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奥马珠单抗治疗对抗组胺药反应不佳的慢性荨麻疹患者单中心回顾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了解奥马珠单抗治疗H1抗组胺药控制不佳的慢性荨麻疹(CU)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纳入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皮肤科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使用H1抗组胺药疗效不佳并接受奥马珠单抗治疗的CU患者,通过7 d荨麻疹活动度评分(UAS7)、荨麻疹控制评分(UCT)评估治疗后4、12、24周的疗效。采用 t检验、卡方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等分析临床特征与疗效的关系。 结果:共121例符合入排标准且数据资料相对完整的CU患者纳入本研究,男54例(44.63%)、女67例(55.37%),年龄13 ~ 70(39.88 ± 14.36)岁;88例为慢性自发性荨麻疹(72.73%),10例(8.26%)为慢性诱导性荨麻疹,23例为慢性自发性荨麻疹合并慢性诱导性荨麻疹(19.01%)。奥马珠单抗治疗4周时有效率为50.86%(59/116),完全应答率为25.86%(30/116);12周时有效率为78.26%(54/69),完全应答率为34.78%(24/69);24周时有效率为64.71%(22/34),完全应答率为23.53%(8/34)。治疗4周时,基线血清总IgE < 40 IU/ml的CU患者(26例)治疗有效率(30.77%)显著低于血清总IgE ≥ 40 IU/ml者(61例)(65.57%, χ2 = 8.93, P = 0.004)。相关性分析显示,治疗年龄、发病年龄、合并过敏性疾病、伴随症状、基线红细胞沉降率、基线C反应蛋白水平均与UCT评分显著相关(均 P < 0.05),而病程、临床类型、血清总IgE水平、外周血细胞计数、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UAS7评分等与UCT评分无显著相关性。121例CU患者中,8例(6.61%)报道了轻中度不良反应。 结论:奥马珠单抗可有效改善H1抗组胺药控制不佳CU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且耐受性良好;对于无合并过敏性鼻炎等过敏性共病、无血管性水肿等伴随症状、红细胞沉降率及C反应蛋白水平相对较低的患者在奥马珠单抗治疗中可能获益更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慢性诱导性荨麻疹患者168例过敏原反应性和特应性病史的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慢性诱导性荨麻疹(CIndU)患者过敏原反应性和特应性病史与临床特征的联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于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皮肤科门诊就诊的168例CIndU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分析各CIndU亚型患者过敏原反应性及特应性病史与临床特征[患者对疾病严重程度的评分(PGA)、瘙痒程度、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合并血管性水肿的比例、自然病程等]的联系。统计分析主要采用 χ2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及Kaplan-Meier生存分析。 结果:168例CIndU患者中人工荨麻疹(SD)117例,冷接触性荨麻疹(CCU)32例,热接触性荨麻疹5例,胆碱能性荨麻疹(CholU)14例,各亚型分别有46例(39.3%)、14例(43.8%)、3例、9例皮肤点刺试验(SPT)阳性,SPT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 = 3.86, P = 0.283)。SPT阳性的CIndU患者组PGA、瘙痒程度评分、DLQI以及合并血管性水肿的比例均显著高于SPT阴性患者组(均 P<0.05);有个人或家族特应性病史的CIndU患者组PGA和DLQI也都显著高于无个人或家族特应性病史的患者组(均 P<0.05)。各CIndU亚型中,SPT阳性SD患者组瘙痒程度评分、PGA、DLQI、合并血管性水肿的比例均显著高于SPT阴性SD患者组(均 P<0.05);SPT阳性CholU患者组DLQI显著高于SPT阴性CholU患者组( Z = -2.28, P = 0.019);有个人或家族特应性病史的CCU患者组瘙痒程度评分高于无个人或家族特应性病史的CCU患者组( Z = -2.41, P = 0.022)。 结论:CIndU患者的过敏原反应性和特应性病史与疾病严重程度、瘙痒程度、生活质量和合并血管性水肿的比例均有关,但与自然病程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确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慢性可诱导性荨麻疹的治疗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慢性可诱导性荨麻疹(CIndU)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清楚,仅仅靠针对诱因的规避常常无法达到满意的症状控制效果。近年来国内外在CIndU的治疗方面取得一定进展,如传统的抗组胺药、非抗组胺药、生物制剂及小分子靶向药等药物治疗,以及诱因脱敏治疗等物理治疗等,本文对这些进展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和总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中文版慢性荨麻疹生活质量问卷(CU-Q2oL)信效度验证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检验中文版慢性荨麻疹生活质量问卷(CU-Q2oL)的信效度。