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区域性静脉灌注葡萄糖酸钙治疗手指氢氟酸烧伤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区域性静脉灌注葡萄糖酸钙治疗手指氢氟酸烧伤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8年5月至2022年6月,浙江衢化医院烧伤与创面修复科收治符合纳入与排除标准的手指氢氟酸烧伤患者40例。收集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包括受伤手指分布、创面面积及深度、致伤氢氟酸质量分数、持续接触氢氟酸时间以及院前时间。患者均采用区域性静脉灌注葡萄糖酸钙治疗,灌注液为100 g/L葡萄糖酸钙溶液15 ml、生理盐水35 ml及肝素钠0.1 ml。创面彻底清创,拔除受累指甲,每天1次常规换药。记录患者入院时血清总钙、游离钙、血清钾、血清镁、血氟、尿氟和心电图情况。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患者灌注前、灌注后即刻、灌注后4 h以及灌注后24 h疼痛程度。统计患者灌注后4、12及24 h血清总钙、游离钙、尿氟及灌注后24 h血氟水平。统计灌注过程中及灌注结束后24 h内发生的不良反应,以及烧伤创面愈合情况。结果:(1)本组患者中男32例,女8例,年龄主要集中在30~50岁(24例),所在企业以非氟化工企业为主,单手烧伤35例,双手烧伤5例,共累及83指,烧伤总面积均<1%总体表面积(TBSA),烧伤深度为Ⅱ~Ⅳ度,其中以Ⅱ度为主(30例)。仅有18例患者致伤氢氟酸质量分数已知,持续接触氢氟酸时间为30.0(14.3,48.8)min,院前时间为9.0(3.3,19.0)h。(2)患者均经单次区域性静脉灌注葡萄糖酸钙治疗后,疼痛明显缓解。灌注前、灌注后即刻、灌注后4 h、灌注后24 h之间比较,疼痛评分呈进行性下降(P<0.01)。(3)患者入院时,以游离钙为参考有11例低钙血症,另外有5例低钾血症。与入院时比较,灌注后4 h血清总钙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灌注后4 h比较,灌注后12、24 h血清总钙水平明显下降(P<0.01)。与入院时比较,灌注后4 h游离钙水平明显升高(P<0.01);灌注后4、12、24 h之间比较,游离钙水平逐渐下降(P<0.01)。(4)患者入院时,有15例血氟高于正常值,尿氟均高于正常值。与入院时比较,灌注后24 h血氟水平明显下降(P<0.01);入院时及灌注后4、12、24 h之间比较,尿氟水平逐渐下降(P<0.01)。(5)所有患者在灌注过程中及灌注结束后24 h内,未发生不良反应。创面愈合时间为4.0~30.0(11.1±5.9)d,35例经换药治疗创面愈合,5例通过手术治疗后愈合。结论:即使手指氢氟酸烧伤总面积<1%TBSA,伤后患者血氟、尿氟水平仍可升高数十倍,并伴有电解质紊乱。采用区域性静脉灌注葡萄糖酸钙治疗手指氢氟酸烧伤,临床疗效显著,操作简单且安全性高,可以明显减轻疼痛,有效阻断氟离子进行性损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致冠状动脉血栓形成和血小板增多
编辑人员丨3天前
1例23岁健康男性作为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供体给予皮下注射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rhG-CSF)600 μg/d,共使用6 d。用药前患者的凝血标志物、血常规和血生化检查,以及心电图检查等均未见异常。停用该药7 d后患者突发胸痛、大汗、呕吐,实验室检查示高敏心肌肌钙蛋白T 3 144 ng/L,肌酸激酶MB>300 μg/L,肌红蛋白505.6 μg/L,氨基末端脑利钠肽前体1 138 ng/L,白细胞计数17.7×10 9/L,血小板计数(PLT)160×10 9/L。心电图检查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给予阿司匹林和替格瑞洛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并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术后予抗凝、抗血小板、降脂等治疗。术后第3天患者出现脚趾疼痛、发热,PLT 382×10 9/L,经对症处理后症状逐渐缓解,但PLT 566×10 9/L。经血液科和风湿科医师会诊,结合相关实验室检查指标,排除自身免疫和血液系统相关疾病,考虑冠状动脉血栓形成和血小板增多可能与使用rhG-CSF相关,未予特殊处理,PLT逐渐下降至275×10 9/L。7个月后随访患者PLT 235×10 9/L。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以脑梗死为临床表现的Aicardi-Goutières综合征1例
编辑人员丨3天前
报道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于2021年10月24日收治的1例儿童卒中且最终诊断为Aicardi-Goutières综合征(AGS)患者的临床、影像学、基因、治疗及预后特点。患儿为男性,10岁,因右侧肢体无力10 h余入院,院前完善头颅CT示双额叶及右侧顶叶皮髓交界区多发斑片状钙化,入院体检见手足及颜面多发冻疮,神经系统体检示右侧中枢性面瘫,右侧肢体肌力Ⅳ +级,右侧肢体共济失调,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为4分。头颅磁共振成像结果示急性脑干梗死,磁共振血管造影未见异常,心脏、颈部血管超声及心电图正常,脑脊液生化及常规检查正常,血常规、生化、凝血、自身抗体系列、甲状腺功能、肿瘤标志物均正常,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及梅毒均为阴性,经过口服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及康复锻炼,肌力恢复正常后出院。