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腹腔镜左半结肠切除腔内吻合术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腹腔镜辅助结肠癌根治术已被大家所接受。近年来,全腹腔镜左半结肠切除后腔内吻合术的应用逐渐增多。该方法具有小切口、疼痛轻和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并且不会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已被临床医生逐渐接受,各种腔内结肠吻合的方式也不断涌现。目前,腔内结肠吻合可采用手工端端缝合,也可借助吻合器端侧或端端吻合,尚无统一意见及标准。从文献来看,主流方式是直线切割闭合器行侧侧吻合,而术者应根据个人技术特点、肠管具体情况、患者客观经济状况灵活选择,制定个体化的吻合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热点聚焦——完全腹腔镜全胃切除食管空肠吻合路在何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完全腹腔镜全胃切除在淋巴结清扫方面的优势似乎越来越被业界认可。全胃切除后消化道重建,既是难点,也是争论的焦点和研究的热点。采取何种方式实施食管空肠吻合,使用管型吻合器、还是使用线型切割缝合器,何种方法更佳,这些都是亟待回答的问题。完全腹腔镜全胃切除食管空肠吻合路在何方?笔者认为,在现有吻合器械的条件下,使用线型切割缝合器行食管空肠侧侧吻合,完成完全腔镜全胃切除的消化道重建,可能是最常用的选择,但这一吻合方式尚存诸多问题,因此需严格掌握适应证。相信,随着适用于完全腹腔镜下食管空肠吻合的管型吻合器的研发取得突破,管型吻合器用于完全腔镜全胃切除消化道重建必将重新成为主流。基于此,目前临床常规开展完全腹腔镜全胃切除应持较为审慎的态度,应结合患者和医者的具体情况,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人工神经网络在腹腔镜操作培训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人工神经网络在腹腔镜操作培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选取2019年9—11月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58名腹腔镜零基础学员(2019级、2018级、2017级外科硕士研究生52名,外科规培生58名,实习生12名,进修生36名)进行腹腔镜操作培训。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学员分为两组。进行人工神经网络腹腔镜模拟器培训的学员设为人工神经网络组;进行箱式腹腔镜模拟器培训的学员设为普通腹腔镜模拟器组。两组学员利用各组的模拟器,接受10 h(为期5 d的连续训练,每天训练时长为2 h)培训,培训内容为腹腔镜手术基本技能。观察指标:(1)两组学员培训前后腹腔镜模拟器操作成绩比较。(2)两组学员培训后腹腔镜模拟器操作成绩提高程度比较。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 s表示,组内比较采用配对 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M(范围)表示。 结果:筛选出符合条件的学员158名,男140例、女18例;中位年龄为27岁,年龄范围为20~34岁。158名学员中,人工神经网络组79名;普通腹腔镜模拟器组79名。(1)两组学员培训前后腹腔镜模拟器操作成绩比较:人工神经网络组学员培训前钉子转移、图案切割、结扎、体内缝合打结、体外缝合打结分别为(51.2±4.9)分、(45.6±3.7)分、(43.0±3.6)分、(42.1±3.1)分、(39.6±3.1)分,学员培训后上述指标分别为(78.6±3.0)分、(76.4±3.9)分、(79.9±2.5)分、(78.3±3.5)分、(84.1±3.8)分,学员培训前后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42.490,-56.256,-80.373,-70.802,-79.742, P<0.05)。普通腹腔镜模拟器组学员培训前上述指标分别为(50.1±2.9)分、(45.4±3.9)分、(42.7±3.0)分、(42.3±3.4)分、(39.2±4.7)分,学员培训后上述指标分别为(70.4±5.0)分、(69.8±4.0)分、(72.3±3.3)分、(72.3±3.5)分、(72.8±3.2)分,学员培训前后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8.942,-42.436,-58.357,-52.322,-53.098, P<0.05)。(2)两组学员培训后腹腔镜模拟器成绩提高程度比较:人工神经网络组学员培训后钉子转移、图案切割、结扎、体内缝合打结、体外缝合打结操作成绩提高程度分别为(27.4±5.7)分、(30.8±5.0)分、(36.9±4.1)分、(36.2±4.5)分、(39.5±5.4)分,普通腹腔镜模拟器组学员培训后上述指标分别为(20.3±6.2)分、(24.4±5.1)分、(29.6±4.5)分、(29.9±5.1)分、(33.5±5.6)分,两组学员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7.597,7.946,10.638,8.200,6.969, P<0.05)。 