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术后恐动症发生情况及其危险因素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胸腰段脊柱骨折(TLF)患者术后恐动症发生情况及其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永康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手术的108例TLF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术前及术后一周评估患者抑郁自评量表(SDS)、坦帕运动恐惧症量表(TSK)、恐惧-回避信念量表(FABQ)评分,根据TSK评分结果将患者分为恐动组(TSK评分>37分)和非恐动组(TSK评分≤37分),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SDS、FABQ评分。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TLF患者术后恐动症的影响因素。结果:108例患者术后1周时TSK评分为26~60分,中位评分34分,平均得分(33.43±8.74)分,术后恐动症发生率为28.70%(31/108)。TLF术后恐动组和非恐动组患者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工作情况、骨折类型、骨密度、伤椎前缘高度比、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术前SDS评分、术后1周SDS评分、术后1周FABQ评分、合并腰部退行性疾病等资料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两组婚姻状况、家庭月收入、致伤原因、损伤节段、术前Cobb角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年龄、骨质疏松、开放手术、术后1周SDS评分、合并腰部退行性疾病是TLF患者术后恐动症的危险因素(均 P<0.05),在职是TLF患者术后恐动症的保护因素( P<0.05)。 结论:TLF术后恐动症发生率为28.70%,年龄、骨质疏松、开放手术、术后1周SDS评分、合并腰部退行性疾病可促进TLF患者术后恐动症的发生,在职可降低TLF患者术后恐动症发生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和腰椎前凸分布指数对短节段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和腰椎前凸分布指数对短节段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9年1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和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因腰椎退变性疾病接受后路椎间融合手术的患者234例,男102例、女132例,年龄(60.1±10.0)岁(范围41~78岁)。根据术后是否出现ASD分为ASD组和无ASD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手术前后的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下腰椎前凸角(distal lordosis,DL)、融合节段前凸角(segmental lordosis,SL)、腰椎前凸分布指数(lordosis distribution index,LDI)和矢状面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腰椎融合术后发生ASD的独立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计算各独立危险因素的曲线下面积。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70.6±11.9)个月(范围60~121个月)。234例患者中116例术后发生ASD。ASD组与无ASD组年龄( t=2.697, P=0.008)、融合节段(χ 2=16.439, P<0.001)、术前PT( t=2.268, P=0.024)、术前LL( t=2.042, P=0.042)、术前DL( t=2.724, P=0.007)、术后DL( t=3.104, P=0.002)、术后LDI( t=2.063, P=0.040)及手术前后SVA差值( Z=2.001, P=0.045)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后LDI降低( OR=0.971, P=0.002)、双节段融合( OR=3.477, P<0.001)、手术前后SVA差值增加( OR=0.992, P=0.039)是腰椎融合术后发生ASD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显示融合节段数、术后LDI、手术前后SVA差值的曲线下面积及95% CI分别为0.633(0.561,0.704)、0.583(0.510,0.656)和0.576(0.502,0.649)。联合预测模型的曲线下面积为0.702,预测价值为中。 结论:双节段融合、术后LDI降低、手术前后SVA差值增加是腰椎融合术后发生ASD的独立危险因素,三者联合预测具有良好的预测效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强直性脊柱炎的早期精准诊断策略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强直性脊柱炎(AS)是一种与人类白细胞表面抗原(HLA)-B 27相关、病因不明的慢性炎症性疾病。早期一般仅表现为慢性腰背痛,主要累及骶髂关节和中轴骨,亦可出现外周关节受累,晚期可因脊柱和外周关节的骨化而导致驼背或跛行。AS是一种全身性炎性疾病,可伴有前葡萄膜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心脏传导阻滞、肺上叶纤维化、神经系统受累或肾淀粉样变(继发性)等。因此内科医生应予足够重视,早诊断、早治疗,改善患者预后,降低致残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在脊柱外科的应用拓展与相关问题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UBE)在临床应用之初以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为主,主要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或腰椎管狭窄症。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器械的完善,UBE的适应证不断拓展,治疗的部位从腰椎逐渐过渡到颈椎和胸椎,治疗的病种也从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和腰椎滑脱逐步拓展到颈椎病和胸椎管狭窄症等,并且能与经皮椎弓根螺钉、斜侧方腰椎椎间融合术等微创技术搭配使用,在椎体间融合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在国内,目前UBE技术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并未得到广泛应用,仍有相关问题需要明确及进一步研究。故本文就UBE的技术优势、UBE技术的临床拓展应用、UBE技术弊端与相关问题进行论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损伤相关分子模式在急性脊髓损伤后肺损伤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急性脊髓损伤(ASCI)通常是脊柱受到机械性损伤所致,是脊柱外科常见的外伤性疾病,可导致肺部继发性损伤,甚至发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严重危及患者生命安全。损伤相关分子模式(DAMP)是一类机体损伤后释放的内源性物质,包括细胞内蛋白、细胞外基质、分泌性因子及核酸相关产物。ASCI后释放的DAMP激活下游相关信号通路,参与肺损伤。DAMP相关研究揭示ASCI后肺损伤的分子机制,探索了肺损伤可能的治疗靶点。