79.8)ml,残余尿量10(10,28)ml。术前7例(44%)尿动力学检查可见无抑制性收缩波,提示存在逼尿肌过度活动。术前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症状问卷(PFDI-20)评分100(70,122)分,盆底障碍影响简易问卷(PFIQ-7)评分107(90,160)分。机器人辅助腹腔镜骶骨固定术中显露骶骨岬右侧区域,分离子宫前后壁,右侧子宫阔韧带分离2cm小孔。将网片裁剪为"Y"形穿过小孔,"Y"形网片前后叶缝合固定于宫颈,另一端固定于骶骨前纵韧带。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通过手术前后影像尿动力学检查结果、POP-Q分度、PFDI-20评分、PFIQ-7评分变化评价手术效果。 结果:本研究16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均未出现尿道、膀胱、直肠及重要血管、神经损伤。手术时间(255.6±56.0)min,出血量(28.8±18.2)ml。术前7例存在逼尿肌过度活动者,术后复查逼尿肌过度活动消失或大幅减少。术后随访3~36个月,随访期间1例出现复发,其余未出现脱垂和排尿症状,术后复查POP-Q分度均降为0~Ⅰ度,患者主观满意率94%(15/16)。术后患者PFDI-20评分为13(8,24)分,PFIQ-7评分为11(6,15)分,均较术前显著降低( P<0.001);膀胱初感尿急容量为(272.5±88.5)ml,较术前显著增加( P=0.038);膀胱最大测压容量为(427.2±79.2)ml,较术前显著增加( P=0.006)。影像尿动力学检查示,患者术后基本恢复盆底解剖结构,达到功能复位。 结论:机器人辅助腹腔镜骶骨固定术治疗盆腔器官脱垂主观效果及客观效果好,复发率较低,并发症较少,其对于膀胱功能的改善尚需更大样本量研究验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孤立性囊状下腔静脉瘤1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患者男,48岁。因体检发现右上腹部肿物9 d入院。既往体健。实验室检查:纤维蛋白原16.83 mg/L,余化验指标均正常。腹部增强CT:下腔静脉肝下段右前方可见囊性肿块,大小约3.8 cm×4.6 cm×5.5 cm,边界清楚,肿块于肾门水平可见一狭颈与下腔静脉相通,向下达脐水平,增强后病变强化方式与下腔静脉相同,考虑下腔静脉瘤。因纤维蛋白原较低,术前予维生素K 1 10 mg肌注5 d,复查纤维蛋白原升至23.0 mg∕L。全麻下正中开腹,暴露肝下下腔静脉,探查发现右腹膜后见囊状肿物,大小约4 cm×5 cm,位于右肾静脉下方,并局限于肾下下腔静脉。肿物与下腔静脉关系紧密,沿肿物边缘分离并注意保护输尿管,见该肿物近心端以0.7 cm直径细蒂与下腔静脉右侧壁相通,远心端有一束丛状血管与之相连,可见血液自下腔静脉注入囊性肿物内,考虑为Ⅲ型囊状下腔静脉瘤。行下腔静脉瘤切除、下腔静脉修补术:以心耳钳阻断下腔静脉右侧部分,并切断肿物及部分下腔静脉壁,用5-0 Prolene线缝合下腔静脉壁处破口,松开心耳钳后,见下腔静脉壁无渗漏,再对肿物远端供应血管切断、双重结扎(图1)。病理:囊性肿物,壁厚0.1 cm,囊内充满大量血液及血凝块,囊内壁较光滑:镜下见厚、薄不一的平滑肌组织的囊壁,内衬血管内皮细胞,结合临床,符合静脉瘤诊断(图2)。出院后予利伐沙班10 mg/d以预防静脉血栓形成和可能的肺栓塞。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改良Orr⁃Loygue 直肠补片固定术治疗直肠脱垂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直肠脱垂为直肠壁部分或全层向下移位的一种良性疾病,常伴有肛提肌分离、腹膜反折过深、乙状结肠冗长、括约肌松弛或骶直分离等病理解剖改变,可并发黏液渗出、出血、排粪失禁、便秘等不适,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恢复正常解剖位置和良好生理功能是直肠脱垂治疗成功的标志,手术仍是目前治疗的主要手段,至今文献报道的手术方式有100多种,根据手术入路可分为经腹和经会阴两大类。在我国,直肠脱垂手术主要以经会阴手术为主。近年来,随着微创手术的发展,腹腔镜手术治疗直肠脱垂疗效显著,已成为国外首选术式。相比于腹腔镜,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具有更高清的手术视野和灵活的机械臂等优势,可提供更清晰的解剖层次辨识和狭小空间下的灵活操作,有利于在狭窄盆腔内高质量完成复杂解剖,更好地显露以及保护盆腔自主神经及血供。