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脊髓脊膜膨出修补术后迟发性脊柱畸形的影像学特征与矫形策略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脊髓脊膜膨出(myelomeningocele,MMC)修补术后迟发性脊柱畸形的影像学特征与矫形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MMC修补术后迟发性脊柱畸形的患者23例,男16例、女7例,年龄(15.4±5.9)岁(范围6~28岁),均在幼儿期(0~4岁)接受MMC切除修补术。对脊髓脊膜膨出的合并症、脊柱畸形的影像学特征(侧凸Cobb角、冠状面平衡、局部后凸角)、矫形方法、临床疗效及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脊柱侧凸研究学会-22项问卷(Scoliosis Research Society,SRS-22)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4±0.8)年(范围1~4年)。23例患者中MMC发生于上胸段3例、胸段1例、胸腰段13例,腰骶段6例。16例患者脊柱侧凸或后凸的顶点与MMC病损在同一节段内。MMC位于胸腰段的13例患者中12例伴有侧凸畸形、9例伴有后凸畸形,MMC位于腰骶段的6例患者中3例伴有骨盆倾斜。椎体畸形包括椎弓根间距增宽21例、椎管扩大19例、棘突缺如17例、分节不良17例、半椎体畸形9例。髓内病变包括脊髓纵裂6例、脊髓拴系9例。总体植入物密度57.2%±17.0%(范围16.6%~100%)。末次随访时侧凸Cobb角为40.9°±19.1°,小于术前的71.5°±2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局部后凸角为26.7°±12.9°,小于术前的40.4°±2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冠状面平衡为(16.1±13.6) mm,小于术前的(28.5± 23.7)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末次随访时SRS-22总分为(18.7±0.7)分,高于术前的(17.7±0.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9.74, P<0.001);术后ODI为25.5%±6.2%,小于术前的44.8%±1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3.66, P<0.001)。4例患者发生硬脊膜破裂,其中2例发生脑脊液漏;1例术后发生胸腔积液;2例患者出现螺钉位置不良。末次随访时3例患者出现断棒,1例出现深部感染。 结论:MMC患者在幼儿期接受切除修补术后约70%在成年期发生以病损部位为顶椎的迟发性脊柱畸形。后路矫形通常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如顶椎区椎体后份发育不良造成置钉困难,可采用前路椎体钉、椎板钩固定及经S 2骶髂螺钉等方法增加植入物密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Ponte截骨联合骨桥切断和椎间隙植骨治疗僵硬性退变性脊柱侧凸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Ponte截骨联合骨桥切断和椎间隙植骨治疗僵硬性退变性脊柱侧凸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21年10月采用Ponte截骨联合骨桥切断和椎间隙松解植骨治疗僵硬性退变性脊柱侧凸的患者资料,男7例、女14例;年龄(67.6±9.1)岁(范围59~76岁)。所有患者均有顽固性腰痛伴行走受限,15例伴下肢放射性疼痛。术前站立位腰椎正侧位X线片示侧凸Cobb角为51.3°±24.1°(范围36°~61°)、腰椎前凸Cobb角为5.4°±13.6°(范围-10°~19°)。脊柱冠状面平衡(coronal balance distance,CBD)即C 7铅垂线(C 7 plumb line,C 7PL)与骶骨中垂线(center sacral vertical line,CSVL)的距离为(4.3±2.0) cm(范围0.5~6.2 cm)。矢状面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即C 7PL与S 1后上缘的距离为(5.9±3.1) cm(范围1.5~6.8 cm)。所有患者顶椎区均有巨大骨赘和骨桥,伴明显的成角和旋转畸形。仰卧位左右bending像示侧凸僵硬、活动度差。行多节段Ponte截骨,切断顶椎区骨桥,在顶椎区和滑移或半脱位节段行椎间隙松解和颗粒植骨。