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药物涂层球囊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冠心病治疗的主要方式,不论是最初的金属裸支架(BMS),还是后来的药物涂层支架(DES),均存在支架内再狭窄可能,且对小血管病变、分叉病变等治疗效果欠佳,限制其应用。近年来,药物涂层球囊(DCB)有了长足进展,为支架内再狭窄、慢性闭塞性病变(CTO)、分叉病变及小血管变等治疗提供了新的治疗方法,且可以缩短双联抗血小板时间,减少出血风险。该研究对DCB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改良的双腔微导管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血流储备分数测定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分析改良的双腔微导管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血流储备分数(Fractional flow reserve,FFR)测定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两个中心28例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分为传统技术组和新技术组,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进行FFR检查时的射线时间、造影剂剂量及FFR相关并发症情况。结果:传统技术组16例,新技术组12例。传统技术组FFR平均射线时间(33.25±7.30)s,平均使用造影剂量(80.81±27.46)ml,显著多于新技术组的(21.17±3.33)s、(50.83±15.15)mL(两组均 P<0.05)。传统技术组有3例操作失败,出现冠脉痉挛2例;新技术组全部操作成功,未出现并发症。 结论:有限的经验表明,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主支植入支架后,应用改良的双腔微导管协助进行"关闭分支"FFR测定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以冠状动脉受累为主要表现的结节性多动脉炎1例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结节性多动脉炎(PAN)是一种可致命性的全身性透壁坏死性血管炎,多累及中等大小动脉分叉处。PAN冠脉受累罕见,国外报道仅2%,急性期病死率高。本文报道1例21岁辗转多科就诊,以皮肤结节为首发表现,伴全身多发中等动脉严重病变(冠脉、肠系膜、脾脏、左肾、肾上腺区)的PAN患者,经2次手术和强化药物治疗后仍出现高血压、单神经炎反复发作,通过激素、环磷酰胺治疗后明显缓解,提示在治疗方面应由多学科团队根据炎症风险和益处达成共识,避免误诊误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基于核素心肌灌注显像评估冠心病PCI术后早期残留心肌缺血及其影响因素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应用核素心肌灌注显像(MPI)评价冠状动脉(简称冠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患者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术(PCI)术后早期残留心肌缺血,并探讨术后早期残留心肌缺血的影响因素。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行完全血运重建的冠心病患者127例[男107例、女20例,年龄(60.3±9.6)岁],患者于PCI术后1~3个月内行静息+负荷MPI。将MPI提示罪犯血管供血区仍存在心肌可逆性灌注稀疏/缺损定义为早期残留心肌缺血,据此将行PCI的罪犯血管分为残留缺血和无缺血,比较2组严重狭窄(≥90%)的罪犯血管、分叉病变、冠脉弥漫性病变等心血管检查资料的差异( χ2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罪犯血管PCI术后早期残留心肌缺血的影响因素。 结果:127例患者的148支罪犯血管中,残留缺血罪犯血管49支(33.1%,49/148)。残留缺血组PCI术前严重狭窄的罪犯血管比例高于无缺血组[69.4%(34/49)与49.5%(49/99); χ2=5.27, P=0.022],残留缺血组病变处为分叉病变的比例高于无缺血组[28.6%(14/49)与10.1%(10/99); χ2=8.23, P=0.004],其冠脉弥漫性病变占比略高于无缺血组[14.3%(7/49)与4.0%(4/99); χ2=3.62, P=0.05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分叉病变[比值比( OR)=4.087,95% CI:1.615~10.344, P=0.003]、冠脉弥漫性病变( OR=4.208,95% CI:1.115~15.878, P=0.034)是罪犯血管PCI术后早期残留心肌缺血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论:冠脉罪犯血管PCI完全血运重建术后仍有近1/3的血管存在早期残留心肌缺血;分叉病变、冠脉弥漫性病变是罪犯血管早期残留心肌缺血的独立影响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血管内超声在复杂冠脉病变治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究冠脉介入手术中血管内超声在复杂冠状动脉病变治疗中的应用及对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5月至2023年5月我院收治的100例冠状动脉左主干病变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平均50例/组.其中对照组采用冠状动脉造影检测,观察组采用血管内超声显像检测.