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发性骨折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疾病转归的预测模型构建与验证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构建多发性骨折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疾病转归的预测模型,并进行内外部验证.方法 选取2023年1月至2024年1月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德州医院就诊的126例多发性骨折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作为建模集用于模型构建,另外100例多发性骨折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作为验证集用于模型验证.根据建模集患者院内疾病转归情况分为存活组(n=95)、死亡组(n=31),比较两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影响多发性骨折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疾病转归的危险因素,根据筛选的危险因素构建预测模型,经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校准曲线来评估模型预测效能,临床决策曲线分析(DCA)预测模型的临床实用性和获益率.结果 死亡组年龄≥60岁(83.87%vs.30.53%)、合并基础疾病(29.03%vs.10.53%)、合并颅内出血(38.71%vs.15.79%)、受伤至急诊时间>4 h(64.52%vs.33.68%)、损伤严重程度(ISS)评分(分:33.54±4.52 vs.29.89±3.42)、6 h 乳酸值(mmol/L:5.21±0.22 vs.3.32±0.87)、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s:39.90±3.45 vs.36.42±2.94)、凝血酶时间(TT,s:17.21±2.87 vs.15.45±1.76)、凝血酶原时间(PT,s:16.98±2.19 vs.14.23±1.98)高于存活组,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分:4.53±0.98 vs.10.23±2.42)、纤维蛋白原(Fib,g/L:2.34±0.32 vs.3.87±0.33)低于存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受伤至急诊时间(OR=3.898,95%CI 1.287~8.275)、GCS 评分(OR=3.978,95%CI 1.814~7.989)、ISS 评分(OR=2.342,95%CI 1.191~4.375)、6 h 乳酸值(OR=2.881,95%CI 1.239~5.689)、Fib(OR=2.543,95%CI 1.198~5.389)是多发性骨折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基于受伤至急诊时间(X1)、GCS评分(X2)、ISS评分(X3)、6 h乳酸值(X4)、Fib(X5)构建多发性骨折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死亡风险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建模集中预测模型的 AUC 为 0.897(95%CI0.723~0.923),验证集中预测模型的 AUC 为 0.901(95%CI 0.786~0.955).校准曲线发现,在两个数据集中多发性骨折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死亡风险的预测概率与实际发生率接近.DCA分析发现,列线图预测模型曲线远离净获益为0的参考线和所有样本均为阳性的参考线,提示预测模型预测价值良好.结论 受伤至急诊时间、GCS评分、ISS评分、6 h乳酸值、Fib是多发性骨折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据此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区分度、校准度较高,能够为临床早期评估患者疾病转归和干预提供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老年创伤凝血功能异常与静脉系血栓风险相关性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老年创伤患者数量逐年增多,其发生创伤性凝血病(TIC)等各种凝血功能异常的风险较高,而创伤患者在治疗期间并发静脉系血栓(VTE)也同样常见,这都影响老年创伤患者的救治策略及预后。由于创伤性凝血功能紊乱的机制尚未完全阐明,TIC等创伤相关凝血功能紊乱和VTE形成之间的病理生理过程及相关性的研究较少。本文针对老年创伤凝血状态、TIC发病机制与治疗以及VTE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为老年创伤血栓预防和治疗提供一定的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自膨式聚氨酯泡沫在致命性出血模型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在致死性肝创伤大出血动物模型中评价自膨式聚氨酯泡沫(self-expanding polyurethane polymer,SPUP)的止血效果。方法:建立猪致死性肝创伤大出血模型,进行损伤控制性液体复苏,致伤后30 min将实验动物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纱布填塞组(gauze packing group,GP),泡沫材料填塞组(foam packing group,FP)和对照组(blank control group,BC),每组各6只。监测48 h记录生存时间、生命体征、失血量、凝血功能及血液指标,并于死亡或处死后行肝创面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建模后三组动物均出现严重的失血性休克,其中FP组、GP组48 h生存率显著高于BC组(6/6 vs 4/6 vs 0/6)。FP组生存时间与GP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8 h vs (44.58±5.53) h, P>0.05],与BC组相比显著延长[48 h vs (1.64±0.17) h, P<0.01]。