结论:腹腔镜操作培训中引入人工神经网络可以提高培训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腹腔镜全胃切除术消化道重建方式的安全性评估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腹腔镜全胃切除术消化道重建一直是胃外科关注的热点与难点。腹腔镜手术中应用直线切割吻合器、圆形吻合器、手工缝合等不同方式完成消化道重建的临床技术特点及其优缺点,已形成业内共识。但是,针对不同消化道重建方式的安全性评估,目前仍然缺乏足够的临床证据。笔者结合目前的临床研究进展及其医疗中心的临床实践,总结并探讨腹腔镜全胃切除术后常用消化道重建方式的安全性评估现状及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4K腹腔镜全胃切除术食管空肠侧侧吻合消化道重建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食管空肠侧侧吻合是腹腔镜全胃切除术中常用的消化道重建方式之一,无需辅助切口并利用直线切割吻合器通过穿刺器直接进入腹腔,完成食管空肠侧侧吻合,共同开口可用手工缝合或直线切割吻合器进行关闭。4K腹腔镜可向术者呈现出更清晰、更真实的画面,从而更加精准地实现食管空肠侧侧吻合,减少术后吻合口相关并发症,提高手术安全性。笔者详细阐述4K腹腔镜全胃切除术食管空肠侧侧吻合消化道重建技术要点、难点以及相关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玻璃体切割联合眼内圈套器法取眼球内巨大非磁性异物3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病例1:患者,男,46岁,以"右眼被铁渣击伤8 d"为主诉入院。2021年1月24日10时患者不慎被铁渣击伤右眼,即感眼球疼痛、视物不见,伴血性液体流出,当地医院急诊行"右眼球破裂伤修补术"7 d后转入我院。眼部检查:右眼视力光感,眼压7 mmHg(1 mmHg=0.133 kPa),球结膜混合充血,角膜10:00—6:00可见一斜形裂伤口,长约7 mm,缝线在位,颞上方及鼻下方周边前房深度1/2CT,余前房消失,瞳孔欠圆,虹膜后粘连,晶状体皮质溢出,向后窥不入;左眼未见异常。眼眶CT示:右眼球内异物(见图1A)。入院诊断:①右眼球内异物;②右眼外伤性白内障;③右眼创伤性脉络膜脱离。治疗:术中切除晶状体和玻璃体后,见全视网膜呈灰白色隆起,1、5、7点位不规则小裂孔形成,黄斑区上方视网膜变性,视盘下方视网膜可见一金属异物嵌顿,异物为铁质,大小10 mm×4 mm(见图1B),异物周围视网膜裂开,导光辅助眼内圈套器(见图2)将异物自视网膜上拔出,注入重水保护后极部视网膜,行角膜缘切口,圈套器将异物自角膜缘切口送出,间断缝合角膜缘切口,行裂孔处激光光凝,注入硅油5 ml,术后2个月复查视力为光感,术后半年复查视力为指数/1 m。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离体器官腹腔镜模拟培训在肾部分切除教学手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离体器官腹腔镜模拟培训教学模式在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本研究分析2022年4—6月北京协和医院泌尿外科12名医生接受离体器官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模拟训练的培训结果。12名医生既往参与过腹腔镜基础手法培训、但尚未独立完成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对其进行每周2次、每次1.5 h的离体器官腹腔镜模拟训练,为期3个月,总培训时长为每人39 h。利用超声刀分离训练、超声刀切割训练、血管裸化训练、钝性分离训练和肾部分切除及创面缝合训练5个模块对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的分解步骤进行针对性训练,根据评分细则,对各个训练项目进行考核打分。同时,使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12名医生对完成手术和手术中每个步骤的自信心。对培训前、后的操作技能和心理素质变化情况进行评估,采用配对 t检验或Wilcoxon配对秩和检验比较培训前后数据的差异。 结果:经过培训后,12名医生在5个训练模块的成绩均有明显提升,超声刀分离训练、超声刀切割训练、血管裸化训练、钝性分离训练和肾部分切除及创面缝合训练评分分别从培训前的(8.5±0.3)、(6.9±0.3)、(4.2±0.4)、(6.6±0.4)、(5.6±0.7)分,提高至(9.8±0.2)、(9.6±0.3)、(9.3±0.2)、(9.4±0.3)分、(9.8±0.2)分,培训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肾部分切除及创面缝合训练的操作时间,由培训前的(47.5±5.8) min,提高至培训后的(21.6±5.1)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8.72, P<0.001)。同时,对完成手术的自信心也从培训前的2(1,3)分,提高至培训后的4(4,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3.00, P =0.003)。 