1个月后患者基因检测结果回报为TREX1基因突变导致的AGS,突变位点为c.58G>A。AGS是一种罕见的自身免疫性遗传性脑病,临床表现具有很大的异质性,当怀疑遗传性疾病时,应积极完善基因检测得以明确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腺苷负荷 99Tc m-MIBI SPECT评价尼可地尔对冠脉微血管心绞痛疗效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腺苷负荷 99Tc m-MIBI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SPECT)评价尼可地尔对冠脉微血管心绞痛(CMVA)疗效的价值。 方法:选取徐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21年1月至2022年3月临床诊断为CMVA患者68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尼可地尔组,每组34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单硝酸异山梨酯,尼可地尔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尼可地尔,两组均连续治疗3个月。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后分别进行腺苷负荷 99Tc m-MIBI SPECT检查,测量心肌灌注缺损程度(SDS)、心肌灌注缺损面积(SRS)和心肌灌注缺损改善程度(SIS),并评估临床症状、心电图变化、心肌酶学指标[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血流动力学参数[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每搏输出量(SV)、心排血量(CO)、外周阻力(TPR)、左室做功指数(LVWI)和心肌耗氧量(MVO 2)]等。 结果:治疗后,尼可地尔组的SDS、SRS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 P<0.01),SIS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1);心肌灌注异常显像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χ 2=4.976, P<0.05);心绞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和程度,加拿大心脏协会(CCS)分级、心电图缺血性改变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均 P<0.01);血清cTnI、CK-MB、LDH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 P<0.01);SBP、DBP、HR、LVWI、MVO 2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 P<0.01),SV、CO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 P<0.01)。 结论:腺苷负荷 99Tc m-MIBI SPECT能够有效评价尼可地尔对CMVA的疗效,尼可地尔能够改善CMVA患者的心肌灌注缺损和临床表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单纯超声引导下孕妇房间隔缺损封堵术3例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孕期单纯超声引导下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ASD)封堵术的可行性,并总结多学科管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10月广东省人民医院完成的3例孕期超声引导下继发孔型ASD封堵术病例资料,总结围术期、围产期多学科管理经验及预后。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3例患者因孕期常规心电图异常行心脏超声检查确诊继发孔型ASD,经动态观察,均出现心功能损害进行性加重表现,经多学科评估具备孕期ASD封堵术指征及条件,遂在单纯超声引导下行ASD封堵术,手术均成功。术后肺动脉压力均有显著降低,均能维持良好的心功能并耐受分娩;均足月经阴道分娩,无流产、早产、产后出血、胎儿生长受限等并发症,产后随访心功能均良好。结论:孕期单纯超声引导下ASD封堵术可行,通过围术期、围产期多学科动态监护及治疗,可以获得满意的母胎结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心脏神经消融术对神经反射性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治疗价值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回顾性分析心脏神经消融术在治疗神经反射性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入选2017年12月至2020年1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行心脏神经消融术治疗的39例神经反射性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患者。术前22例诊断为间歇性高度房室传导阻滞,7例诊断为窦性停搏,6例诊断为窦性心动过缓,3例患者同时有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和窦性停搏,1例患者同时有窦性停搏和窦性心动过缓。术前通过直立倾斜试验及心率减速力(deceleration capacity,DC)证实患者存在迷走神经张力异常升高。