FP组出血量明显少于GP组和BC组[(19.2±7.3) g/kg vs (41.3±8.6) g/kg、(51.5±7.3) g/kg,均 P<0.01]。与GP组和BC组相比,FP组的心输出量有明显改善[(5.0±0.53) L/min vs (4.13±0.41) L/min、(2.38±0.48) L/min,均 P<0.05]。FP组与GP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及血乳酸水平均好于BC组;FP组膀胱压明显高于GP组[(18.83±3.25) cmH 2O vs (3.83±1.47) cmH 2O, P<0.05, 1 cmH 2O=0.098 kPa],BC组未见膀胱压异常增高。FP组组织病理学未见明显继发性损伤。 结论:应用SPUP行腹腔填塞止血可以有效减少致死性肝创伤大出血模型的出血量,有效维持生命体征,提高短期生存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血栓分子标志物联合Caprini评分预测创伤性下肢骨折后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建立一种预测创伤性下肢骨折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风险的指标模型。方法:对2019年5月至12月北京积水潭医院的424例创伤性下肢骨折患者进行巢式病例对照研究。创伤性下肢骨折患者的年龄≥18岁;下肢骨折包括髋部骨折、股骨干骨折、股骨远端骨折、髌骨骨折、胫骨平台骨折、胫腓骨骨干骨折、踝关节骨折和足部骨折。创伤患者在术前行静脉造影检查,424例创伤性下肢骨折患者中,56例在术前诊断为DVT;在非DVT患者中挑选与DVT患者年龄、性别、骨折部位相匹配的对照。检测指标包括常规凝血试验和血栓分子标志物,如D-二聚体、纤溶酶-ɑ2-抗纤溶酶复合物(PIC)、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复合物(tPAIC)等,并计算Caprini评分。将DVT患者和非DVT患者的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再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创伤后D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评估各指标预测创伤后DVT风险的效能。结果:创伤性下肢骨折后发生DVT患者的tPAIC水平和Caprini评分明显大于非DVT患者( P值分别为0.036和0.016)。D-二聚体、PIC、Caprini评分是创伤性下肢骨折后术前D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利用上述3个独立危险因素计算新指标:预测因子 = 0.098×D-二聚体(mg/l FEU)+(-0.564)×PIC(μg/ml)+0.233×Caprini评分。预测因子的ROC曲线下面积最大为0.721。 结论:预测因子,由D-二聚体、PIC和Caprini评分计算而得,可较综合地涵盖创伤性下肢骨折后发生DVT患者和未发生DVT患者之间各类危险因素的变化,能较好地预测创伤性下肢骨折后DVT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不同实验方法诊断创伤性凝血病及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thrombelastography,TEG)与常规凝血试验(conventional coagulation tests,CCTs)诊断创伤性凝血病(trauma-induced coagulopathy,TIC)的临床意义及TIC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7年12月1日至2019年1月31日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PICU住院的创伤患儿,按照创伤严重程度评分(injury severity score,ISS)分为非危重组(≤16分)、危重组(17~25分)和极危重组(>25分),分别于入院时/受伤后6 h、12 h、24 h和48 h采集静脉血2.5 mL,检测TEG、CCTs。总结TIC的患病率、发病时间及凝血功能恢复时间,发生TIC的危险因素。结果:64例患儿,非危重组18例、危重组28例、极危重组18例,分别应用TEG及CCTs诊断TIC 9例(14.1%)、4例(6.3%)。TEG于外伤6 h即可诊断TIC,CCTs为12 h。TEG诊断4例患儿高凝状态。女性、输血、快速输液、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机械通气、低体温、低年龄、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高ISS评分均为发生TIC的危险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发现,女性、低体温、休克、机械通气等具有高危因素的患儿,发生TIC的风险是不具有高危因素发生TIC的4.333、17.889、10.208、4.479倍。ISS评分每升高1分,发生TIC风险提高1.147;年龄升高1岁,GCS升高1分,TIC风险分别降低0.765和0.817,是TIC的保护因素。结论:TEG与CCTs诊断TIC具有一致性,但TEG更早期敏感,且能发现高凝状态。女性、休克、低体温、低年龄、高ISS评分、低GCS评分是TIC的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集束化保温干预对急诊创伤患者自发性低体温发生情况及凝血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集束化保温干预对急诊创伤患者自发性低体温及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急诊创伤患者118例为研究对象,将2017年1—12月收治的62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将2018年1—12月收治的56例患者设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急救护理干预及保温措施,观察组联合应用集束化保温干预。