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氨基末端脑钠尿肽联合冠状动脉CT对冠状动脉造影最终确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氨基末端脑钠尿肽(NT-proBNP)联合冠状动脉CT对冠状动脉造影最终确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在大连市友谊医院经冠状动脉CT初诊为冠心病的患者168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的最终确诊结果将患者分为冠心病组(71例)和非冠心病组(97例)。比较两组的人口统计学特征、临床数据和Gensini评分的差异,并行多因素分析。做NT-proBNP与最终确诊为冠心病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结果:冠心病组和非冠心病组年龄、体质量指数(BMI)、白细胞计 数(WBC)、Gensini评分、冠状动脉血管病变支数、NT-proBNP水平比较[(65.8 ± 8.8)岁比 (58.8 ± 10.5)岁、(27.5 ± 4.2) kg/m 2比(23.3 ± 5.3) kg/m 2、(8.4 ± 2.6) × 10 9/L比(5.7 ± 2.2) × 10 9/L、(88.2 ± 12.0)分比(43.3 ± 10.5)分、2.2 ± 1.1比1.1 ± 0.8、72.1(28.0,87.2) ng/L比27.2(13.5,34.6) 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56、2.43、2.54、7.89、5.97, U=3 407.76, P<0.05)。冠心病组糖尿病病史率高于非冠心病组[50.7%(36/71)比24.7%(24/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2.04, 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冠状动脉CT分别联合NT-proBNP、年龄、糖尿病病史、Gensini评分对冠状动脉造影最终确诊为冠心病的预测风险显著增加,以NT-proBNP最显著( OR=14.57、1.05、2.48、3.47, P<0.05)。做NT-proBNP对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的ROC曲线,结果显示曲线下面积(AUC)为0.899,灵敏度为55.6%,特异度为82.6%,约登指数最大值对应的临界值为71.5 ng/L。 结论:NT-proBNP联合冠状动脉CT对最终确诊冠心病有预测价值,尤其对于NT-proBNP超过71.5 ng/L,冠状动脉CT初诊为冠心病的患者要积极动员做冠状动脉造影。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司美格鲁肽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肾功能不全患者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报道1例就诊于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科的2型糖尿病(T2DM)合并高血压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肾功能不全患者使用司美格鲁肽治疗的过程并进行文献复习。患者为59岁男性,因“发现血糖升高5 d”入院,入院后完善各项检查,诊为T2DM、肾功能不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双)、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高脂血症、寻常型银屑病、肥胖症。予达格列净10 mg(1次/d)口服联合司美格鲁肽0.5 mg(1次/周)皮下注射治疗,血糖达标后停用达格列净。出院后随访,接受司美格鲁肽治疗36周后,患者血糖达标,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下降2.1%(7.6%降至5.5%),体重下降7%(90 kg降至83 kg),血压稳定,收缩压下降约5 mmHg(1 mmHg=0.133 kPa),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提高,由58.83提高到60.90 ml·min -1·(1.73 m 2) -1,肾功能无明显下降。患者无明显不良反应,治疗依从性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冠状动脉CT功能学成像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已经广范应用于临床诊断冠状动脉狭窄性病变,然而对于心肌缺血的诊断尚缺乏特异性。将CT心肌灌注(CT-MPI)以及冠状动脉血流储备(FFR)等功能学显像整合到CCTA工作流程中,提高CCTA对冠心病患者的诊断准确性、改善冠心病患者临床治疗决策及对患者预后判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并有可能降低患者的医疗费用。但是这些CCTA功能学成像技术在临床应用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辐射剂量,以及FFR-CT的准确性方面。因此,本文将对CT-MPI和FFR-CT等CCTA功能学成像对冠心病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CT-MPI与FFR-CT之间的关系以及两者面临的临床问题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脉造影和血栓类型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根据心电图ST段改变对急性心肌梗死进行分型,探究不同类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冠脉造影特点和冠脉内血栓类型。方法:连续纳入2016年9月至2018年8月因急性心肌梗死就诊于河南省人民医院,于发病24 h内行急诊冠脉介入治疗的232例患者。根据心电图ST段改变将患者分为ST段抬高组( n=161)、ST段无偏移组( n=28)和ST段压低组( n=43)。于急诊冠脉介入治疗时行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检查,在OCT的指导下对冠脉内血栓进行分型。