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丹红注射液联合比索洛尔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的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丹红注射液联合比索洛尔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9年1-12月德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比索洛尔配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丹红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心律失常改善情况、血糖指标、胰岛功能指标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88.0%比70.0%,χ 2=4.883, 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室性早搏[(1 412.52±587.85)次/24 h比(2 247.96±761.52)次/24 h]、短阵性室速[(46.58±10.12)阵/24 h比(79.45±12.01)阵/24 h]、ST段压低[(1.24±0.19)mm比(1.41±0.24)mm]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6.141、-14.799、-3.927,均 P<0.001)。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空腹血糖[(6.58±1.61)mmol/L]、餐后2 h血糖[(8.35±1.72)mmol/L]、糖化血红蛋白[(6.14±1.58)%]均低于对照组[(8.24±1.87)mmol/L、(9.69±1.91)mmol/L、(7.68±1.9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4.757、-3.686、-4.379,均 P<0.001)。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为(56.52±10.28)%,高于对照组的(47.96±9.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278, P<0.001),胰岛素抵抗指数为(2.06±0.32),低于对照组的(2.54±0.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7.157, P<0.001)。治疗期间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00%比8.00%,χ 2=0.444, P>0.05)。 结论:丹红注射液联合比索洛尔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效果较单一比索洛尔治疗效果好,能减少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可改善血糖和胰岛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泽布替尼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伴CD79B及MYD88突变的原发皮肤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腿型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患者,男,90岁,冠心病30余年,高血压10余年,因"右下肢及右腹壁多发结节2个月余"于2021年7月入院。右下肢活检病理:(右小腿)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非生发中心型;免疫组化:CD20(+),CD79a(+),Bcl-2(+),CD2(-),CD3(-),CD10(-),MUM-1(-),c-Myc(-),CD30(-),ALK(-),EMA(-),CD56(-),S-100(-),HMB45(-),TIA-1(-),Bc1-6(-),Ki-67阳性率80%,原位杂交:EBER(-)。查体:神志清,精神可,不能自行站立,查体合作。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肝脾肋下未及,右下前腹壁可见两个突起性结节,右下肢可见红棕色无痛性皮损,高出皮面,大小约10 cm×5 cm,表面轻微渗出。右下肢凹陷性水肿,双下肢肌力Ⅳ级,肌张力正常。血常规、肝肾功能未见异常,红细胞沉降率48 mm/1 h,C反应蛋白11.1 g/L,LDH 276 U/L,EB病毒DNA未检出。动态心电图提示心律失常(频发房性早搏,短阵性房性心动过速,多源性室性心动过速,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PET-CT示右侧小腿皮下水肿,右小腿中下部肌层/间隙内软组织结节/肿块及右侧小腿、左中侧腹壁及右下前腹壁多部位皮肤、皮下病灶及上述区域淋巴结高度摄取FDG,结合病理,提示为活动性淋巴瘤。腿部皮肤分泌物培养示金黄色葡萄球菌、阴沟肠杆菌。诊断为原发皮肤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腿型(非生发中心型,non-GCB),T2aN2M0,IPI评分3分,中高危,ECOG评分3分。根据药敏结果给予左氧氟沙星抗感染治疗,于2021年7月予利妥昔单抗700 mg单药治疗,肿块未见明显缩小。2021年8月完善二代测序(NGS)检测:CD79B、MYD88、PIM1、SPEN突变,免疫组化:PD-L1阳性率约85%,周围少数免疫细胞阳性。考虑利妥昔单抗单药效果不佳,结合NGS结果给予ZR方案(利妥昔单抗700 mg第1天;泽布替尼160 mg口服每日2次)化疗,化疗间期规律口服泽布替尼160 mg每日2次。给予第7周期ZR方案时,入院心电图提示心房颤动,后自行转复,动态心电图较前无明显变化,考虑泽布替尼的心脏不良反应,第8周期泽布替尼减量至80 mg每日2次。