结论:离体器官腹腔镜模拟培训,可以使既往无肾部分切除术经验的医生熟练掌握该术式各步骤,在30 min内完成肾肿瘤的切除和创面缝合,从而提高对肾部分切除术各步骤的操作信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完全腹腔镜全胃切除食管空肠吻合手术方式选择思考:手工缝合与器械吻合的碰撞与融合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完全腹腔镜全胃切除术是胃外科技术要求最高的手术,既需要在腹腔镜下完成全胃切除及淋巴结清扫,还需要在腹腔镜下完成消化道重建,其中腹腔镜下食管空肠吻合是技术难点。目前常用的吻合方式包括管状吻合、直线切割吻合以及手工缝合3类,但如何合理、安全选择吻合方式仍存较大争议。笔者结合团队经验,回顾器械吻合和手工缝合的进展,深入阐述在全腹腔镜时代胃外科医师根据个人腔镜技术能力、器械及患者条件选择合适的食管空肠重建方式,力求以最小的创伤达到最佳的精准、微创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食管残胃斜角吻合加单肌瓣成形术在腹腔镜近端胃切除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腹腔镜近端胃切除后食管残胃斜角吻合加单肌瓣成形术(OSF)进行消化道重建的可行性。方法:在残胃闭合钉下缘2 cm处用蓝色笔标记2.5 cm×3.5 cm 的反“コ”形的单肌瓣,在黏膜下层与浆肌层间隙仔细游离制作肌瓣。在其尾侧1 cm的残胃前壁切开胃壁全层,制作一个1.0 cm小孔,四周缝合4针作支持线。紧贴食管右侧切开食管全层,缝合一针食管全层防止吻合时直线闭合切割器误入食管黏膜下层。直线闭合切割器从食管右侧壁向食管左侧倾斜与食管纵轴成30°,进行食管背侧与胃前壁斜角吻合,其重建之后更接近生理的His角。在约4 cm处夹闭切割闭合器进行吻合,共同开口缝合3针支撑线,直线切割闭合器关闭共同开口。牵拉单肌瓣向小弯侧,用可吸收线缝合固定肌瓣两角。倒刺线从肌瓣的尾侧大弯侧向小弯侧连续缝合,之后继续沿着小弯侧向头侧缝合,最后缝合肌瓣的贲门侧,完成整个单肌瓣抗反流重建。结果:回顾性收集2022年1月至2023年5月期间接受根治性胃切除术并采用OSF法重建的11例SiewertⅡ型的食管胃结合部癌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7例,女性4例,年龄(69.9±7.8)岁,体质指数为(21.7±7.2)kg/m 2,肿瘤长径为(2.1±0.6)cm。全组1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OSF重建。中位手术时间275(270~428)min,中位OSF重建时间112(80~140)min,中位失血量50(20~400)ml。术后病理显示,肿瘤TNM分期为0~Ⅰ期胃癌7例,Ⅱ~Ⅲ期4例。术后中位4(4~7)d进食,中位7(6~9)d出院。术后进食前常规进行上消化道造影,可见吻合口通畅。共3例出现术后并发症,分别为肺炎、胆囊炎和吻合口狭窄,均经保守治疗好转。全组均未出现Grade B以上的胃食管反流症状,所有患者均不需服用抗反流药物。 结论:OSF是一种安全可行的食管残胃重建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使用直线切割吻合器与传统缝合在小儿肠吻合中的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直线切割吻合器在小儿肠吻合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行肠吻合术的212例患儿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分为两组:直线切割吻合器组99例,其中新生儿(0~30 d)6例,婴儿(1~12个月)38例,幼儿(1~6岁)55例;传统缝合组113例,其中新生儿37例,婴儿33例,幼儿43例。比较各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进食时间、住院费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吻合器组和传统缝合组在新生儿和幼儿病例中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进食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婴儿病例手术时间吻合器组(97.0±33.9)min,短于传统缝合组(137.2±51.7)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术中出血量吻合器组(12.6±8.2)ml少于传统缝合组(22.8±22.6)ml( P=0.019)。术后进食时间吻合器组(4.3±1.1)d短于传统缝合组(5.7±1.7)d( P<0.001)。两组患儿的总住院费用在新生儿病例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在婴儿病例中吻合器组(4.1±0.7)万元高于传统缝合组(2.9±0.8)万元( P<0.001),在幼儿病例中吻合器组(5.8±1.4)万元高于传统缝合组(4.2±1.1)万元( P<0.001)。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在新生儿和婴幼儿的对比分析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直线切割吻合器在小儿肠吻合中具有与传统缝合吻合技术相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在婴儿肠吻合更具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