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腹腔开放合并肠空气瘘的管理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腹腔开放合并肠空气瘘是普外科和整形外科医生面临的疑难问题。腹腔开放于1940年由英国医生Ogilvie提出,用于救治战伤导致的腹壁毁损。腹腔开放疗法是指术后敞开腹腔不关闭切口或主动打开腹腔的一种治疗手段。腹腔开放的适应证包括严重腹腔感染、创伤、肠缺血性疾病、急性重症胰腺炎、腹腔动脉假性动脉瘤破裂等。2016版Bjork分类法将腹腔开放创面分为4类9种,第4类为肠空气瘘合并冰冻腹,其处置困难且致死率较高。肠空气瘘指肠腔瘘口周围无皮肤、皮下组织覆盖,直接暴露于空气中。腹腔开放后肠空气瘘发生率为7%~19%,一旦形成肠空气瘘,死亡率高达42%~66%。导致肠空气瘘的风险因素包括:(1)年龄大于60岁,身体机能差;(2)肠管暴露时间长,肠管干燥,缺血性损伤,机械性损伤;(3)伴有炎性肠病、憩室炎、弥漫性腹膜炎;(4)大容量复苏、再探查次数多;(5)消化道破裂、吻合口漏、腹腔高压等。腹腔开放合并肠空气瘘的非手术处理原则为早期识别和控制脓毒症,保护脏器功能;使用抗生素、穿刺引流等控制感染源;通过胃肠减压、抑酸剂、生长抑素等减少消化液;加强营养支持。江阴市人民医院综合普外一科收治3例腹腔开放合并肠空气瘘患者,通过负压辅助闭合技术(vacuum assisted closure,VAC)管理创面、控制感染,持续冲洗负压吸引,使创面处于负压、低氧、潮湿的环境,促进肉芽组织增生。腔内负压辅助闭合技术(endoluminal vacuum assisted closure,EVAC)管理漏出液,将聚氨酯海绵经瘘口插入近端肠管,主动引流消化液,并可将引流出的消化液进行回输。漂浮造口技术管理瘘口,将瘘口与周围创面进行隔离,以保护创面并能将消化液充分引流。通过异体皮或自体皮移植等修复腹壁创面。感染控制后,急性肠瘘转为慢性肠瘘,6~12个月后进行确定性手术,切除肠瘘,同时可联合化学组织结构分离技术、机械组织结构分离技术、补片修补术、肌皮瓣转移术等进行腹壁缺损修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马应龙麝香痔疮膏对老年Ⅱ~Ⅲ期压疮患者炎症反应及创面愈合情况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探讨马应龙麝香痔疮膏对老年Ⅱ~Ⅲ期压疮患者炎症反应及创面愈合情况的影响.方法 按随机数字表法分配原则将2020年1月—2022年6月医院收治的68例老年Ⅱ~Ⅲ期压疮患者分为对照组(34例)和治疗组(34例).两组均进行常规消毒清创,对照组在常规消毒清创基础上给予利凡诺创伤膏纱条外敷,治疗组在常规消毒清创基础上给予马应龙麝香痔疮膏纱条外敷,两组均连续治疗2周.比较两组治疗2周后的疗效,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治疗前、治疗2周后的创面愈合情况、疼痛程度、炎症指标及血管内皮功能指标.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疗2周后的总有效率较高[85.29%(29/34)vs 55.88%(19/34),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渗液消失时间、新生肉芽组织生长时间及压疮愈合时间均较短(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2周后,两组创面面积、创面组织类型、渗液量、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及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C 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均降低,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表皮细胞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水平均升高,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马应龙麝香痔疮膏可明显减轻老年Ⅱ~Ⅲ期压疮患者炎症反应,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缓解创面疼痛,进而有助于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促进创面愈合,疗效显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富血小板血浆联合治疗在慢性创面中的应用及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慢性创面愈合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内分泌、创伤、缺血和压力损伤等多种因素作用,使创面难以愈合,成为临床治疗中的难点.近年来,富血小板血浆作为一种血小板浓缩物,由于含有丰富的生物活性因子,在创面修复领域展现巨大应用价值.特别是在与传统治疗方法、干细胞疗法及新型材料等技术联合治疗慢性创面时表现协同作用,有效促进创面愈合过程.本文对近年来关于富血小板血浆联合治疗慢性创面的相关研究及可能作用机制进行整理和归纳,旨在为富血小板血浆联合治疗提供更多理论依据,并拓宽慢性创面治疗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和血小板作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S)和血小板能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血小板能够通过多种形式刺激中性粒细胞形成NETS,而NETS同样能够活化血小板,促进血小板黏附、聚集.