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慢性诱导性荨麻疹患者168例过敏原反应性和特应性病史的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慢性诱导性荨麻疹(CIndU)患者过敏原反应性和特应性病史与临床特征的联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于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皮肤科门诊就诊的168例CIndU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分析各CIndU亚型患者过敏原反应性及特应性病史与临床特征[患者对疾病严重程度的评分(PGA)、瘙痒程度、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合并血管性水肿的比例、自然病程等]的联系。统计分析主要采用 χ2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及Kaplan-Meier生存分析。 结果:168例CIndU患者中人工荨麻疹(SD)117例,冷接触性荨麻疹(CCU)32例,热接触性荨麻疹5例,胆碱能性荨麻疹(CholU)14例,各亚型分别有46例(39.3%)、14例(43.8%)、3例、9例皮肤点刺试验(SPT)阳性,SPT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 = 3.86, P = 0.283)。SPT阳性的CIndU患者组PGA、瘙痒程度评分、DLQI以及合并血管性水肿的比例均显著高于SPT阴性患者组(均 P<0.05);有个人或家族特应性病史的CIndU患者组PGA和DLQI也都显著高于无个人或家族特应性病史的患者组(均 P<0.05)。各CIndU亚型中,SPT阳性SD患者组瘙痒程度评分、PGA、DLQI、合并血管性水肿的比例均显著高于SPT阴性SD患者组(均 P<0.05);SPT阳性CholU患者组DLQI显著高于SPT阴性CholU患者组( Z = -2.28, P = 0.019);有个人或家族特应性病史的CCU患者组瘙痒程度评分高于无个人或家族特应性病史的CCU患者组( Z = -2.41, P = 0.022)。 结论:CIndU患者的过敏原反应性和特应性病史与疾病严重程度、瘙痒程度、生活质量和合并血管性水肿的比例均有关,但与自然病程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确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物理性荨麻疹临床特征:基于多中心医院问卷的横断面调查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我国物理性荨麻疹(PU)患者的临床特征和治疗现状。方法:纳入12家三级医院皮肤科2019年1 - 12月诊断为PU的患者,在就诊时由医生填写调查问卷收集信息。调查内容包括基本人口学特征及皮疹瘙痒程度、风团数目、伴发症状(如皮疹疼痛、关节痛、发热)、亚型诊断及治疗方案等。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Kruskal-Wallis检验和 χ2检验分析各亚型组间指标差异。 结果:纳入PU患者612例,男268例,女344例,年龄(37.4 ± 16.4)岁,初次发病年龄(35.1 ± 16.4)岁,病程[ M( Q1, Q3),0.50(0.25,2.00)]年;包括皮肤划痕症(SD) 500例、热接触性荨麻疹(HCU)54例、冷接触性荨麻疹(CCU) 43例、延迟压力性荨麻疹(DPU)15例。4种亚型间性别分布、年龄、初发年龄、病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 > 0.05),关节痛患者比例、合并湿疹/皮炎患者比例、血清总IgE升高患者比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 < 0.05),其中DPU组患者的关节痛比例(4/15,26.7%)高于SD组(64/500,12.8%)、HCU组(1/54,1.9%)、CCU组(5/43,11.6%)(均 P < 0.05),HCU组患者合并湿疹/皮炎比例(2/54,3.7%)显著低于SD组(96/500,19.2%)、CCU组(7/43,16.3%)、DPU组(3/15,20.0%)(均 P < 0.05),SD组患者血清总IgE升高比例(185/500,37.0%)高于HCU组(9/54,16.7%)、CCU组(11/43,25.6%)、DPU组(4/15,26.7%)(均 P < 0.05)。307例(50.3%)PU患者选择回避饮食,仅95例(15.5%)认为饮食治疗有效。初诊时予271例(44.3%)单独处方1种第二代H1抗组胺药(sgAH),258例(42.2%)联合处方2种及以上sgAH,17例(2.7%)处方加倍剂量。 结论:PU患者以中青年为主,女性高发,各亚型临床特征有差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临界温度阈值检测在冷接触性荨麻疹中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研究温度测试仪测定临界温度阈值(CTT)在冷接触性荨麻疹诊断中的应用,并探究CTT与冷接触性荨麻疹疾病活动度、疾病控制情况及患者生活质量的关系。方法:回顾2017年10月至2019年3月就诊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皮肤科的20例冷接触性荨麻疹。患者首次就诊时自评疾病活动度,首次就诊及之后的2次随访时检测患者CTT,并由患者评价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第2次随访时,评价患者的疾病控制情况。采用Spearman相关性检验分析CTT与疾病活动度、CTT改善度与疾病控制情况的相关性。Friedman检验比较治疗过程中CTT、DLQI的改善情况,并采用Bonferroni多重检验进行组间两两比较。结果:患者自评疾病活动度:轻度3例,中度8例,重度9例,疾病活动度与CTT呈正相关( rs = 0.573, P = 0.008)。医生评价疾病控制情况:3例不佳,6例一般,11例良好,疾病控制情况与CTT的改善度呈正相关( rs = 0.516, P = 0.020)。