经左心房心内膜途径完成左上神经节丛、左下神经节丛、右下神经节丛和右前神经节丛的消融。术后常规临床随访,每6个月复查1次12导联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结果:经过(30.6±23.5)个月的随访,8例患者有缓慢性心律失常的复发,术后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提示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窦性停搏和窦性心动过缓的患者例数较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例对39例, P<0.000 1)。术后12个月最低心率由(39.9±9.0)次/min升至(48.2±12.6)次/min( P=0.008),平均心率由(66.3±10.3)次/min升至(74.6±12.1)次/min( P=0.001);术后24个月最低心率由(40.4±9.0)次/min升至(50.8±10.0)次/min( P=0.001),平均心率由(64.3±8.6)次/min升至(70.8±12.0)次/min( P=0.047)。除2例患者存在局部穿刺点血肿,无其他手术并发症。 结论:心脏神经消融术可以安全有效地抑制自主神经失衡导致的间歇性窦性停搏、窦性心动过缓及高度房室传导阻滞。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PCI后高危患者的常规功能测试或标准治疗:一项随机临床试验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由于目前的临床试验数据极少,学者们尚无法制定出一套针对心肌血运重建后的特定随访监测方案。比如包括常规功能测试在内的后续策略是否能改善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高危患者的临床结果尚不确定。为此,有学者进行了一项随机临床试验。研究人员将1 706名接受过PCI的具有高风险解剖或临床特征的患者随机分组,分别在PCI后1年进行常规功能测试(核负荷试验、运动心电图或负荷超声心动图)的随访策略或仅接受标准治疗。主要结局是2年时全因死亡、心肌梗死或因不稳定型心绞痛住院的复合结局发生率;关键的次要结局包括侵入性冠状动脉造影和重复血运重建。结果:患者平均年龄64.7岁,21.0%有左主干病变,43.5%有分叉病变,69.8%有多支病变,70.1%有弥漫长病变,38.7%有糖尿病,96.4%使用了药物洗脱支架。2年时,功能测试组849例患者中的46例(Kaplan-Meier生存曲线估计,5.5%)和标准治疗组857例患者中的51例(Kaplan-Meier生存曲线估计,6.0%)发生了主要结果事件〔风险比为0.90,95%可信区间(95% CI)为0.61~1.35, P=0.62〕;主要结果的组成部分没有组间差异。2年时,功能测试组12.3%的患者和标准治疗组9.3%的患者接受了侵入性冠状动脉造影(差异为2.99%,95% CI为-0.01~5.99),两组分别有8.1%和5.8%的患者接受了重复血运重建(差异为2.23%,95% CI为-0.22~4.68)。研究人员据此得出结论:在接受PCI的高危患者中,与单独的标准治疗相比,常规功能测试的随访策略并没有改善患者2年的临床结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高压氧治疗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临床疗效、血脂及炎性指标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高压氧(HBO)治疗对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心电图、临床症状改善、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D二聚体(D-D)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诊治的冠心病UAP患者130例,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63例和研究组6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HBO治疗。比较2组患者心电图、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治疗前后的血清血脂[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γ干扰素(IFN-γ)]、hs-CRP、D-D水平,并随访1年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E)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的心电图改善总有效率(88.06% vs 66.67%)、临床症状改善总有效率(91.04% vs 65.08%)明显高于对照组(均 P<0.05)。治疗后2组TC、TG、LDL-C均较治疗前降低(均 P<0.05),且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均 P<0.05);治疗后2组HDL-C均升高( P<0.05),且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治疗后2组TNF-α、hs-CRP、IFN-γ、D-D均降低( P<0.05),且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均 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2.99% vs 12.70%)、靶血管血运重建发生率(0.00% vs17.46%)、总MACE发生率(8.96% vs 46.03%),研究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 P<0.05)。 