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参与了血栓形成、炎症、创伤、肿瘤、糖尿病创面等多种疾病的发展.本文就NETS和血小板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对多种疾病的影响进行探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股前外侧区组合穿支皮瓣在严重创伤肢体保肢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对于伴有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的复杂创面,保肢风险明显增加 [1, 2]。患者常合并肢体主干动脉的损伤,或为保证远端肢体血供充足,不允许将主干动脉作为皮瓣的主要供血动脉 [3]。因此,游离皮瓣的修复余地非常有限 [4],部分患者因缺少合适皮瓣覆盖创面而被截肢 [5]。随着对穿支皮瓣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显微外科技术的快速发展,临床上对严重外伤肢体的保肢治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自2019年1月起,我们采用不同组合方案的股前外侧区穿支皮瓣对严重创伤后濒临截肢的患者行保肢治疗,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汇报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颅脑创伤患者术中液体管理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颅脑创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 TBI)患者术中维持适宜的血容量对预后有很大影响。有研究表明液体超负荷可导致组织水肿、肺损伤和创面愈合不良等并发症,液体量不足会增加低血压风险,减少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灌注,甚至导致器官功能衰竭。如何优化术中液体管理策略是麻醉科医师最常见问题之一。文章从液体选择(晶体液、胶体液、高渗盐水和甘露醇)、液体用量[开放性液体治疗、限制性液体治疗、目标导向液体治疗(goal directed fluid therapy, GDFT)]、血管内容量状态监测三个方面进行了总结,阐述不同的液体管理策略,以期为TBI患者术中液体管理提供指导并为新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慢性创面患者410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410例慢性创面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采用随机分组回顾性分析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2017年1月1日至2020年10月31日收治的慢性创面患者410例的年龄、病因、创面特征等信息,采用SPSS 25.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创面中最主要类型是创伤性溃疡[144例(31.1%)],其次是压力性溃疡[95例(23.2%)]和血管型溃疡[80例(19.5%)]。低龄组(<60岁)以创伤性溃疡最为常见,高龄组(≥60岁)以压力性溃疡最为常见,比较两个年龄组的创面病因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29.794, P<0.001),创面感染与愈合的关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10.503, P=0.005)。病原学检测显示革兰阳性菌构成比最高。不同治疗方式对慢性创面的转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46.969, P<0.001),采取手术方式治疗的患者治愈率最高为59.3%。 结论:410例慢性创面中高龄组压力性溃疡较多见,感染会影响慢性创面的转归,革兰阳性菌检出率较高,外科手术干预是治疗慢性创面的有效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Ilizarov骨搬移联合髓内引导针技术治疗胫骨创伤性骨缺损的疗效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Ilizarov骨搬移联合髓内引导针技术治疗胫骨创伤性骨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4年11月— 2018年3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收治的17例胫骨创伤性骨缺损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3例,女4例;年龄19~60岁[(37.2±13.4)岁]。清创后骨缺损长度为4.6~14.0 cm[(8.6±2.8)cm]。所有患者采用Ilizarov骨搬移技术治疗,通过联合髓内导针引导控制搬移骨块的力线。记录创面愈合情况、外固定时间、外固定指数(EFI)、患肢力线恢复情况。末次随访时根据Ilizarov方法研究与应用协会(ASAMI)评分系统评定骨和功能结果。根据Paley分类标准记录并发症情况。根据健康调查简表(SF-36)记录生理功能维度得分(PCS)、精神健康维度得分(MCS)评价生活质量,并与我国人口常模比较。