2~8个周期ZR方案治疗期间患者右侧小腿水肿消退,包块消失,皮肤无隆起,可见圆形色素沉着,部分融合,无皮肤破损,无渗液。2022年3月复查PET-CT示右侧小腿中下部肌层/间隙内软组织病灶未见明显显示;右侧小腿、左中侧腹壁及右下前腹壁等处FDG代谢活性明显降低;右侧盆壁及右侧腹股沟区淋巴结体积缩小、FDG代谢活性减低;Deauvile评分2分。患者目前泽布替尼80 mg每日2次口服维持治疗,处于完全缓解状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曲美他嗪治疗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房性心律失常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曲美他嗪治疗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导致房性心律失常患者的疗效,分析曲美他嗪对患者心功能及房性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选取嘉兴市第二医院2018年12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79例进行随机对照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1例、对照组38例。对照组予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曲美他嗪缓释片35 mg/次,2次/d,治疗24周。分析两组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B型脑钠肽(BNP)、6 min步行距离(6MWD)]、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指数[E峰与A峰比值(E/A)、左心室短轴缩短率(LVFS)]、心电图参数[P波最大时限(P max)、P波最小时限(P min)与P波离散度(P disp)]、动态心电图参数[单个房性早搏数量、短阵房速总数及持续时间、阵发性房扑/房颤总数及持续时间、RR间期的标准差(SDNN)、相邻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RMSSD)、相邻NN之差 > 50 ms的个数占总窦性心搏个数的百分比(PNN50)、RR间期平均值标准差(SDANN)、高频功率(HF)、低频功率(LF)]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 结果:治疗后,观察组LVEF、BNP、6MWD、P max、P disp、房扑/房颤总数、房扑/房颤持续时间分别为(51.05±7.68)%、(1 615.59±1 129.78)ng/L、(350.02±62.99)m、(99.73±11.60)ms、(22.44±12.03)ms、(0.22±0.61)、(4.59±12.30)min,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的(46.82±7.34)%、(2 267.47±1 539.03)ng/L、(294.16±58.20)m、(111.71±10.00)ms、(36.77±15.07)ms、(0.76±1.13)、(15.66±22.30)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95、2.16、-4.08、4.89、4.68、2.69、2.76,均 P < 0.01)。 结论:曲美他嗪能改善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的房性心律失常,改善其预后,值得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重症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心肌炎的临床及心电图特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重症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相关心肌炎患者的临床及心电图特点。方法:本研究为一项多中心回顾性研究。收集2018年5月至2022年9月就诊于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天津市黄河医院、北京中日友好医院的重症ICI相关心肌炎患者的人口学资料(年龄、性别、合并疾病等)、ICI用药类型、临床表现、心电图及治疗方案(是否接受化疗药物及靶向治疗等)等信息,并进行分析。按照患者临床结局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比较两组患者心律失常及心电图特点。结果:共纳入重症ICI相关心肌炎患者13例,其中女6例,年龄为66(61,71)岁,以肺癌患者最多(38.46%,5/13)。自ICI首次用药至心肌炎确诊的中位时间为50 d;其中,基线合并高血压者5例,合并冠心病者4例,合并糖尿病者2例。ICI用药以卡瑞利珠单抗为主(7/13)。患者心电图表现为新发的室上性心律失常(窦性心动过速多见,8/13)、室性心律失常(包括室性早搏及室性心动过速)、心脏传导阻滞(包括左、右束支传导阻滞及房室传导阻滞)、ST-T改变、碎裂QRS波、P波异常和QT间期延长,少数表现为多导联低电压、病理性Q波等。与幸存者相比,死亡患者更多表现为ST段压低[46.15%(6/13)对7.69%(1/13), P=0.029]、碎裂QRS波[53.85%(7/13)对7.69%(1/13), P =0.005]及P波异常[46.15%(6/13)对7.69%(1/13), P =0.029]。 