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和站立位脊柱全长正侧位X线片评估手术疗效和畸形改善情况。 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250±68) min范围(190~330 min),术中出血(970±260) ml(范围700~1 600 ml)。术后随访时间为(20.6±7.2)个月(范围12~36个月)。无一例患者出现内固定失效、断裂或翻修。末次随访时腰痛VAS由术前的(6.1±2.2)分降至(2.1±1.8)分( t=6.45, P<0.001),腿痛由术前的(5.5±3.4)分降至(1.2±1.0)分( t=5.56, P<0.001);ODI自术前的52.2%±22.2%降至16.4%±10.6%( t=6.67, P<0.001)。术后腰椎侧凸Cobb角为19.3°±10.5°(范围16°~29°),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5.58, P<0.001)。术后腰椎前凸Cobb角增加至34.4°±15.6°(范围27°~46°),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6.64, P<0.001)。CBD下降至(1.9±1.1) cm,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42, P<0.001)。SVA下降至(1.6±2.1) cm,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90, P<0.001)。 结论:Ponte截骨联合骨桥切断和椎间隙植骨可以改善成人僵硬性退变性脊柱侧凸的脊柱序列以及矢状面和冠状面平衡、避免椎体截骨,是治疗成人僵硬性退变性脊柱侧凸的有效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胎儿冠状椎体裂的影像学表现及转归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胎儿冠状椎体裂的影像学表现,评价MRI及超声对胎儿冠状椎体裂诊断的效能,分析胎儿冠状椎体裂的转归。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9月至2021年6月山东大学附属山东省立医院产前超声疑诊椎体畸形且行MR检查诊断为冠状椎体裂胎儿40例,排除5例引产和14例失访胎儿,最终纳入21例产后行MRI复查的胎儿,孕周为25~34(29.1±2.6)周,男19例、女2例。胎儿脊柱MRI序列包括磁敏感加权成像(SWI)、T 2-真实稳态进动快速成像(True-FISP)。分析胎儿冠状椎体裂的MRI征象和转归,对SWI、T 2-True-FISP和超声的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分,采用Friedman检验和Wilcoxon符号秩检验比较评分的差异。计算SWI、T 2-True-FISP和超声对胎儿冠状椎体裂的诊断准确度,三者间比较采用Cochran检验,组间两两比较采用修正McNemar检验。 结果:冠状椎体裂单发10例、多发11例,单纯累及腰椎16例、单纯累及胸椎2例、同时累及胸腰椎3例。矢状面SWI均可见椎体上纵行条状或点片状高信号,横断面见横行裂隙样高信号,将椎体分为前后两部分,19例前方体积大于后方。SWI、T 2-True-FISP及超声的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4(3,4)、2(2,2)、2(2,2)分,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4.24, P<0.001),两两间比较SWI的图像质量优于T 2-True-FISP序列和超声( Z=-4.04, P<0.001; Z=-4.11, P<0.001),T 2-True-FISP序列和超声的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Z=-0.58, P=0.388)。SWI、T 2-True-FISP及超声诊断冠状椎体裂的准确度分别为100%(21/21)、66.7%(14/21)、47.6%(10/21),SWI的诊断准确度优于T 2-True-FISP和超声(χ2=5.14, P=0.008;χ2=9.09, P<0.001),T 2-True-FISP和超声诊断准确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5, P=0.194)。21例胎儿出生后MRI随访显示冠状椎体裂均消失,其中1例伴脊髓空洞症,1例伴脂性终丝。 