比较2组体温变化、凝血功能、自发性低体温及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入急诊科时、入急诊科60 min体温分别为(36.41 ± 0.75)、(36.74 ± 0.65)℃,对照组分别为(35.42 ± 0.80)、(35.54 ± 0.7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为6.914、9.168, P<0.01);观察组入急诊科60 min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分别为(35.24 ± 2.25)、(13.56 ± 1.02)、(17.45 ± 1.52)s,对照组分别为(39.45 ± 3.42)、(15.12 ± 1.34)、(19.20 ± 1.23)s,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为7.802、7.058、6093, P<0.01);观察组自发性低体温发生率、低体温持续时间分别为16.07%(9/56)、(7.32 ± 1.14)h,对照组分别为41.94%(26/62)、(18.42 ± 3.20)h,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值为9.432, t值为24.579, P<0.01);观察组寒战、感染、病死率分别为16.07%(9/56)、7.14%(4/56)、5.36%(3/56),对照组分别为51.61%(32/62)、24.19%(15/62)、17.74%(11/6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值为16.393、6.322、4.316, P<0.05或0.01)。 结论:集束化保温干预有助于预防急诊创伤患者自发性低体温发生风险,拮抗凝血功能障碍,改善患者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肝硬化患者行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的风险与控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是胆胰疾病诊治的最直接有效的手段。与外科手术相比,ERCP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等优点。肝硬化作为肝病的进展阶段,对手术应激的耐受能力减退,且在失代偿期可能存在肝性脑病、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凝血功能障碍等并发症,这为ERCP带来了内镜操作的挑战及增加术中、术后并发症的风险。现对肝硬化患者行ERCP术的适应证、风险及管理控制进行综述和探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从粘弹性测试谈急性创伤性凝血病的诊治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最新全球疾病负担报告表明,创伤是影响10~24岁及25~49岁人群伤残调整寿命年的首要因素 [1]。89%的创伤相关死亡发生于中低收入国家,每年死亡人数超过600万,占世界死亡人数的10% [2]。急性创伤性凝血病(acute traumatic coagulopathy, ATC)是在创伤后发生的机体凝血、纤溶系统及抗凝系统发生的急性凝血障碍性疾病 [3,4],其可作为独立影响因素使创伤患者死亡风险增高 [5]。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儿童创伤性凝血病的诊疗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创伤是儿童死亡的重要原因。机体灌注不足、组织细胞损伤、凝血酶生成异常、纤维蛋白原与纤溶异常是发生创伤性凝血病(TIC)的主要病理生理机制。常规凝血试验及血栓弹力图有助于诊断TIC,且血栓弹力图可指导临床输血治疗,"优化的终末器官灌注"和"充足的氧供"是TIC的复苏目标。积极正确的院前治疗、损伤控制性复苏策略、合理的输血及抗纤溶治疗有益于提高TIC患儿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预见性护理程序在治疗创伤性骨盆骨折患者中的应用及对患者并发症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程序在治疗创伤性骨盆骨折中的应用及对患者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12月韶关市粤北人民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创伤性骨盆骨折5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两组患者均实施内固定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研究组采取预见性护理程序。对比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状况、生活质量评分、焦虑抑郁情绪评分以及凝血功能指标水平。结果:护理后研究组患者未见假性肠梗阻病例,且研究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泌尿感染、坠积性肺炎、压力性损伤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后,研究组患者社会、躯体、角色、物质生活状态等指标的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后研究组患者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等情绪状态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凝血酶时间(TT)、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等凝血功能指标水平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经护理后,研究组患者术后TT、APTT、PT等凝血功能指标水平与术前相比差异显著( P<0.05)。 结论:在创伤性骨盆骨折患者治疗中应用预见性护理程序,可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利于维持患者机体凝血功能指标水平的稳定,提升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患者焦虑抑郁情绪。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