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年创伤凝血功能异常与静脉系血栓风险相关性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老年创伤患者数量逐年增多,其发生创伤性凝血病(TIC)等各种凝血功能异常的风险较高,而创伤患者在治疗期间并发静脉系血栓(VTE)也同样常见,这都影响老年创伤患者的救治策略及预后。由于创伤性凝血功能紊乱的机制尚未完全阐明,TIC等创伤相关凝血功能紊乱和VTE形成之间的病理生理过程及相关性的研究较少。本文针对老年创伤凝血状态、TIC发病机制与治疗以及VTE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为老年创伤血栓预防和治疗提供一定的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脓毒症相关凝血功能紊乱与免疫反应相关机制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凝血功能紊乱或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一种以凝血与纤溶过程失衡为主要发病机制的临床病理综合征,全身微血栓形成与出血倾向是凝血功能紊乱的主要临床表现,其不良临床结局往往是诱发全身多器官功能障碍,脓毒症并发症DIC又显著增加了患者的病死率。而脓毒症相关凝血功能紊乱又与机体的炎症反应紧密相关。研究脓毒症相关凝血功能紊乱的发生机制,将为DIC的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提供新的可能。现从免疫与炎症反应方面对脓毒症相关凝血功能紊乱机制的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脓毒症相关凝血功能紊乱的治疗提供新的潜在靶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血小板动态变化在早期热射病预后中作用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热射病是中暑的最严重阶段,是从热痉挛或热衰竭发展而来的一系列疾病中最危险的一种情况,其中最重要的一个临床特点是高热(高热的原因是过度运动或暴露于高温高湿的环境中产生热应激反应,当热量累积超过热量散失时,核心体温升高) [1]。高热可引起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损伤,造成严重的凝血功能紊乱,继发多脏器功能衰竭(MODS),甚至死亡。热射病的病死率甚高,文献报道可达21%~67%不等 [2,3]。早期识别危重症患者尤其重要,通过早期识别,早期尽早处置可以降低危重症患者病死率,改善预后。目前如何早期识别危重症热射病进而提早干预的文献较少,本文作者通过多年临床经验,结合相关检验项目分析,可以帮助临床早期识别,并为早期提供加强治疗提供科学的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危重型患者气管插管术的专家建议(1.0版)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一种传染性极强的呼吸道传染性疾病。多数患者症状较轻,主要表现为发热、乏力和咳嗽等症状。但部分重症患者可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感染性休克、严重的酸中毒和凝血功能紊乱,甚至发展为多器官功能衰竭。传播途径与其他呼吸道病毒类似,主要包括密切接触、飞沫和气溶胶传播。因此,医务人员在实施气管插管术等容易产生高病毒载量气溶胶的医疗操作时,面临着很高的职业暴露和传染的风险。针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危重型患者需要行气管插管术的现状,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气道管理学组制订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危重型患者气管插管术的专家建议(1.0版)"。该建议从气管插管术指征、安全防护措施、器具准备、气道评估、气管插管具体措施等方面进行阐述,旨在引导奋战在一线的麻醉科医师和危重症医学科医师安全有效地实施气管插管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先天性肾动静脉瘘伴肾脏多支动脉合并胸椎侧弯畸形1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本文报道1例反复漏诊的先天性左肾动静脉瘘(RAVF)伴左肾多支动脉合并椎骨侧弯畸形病例。患者因反复血尿1年于2020年8月29日入院。外院行两次输尿管软镜检查、入院后的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均未明确血尿病因。通过仔细阅读增强CT检查图片发现肾窦下极血管结构紊乱,血管迂曲成团,肾盂周围也可见扩张迂曲血管,考虑血尿原因为肾脏血管畸形引起。为查明病因,行肾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提示先天性左肾RAVF伴左肾3支供养动脉,行动静脉瘘供养动脉栓塞治疗。对于常规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排除肿瘤、结石、结核、凝血功能异常等病因的大量肉眼血尿患者,应考虑先天性肾脏血管畸形可能,需行DSA检查。