首次就诊及2次随访时CTT依次为(20.10 ± 4.67)℃、(10.75 ± 5.30)℃、中位数5.50( P25, P75为4.00,10.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 = 34.16, P < 0.001),DLQI值分别为(19.75 ± 3.81)分、(8.45 ± 6.27)分、中位数0.50( P25, P75为0,9.0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 = 35.23, P < 0.001);2次随访时CTT、DLQI值均低于首次就诊时(均 P < 0.001)。 结论:CTT可反映患者的疾病活动度,并与患者生活质量及疾病控制情况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中国慢性诱导性荨麻疹诊治专家共识(2023)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慢性诱导性荨麻疹是一组由特定诱因诱发、以风团和/或血管性水肿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慢性荨麻疹,可伴有瘙痒、刺痛、烧灼、疼痛等不适症状。该病临床表现异质性大,病情迁延反复,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较大。为提升我国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规范疾病诊治行为,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免疫学组基于近年来国内外关于慢性诱导性荨麻疹诊断和治疗的临床研究进展,通过德尔菲法广泛征询专家意见,并经相关专家多轮讨论,最终形成本共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冷接触性荨麻疹案
编辑人员丨2023/8/6
患者,女,60岁.工人.于2017年11月5日初诊.主诉:右大腿前外侧荨麻疹发作30年,加重2月.患者30年前于火车上受风寒,渐出现大腿前外侧剧烈瘙痒,搔抓后大腿前外侧皮肤发红、起风团块,气温升高或得暖时稍缓,但遇冷即发,终年反复,夜间加重,影响睡眠,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于当地医院诊为"荨麻疹",予抗组胺药、激素治疗,疗效不佳.其后每日,一旦接触寒冷物体或环境温度低均可致病情复发,近2月来,因天气转冷,荨麻疹发作频率更甚,患者治疗心切,遂来我科就诊.刻下症见:右侧大腿前外侧皮肤感觉较左侧大腿前外侧感觉敏感,患侧皮色较健侧皮色深,颜色呈深红色,有搔抓痕迹,皮肤划痕试验阳性,无水泡无风团块,双腿肌力正常.患者面黄少华,神志清,精神焦虑,寐欠安,纳差,大便溏,舌淡、苔白腻,左脉弦、右脉沉细.西医诊断:冷接触性荨麻疹.中医诊断:瘾疹.辨证:肝郁脾虚,阳虚里寒.治法:疏肝健脾,祛风散寒.取穴:风市(双侧),血海(双侧),足三里(双侧),三阴交(双侧),太冲(双侧),阳陵泉(右侧),梁丘(右侧),悬钟(右侧).穴位皮肤常规消毒后,取0.25mm×40mm毫针,直刺风市、血海、梁丘、足三里、三阴交、阳陵泉、悬钟等穴,得气后足三里、三阴交、血海、梁丘、阳陵泉、悬钟行提插捻转补法,风市、太冲穴行泻法,其余穴位行平补平泻手法,以患者耐受为宜,留针30min.针刺后神阙穴拔罐,留罐5min,右侧悬钟行麦粒灸法9壮,艾灸时火力要旺,等到患者无法忍受时撤去.嘱患者隔天治疗一次,平素在家可用艾条悬灸悬钟穴,保持心情放松,注意日常保暖.2017年11月7日二诊,患者诉瘙痒稍改善,改悬钟穴麦粒灸19壮,继续针刺治疗,针法同前.2017年11月9日三诊,患者诉瘙痒程度减轻,风疹未再变大,但睡眠质量仍差,夜间仍有发作,加照海穴,先于照海穴附近寻找最痛点,找到最痛点后针刺,深度约5mm,其余治法同前.此后1个月,患者坚持隔日行针灸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PHA治疗冷性荨麻疹
编辑人员丨2023/8/6
我们试用PHA治疗冷性荨麻疹12例,收到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全部患者皆有与冷水或冷空气接触后发病的历史,都可排除食物、药物造成荨麻疹的可能性.12例患者中男7例,女5例,病史最短者2天,最长者20年.年龄皆在20~50岁之间.全部患者过去都接受过多种中西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皮损持续不退,痒感不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物理性荨麻疹
编辑人员丨2023/8/6
物理性荨麻疹是指由各种物理性刺激引发风团反应的一类荨麻疹,其中包括有:皮肤划痕症(人工性荨麻疹)、压力荨麻疹、胆硷能性荨麻疹、水接触性荨麻疹、冷性荨麻疹、日光性荨麻疹、热接触性荨麻疹和其他。皮肤划痕症和胆硷能性荨麻疹颇常见,冷性荨麻疹较少见,其他均为罕见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水激性皮肤瘙痒症
编辑人员丨2023/8/6
1970年,Shelley首先提出了水激性瘙痒症(Aquagenie Pruritus,Ap)的病名,1981年Greaves等又报道了3例Ap病例。根据如下诊断标准,本文报道了一组36例Ap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标准:1.接触任何温度的水后均可出现严重的皮肤瘙痒、刺痛或烧灼感。2.于接触水后数分钟内发生严重不适。3.无可见皮损。4.无慢性皮肤病、内脏疾病或药物因素可以解释这种症状。5.除外了冷性、物理性、水激性、胆碱能性和热性荨麻疹,以及症状性皮肤划痕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寒冷性和胆硷能性荨麻疹一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2023/8/6
患者男性20岁,1976年5月早操后初发瘙痒性荨麻疹,以后常因运动,温水浴、焦虑或游泳而诱发.其荨麻疹有2种不同类型:(1)局限型,发生于游泳时与冷水接触的部位;(2)全身性皮疹,为小的、边界清晰的风团,常起于运动后.既往健康及家族史无异常.实验室检查:血清乙酰甲胆硷量正常,用放射免疫扩散法测定补体成份C 3和C 4等正常,Ig量和IgE量也正常、抗核因子在1:20滴度呈微弱反应,冷球蛋白、冷凝素等均阴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