笔者就DAMP在ASCI后肺损伤的作用机制和不同DAMP在肺损伤中的作用进行综述,为临床治疗ASCI后肺损伤提供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以家庭为中心的教育干预对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手术患者疾病认知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以家庭为中心的教育干预对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疾病认知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5年9月—2018年12月在北京市某三级甲等医院骨科病房确诊为特发性脊柱侧凸的122例青少年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入院时间的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62例和观察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健康宣教,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以家庭为中心的教育干预。采用自行设计的疾病知识问卷和中文版脊柱侧凸研究学会22项问卷表(SRS-22)评估两组患者入院时、出院3个月、出院6个月疾病知识掌握情况和生活质量。结果:入院时、出院3个月、出院6个月两组患者疾病知识掌握得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两组患者3个时间点得分的交互效应和组间效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时间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出院3个月时,对照组患者SRS-22量表总分为(4.14±0.36)分,观察组为(4.32±0.3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964, P<0.05)。 结论:以家庭为中心的教育干预可适当改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的生活质量,有助于疾病康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Omega-3脂肪酸在骨科疾病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近年来深海鱼油作为一种常见的营养保健品,其消费市场展现出强势的增长,随之而来的是大量对其主要的有效成分——omega-3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s)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本文将主要对omega-3在骨科疾病中的研究进展及应用进行综述。omega-3以其在抗炎、抗氧化、稳定细胞膜、调节代谢等多靶点、多器官的综合治疗优势,以及保健药品日常服用的预防属性,在骨质疏松、骨关节炎、脊柱脊髓损伤等多种急性、慢性骨科疾病中展现出良好的预防和治疗潜力。尤其是脂肪酸受体GPR120识别脂肪酸中不同单双键的位置,从而耦联下游不同效应器蛋白,以及omega-3激活GPR120-Gs信号通路的相关研究进展,进一步加快了高亲和力鱼油替代品的研发进程及其在骨科疾病中的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侧前路腰椎椎间融合联合后方肌间隙入路内固定分期手术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凸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随人口老龄化持续增加,其治疗一直是脊柱外科的难题之一。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常合并多种内科疾病和骨质疏松、肌少症等骨骼肌肉问题,开放手术的并发症多、手术风险高,微创手术治疗越来越为患者和医生接受。侧方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神经损伤风险低、融合器植骨面积大等优势。侧前路腰椎椎间融合术是一种新型的微创小切口侧方腰椎椎间融合术式,切口介于极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和斜外侧椎间融合术之间,全程直视下操作,无需劈开腰大肌,肌肉神经损伤风险小,垂直植入融合器,学习曲线平缓。后方肌间隙入路内固定术具有操作简便、手术时间短、射线暴露少、肌肉损伤小、可植骨融合和去旋转操作的优点,更适合于退变性脊柱侧凸的后路微创内固定。分期手术策略明显减少了单次手术和麻醉的时间,降低了手术风险,利于术后恢复。侧前路腰椎椎间融合术联合后方肌间隙入路内固术的分期手术策略,可以充分发挥两种微创手术的优势,将每次手术的创伤降至最低,明显减少手术并发症,提高临床疗效,为退变性脊柱侧凸的微创治疗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手术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脊柱内镜下腰椎管狭窄症减压手术现状与展望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腰椎管狭窄症(LSS)是一种常见的脊柱退变性疾病。在脊柱微创外科(MISS)理念的指导下,经过30余年的发展,脊柱内镜单侧椎板切开双侧减压(ULBD)技术取得了显著进步。该技术利用水介质,通过小切口实现对椎管的减压,并在保持脊柱稳定性的前提下,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然而,脊柱内镜下的椎管减压手术仍存在一些并发症,如神经损伤、硬膜囊撕裂、类脊髓高压反应和硬膜外血肿等。部分学者开始探索脊柱内镜机器人技术,以降低并发症、提高治疗效果。本文对脊柱内镜治疗LSS的现状进行了总结,旨在让手术医师充分了解和认识这种手术方式,以期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联合不同内固定方式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比较无内固定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OLIF-SA)、OLIF联合侧方钉棒内固定术(OLIF-AF)和OLIF联合后方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OLIF-PF)在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中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1月至2021年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接受了OLIF-SA、OLIF-AF和OLIF-PF治疗的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临床资料,术后1周及12个月随访时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通过对比术前、术后及随访时的临床评分与影像学检查结果评估不同内固定方式的OLIF手术疗效,记录患者骨性融合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等。结果:共有71例患者被纳入研究,男23例,女48例,患者年龄为(65±11)(34~88)岁,其中OLIF-SA组25例,OLIF-AF组19例,OLIF-PF组27例。OLIF-SA组和OLIF-AF组的手术时间[(97±38)min、(118±48)min、(196±46)min, P<0.001]和术中失血量[20(10,50)ml、40(20,50)ml、50(50,60)ml, P<0.001]都比OLIF-PF组低。3组之间的融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OLIF-SA组、OLIF-AF组和OLIF-PF组在术前记录的VAS[ M( Q1, Q3)][5.0(4.0,6.0)分、5.0(4.0,6.0)分、5.0(4.0,5.3)分]和ODI[44.0%(35.0%,47.0%)、46.5%(43.3%,46.5%)、43.5%(35.8%,46.0%)]、术后1周的VAS[2.0(2.0,3.0)分、3.0(2.0,3.0)分、2.0(2.0,3.0)分]和ODI[13.0%(12.0%,18.0%)、21.0%(13.5%,21.8%)、16.5%(14.0%,21.0%)]以及最终随访时记录的VAS[1.0(0,1.0)分、1.0(1.0,2.0)分、1.0(1.0,2.0)分]和ODI[7.0%(5.0%,11.0%)、10.0%(7.0%,14.8%)、8.0%(6.0%,12.0%)]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与OLIF-AF和OLIF-PF相比,OLIF-SA具有相似的疗效和融合率,省去了内固定的费用,减少了术中时间和术中失血量,是一个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