血管内栓塞是治疗先天性RAVF的有效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糖尿病加速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氧化应激和炎症在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中存在相互作用。细胞内高血糖促进线粒体活性氧(ROS)的产生,增加细胞内晚期糖基化终产物的形成,激活蛋白激酶C、多元醇途径导致ROS生成增加,ROS直接增加炎症因子和黏附因子的表达。脂代谢紊乱、胰岛素抵抗增加、纤溶凝血机制异常等因素,所有这些都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展。表观遗传学miRNAs表达的变化影响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中靶基因的调节,与ROS和炎症的增加相互作用,促进动脉粥样硬化。这篇综述强调了加速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探讨了miRNAs在糖尿病相关动脉粥样硬化中的潜在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规范化护理管理在枸橼酸钠抗凝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究规范化护理管理在枸橼酸钠抗凝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丽水市中心医院2022年1月至2023年2月血液透析患者100例,均给予枸橼酸钠抗凝处理,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管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规范化护理管理。分别采用中文修订版疾病认知问卷(CIPQ-R)及自我管理行为量表(SMSH)评价患者疾病认知度、自我管理能力,并比较两组患者透析期间凝血发生情况及透析前后电解质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干预期间因个人原因脱落1例、对照组患者中因突发其他急症脱落1例,最终两组纳入观察者各49例。观察组干预后CIPQ-R评分各维度得分及SMSH评分中执行自我管理、问题解决及情绪管理得分均高于对照组[(15.85±3.79)分比(14.10±3.31)分、(15.82±2.09)分比(14.51±2.16)分、(15.33±2.61)分比(14.29±2.5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09、2.52、2.43、3.05、2.37,均 P < 0.05)。两组凝血严重程度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Z=1.03,χ 2=0.85,均 P > 0.05)。观察组透析后的Ca 2+水平高于对照组[(2.03±0.25)mmol/L比(1.93±0.21)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14, P < 0.05)。 结论:将规范化护理管理应用于枸橼酸钠抗凝血液透析患者中,可有效提高患者疾病认知度及自我管理能力,减轻透析后机体电解质紊乱。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中国"脓毒症早期预防与阻断"急诊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脓毒症是目前医学界面临的重大难题与挑战,随着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进步,各个领域对脓毒症的研究探索越来越深入。尽管多年来国际上对脓毒症采取积极的"拯救"措施,但是脓毒症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仍然居高不下。根据目前国际指南对脓毒症定义的更新,脓毒症被定义为感染引起的宿主反应失调,进而导致循环功能障碍及器官功能损害。感染是引发脓毒症的最初源头,而从感染发展到脓毒症是一个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其中包括病原体的侵入、细胞因子的释放、毛细血管渗漏和微循环功能障碍等,最终导致器官代谢紊乱和功能衰竭。在目前国际采用的Sepsis-3指南推荐中,以感染+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2分为脓毒症诊断标准,应对脓毒症的策略更多侧重在器官功能的"拯救"治疗上。经过近20年的努力,"拯救脓毒症运动"并未得到令人满意的效果。急诊医学作为急危重症的前沿学科,能够最早收治急性感染患者。如果能够在感染早期从人群特点、感染病原体和部位、病情严重程度等方面来预测脓毒症发生的可能性,通过细胞因子检测及时发现"炎症风暴",利用有效的临床评分系统对患者进行评估,对脓毒症高危患者采取更为积极有效的治疗手段以防止和阻断感染向脓毒症发展的进程,将有可能大大降低急性感染患者的脓毒症发病率和病死率。基于此,中国急诊医学专家提出"预防与阻断"脓毒症的概念,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中国预防脓毒症行动"(PSCC),提出在"脓毒症前期"及"围脓毒症期"开展针对性的诊断、检查和处理,实现"早预防、早发现、早干预,降低脓毒症的发病率和病死率"的"三早两降",为急性重症感染患者的诊治提出一个新的思路。