结论:重症ICI相关心肌炎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心电图可表现为新发的心律失常、ST-T改变、碎裂QRS波、P波异常和QT间期延长,少数可表现为多导联低电压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动态心电图对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的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动态心电图对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在温岭市中医院诊治的冠心病患者87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检查方法不同分为常规心电图组(A组, n=40,常规心电图检查)、动态心电图组(B组, n=47,动态心电图检查)。观察两组心肌缺血检出率,并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析两种检查方式对心肌缺血诊断效能。观察两组心律失常类型检出率。比较两组患者满意度。 结果:两组心肌缺血总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154),B组无症状心肌缺血的检出率[25%(25/47)]明显高于A组[10%(10/40)](χ 2=5.24, P=0.020)。根据冠脉造影结果,A组、B组心肌缺血检出率分别为68%(27/40)、87%(41/47)。B组诊断心肌缺血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80%(33/41)、67%(4/6)、74%(35/47),均明显高于A组[74%(20/27)、46%(6/13)、68%(27/40)](χ 2=8.03、5.89、5.03, P=0.003、0.012、0.005)。B组二、三联律室性期前收缩,频发、二三联律、成对型房性期前收缩,右束支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室上性心动过速等心律失常类型检出率均明显高于A组(χ 2=10.78, P=0.001)。根据冠脉造影结果,A组、B组心律失常检出率分别为65%(26/40)、79%(37/47)。B组诊断冠心病心律失常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86%(32/37)、40%(4/10)、81%(38/47),B组诊断冠心病心律失常的敏感度、准确度明显高于A组[58%(15/26)、55%(22/40)](χ 2=7.30、4.90, P=0.005、0.010)。B组患者满意度为87%(41/47),高于A组的65%(26/40)(χ 2=6.24, P=0.044)。 结论:与常规心电图检测相比,动态心电图对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心律失常检出率及诊断率均明显升高,尤其对于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动态心电图具有更显著优势,且患者满意度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烟雾病合并眼缺血综合征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患者,男,58岁。因右眼视力下降1个月于2021年11月到吉林大学第二医院眼科就诊。患者5年前于外院确诊为"多发性脑梗死"以及"冠心病";半月前于外院诊断为"Ⅱ型糖尿病"。眼科检查:右眼视力0.01,左眼视力0.6;右眼眼压13 mmHg(1 mmHg=0.133 kPa),左眼眼压18 mmHg。右眼结膜充血,颞侧虹膜可见新生血管,左眼前段大致正常(见 图1)。超广角激光扫描检眼镜检查可见右眼视盘新生血管,下方中周部玻璃体少量积血,周边视网膜可见散在微动脉瘤及点状出血,视网膜动脉变细,静脉轻度扩张(见 图2);左眼眼底未见异常。因患者心电图提示多发室性早搏,未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颈部动脉彩超检查,未见明显狭窄(见 图3)。头颈部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 CTA)检查显示,右侧颈内动脉颅外段局部管腔闭塞,颅内段闭塞,双侧大脑前、中动脉连续性中断,旁可见侧支血管网,左侧颈内动脉颅内段局部闭塞(见 图4)。诊断:①右眼眼缺血综合征(Ocular ischemic syndrome, OIS);②烟雾病(Moyamoya disease, MMD)。神经外科会诊后,鉴于患者目前无明确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综合考虑患者介入治疗的风险及获益,建议保守治疗。鉴于患者虹膜及视盘新生血管,建议行视网膜光凝及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治疗。患者担心治疗风险,未接受该治疗方案。目前患者随访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误诊为多种心外系统疾病的老年冠心病心力衰竭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7/6
目的 探讨老年人冠心病心力衰竭多系统表现和早期误诊原因.方法 分析 2021 年 1 月—2023 年 6月老年冠心病心力衰竭误诊8 例临床资料.结果 8 例中 2 例咳嗽、咳痰,胸闷气促,两肺底湿啰音,肺纹理增粗紊乱,心电图示ST-T段压低,有慢性支气管炎病史,误诊"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3 例中 2 例恶心、呕吐,剑突下轻压痛,1 例腹痛、腹泻、脐周轻度压痛,心电图示ST-T段压低3 例、室性早搏2 例,有慢性胃炎病史,误诊"急性胃肠炎";1例腹胀、食欲不振、乏力,双下肢轻度水肿,丙氨酸转氨酶轻度升高,误诊为"慢性肝炎";2 例头晕、失眠、烦躁不安,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有高血压、高脂血症史,误诊"脑动脉硬化症".经详细询问病史、相关治疗史及认真查体,会诊后完善相关检查,确诊冠心病心力衰竭.误诊时间 2~5d.后予抗心力衰竭治疗,预后良好.随访半年,病情稳定.结论 当老年患者以心外系统症状为首诊症状就诊时,应详细询问心脏病史,充分了解伴随症状,认真查体,避免遗漏相关阳性体征,及时行超声心动图、心电图等辅助检查,可有效避免误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动态心电图联合心率变异参数定量在诊断冠心病中的应用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6/15