对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相关指标、左主干病变结果等进行测量,比较两种左主干病变情况,统计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贴壁不良、血栓、死亡等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并对二者在冠状动脉病变中的诊断效能进行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后扩张次数、支架直径、支架长度均较高,而后扩张球囊直径、后扩张球囊压力较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左主干非分叉中的平均参考直径、最小管腔直径、最小管腔面积均较高(P<0.05),直径狭窄率、面积狭窄率、病变长度无差异(P>0.05),左主干远段分叉中的平均参考直径、最小管腔直径、最小管腔面积升高、病变长度降低(P<0.05),直径狭窄率、面积狭窄率无差异(P>0.05).对照组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为30.00%,观察组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为10.00%(P<0.05).结论 血管内超声显像检测在冠状动脉病变治疗介入术中对于心脏病变干支的应用效能良好,临床价值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改良拘禁球囊技术治疗冠脉分叉病变
编辑人员丨2024/7/20
目的:评价改良拘禁球囊技术对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分支开口的保护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2月~2022年2月黄山市人民医院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既往文献报道,主支支架术后边支闭塞的发生率为4.4%~17.31%,本研究以4.4%的最小发生率作为参考,比较其与改良拘禁球囊术式所致的边支闭塞率的差异,使用R和EZR软件收集和分析数据.结果:226例患者使用改良拘禁球囊技术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所有患者均未发生边支闭塞,改良拘禁球囊具有显著优越性.结论:改良拘禁球囊技术在冠脉分叉病变治疗中能更安全、有效地保持边支的通畅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0
-
基于三维冠状动脉造影定量分析和定量血流分数分析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分支血流灌注受损的影响因素及其风险预测模型
编辑人员丨2024/2/3
目的:利用三维冠状动脉(冠脉)造影定量分析(3D-QCA)及基于Murray定律的定量血流分数(μQFR)探讨冠脉分叉病变中影响分支血流灌注的各项危险因素,并建立影响分支灌注受损的风险预测模型,为分叉病变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手术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连续纳入 2022 年 10 月至 2023 年 4 月于湖南省人民医院行冠脉造影检查的 362 例患者,非左主干分叉病变 393 处.收集患者的一般临床评估指标、冠脉分叉病变的解剖学指标以及分叉病变中代表分支血流灌注的μQFR等数据资料.393 处分叉病变按照 8:2 比例随机划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利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筛选变量,通过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评估分叉病变中分支灌注的影响因素,建立风险评估模型,并在测试集中进一步验证模型准确性.结果: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结果显示,主支最大面积狭窄率、分叉核最大直径狭窄率、分支最狭窄管腔直径狭窄率、分支开口直径狭窄率及分支病变长度是分支可能存在血流灌注受损(μQFR<0.8)的独立预测因子(P均<0.05),由这5个变量建立术前分支灌注受损风险评估模型,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26(95%CI:0.896~0.958),灵敏度为0.864(95%CI:0.818~0.910),特异度为0.850(95%CI:0.780~0.920).测试集验证结果显示,该模型ROC曲线下面积为0.897(95%CI:0.817~0.976),灵敏度为0.870(95%CI:0.756~0.936),特异度为0.923(95%CI:0.759~0.986).结论:冠脉分叉病变中分支的血流灌注情况主要与主支和分支的多个解剖学因素相关,其中主支最大面积狭窄率、分叉核最大直径狭窄率、分支最狭窄管腔直径狭窄率、分支开口直径狭窄率及分支病变长度是分支存在灌注受损的独立预测因素;所建立的分支灌注受损风险评估模型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老年冠脉分叉病变主支支架植入后在损伤边支使用药物涂层球囊进行修复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11/4