本共识由急诊医学领域的4个学(协)会及5个相关杂志出版机构共同倡导、探讨、撰写,由来自急诊医学、重症医学、感染病学、药学及检验医学等专业学科的40余名专家多次讨论形成。共识内容包括急性感染患者的确定识别、抗感染治疗、脓毒症高危患者的排查筛查、"炎症风暴"的发现和应对、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和凝血功能的调控、液体支持方案及器官功能保护策略等,不仅总结归纳了临床常用的西医诊断治疗措施,也将祖国医学在脓毒症防治中的优势融入共识,期望能为临床医生提供一个全面的诊疗参考,为减少感染患者发展为脓毒症提供可靠的诊疗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食管贲门癌患者围术期输血高需求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食管贲门癌患者围术期输血高需求危险因素,为实施及时有效临床干预以减少输血量积累更多循证医学证据。方法:回顾性分析运城市中心医院2012年1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食管贲门癌患者154例的临床资料,其中围术期红细胞输注<5 U共100例设为对照组,围术期红细胞输注≥5 U共54例设为观察组;分析导致高需求输血原因、可能影响因素及其对术后相关临床指标的影响。结果:观察组合并基础疾病比例、术前贫血比例及术中失血量分别为85.19%(46/54)、48.15%(26/54)、(1 127.92±350.70)mL,均显著多于对照组的37.00%(37/100)、21.00%(21/100)、(296.47±98.31)mL(χ 2=6.17、7.40, t=7.54, P<0.01, P=0.03, P<0.01);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2.96%(34/5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3.00%(33/100)(χ 2=9.16, P=0.00);两组住院时间及重症监护病房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观察组患者输血后血小板计数(PLT)为(190.47±73.48)×10 12/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59.00±65.17)×10 12/L、输血前的(234.31±92.07)×10 12/L( t=4.26、5.33,均 P<0.01);两组输血后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输血后国际标准化比率(INR)为(1.06±0.15),显著高于输血前的(0.94±0.12)( t=2.78, P=0.03);观察组患者输血后血清K +水平为(3.97±0.42)mmol/L,显著低于输血前的(4.21±0.37)mmol/L( t=4.01, P<0.01);两组输血后血清Ca 2+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术前合并基础疾病和贫血是导致食管贲门癌患者围术期高需求输血出现可能危险因素;高需求输血发生主要因术后出血造成,同时还可引起术后凝血功能、血清离子水平紊乱及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升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直肠肛管周围及腹膜后感染继发腹腔高压综合征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者男,34岁,因“肛门周围疼痛伴发热4 d”入院。患者最高体温达38.5 ℃。查体:腹膨隆,全腹部轻压痛,腰背部有叩击痛,肛缘右侧有波动感,压痛(+),抽出暗红色血液。全腹CT平扫示:肛周及其右旁浅筋膜-盆腔-双侧肾旁后间隙-肾周多发渗出灶及积液(右侧为显著)。血常规:WBC 13.55×10 9/L,血糖17.55 mmol/L,血清白蛋白 30.5 g/L。诊断为直肠肛管周围及腹膜后感染,急诊行“直肠肛管周围脓肿切开引流术”。术后第2天发现腹部明显膨隆,腹部压力较高,经膀胱测腹腔压力为25 cmH 2O,动脉血气分析示:PCO 2 50.1 mmHg,PO 2 42.6 mmHg,HCO3 -33.4 mmol/L,SB 31.2 mmol/L,ABE 8.0 mmol/L,SaO 2 77.4%。复查CT显示腹部呈桶状,圆腹征阳性(图1)。考虑为腹腔高压综合征(intraabdominal hypertention syndrome,IAH),予无创呼吸机辅助呼吸纠正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针对腹腔高压,予枸橼酸抗凝血液净化治疗,禁食,持续胃肠减压、肛管排气;广谱抗生素美罗培南抗感染治疗并肛周引流液及血液培养明确病原学;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失调;持续胰岛素泵降血糖;间断输注人血白蛋白,纠正低蛋白血症;予小剂量泵入纳布啡镇痛;腹压好转后采用肠内营养。经上述抢救措施治疗4 d后患者腹腔压力降到正常。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