方法:翻译英文原版CU-Q2oL以及回译和文化调试,确定中文版CU-Q2oL的条目。2019年1-12月对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皮肤性病科就诊的195例慢性自发性荨麻疹伴或不伴慢性诱导性荨麻疹患者每2周进行1次随访,随访时填写CU-Q2oL、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问卷(DLQI)以及1周疾病活动度问卷评分(UAS7),共随访2次。每次随访后,医生依据患者病情为每例患者调整治疗方案。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提取问卷因子数目,并通过分析CU-Q2oL与DLQI、UAS7的相关性判断聚合效度,通过计算Cronbach α系数检测CU-Q2oL的内在一致性信度;通过分析UAS7的变化量与CU-Q2oL评分变化量的相关系数判断CU-Q2oL的敏感度。结果:自中文版CU-Q2oL问卷中提取出4个因子,分别为"症状"、"日常功能活动"、"睡眠问题"及"限制"因子,共23个条目,累计方差贡献率为74.011%。CU-Q2oL所有条目的Cronbach α系数为0.961,4个因子Cronbach α系数为0.804 ~ 0.933,提示极好的内部一致性。CU-Q2oL问卷总分和DLQI评分、UAS7分别呈中度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37、0.560(均 P<0.01)。71例患者参与第2次随访,CU-Q2oL问卷总分变化量与UAS7评分变化量呈中度相关,相关系数为0.392( P<0.01)。 结论:中文版CU-Q2oL具有极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和良好的信效度,可用于评估我国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的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接触性荨麻疹诊治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接触性荨麻疹属于慢性荨麻疹中的可诱导性荨麻疹,根据病理生理学机制分为免疫性、非免疫性以及机制不明性接触性荨麻疹。致敏原种类繁多,近年来,由化妆品中相关成分及医务工作者职业暴露诱发的接触性荨麻疹相关报道逐渐增多。详细询问病史及体检是诊断接触性荨麻疹的关键,多种皮肤试验可用于辅助诊断。治疗主要以控制症状为主,避免与致敏原接触是防止复发的关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中国慢性诱导性荨麻疹诊治专家共识(2023)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慢性诱导性荨麻疹是一组由特定诱因诱发、以风团和/或血管性水肿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慢性荨麻疹,可伴有瘙痒、刺痛、烧灼、疼痛等不适症状。该病临床表现异质性大,病情迁延反复,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较大。为提升我国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规范疾病诊治行为,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免疫学组基于近年来国内外关于慢性诱导性荨麻疹诊断和治疗的临床研究进展,通过德尔菲法广泛征询专家意见,并经相关专家多轮讨论,最终形成本共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德尔菲法构建《中国慢性诱导性荨麻疹诊治专家共识(2023)》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基于德尔菲法构建《中国慢性诱导性荨麻疹诊治专家共识(2023)》,并为共识的构建提供方法学依据。方法:充分检索并评估慢性诱导性荨麻疹研究相关的文献,撰写《中国慢性诱导性荨麻疹诊治专家共识(2023)》初稿,并设计专家咨询问卷。选取有代表性的25位专家,严格按照德尔菲法的研究方法,以电子问卷的形式进行两轮专家问卷函询,并对共识稿件内容进行修改完善。结果:两轮问卷收回率均为100%,专家权威系数为0.92 ± 0.09。第1轮问卷结果中有9个条目变异系数(CV值)>20%,3个条目的认可度平均值<7分;第2轮问卷结果中所有条目的CV值均<15%,原有认可度平均值<7分的3个条目认可度均升至7分以上,且所有条目的中位数均≥ 8分。两轮问卷结果的信度分析显示,Cronbach α系数和标准化Cronbach α系数均> 0.9;两轮问卷结果的一致性Kendall协调系数检验结果均 P < 0.001,第1轮问卷结果的Kendall协调系数为0.170,第2轮为0.219。 结论:应用德尔菲法构建的《中国慢性诱导性荨麻疹诊治专家共识(2023)》具有很好的代表性、权威性和可靠性;本研究也为共识的制定和研究提供了方法学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中文版荨麻疹控制评分量表及信效度验证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翻译荨麻疹控制评分(UCT),并检验该量表的信效度、敏感性以及筛选准确性。方法:经过翻译、回译和文化调试,确定荨麻疹控制评分量表的条目。应用该量表调查51例慢性自发性荨麻疹(CSU)、41例慢性诱导性荨麻疹(CIndU)患者和11例CSU合并CIndU患者。入组后8周内,81例使用抗组胺药治疗,8例使用奥马珠单抗治疗,14例抗组胺药联合奥马珠单抗治疗。入组时和入组后第4、8周时,用皮肤病学生活质量指数(DLQI)、荨麻疹活动评分(UAS)评估生活质量损害和疾病活动情况。采用Cronbach′s α系数评估问卷内部一致性信度。