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卡方检验和Fisher精确概率法分析三组患者临床基线资料、冠脉造影特点和冠脉内血栓类型,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ST段抬高组和压低组的梗死相关动脉以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和右冠状动脉多见,而无偏移组以左回旋支多见( P<0.01)。ST段抬高组和压低组的梗死部位多位于近中段;而无偏移组多位于中远段( P=0.008)。ST段抬高组、无偏移组的闭塞病变比例均高于ST段压低组(68.3% vs. 30.2%, P<0.05; 67.9% vs. 30.2%, P<0.05);ST段抬高组、无偏移组的单支血管比例均高于ST段压低组(36.0% vs 4.7%, P<0.05;39.3% vs. 4.7%, P<0.05)。ST段无偏移组和压低组梗死相关动脉侧枝循环形成比例均高于ST段抬高组(35.7% vs. 16.1%, P<0.05; 58.1% vs. 16.1%, P<0.05)。ST段抬高组、无偏移组冠脉内红色血栓比例均高于无偏移组(76.4% vs. 34.9%, P<0.05; 64.3% vs. 34.9%, P<0.05)。 结论:与ST段压低组相比,ST段无偏移组和ST段抬高组心肌梗死患者单支血管、闭塞病变所占比例较高,且冠脉内形成的多为红色血栓。故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中ST段无偏移者有别于ST段压低者,建议将急性心肌梗死根据心电图进一步分为ST段抬高型、ST段无偏移型和ST段压低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快速傅里叶变换处理后TTFM对旁路移植血管病变预测的有效性评价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即时血流测量(TTFM)波形经快速傅里叶变换(FFT)处理后评价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术后旁路移植血管通畅率的可行性及预测价值。方法:对2015年1月至2017年2月期间114例在北京朝阳医院行CABG的患者术中记录的TTFM波形进行FFT处理,获取相关参数。按照旁路移植血管不同分为左乳内动脉组(LIMA组,113支)和大隐静脉组(SVG组,207支)。术后随访CTCA,评价处理后参数对旁路移植血管病变的预测价值。结果:全组术中共移植旁路血管320支,总通畅率80.3%(257/320)。LIMA组术后通畅率89.4%(101/113),SVG组术后通畅率75.4%(156/207)。经FFT转化后,全组病变与非病变旁路移植血管的主波幅度值(H0)、第1谐波幅度值(H1)、第1谐波频率(P1)和H0/H1,LIMA组的H1、P1,SVG组的H0、H1和P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全组H0降低( OR=0.92,95% CI:0.90~0.95)和P1升高( OR=2.26,95% CI:1.64~3.10)使旁路移植血管病变风险增加。LIMA组中,H1升高( OR=3.57,95% CI:1.79~7.12)和P1升高( OR=1.53,95% CI:1.01~2.33)使旁路移植血管病变风险增加。SVG组中,H0降低( OR=0.83,95% CI:0.77~0.89)、H1降低( OR=0.05,95% CI:0.02~0.14)和P1升高( OR=9.53,95% CI:3.04~29.86)使旁路移植血管病变风险增加。 ROC曲线显示全部旁路移植血管组中H0和P1具有中等程度的预测准确性;LIMA组中H1、H0/H1具有中等程度预测准确性;SVG组中H0、H1具有较高程度预测准确性,P1具有中等程度预测准确性。 结论:TTFM波形经FFT处理后的获得参数对CABG术后旁路移植血管通畅率具有预测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冠状动脉瘤样扩张并夹层致巨大右心房肿物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32岁男性患者,反复发作心悸5天,加重1天。入院后急查心电图示心房颤动伴快速心室率反应。床旁超声心动图示右心房扩大并右心房内占位性病变。胸腹部CT平扫示右心房占位。心脏增强CT检查示右心房内占位,心包少许积液。2021年9月行右心房肿物切除+左心房重建+房间隔重建+右心房重建+上腔静脉重建+左心耳结扎+心脏表面临时心脏起搏器安置术。术中发现右心房巨大肿物为冠状动脉夹层形成的巨大血凝块,右心房壁受压菲薄,单纯心房肿物剥除极易导致术后心脏破裂,故将肿物与致密粘连的右心房壁大部分予以切除,保留窦房结处及部分心房组织,用牛心包重建右心房、房间隔、左心房壁及上腔静脉,安装临时起搏器。患者术后入ICU观察1天后转入普通病房,顺利出院。以房颤作为首发症状并表现为右心房肿物的冠状动脉夹层极为罕见,应引起重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药物涂层球囊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冠心病治疗的主要方式,不论是最初的金属裸支架(BMS),还是后来的药物涂层支架(DES),均存在支架内再狭窄可能,且对小血管病变、分叉病变等治疗效果欠佳,限制其应用。近年来,药物涂层球囊(DCB)有了长足进展,为支架内再狭窄、慢性闭塞性病变(CTO)、分叉病变及小血管变等治疗提供了新的治疗方法,且可以缩短双联抗血小板时间,减少出血风险。该研究对DCB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桡动脉作为第二动脉旁路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桡动脉作为第二动脉旁路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中的临床应用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4月至2019年8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心胸血管外科同时使用左胸廓内动脉和桡动脉进行旁路移植的连续58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436例,女性149例,年龄(63±10)岁(范围:36~86岁)。