目的:探讨在对老年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进行介入手术时,采取主支使用药物洗脱支架(DES)后对受损边支使用药物涂层球囊(DCB)进行修复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期间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接受冠脉介入治疗的26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通过冠脉造影判定属于真分叉病变,采取分叉病变受累主支血管均为支架植入策略,受累边支采用球囊成形策略,根据边支血管最终扩张使用的球囊种类分为普通球囊组或药物球囊组,每组130例。评估术后即刻效果,并在随访期间记录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情况。结果:普通球囊组与药物球囊组的手术成功率分别为87.7%和89.2%(P>0.05),普通球囊组边支血管最小管腔直径(MLD)从(1.22±0.14)mm增加到(1.53±0.13)mm,药物球囊组边支血管MLD从(1.25±0.12)mm增加到(1.69±0.22)mm。两组患者边支血管术前MLD无明显差异,术后边支血管ML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住院期间,出院后0~3个月、3~6个月、6~12个月随访中均未出现靶血管相关心肌梗死。住院期间普通球囊组和药物球囊组心绞痛分别出现5例(3.8%)和3例(2.3%),均在CCS分级I级(P>0.05)。0~3个月的随访中两组患者行CCS分级后的心绞痛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6个月及6~12个月两组患者不同CCS分级心绞痛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3~6个月的随访中普通球囊组出现3例非靶血管心肌梗死(P<0.05);6~12个月随访期间普通球囊组出现6例靶血管血运重建(P<0.05)。两组随访12个月的MACE发生率无明显差异。结论:在处理老年冠脉分叉病变时主支支架植入后,对受损边支血管使用DCB进行修复相较于使用普通球囊MLD改善更明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4
-
PCI简单与复杂策略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5年随访结果的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系统评价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简单和复杂策略治疗冠脉分叉病变的远期临床效果.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和CNKI等数据库,检索时间均为从建库至2017年7月,收集PCI简单和复杂策略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由2名研究者独立检索和评价相关文献,用Stata12.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学处理.结果 纳入4个RCT研究,共1455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在全因死亡率(RR=1.50,95%CI:0.98~2.29,P=0.065)、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RR=0.97,95%CI:0.62~1.51,P=0.889)、心源性死亡率(RR=1.09,95%CI:0.49~2.44,P=0.832)、心肌梗死发生率(RR=1.69,95%CI:0.92~3.09,P=0.090)、靶病变血运重建发生率(RR=0.92,95%CI:0.53~1.61,P=0.774)和支架内血栓发生率(RR=1.00,95%CI:0.47~2.14,P=1.00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与PCI简单策略相比,复杂策略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并未增加远期不良临床事件发生率;对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及冠状动脉真分叉病变而言,PCI复杂策略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可能是一种合理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右锁骨下动脉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预测价值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评估右锁骨下动脉病变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coronary atherosclerosis,CA)的临床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89例行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oronary artery CT angiography,CCTA)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右锁骨下动脉、颈动脉超声检查资料.以Gensini积分法计算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以超声下右锁骨下动脉起始段及颈动脉分叉处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评估颈部血管病变.分析右锁骨下动脉起始段及双侧颈动脉分叉处IMT与冠状动脉Genisini积分的相关性,计算两者ROC曲线下面积,评估右锁骨下动脉病变预测CA的临床价值.结果 1)右锁骨下动脉起始段,颈动脉分叉处IMT积分与冠状动脉Gensini积分呈正性相关,且前者高于后者(分别为r=0.627,P<0.01;r=0.439,P<0.01);2)右锁骨下动脉起始段IMT预测CA的效能高于颈总动脉分叉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9.2%、63.5%;77.3%、61.4%).结论 右锁骨下动脉的IMT程度对CA有重要预测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