结论:HBO用于治疗冠心病UAP患者,可有效改善心电图表现,减轻血管炎症状态,降低D-D和血脂水平,减少术后MACE的发生,临床疗效显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1型糖尿病患者QTc间期延长风险的预测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1型糖尿病(T1DM)患者QTc间期延长的影响因素,建立预测模型并进行验证。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选取2016年1月至2023年10月在甘肃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568例T1DM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12导联常规心电图检查中QTc间期水平,将研究对象分为QTc间期正常组(423例)和QTc间期延长组(145例),并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和实验室检测指标,包括T1DM病程、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糖化血红蛋白(HbA 1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血肌酐(Scr)、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以及是否合并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等。应用LASSO回归优化筛选变量,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T1DM患者发生QTc间期延长风险的列线图模型。使用1 000次增强Bootstrap法对模型进行内部验证,分别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校准曲线、临床决策曲线(DCA)和临床影响曲线(CIC)综合评估模型的预测价值、校准度和临床实用性。 结果:应用LASSO回归分析筛选出7个预测变量,包括T1DM病程、UACR、HbA 1c、LVEF、DPN、HDL-C及Scr。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进一步显示,T1DM病程≥10年(OR=4.951)、UACR>300 mg/g(OR=1.759)、HbA 1c≥7%(OR=7.988)、LVEF≤50%(OR=8.501)、DPN(OR=1.708)、HDL-C(OR=0.198)是T1DM患者发生QTc间期延长的影响因素(均 P<0.05)。建立的预测模型内部验证结果显示,模型拟合度良好,ROC曲线下面积为0.822(95%CI 0.786~0.858),预测结果接近于实际。DCA显示,在0~0.8的阈值区间具有最大效益。CIC表明,预测模型可以在阈值概率范围内有效区分出QTc间期发生延长的高危患者。 结论:包含6个预测变量(T1DM病程、UACR、HbA 1c、LVEF、DPN、HDL-C)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可用于预测T1DM患者发生QTc间期延长的风险,对早期甄别这类高风险人群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急救护理流程风险管控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急救护理流程风险管控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18年1~8月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急诊收治的120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作为对照组,对照组患者急诊入院后按照常规流程进行急救护理;随机选取2019年1~8月急诊收治的120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作为试验组,试验组基于FMEA模式对患者急救护理流程进行风险管控,统计两组患者急诊接诊后各项急救措施落实的时间,比较两组患者急救护理过程中各种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和患者心功能相关指标变化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从急诊接诊到首份心电图完成的时间、到ACS确诊的时间、到高敏肌钙蛋白检测完成的时间、到实施球囊扩张治疗的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试验组患者在急救护理过程中出现管道意外、设备故障、急救物品准备不充分、护理文书不完整、护理交接不完整、护患纠纷等事件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入院时两组患者LVEF、LVEDD指标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出院时试验组患者LVEF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LVEDD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各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采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急救护理流程中进行风险管控,可有效缩短患者接诊后各项检查治疗的时间,减少患者急救护理过程中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