结果:患者外固定架去除后随访12~37个月[(29.9±4.4)个月]。创面在骨搬移后均实现闭合,无须皮瓣转移手术。外固定时间为242~801 d[(436.5±154.6)d],EFI为35.7~60.5 d/cm[(50.6±6.2)d/cm]。1例患肢残留成角畸形,其余均力线恢复。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均获得骨愈合,无感染复发。ASAMI评分骨愈合优良率88%,功能优良率94%。Paley分类并发症包括12个问题、7个障碍、1个后遗症。SF-36中PCS为(85.8±11.6)分,MCS为(69.6±11.1)分;与我国人口常模[PCS(87.6±16.8)分;MCS(78.8±15.4)分]相比,PC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MC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Ilizarov骨搬移联合髓内引导针技术可实现创面和骨折愈合,控制感染,恢复良好的患肢力线,虽然伴有一些并发症和心理影响,但可恢复患肢生理功能,是治疗胫骨创伤性骨缺损的有效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医护一体化创面诊疗模式在下肢慢性感染性创面伴骨外露修复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专科护士主导的医护一体化创面诊疗模式在下肢慢性感染性创面伴骨外露修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创伤与显微骨科收治的64例下肢慢性感染性创面伴骨外露患者资料,创面部位均在小腿下1/3区域。根据诊疗模式不同分为两组:观察组31例,男24例,女7例;年龄(53.6±12.4)岁;创面侧别:胫侧15例,腓侧16例;创面面积为28.27(23.56, 37.70)cm 2;受伤至治疗时间为(27.3±4.1)d;实施专科护士主导的医护一体化创面诊疗模式:患者入院后由医护团队共同评估患者病情、诊视伤口、确定治疗方案,出院后患者在医生随访期间,同时由专科护士主导开展延续性诊疗服务。对照组33例,男25例,女8例;年龄(51.3±14.3)岁;创面侧别:胫侧17例,腓侧16例;创面面积为27.49(17.84, 40.45)cm 2;受伤至治疗时间为(27.6±4.0)d;实施全程以医生为主导的常规诊疗模式。比较两组患者的创面愈合率、创面复发率、住院时间及患者满意度等。 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观察组患者治疗后1个月内创面愈合率[83.87%(26/31)]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60.61%(20/33)],创面愈合后6个月内复发率[0%(0/31)]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18.18%(6/33)],住院时间[18.0(15.1,20.9)d]显著短于对照组患者[26.8(18.4,40.1)d],患者满意度[50(50,50)分]高于对照组患者[50(42,50)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与传统诊疗模式比较,专科护士主导的医护一体化创面诊疗模式在下肢慢性感染性创面伴骨外露修复中可提高患者创面愈合率,降低创面复发率,缩短住院时间,增加患者满意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Masquelet技术联合组织瓣移植治疗胫骨骨折内固定术后中早期感染性骨软组织复合缺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Masquelet技术联合组织瓣移植治疗胫骨骨折内固定术后中早期感染性骨软组织复合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2017年10月-2020年1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八医院骨科对12例13侧胫骨骨折内固定术后中、早期感染性骨软组织缺损患者,采取保留内固定的两阶段治疗。Ⅰ期彻底清除感染病灶,拆除失效螺钉,尽可能保留内植物,将可吸收硫酸钙抗生素链珠植入骨折远、近端髓腔,载抗生素骨水泥填充骨缺损并包裹内植物,同期采用组织瓣覆盖创面,创面缺损面积3.5 cm×5.0 cm~7.5 cm×14.5 cm,组织瓣切取面积为4.0 cm×5.5 cm~8.0 cm×15.0 cm。供区8侧直接拉拢缝合,5侧因无法完全闭合,拉拢缝合之后剩余创面行植皮覆盖。在感染指标和临床体征控制良好的前提下,于Ⅰ期术后6~9周Ⅱ期取出骨水泥,在利用Masquelet技术形成的诱导膜周围充分植入自体松质骨粒或复合同种异体骨,对于骨折不稳定者植入辅助钢板。出院后定期来院门诊复诊,之后采用门诊或微信方式随访,观察皮瓣的质地、颜色和骨愈合情况,末次随访时患肢功能参照Johner-Wruhs评定标准进行评定。结果:Ⅰ期术后12例13侧皮瓣均顺利成活,无血管危象发生,伤口Ⅰ期愈合,仅2例2侧感染复发,经再次清创、取出内固定改换为外固定。Ⅱ期术后所有患者均获得12~26个月随访,平均18个月,13侧肢体骨折愈合良好,骨缺损愈合时间16~25(平均19.5)周,患肢功能参照Johner-Wruhs评定标准,优6侧、良5侧、中2侧。结论:采用Masquelet技术联合组织瓣移植技术,将可吸收硫酸钙抗生素缓释剂链珠作为载体,在保留内植物的前提下,分阶段治疗胫骨内固定术后中、早期感染性骨缺损、骨外露具有可行性和较高的优良率,初步探索出程序化治疗创伤性骨感染复合缺损的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