然而,目前罕见关于机器人手术系统治疗直肠脱垂的文献报道。本手术采用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治疗直肠脱垂,并对Orr?Loygue术式进行改良,疗效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股薄肌瓣在放疗后膀胱阴道瘘修复中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股薄肌瓣填塞膀胱阴道瘘修补术在放疗后膀胱阴道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2021年3月至2022年8月收治的18例放疗后膀胱阴道瘘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57.3±10.4)岁。18例均因宫颈癌接受宫颈癌根治术,术后接受(24.6±2.8)次(20~30次)放疗。放疗结束至出现膀胱阴道瘘的时间中位值14.0(7.8,18.2)个月,漏尿持续时间中位值12.0(9.8,18.0)个月。18例术前每日需使用尿垫中位值19.5(15.8,27.5)块,生活质量评分(QOL)中位值5.0(5.0,6.0)分。3例曾行腹腔镜下膀胱阴道瘘修补术,2例曾行经阴道膀胱阴道瘘修补术,1例先后行经阴道膀胱阴道瘘修补术和腹腔镜下膀胱阴道瘘修补术,其余12例均为新发膀胱阴道瘘。2例合并阴道直肠瘘。18例均接受股薄肌瓣填塞膀胱阴道瘘修补术,患者取俯卧折刀位,采用经阴道途径,解剖分离膀胱阴道瘘口并关闭两层,取左侧大腿内侧股薄肌带血管蒂肌瓣,经皮下隧道翻转填塞修补膀胱阴道瘘口。2例合并阴道直肠瘘者同时修补关闭阴道直肠瘘口。术后3周拔除导尿管,观察记录患者排尿情况。结果:18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96.6±13.2)min。18例术后中位随访13.0(9.8,20.2)个月(6~24个月)。18例术后使用尿垫数量中位值2.0(1.0,11.8)块,较术前明显减少( P<0.01);术后QOL中位值1.0(0,4.2)分,较术前明显改善( P<0.01)。12例(66.7%)手术修复成功,术后阴道无漏尿。2例术后出现尿失禁,要求保守治疗,效果不佳。2例仍有阴道漏尿,再次行膀胱阴道瘘修补术,其中1例修补成功无明显漏尿;另1例仍有明显漏尿,QOL 3分,未行进一步治疗。2例术后仍存在膀胱阴道瘘及阴道直肠瘘,拒绝进一步手术。 结论:采用股薄肌瓣填塞膀胱阴道瘘修补术对于放疗后膀胱阴道瘘患者是一种并发症少、手术效果可靠的手术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腹横肌平面阻滞联合腹直肌鞘阻滞用于腹膜透析置管术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观察腹横肌平面阻滞联合腹直肌鞘阻滞用于腹膜透析置管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期间收治的63例拟行腹膜透析置管术的终末期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局部浸润麻醉组(L组)和腹横肌平面阻滞联合腹直肌鞘阻滞组(TR组)。观察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的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手术持续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在分离腹直肌时(T2)、牵拉腹膜时(T3)、放腹透管时(T4)、术后4 h(T6)、术后12 h(T7) TR组的VAS评分低于L组 ( P<0.05);打皮下隧道时(T5),L组的VAS评分低于TR组( P<0.05);TR组的手术时间较L组短( P<0.05);T2、T3时L组的平均动脉压(MAP)及心率较术前明显升高 ( P<0.05)。 结论: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联合腹直肌鞘阻滞应用于腹膜透析置管术镇痛效果明确且安全性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全直肠系膜切除术中神经血管束前列腺部的解剖学观察和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了解在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直肠末端系膜游离过程中,神经血管束(NVB)前列腺部微出血的概率并探讨其临床意义;对NVB前列腺部的解剖学形态进行观察以探讨其保护策略。