结论:MRI尤其SWI序列对胎儿冠状椎体裂具有重要诊断价值,胎儿冠状椎体裂生后均消失,从影像学角度佐证其为正常的生理变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骨水泥入血致心脏破裂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者男性,年龄85岁,身高172 cm,体质量64 kg,因"间断胸闷2 d"入本院急诊科诊治,此时患者意识清楚,主诉持续性胸闷,无创BP 100~110/60~70 mmHg(1 mmHg=0.133 kPa),HR 70~80次/min。患者高血压10余年,长期规律口服硝苯地平,血压控制可;3 d前于本院脊柱外科行L 1椎体球囊扩张成形术,术后患者无异常,骨水泥术后平片可见椎旁条形高密度影(见图1)。心内科以"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冠状动脉破裂"收治入院。立即行经皮冠状动脉造影术提示冠状动脉无异常,于冠心病监护病房继续抗心衰治疗,患者症状未见明显缓解。胸部CT及肺动脉造影提示:肺动脉主干及其主要分支未见明显栓塞现象,前纵膈、心包积血/积液,右心室条形高密度影;心脏超声提示:心包腔大量积液并引流出血性心包积液。1 d后,患者症状加剧,意识减退,BP难以维持(无创BP 65/ 34 mmHg,HR 114次/min),心包引流量约1 200 ml,给予血管活性药物维持BP,初始时静脉输注多巴胺5 μg·kg -1·min -1,效果不佳,遂加用去甲肾上腺素0.1 μg·kg -1·min -1,有创BP维持100~110/65~75 mmHg、HR 100~120次/min。多学科会诊后考虑右心室内异物所致心肌穿孔。立即在体外循环下行心脏异物取出并心脏修补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冠状椎体裂的影像学表现及胚胎学基础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冠状椎体裂是病因不明的先天性脊柱发育变异,在影像学上描述为侧位X光片上贯穿1个或多个椎体的纵行透光带,多在孕期超声检查中发现,了解其影像学表现及病理学研究进展,对于产前明确诊断、孕期指导及胎儿预后评估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冠状椎体裂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疾病的微创治疗现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eg)是腰椎融合术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其主要表现为邻近椎间盘突出、邻近椎体骨折或滑脱、邻近节段侧凸畸形、椎管狭窄或关节突关节退变等。当具有影像学ASDeg表现的患者出现腰骶痛、根性下肢痛或间歇性跛行等临床症状时,则称为邻近节段疾病(adjacent segment disease,ASDis),此时往往需要再手术治疗。目前开放术式已广泛应用于ASDis的治疗,包括经后路融合术及经椎间孔入路融合术等,传统手术疗效显著,但其始终存在手术创伤大、术中失血多、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长、术后恢复慢等诸多弊端,所以外科医生正在积极尝试将各类微创术式应用于ASDis的治疗。前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an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ALIF)对椎间隙高度及腰椎生理前凸恢复效果更优,但同时也存在较高的血管、泌尿系统及腹腔脏器损伤风险。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S-TLIF)在肌肉(如多裂肌)及韧带保护方面效果显著,但较开放术式,MIS-TLIF对冠状面和(或)矢状面畸形的矫正效果有限,且存在较高的上关节突关节破坏发生率。外侧腰椎椎体间融合术(later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LLIF)的冠状面和(或)矢状面畸形矫正效果显著,椎间隙处理彻底、椎间融合率高,椎间隙高度恢复佳,但因髂嵴的遮挡使其应用受限,且有损伤腰丛及髂血管的风险。极外侧腰椎椎体间融合术(extreme later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XLIF)的髂血管损伤风险低,对原内植物影响小,椎间融合效果好,但不适用于曾有腹膜后手术史、罹患腹膜后脓肿或存在血管变异的患者,术中常需神经电生理监测。斜外侧腰椎椎体间融合术(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OLIF)较开放术式存在手术创伤小、常见并发症(如硬脊膜损伤)风险低等优点,但因其术中需牵拉交感神经,可能会导致术后肢体冷热障碍,从而影响对手术减压效果的判断。