通过与DLQI、UAS28评分比较,检验中文版UCT的聚合效度、已知族群效度、敏感性及筛选准确性。结果:中文版UCT包含4个条目,回顾性评价过去4周内疾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治疗效果和总体疾病控制情况。CSU组UCT量表各条目得分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86~0.945,CIndU组为0.834~0.958。入组时,CSU组与CIndU组UCT与DLQI评分显著负相关( rs值分别为-0.672,-0.578,均 P<0.01)。第4周和8周时,CSU组UCT与UAS28、DLQI评分均呈显著负相关(4周: rs值分别为-0.654、-0.829,均 P<0.01;8周: rs值分别为-0.717、-0.765,均 P<0.01),CIndU组UCT与DLQI评分亦显著负相关( rs值分别为-0.834、-0.778,均 P<0.01)。CSU组第4周与第8周之间UCT变化量与UAS变化量显著相关( rs=-0.569, P<0.01);与入组时比较,第4、8周时UCT变化量与相应DLQI评分变化量显著相关( rs值分别为-0.693、-0.447,均 P<0.01)。对于CIndU组,与入组时比较,第4周与第8周时UCT变化量与DLQI变化量亦显著相关( rs值分别为-0.615、-0.408,均 P<0.01)。不同UAS、DLQI评分组间UCT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中文版UCT是有效、可靠的CSU和CIndU患者的临床管理工具,可用于评估疾病控制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疾病活动度及疾病相关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127例可疑诱导性荨麻疹激发试验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分析诱导性荨麻疹激发试验阳性率及分布情况,探讨其在慢性荨麻疹病因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在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皮肤科荨麻疹专科就诊的患者中,筛选127例临床可疑的诱导性荨麻疹患者行6项诱导性荨麻疹激发试验,包括迟发压力性荨麻疹激发试验、皮肤划痕试验、振动性血管性水肿激发试验、冰块激发试验、热接触性荨麻疹激发试验和水激发试验.不同性别患者间激发试验阳性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127例临床可疑诱导性荨麻疹患者中,1种及以上诱导性荨麻疹激发试验阳性者106例,占83.46%;皮肤划痕试验阳性率最高,达79.53%(101例),其次为热接触性荨麻疹激发试验(22.05%,28例)及冰块激发试验(9.45%,12例).女性患者热接触性荨麻疹激发试验的阳性率[30.14%(22/73)]高于男性患者[11.11%(6/54)],X2=4.301,P<0.05.迟发压力性荨麻疹激发试验、振动性血管性水肿激发试验、水激发试验阳性的患者皮肤划痕试验均阳性;12例冰块激发试验阳性患者中,11例皮肤划痕试验阳性;28例热接触性荨麻疹激发试验阳性的患者中,26例皮肤划痕试验阳性.两种非皮肤划痕诱导性荨麻疹激发试验同时阳性的患者占≥1种非皮肤划痕试验阳性例数的比例达18.75%(9/48).结论 诱导性荨麻疹激发试验对慢性荨麻疹的病因诊断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补充维生素D3协同第二代抗组胺药物治疗慢性自发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观察和作用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评价补充维生素D3(VD3)协同第二代抗组胺药物对控制慢性自发性荨麻疹(CSU)临床症状的疗效.方法:①90例CSU患者,21例慢性可诱导性荨麻疹(CIndUI)和55例健康自愿者选自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皮肤科门诊(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② 受试者进行血清25羟维生素D3[25-(OH)D3],血浆D-二聚体(D-dimer)、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血沉(ESR)等实验室检查,并给予荨麻疹活动度评分(UAS7);③ 分离和体外培养正常人与CSU患者各15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经1 nM和10 nM 1α,25-(OH)2D3处理后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白介素-6(IL-6)和维生素D受体(VDR)mRNA的表达水平;④VD3严重缺乏(血清浓度<10 ng/mL)的患者补充大剂量(2400 IU/d)VD3,缺乏者(10~20 ng/mL)给予补充小剂量(800 IU/d)VD3,设未补充患者作对照,于6周和12周时再行UAS7评分.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CSU患者血清25-(OH)D3水平明显减少,D-dimer、FDP及ESR水平明显增加,且与UAS7评分呈正相关;qPCR结果显示15例CSU患者PB-MC IL-6和VDR mRNA表达水平较正常人明显增加;经1α,25-(OH)2 D3处理后,IL-6 mRNA表达减少,VDR mRNA表达增加(P<0.05);与未补充组比较,VD3严重缺乏组给予补充大剂量VD312周,UAS7评分明显下降(P<0.0001).结论:补充VD3有助于协同控制CSU的临床症状,可能与其抑制了荨麻疹亚临床炎症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