方法: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和尸体解剖研究的方法,对NVB前列腺部进行活体和尸体标本解剖学观察。活体标本的观察: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结直肠外科手术视频数据库中,选取2013年11月至2015年3月期间,行腹腔镜保留部分邓氏筋膜TME的38例非连续男性患者的手术录像。通过回顾性复习手术录像,盲法分别评估NVB前列腺部微出血以及泌尿和性功能情况,泌尿功能采用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表(IPSS)评估,性功能采用勃起功能国际问卷(IIEF-5)评估,分析NVB前列腺部微出血与否与术后泌尿和性功能的关系。尸体标本解剖学观察:选择福建医科大学解剖学教研室的4例男性半盆腔尸体标本,采用两种方法进行尸体标本解剖,其一:2个半盆标本,模拟TME手术进行分离,观察NVB前列腺部;其二:另2个半盆标本,采用莱卡刀片从横断面进行连续横切(层厚约1 cm),将NVB前列腺部脂肪垫当做一个整体进行观察。最终将术中的活体解剖观察与相应尸体观察层面进行比对。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Fisher精确概率法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 M(范围)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eny U秩和检验。 结果:38例患者中位年龄57(31~75)岁,肿瘤距肛缘中位距离6(1~8)cm。21例(55.3%)术中NVB前列腺部微出血(微出血组),17例(44.7%)未见出血(无出血组)。微出血组术后3个月和6个月IPSS评分高于无出血组[7(0~16)分比2(0~3)分, Z=-1.787, P=0.088;2(0~15)分比0(0~2)分, Z=-2.270, P=0.028],而术后12个月两组IP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性功能方面,有23例术前性活跃(IIEF-5≥18分)患者纳入分析,其中无出血组7/8例患者术后12个月性功能恢复至术前水平(定义为IIEF-5下降<3分、且患者主观性功能满意情况恢复至术前水平),而微出血组仅6/15的患者恢复至术前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29)。模拟TME手术分离半盆尸体标本,见NVB前列腺部血管神经走行在直肠前外侧、前列腺后外侧和肛提肌前内侧所构成的狭小的三角空间内,血管神经组织缠绕成团,分支不易辨别。进一步将NVB前列腺部脂肪垫当做一个整体进行尸体和活体比对观察发现,在尸体的前列腺底和前列腺中部水平,NVB前列腺部脂肪垫与直肠系膜关系密切,两者投影线存在较大重叠,是术中NVB前列腺部微出血的高危区。手术视频观察发现,在对应的前列腺底和前列腺中部水平,术中因主刀医师和助手的对抗牵引,使该处NVB前列腺部脂肪垫呈横向走行。其转为纵向走行处为NVB发出的直肠支,张力最大,为易出血区。可清晰锚定数支NVB直肠支,需要采用超声刀紧靠直肠固有筋膜预先凝结。比对发现,该直肠支即为尸体投影线重叠区。 结论:NVB前列腺部损伤是TME术后排尿和性功能障碍的原因之一,NVB前列腺部神经纤维细小,术中无法辨别其功能分区,需要将NVB血管神经组织和相应脂肪垫当做一个整体进行保护。术中充分理解NVB前列腺部形态,保持适当对抗牵引张力,采用超声刀及时凝结直肠支可保护NVB前列腺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腹直肌分离的诊断与治疗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腹直肌分离常见于产后女性及肥胖人群,严重者可影响腹壁肌群功能,进而引起一系列生理功能障碍,临床主要表现为腹部膨隆、腰背部不适等。目前关于腹直肌分离的诊断与治疗,尤其是手术指征等方面研究较少,且尚无统一结论。笔者综合分析国内外研究进展,探讨腹直肌分离的病因、诊断与治疗方法及手术指征等相关内容,旨在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