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动化软式内镜通道刷洗系统对内镜清洗质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估自动化软式内镜通道刷洗系统在内镜再处理中的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设计,诊疗后的内镜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自动组和手动组,每组200条。自动组内镜清洗时采用自动化软式内镜通道刷洗系统对每个管道刷洗3次,手动组内镜清洗时洗消人员对每个管道常规手动刷洗3次。主要终点指标为内镜清洗质量合格率,次要终点指标为洗消人员刷洗内镜用时。结果:内镜整体清洗合格率自动组为90.0%(180/200),手动组为81.0%(162/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534, P=0.011),其中,胃镜清洗合格率自动组明显高于手动组[92.0%(127/138)比81.6%(120/147), χ2=6.658, P=0.010],肠镜清洗合格率自动组与手动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5.5%(53/62)比79.2%(42/53), χ2=0.774, P=0.379]。自动组5条内镜刷洗用时(5.17±0.42)min,手动组为(9.60±0.53)min,自动组用时明显少于手动组( t=92.644, P<0.001)。 结论:自动化软式内镜通道刷洗系统相比手动刷洗,可以提高内镜的清洗合格率,提高洗消人员的工作效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消毒剂对高病毒载量患者所用内镜的消毒效果及安全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对比新型过氧乙酸复合消毒剂与戊二醛对高病毒载量慢性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及艾滋病患者所用消化内镜残留病毒及细菌的杀灭效果。方法:选取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virus,HBV)DNA≥10 5 IU/mL,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RNA≥10 5 IU/mL或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immuno deficiency virus,HIV)RNA≥10 4 copies/mL的接受消化内镜诊疗的24名患者,将同一病种患者随机分组至实验组(过氧乙酸消毒组)或对照组(戊二醛消毒组),检测4个不同时点消化内镜HBV-DNA、HCV-RNA、HIV-RNA、细菌染菌量及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生物荧光定量数值。 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消毒后消化内镜内、外表面均未检出HBV-DNA、HCV-RNA及HIV-RNA。实验组与对照组消毒后细菌菌落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Z=0.718, P=0.473),消毒合格率均为100%。实验组与对照组清洗消毒前后ATP含量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Z=1.334, P=0.182)。实验组的内镜处置人员对消毒剂产生的不良反应少于对照组。 结论:新型过氧乙酸复合消毒剂与戊二醛均能达到国家标准规定的高水平消毒要求,过氧乙酸消毒时间更短,对消人员造成的不良影响更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FOCUS-PDCA管理对软式内镜消毒质量的改善作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FOCUS-PDCA管理对软式内镜消毒质量的改善作用。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2月在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内镜中心的124个软式内镜和23名护士为研究对象,将2018年1月—2019年1月采取常规方式消毒处理的软式内镜设为对照组( n=62);将2019年2月—2020年2月采用FOCUS-PDCA消毒处理的软式内镜设为观察组( n=62),比较两组软式内镜清洗消毒规范执行状况、消毒和管理缺陷发生率以及消毒管理质量。 结果:观察组软式内镜清洗、消毒规范、管理考核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观察组软式内镜消毒、管理缺陷发生情况少于对照组,清洗消毒记录完整率、清洗操作规范率、生物学检测结果合格率、消毒防护措施落实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FOCUS-PDCA管理模式能够有效提高软式内镜的洁净度和消毒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翻转教学在消化内镜清洗消毒培训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翻转教学模式在消化内镜清洗消毒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本研究纳入于2018年9月至2021年12月参加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消化内镜中心举办的共13期的消化内镜清洗消毒培训班的282名学员。其中前5期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后8期采用翻转教学模式进行。参照WS507-2016《软式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自行设计了理论考核和操作考核,对参加清洗消毒培训班的282名学员理论和操作考核及满意度调查。理论考核80分(总分100分)且操作考核90分(总分100分)为考核合格。采用倾向性匹配的方法平衡混杂因素对不同教学模式下学员考核结果的影响。