经皮内镜腰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在充分减压神经及硬膜囊的同时,对脊柱后方组织结构损伤较小,但是不适用于患有ASDis合并严重椎管狭窄、腰椎滑脱或马尾综合征的患者,同时,PELD的学习曲线较其他术式更为陡峭。经皮内镜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ELIF)同样存在学习曲线陡峭、易损伤出口神经的缺点,但较开放术式存在出血少、住院时间短、恢复快、并发症(如深静脉血栓、肺栓塞)少等优点。通过文献检索,对不同微创术式治疗ASDis的优、劣势以及不同微创术式的适应证进行综述,以期为未来微创手段治疗ASDis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产前超声诊断胎儿颈椎多发畸形伴颈-胸段脊柱裂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孕妇,26岁,孕1产0。孕妇平素健康,月经规律,自然受孕。2020年1月16日,孕11 +3周时于青岛市胶州中心医院常规超声检查:胎儿颈项透明层(nuchal translucency,NT)厚度1.2 mm。2020年4日8日,23 +3周产前超声系统筛查:右侧侧脑室后角宽约1.02 cm,第四脑室与小脑延髓池见Blake囊肿,范围1.9 cm×1.1 cm,小脑蚓部受压上抬,头颅后仰,长时间动态观察姿势固定。超声印象:Blake囊肿,胎儿颈部姿势固定,建议羊水穿刺或MRI进一步确诊。2020年5月6日,孕27 +3周再次产前超声检查又发现其他异常:第7颈椎半椎体(图1A);椎板-椎体矢状位:寰椎-枕髁关节、寰椎后弓-枢椎椎板正常间隙未测及,颈椎椎板排列曲度不规整(图1B);颈椎椎板斜冠状位:颈椎-胸椎上段双侧椎弓板未融合(图1C)。超声印象:颈椎-胸椎上段闭合性脊椎裂、第7颈椎半椎体、Blake囊肿,寰椎缺如,建议MRI协助确诊。孕妇终止妊娠,征得孕妇及家属同意后,对胎儿标本行CT扫描。CT颈椎横断位:枢椎蝴蝶椎并脊柱裂(图2A);脊柱CT三维重建后面观:寰椎后弓缺如、颈-胸脊柱裂(图2B);脊柱CT三维重建正面观:寰椎前弓缺如、颈2~颈3椎体蝴蝶椎、颈7和胸3半椎体(图2C),印证了产前超声寰椎缺如的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O"型臂导航系统辅助半椎体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颈胸段先天性半椎体畸形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O"型臂导航系统辅助半椎体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颈胸段先天性半椎体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2月至2020年10月河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颈胸段半椎体畸形患者12例,男5例、女7例,年龄(9.4±2.6)岁(范围4~15岁)。术中采用神经监测系统确保手术矫形的安全性,采用"O"型臂导航系统辅助置入椎弓根螺钉,切除半椎体,矫形侧凸畸形。术后采用CT评估置钉准确性,术前、术后摄站立位脊柱全长正侧位X线片测量冠状面及矢状面Cobb角。末次随访时计算脊柱侧凸及后凸矫正率、内固定、双肩高度差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12例共置入椎弓根螺钉108枚,置钉准确率为96.3%(104/108)。随访时间(37.9±10.2)个月(范围24~61个月)。融合节段为(5.4±1.1)个(范围4~7个)。术后1周脊柱侧凸Cobb角矫正率为78.5%±3.2%,后凸Cobb角矫正率为70.1%±5.4%。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侧凸、后凸角度及脊柱侧凸研究学会-22项问卷(Scoliosis Research Society-22,SRS-22)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周与末次随访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至末次随访12例植骨均达EckⅠ级融合。术前双肩高度差(shoulder imbalance,SI)为(2.4±0.8) cm,术后1周为(1.0±0.6) cm,末次随访为(0.7±0.5) 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38.30, P<0.001)。术中及随访期间均未发生假关节形成、明显的矫正角度丢失、内固定松动及断裂。 结论:"O"型臂导航系统航辅助置钉矫形植骨融合固定联合半椎体切除治疗颈胸段半椎体畸形具有矫形效果好、放射暴露减少及并发症少等优点,可精准植入椎弓根螺钉和切除半椎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3D打印导板技术联合多次去旋转治疗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凸