目的 研究冠心病诊断中应用动态心电图联合心率变异参数定量的优势.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53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组,同时抽选同期接受健康体检的志愿者53例为对照组,两组均接受24h动态心电图监测,待监测完成后使用动态心电分析系统对动态心电图进行分析,同时对心率变异相关参数定量进行计算,分析两组24 h心率变异性时域指标、24 h心率变异性频域指标、昼夜心率变异性指标、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检出情况.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RMSSD、PNN50、SDANN、SDNNI、SDNN均较对照组相应值低(P<0.05);研究组患者LF、HF、VLF、UL、LF/HF水平均较对照组相应值低(P<0.05);研究组患者 日间、夜间的RMSSD、SDNN、PNN50、LF及HF均较对照组相应值低(P<0.05);研究组患者心肌缺血、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律不齐、早期复极、室性早搏、室上性早搏的检出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动态心电图联合心率变异参数定量应用于冠心病的诊断中显示患者心率变异性较正常人而言下降程度大,且对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的检出率较高,表明联合检查可以准确反映冠心病心血管事件,在预防及治疗冠心病方面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5
-
十二导联动态心电图诊断冠心病心律失常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2024/3/23
目的 分析十二导联动态心电图和常规心电图在临床诊断冠心病(CHD)心律失常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20年5月至2022年5月收治的90例CHD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分别接受冠脉造影、常规心电图与十二导联动态心电图检查.以冠脉造影为"金标准",比较常规心电图与十二导联动态心电图诊断冠心病心律失常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性及检测冠心病心律失常的类型及心电图参数间的差异.结果 两组敏感度、特异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十二导联动态心电图诊断准确性高于常规心电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十二导联动态心电图检出室性早搏、房性早搏、短阵性室性早搏、短阵性房性早搏占比高于常规心电图(P<0.05),两组房室传导阻滞、心房颤动、左束支传导阻滞、右束支传导阻滞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十二导联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检出早发性、二三联律及成对室性心律失常、房性心律失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十二导联动态心电图测出HR值高于常规心电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P波、T波、PR、QRS、Q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十二导联动态心电图诊断CHD心律失常的准确性及对心律失常类型的评估价值较高,在本病早期诊断、治疗和预防中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23
-
合并焦虑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动态心电图结果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2/3
目的 探讨合并焦虑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动态心电图监测结果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2021年3月~2023年2月共104例老年冠心病患者为观察对象,进行焦虑症状的筛查,设为焦虑组以及无焦虑组.两组患者均进行24h动态心电图监测,比较两组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率,比较RR间期平均值标准差(standard diviation average of NN intervals,SDANN)、全部窦性心搏RR间期的标准差(standard diviation of NN intervals,SDNN)、相邻 RR 间期差值均方根(root mean square of the successive normal sinus R-R interval difference,RMSSD)等心率变异性指标.结果 104例老年冠心病患者合并焦虑者有35例(33.6%),焦虑组房室传导阻滞、房性早搏、室性早搏、短阵房性心动过速发生率显著高于无焦虑组(P<0.05),心房纤颤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焦虑组SDANN、SDNN、RMSSD显著低于无焦虑组,(P<0.05).结论 合并焦虑会增加老年冠心病患者动态心电图监测的心律失常发生率,影响心率变异性,降低患者自主神经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