结果:经过1∶1倾向性匹配后,传统教学组学员的理论考核成绩、操作考核成绩、操作考核合格率、理论操作考核均合格率及培训效果满意度低于翻转教学组学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在进行翻转教学组的学员中,省级、市级和县级学员培训后理论、操作考核成绩及翻转学习模式满意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医学专业背景与非医学专业背景学员培训后理论,操作考核成绩及翻转学习模式满意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翻转教学方法可达到消化内镜清洗消毒规范化培训的理想的合格率,且广谱适用,节约人力和时间,短期有效、理论结合实践的培训方法,符合国内消化内镜清洗消毒规范化培训的需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一氧化氮缓释二氧化硅纳米颗粒对内镜生物膜的清除效果及其临床应用评价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缓释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简称NO缓释剂)对内镜生物膜的清除效果及其临床应用评价。方法:选择院内临床使用中的消化内镜160件,随机分为两组:清洗剂组80件,采用清洗剂对内镜进行消毒处理;NO组80件,采用NO缓释剂对内镜进行消毒处理。另建模型组,采用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模型,用磷酸盐缓冲液(phosphate buffered solution,PBS)处理,作为对照。先在体外层面,构建内镜管腔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模型,经NO缓释剂处理后采用扫描电镜观察生物膜微结构,采用活菌计数法分析NO缓释剂对生物膜细菌的清除效果,再在临床层面,通过分析清洗后临床内镜的蛋白残留测定、菌落计数及ATP生物荧光检测评价NO缓释剂对内镜的实际消毒效果。结果:扫描电镜观察,模型组生物膜完整,NO组和清洗剂组生物膜表面可见散落杆菌。平均标准菌落数,与模型组[(4.86±2.67)×10 6菌落形成单位(colony-forming units,CFU)/mL]比,NO组[(1.37±0.61)×10 4CFU/mL]和清洗剂组[(1.31±0.21)×10 5CFU/mL]均显著降低(清洗剂组比模型组, P=0.009;NO组比模型组, P=0.008),且NO组比清洗剂组更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清洗剂组比NO组, t=9.53, P=0.000 6)。临床消化内镜层面,残留蛋白,NO组处理前后分别为(8.03±1.47)mg/mL、(0.50±0.37)mg/mL,清洗剂组处理前后分别为(8.01±1.51)mg/mL、(0.91±0.52)mg/mL,各组处理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且NO组降低幅度更大。临床内镜分别经NO缓释剂与清洗剂处理,NO组与清洗剂组的消毒在合格范围内,但NO组的ATP生物荧光值[(78.56±42.59)RLU]、蛋白残留量[(0.50±0.37)mg/mL]与菌落计数量[(7.55±4.56)CFU]均显著低于清洗剂组[(120.80±54.00)RLU,(0.91±0.52)mg/mL,(11.50±4.75)CFU],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1)。 结论:NO缓释剂能够有效清除内镜生物膜,提高内镜消毒效果,可能对改善患者的诊疗效果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消化内镜与医院感染的关系及相关控制措施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消化内镜与医院感染的关系并分析相关控制措施,为有效提高消化内镜清洗消毒质量,降低消化内镜医院感染发生风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1~12月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的消化内镜样本1 080例,将其按照检测结果合格与否分为不合格组(68例)与合格组(1 012例)。分别比较两组消化内镜的清洗时间、检查患者数量情况,过氧乙酸浓度低于500 mg/L、多酶洗液浓度不合格、干燥保存、操作不规范发生率情况。并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消化内镜医院感染影响因素。结果:合格组消化内镜的清洗时间(25.01±1.30)min、检查患者数量(23.86±3.11)例与不合格组〔(18.44±1.02)min、(29.14±3.68)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合格组消化内镜的过氧乙酸浓度低于500 mg/L、多酶洗液浓度不合格、操作不规范发生率分别为2.96%、2.37%、2.67%低于不合格组20.59%、17.65%、19.12%,而干燥保存率95.55%与不合格组32.35%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清洗时间、干燥保存均是消化内镜感染的保护性因素,而检查患者数量、过氧乙酸浓度低于500 mg/L、多酶洗液浓度不合格、操作不规范均是消化内镜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均 P<0.05)。 结论:消化内镜与医院感染的关系与多方面因素相关,涵盖清洗时间、检查患者数量、过氧乙酸浓度低于500 mg/L、多酶洗液浓度不合格、干燥保存、操作不规范等。临床工作中应根据上述因素制定相关干预措施,以达到降低消化内镜医院感染发生风险的目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中国县级医院支气管镜技术应用现状调查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了解我国县级医院支气管镜资源配置及技术应用现状。方法:一项横断面调查。2021年3—8月,根据地区生产总值、县域数量分层抽样,从中国各省中抽样12个省级行政区,共抽查291家县级医院,调查支气管镜技术在县级医院的开展情况。在每个省级行政区常规开展支气管镜技术的县级医院中用计算机随机抽样2家,调查这24家医院的支气管镜资源配备、技术应用、洗消及麻醉等现状。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或两相关样本非参数检验。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探索相关性。双侧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根据抽样结果估算,每个省级行政区常规开展支气管镜技术的县级医院数量占县级医院总数的比例是11.4%(9.9%,13.8%),与省级行政区内人口数( r=0.64, P=0.025)、地区生产总值( r=0.65, P=0.025)显著相关。