编辑人员丨2024/1/6
背景:近年来,随着3D打印技术的发展,使得外科手术走向个性化、精准化.3D打印导板技术可实现术前规划、术中导航,使得外科手术更加精准.临床中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弯矫形术中仍面临置钉准确性不高导致螺钉松动甚至引起神经并发症的问题,现有关于3D 打印导板技术指导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弯术中置钉的研究不多.目的:评价3D打印导向模板技术联合后路多次去旋转治疗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凸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D打印导向模板椎弓根螺钉置入后联合施行后路多次转棒去旋转技术治疗重度脊柱侧凸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3例,女3例,手术时年龄15-23岁,平均(18.17±3.49)岁.分析术后2周和术后18个月时脊柱侧弯相关参数的变化,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结论:①手术时间280-540 min,平均(340.83±102.20)min,术中出血量1 000-4 000 mL,平均(2 000.00±1 073.70)mL,固定节段9-14个椎体,平均(11.83±1.72)个椎体,矫形过程中未出现螺钉松动;②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术后2周全脊柱正侧位片显示冠状位主弯的cobb角、冠状面C7铅垂线和S1正中线的距离、矢状面C7铅垂线和S1后缘的距离、顶椎偏移、胸椎后凸角、腰椎前凸角均获得明显矫正,主弯的cobb角平均矫正率62.22%,术后18个月随访各参数较术后2周无明显变化,矫形效果满意,无感染和内固定断裂;③围术期切口延迟愈合1例,经过换药处理瘢痕愈合,未出现神经并发症;④结果表明3D打印导向模板结合后路多次转棒去旋转技术治疗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凸畸形安全有效,矫形效果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6
-
胎儿脊柱冠状椎体裂的超声诊断及临床转归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12/16
目的 观察胎儿脊柱冠状椎体裂的超声声像表现,探讨其临床转归.方法 2018年1月—2021年12月河南省人民医院孕中期超声检查诊断胎儿脊柱冠状椎体裂的单胎妊娠孕妇107例,观察二维及三维超声声像资料,遗传学检查结果,终止妊娠情况.未终止妊娠者孕晚期行超声复查,并随访至产后1年,观察冠状椎体裂愈合情况.结果 (1)107例胎儿二维及三维超声脊柱矢状切面见纵行、横切面上横形无回声裂隙将椎体分为前后2部分.单椎体受累42例(39.3%),多椎体受累65例(60.7%);胸椎受累63例(58.9%),腰椎受累25例(23.4%),颈椎受累3例(2.8%),颈椎及胸椎同时受累2例(1.9%),胸椎及腰椎同时受累14例(13.1%);孤立性冠状椎体裂69例(64.5%),非孤立性冠状椎体裂38例(35.5%).38例非孤立性冠状椎体裂中15例合并前半椎体矢状裂,二维超声仅可见冠状裂隙,三维超声冠状面及横切面见前半椎体矢状裂.(2)56例行无创DNA检测,均提示低风险;30例行羊水穿刺,检出染色体异常6例(孤立性冠状椎体裂、非孤立性冠状椎体裂各3例),均为胸椎受累.(3)30例终止妊娠者中行遗传学检查25例,其中染色体异常6例.77例继续妊娠者中10例失访,17例孕晚期未复查超声,50例孕25~37(32.1±3.8)周复查超声,结果显示25例椎体冠状裂消失,20例累及椎体无变化但裂隙变窄呈细线样或点状,5例累及椎体及裂隙较前无明显变化,其中2例合并半椎体畸形、脊柱侧凸.(4)67例随访至出生后1年,25例孕晚期超声提示冠状裂消失者未见脊柱侧凸及其他异常;余42例出生1年内行脊柱X线或MRI检查,40例冠状椎体裂消失,1例L1及L3椎体冠状椎体裂合并半椎体畸形、脊柱侧凸,1例多个椎体冠状裂合并半椎体畸形、脊柱侧凸.结论 冠状椎体裂好发于胸、腰椎,多数可于孕晚期及出生后自愈,合并半椎体畸形、脊柱侧凸者不易愈合,产前行二维联合三维超声对评估胎儿脊柱发育情况有一定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