有糖尿病史者占40.7%(238/585),多支血管病变者占75.6%(442/585)。2017年1月后的手术患者接受旁路血管的术中即时流量测定。对2014年1月至2019年8月手术患者的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体外循环手术占81.9%(479/585),11例患者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43例患者同期接受瓣膜手术。远端吻合口(3.6±0.9)个(范围:2~6个),动脉旁路远端吻合口(2.1±0.3)个(范围:2~5个),560例患者桡动脉旁路吻合至钝缘支。靶血管近端狭窄程度均>70%,>90%者占72.5%(424/585)。151例患者术中即时流量测定结果显示,桡动脉旁路流量为(29.8±10.2)ml/min(范围:10~150 ml/min),搏动指数2.5±1.4(范围:0.7~5.0)。本组患者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30 d后院内死亡2例,无围手术期心肌梗死。近5年手术的188例患者中位随访3.2年,非心源性死亡2例,无心肌梗死发生,无需再血管化治疗病例。结论:桡动脉作为第二动脉旁路用于CABG安全有效,良好的靶血管选择和术中即时流量测定有助于取得满意的旁路通畅率和近中期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CT特征追踪技术评估冠心病患者左心室心肌应变的初步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CT特征追踪(CT-FT)技术评估左心室心肌应变的技术可行性及冠心病患者心肌应变的变化规律。方法:回顾性收集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于2019年4月至2020年10月收治的81例冠心病患者(病变组)和同时间段年龄、性别等相匹配的33名冠状动脉正常者作为对照组。病变组首先按冠状动脉狭窄支数分为单支狭窄组(42例)和多支狭窄组(39例),进行组间左心室整体心肌应变分析;再分别根据左前降支(LAD)、右冠状动脉(RCA)和左回旋支(LCX)血管的狭窄程度将病变分为正常组、轻度狭窄组、中度狭窄组和重度狭窄组,进行相应冠状动脉主要分支节段心肌应变峰值的组间分析。使用后处理软件CVI 42对图像进行分析,获得整体纵向应变峰值(GPLS)、整体环向应变峰值(GPCS)、整体径向应变峰值(GPRS)以及各冠状动脉分支节段的纵向应变峰值(PLS)、环向应变峰值(PCS)、径向应变峰值(PRS)。多组间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Kruskal-Wallis H检验。 结果:随着冠状动脉狭窄支数增多,GPLS绝对值逐渐减低,对照组、单支狭窄组及多支狭窄组的GPLS分别为-14.1%±2.7%、-11.5%±2.3%和-8.8%±2.0%,3组间或任意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01);多支狭窄组的GPRS及GPCS绝对值较对照组和单支狭窄组低( P<0.001),单支狭窄组和对照组间GPRS、GPCS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83、0.118)。LAD、LCX、RCA分支节段的各向应变峰值多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01)。重度狭窄组各分支节段的PRS、PCS、PLS绝对值均显著低于中度狭窄组、轻度狭窄组和正常组( P<0.05),中度狭窄组各分支节段的PLS绝对值均低于轻度狭窄和正常组( P<0.05),余各分支节段的各指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 结论:CT-FT技术在评估左心室心肌功能方面具有可行性;且随着冠状动脉狭窄支数及狭窄程度的增加,左心室整体及节段心肌应变参数绝对值呈减低趋势,其中纵向应变较为敏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一站式"颈动脉支架置入加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治疗重度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狭窄的早期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通过对比"一站式"同期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rotid artery stenting,CAS) +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PCABG)和分期序贯CAS+OPCABG两种术式围手术期情况及早期随访资料,评估"一站式"同期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北京安贞医院自2020年1月至2021年7月因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狭窄行CAS+OPCABG杂交手术的患者共26例,其中12例采用了"一站式"同期CAS+OPCABG、14例采用了分期序贯CAS+OPCABG,对其围手术期及术后3个月随访资料进行对比分析。连续变量采用 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 结果:两组的累计手术时间、术后第1天胸腔引流量、呼吸机辅助、ICU滞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同期组术中出血量多于分期组,但两组均无二次开胸止血发生。术后住院天数同期组显著少于分期组。分期组围手术期发生脑梗塞、心肌梗死各1例,同期组无围手术期心肌梗死及脑梗塞发生,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3个月随访两组均无新发脑梗塞,颈动脉超声支架均通畅,心功能分级和左心室射血分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一站式"同期CAS+OPCABG手术是安全可行的,尤其对于心肌缺血症状重或重度左主干病变的患者推荐首选同期手术。优化抗凝方案和减轻颈动脉窦反射是需要继续研究的主要问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