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遗传性凝血因子Ⅴ缺乏症九例基因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9例遗传性凝血因子Ⅴ(FⅤ)缺乏症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分子致病机制。方法:对1999年4月至2019年9月就诊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的9例遗传性FⅤ缺乏症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及FⅤ促凝活性(FⅤ∶C)测定进行表型诊断;使用高通量靶向测序筛查F5基因变异,Sanger测序验证并分析双亲携带情况;Swiss-model进行三维结构分析,ClustalX-2.1软件进行同源保守性分析。结果:9例患者的FⅤ∶C为0.1~10.6 U/dl,其中8例患者有出血病史,以皮肤/黏膜出血最为多见(3例),其余1例未发生出血事件。所有患者中纯合子5例,复合杂合子4例,共检测到12个致病或疑似致病F5基因突变,其中c.6100C>A/p.Pro2034Thr、c.6575T>C/p.Phe2192Ser、c.1600_1601delinsTG/p.Gln534*、c.4713C>A/p.Tyr1571*和c.952+5G>C为首次报道。结论:该研究新发现的基因突变丰富了与遗传性FⅤ缺乏症相关F5基因突变谱,高通量测序方法可以有效检测F5基因突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遗传性凝血因子V缺乏症家系 F5基因新致病变异的鉴定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1个近亲婚配的凝血因子Ⅴ缺乏症(coagulation factor V deficiency)家系的遗传学病因。方法:应用高通量外显子测序筛查 F5基因的变异,Sanger测序验证检出的变异,分析双亲携带变异位点的情况。 结果:先证者 F5基因第13外显子存在c.4096delC纯合缺失,可导致移码变异,使FⅤ蛋白编码提前终止(p.Leu1366Phefs*3);先证者父母均为该变异的携带者。 F5基因c.4096delC变异未见报道,根据ACMG指南推荐标准,为致病性变异。 结论:F5基因c.4096delC (p.Leu1366Phefs*3)纯合变异是该家系先证者发生凝血因子Ⅴ缺乏症的遗传学病因。新变异的检出丰富了 F5基因的变异谱。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一个遗传性凝血因子Ⅴ缺乏症家系的临床表型及基因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一个遗传性凝血因子V缺乏症家系的表型特征及其分子致病机制。方法:综合分析患儿及其家系成员的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结果,并应用靶向捕获高通量测序及Sanger测序进行变异位点分析和家系验证。结果:患儿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Ⅴ因子活性仅为0.1%,但无任何出血征象;基因检测结果显示患儿F5基因上携带父源性c.653T>C(p.F218S)杂合变异和母源性c.3642_3643del(p.P1215Rfs*175)杂合变异,患儿哥哥携带父源性的c.653T>C(p.F218S)杂合变异,符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规律。其中c.653T>C(p.F218S)为已报道的致病性变异,c.3642_3643del(p.P1215Rfs*175)为国际上未见报道的可疑致病性变异。结论:明确了F5基因为该患儿的致病基因,靶向捕获高通量测序结合Sanger测序可以快速准确的对该病进行基因变异检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遗传性联合凝血因子V和Ⅷ缺乏症的诊疗现状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遗传性联合凝血因子V和Ⅷ缺乏症(F5F8D)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发病率约为1/百万,无性别差异.该病主要是LMAN1基因及MCFD2基因突变引起.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轻至中度的出血倾向.实验室检查为FV和FⅧ的活性同时下降所致的凝血酶原时间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本文针对该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诊疗进展等展开综述,以期提高儿科医师对该疾病的认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
1例遗传性凝血因子V缺乏症家系的基因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遗传性凝血因子V(FV)缺乏症是一种罕见出血性疾病,由FV结构或功能缺陷导致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本研究通过凝血功能及FV活性的检测,确诊了1例FV缺乏症患者,并对其家系成员的FV基因进行测序,以寻找致病突变基因,探讨其发病机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静脉血栓栓塞症遗传与获得性危险因素的交互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是由遗传易感因素和获得性危险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复杂疾病.在欧美人群中发现,凝血因子V Leiden和凝血酶原G20210A突变是与VTE发生密切相关的特征易感基因.目前已知的VTE获得性危险因素很多.研究发现,遗传与获得性危险因素的交互作用可增大VTE的发生风险,但结果缺乏一致性.中国VTE相关易感基因研究起步较晚,仍处于零散化、小样本阶段,并且遗传与获得性危险因素间的交互作用对中国人群VTE发生风险的影响还有待明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静脉血栓栓塞症遗传性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指血液深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阻塞管腔,从而导致静脉回流障碍的疾病,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和肺血栓栓塞症(PTE),二者实质是一种疾病过程在不同部位、不同阶段的表现.近年来,VTE 已成为仅次于心肌梗死及卒中的世界第三大循环系统致死性疾病 [1],而在所有死亡患者中,大多为未经诊治者,因此,早期诊断、治疗对于降低 VTE 病死率、改善预后尤为重要.VTE 的危险因素包括遗传 性 及 获 得 性 两 类,各 种 危 险 因 素 之 间 相 互 协同,使血栓形成的风险大大增加.目前确切的遗传性危险因素主要包括抗凝血酶(AT)缺乏、遗传性蛋白 C(PC)缺乏、遗传性蛋白 S(PS)缺乏、凝血因子 V Leiden 突变(FLV)、凝血酶原 G20210A 突变等.现就这些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多态性在静脉血栓栓塞症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包括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us,DVT)和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是同一种疾病、两个不同阶段的不同临床表现[1].VTE在老年人中每年的发病率为1/1000[2-3],病死率高居全球第三,仅次于卒中和缺血性心脏病[2],严重危害人类健康.VTE形成涉及多阶段、多基因和基因一环境相互作用[4],是由遗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多因素疾病.目前遗传因素如凝血因子V Leiden(FVL)突变、凝血酶原(FII)G20 210 A多态性、蛋白C蛋白S和抗凝血酶Ⅲ缺乏症为明确的DVT危险因素[5].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基因多态性是国内外研究热点,两种常见的MTHFR基因C677T和A1298多态性在VTE中的作用尚存在争议,一些学者研究发现MTHFR C677T及A1298多态性是DVT的危险因素,而其他学者得出相反的结论.本文就目前国内外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多态性在静脉血栓中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先天性凝血因子I和V联合缺乏症一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先天性凝血因子I和V联合缺乏症一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先天性凝血因子V缺乏症一例
编辑人员丨2023/8/5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