接受问卷调查的24家县级医院每家配备(1.6±1.0)条支气管镜,配备电子支气管镜、纤维支气管镜的医院数量分别为22家(91.7%)、6家(25.0%)。6家(25.0%)医院每个工作日进行支气管镜操作,12家(50.2%)医院有相对固定的医生及护士。全部操作医生接受过专项培训。2020年每家医院支气管镜检查例数较2019年显著增加[140(70,335)比100(29,254), P=0.001]。全部医院采用符合标准的洗消槽、清洗剂和消毒液。24家医院采用表面麻醉,10家(41.7%)医院开展表面麻醉联合镇静镇痛。2家(8.3%)医院仍在使用阿托品减少气道分泌物。 结论:支气管镜技术在县级医院普及情况距离国家卫生计生委员会有关标准的差距大,存在区域间的不平衡。支气管镜操作医师均接受规范培训、洗消工作符合要求,但部分医院辅助用药不规范、未按指南常规给予镇静剂。应加强县级医院支气管镜技术开展及相关资源的配置,规范操作流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生物膜清洗剂与多酶清洗剂对内镜生物膜清除效果的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索生物膜清洗剂与2种多酶清洗剂在内镜生物膜清除效果上的差异。方法:建立铜绿假单胞菌内镜生物膜模型,对照组采用灭菌水浸泡,实验组分别采用1号多酶清洗剂、2号多酶清洗剂及生物膜清洗剂进行浸泡。在室温下分别作用5、10、15 min后,以细菌活菌计数法及扫描电镜法评价不同清洗剂对内镜生物膜模型的清洗效果。各组间活菌计数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结果:作用5、10、15 min后,测定的生物膜菌落计数(CFU/cm 2)空白对照组为7.92±0.21,1号多酶清洗剂组分别为5.31±0.10、5.04±0.08、4.90±0.16,2号多酶清洗剂组分别为5.53±0.30、5.39±0.21、5.03±0.42,生物膜清洗剂组分别为3.53±0.30、3.01±0.07、2.82±0.26。在相同作用时间下,两种多酶清洗剂组的菌落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生物膜清洗剂组菌落计数少于两种多酶清洗剂组( P<0.05)。且随着浸泡时间增加,生物膜清洗剂组菌落计数逐渐减少( P<0.05)。作用15 min后,扫描电镜下见生物膜清洗剂组清洗后的生物膜及细菌残留最少。 结论:两种多酶清洗剂的清洗效果相当,生物膜清洗剂较多酶清洗剂对内镜生物膜的清除效果更好,可明显提高内镜清洗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智能追溯信息系统的内镜集中管理效果评价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以肠镜为例,研究消毒供应中心基于智能追溯信息系统对内镜集中管理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内镜中心常规肠镜检查使用后肠镜252条次,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26条次,均采用智能追溯信息系统进行消洗、回收、取用环节的信息录入、读取。对照组采用内镜中心负责的分散管理,观察组采用消毒供应中心负责的集中管理。采用三磷酸腺苷(ATP)生物荧光检测法比较两组内镜表面、阀门、腔道相对光单位值;比较两组内镜表面、内腔、活检口、注水注气口、负压吸引口采样物微生物培养阳性率;比较两组内镜清洗环境气溶胶颗粒物含量;比较两组工作人员回收满意度和使用满意度;比较集中管理与分散合理人力成本、运营成本及内镜维修率。结果:观察组内镜阀门及腔道清洗合格率[94.4%(119/126)、93.7%(118/126)]高于对照组[90.5%(114/126)、88.9%(112/126), χ2=5.686、 χ2=8.841, P均<0.05];观察组内镜内腔、活检口、注水注气口、负压吸引口微生物菌落生长阳性率[19.0%(24/126)、17.5%(22/126)、1.6%(2/126)、12.7%(16/126)]均低于对照组[30.2%(38/126)、24.6%(31/126)、4.8%(6/126)、19.8%(25/126), χ2=12.215、 χ2=9.003、 χ2=6.446、 χ2=9.106, P均<0.05]。观察组洗消环境中空气产生的0.5 μm及2.5 μm气溶胶颗粒[(40 706 874±12 563 749)个/m 3、(226 530±87 632)个/m 3]均低于对照组[(46 892 654±13 209 872)个/m 3、(263 281±45 219)个/m 3, t=8.223、 t=4.265, P均<0.05]。观察组人力成本63 128.45元、运营成本56 320.13元,少于对照组人力成本208 258.25元、运营成本208 415.22元。观察组回收、使用满意度[96.1%(98/102)、97.1%(100/103)]均高于对照组[78.4%(80/102)、82.5%(85/103), χ2=13.211、 χ2=15.223, P均<0.05]。观察组无内镜维修,对照组维修内镜2条。 结论:基于智能追溯信息系统的内镜集中管理可提高内镜清洗消毒、存放保管水平,减少人力消耗及运营成本,提高消毒供应中心及内镜使用科室工作效率及使用满意度,降低内镜的医源性感染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急诊消化内镜的诊治经验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目前正在我国肆虐。虽然消化内镜学并不是此次抗击疫情的一线学科,但新型冠状病毒经呼吸道飞沫、密切接触传播,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长时间暴露于高浓度气溶胶情况下存在经气溶胶传播的可能,而且一些医院也出现了明显的院内感染现象,内镜检查过程中患者呼吸道和消化道分泌物暴露风险使得消化内镜诊疗在疫情期间成为"高危"操作。如何在保护医患的情况下开展必要的消化内镜诊疗,是目前消化内镜医师面临的问题。本文结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和本内镜中心的实际工作情况,总结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形势下如何开展急诊胃肠镜临床工作,重点介绍需要开展的内镜诊疗项目、适应证的选择、患者的就诊接诊流程、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以及我中心在内镜清洗消毒、医护人员自身防护方面的特殊措施,希望能对同道提供帮助和指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